資源簡介 2009年長沙市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地理試卷評析報告一、命題指導思想試題有利于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體現九年義務教育的性質,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利于引導新課程的實施,全面落實課程標準所設定的目標。試題切中世界和中國經濟發展主題,關注重大地理時事;強調學生終身能力的培養,注重初、高中地理知識和地理能力的銜接;考查學生在七、八年級所學習的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夠為高一級學校選拔學生提供地理素質評價依據。二、試卷特點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考試形式為開卷筆答。試卷題型設計合理,有單項選擇題20小題,綜合題7小題。試卷內容恰當,難易適中。試卷內容結構符合“1:4:4:1”的命題要求,即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四部分的試題分值各占10%、40%、40%、10%。卷面內容能按課程標準要求,緊扣考試標準命題,并注意了地理知識、地理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機結合,人口、資源和環境的相互協調發展及可持續發展觀貫穿了試卷的始終。試卷中基礎題、稍難題、較難題的比例為7:1.5:1.5,整卷難度值控制在0.80左右(抽樣結果為難度系數0.78)。試卷主要是對學生初中階段的地理學習進行水平測試,同時具有較強的甄別和選拔功能。試卷從試卷結構、三維目標考查方面可以概括為“一個關注”、“兩個聯系”、“兩個加強”、“三個遵循”、“四個注重”等五個方面的特點。(一)關注社會熱點,賦有時代氣息。例如第18題“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第22題“中國在南極冰蓋最高點建立內陸科學考察站——昆侖站”,第25題“中國內地和臺灣省之間實現‘三通’”等。(二)試題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社會生產實際。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考察一個中學生所必須具備的地理基本常識和能力。例如第21題“地理興趣小組觀測氣溫和模擬天氣預報”,要求學生能夠溫度計示數讀取數據、計算一天的平均氣溫;再閱讀天氣預報圖,模擬預報某地的天氣狀況;最后要求學生寫出一個描述氣候的詞語或句子,來考察學生是否能夠區分“天氣”和“氣候”這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正確運用這兩個術語。第1題“太陽東升西落(地球自轉和公轉)”,第3題“讀圖敘述全球海陸比例”;第4題世界人口的分布規律(“人口稠密的地區”)及其成因;第26第題設計夏令營的情境,要求學生閱讀“我國部分鐵路干線圖”和“北京—廣州客運簡明時刻表”,選擇正確的路線和車次,并寫出北京著名的旅游景點;鄉土地理第27題 “湖南省是‘有色金屬’之鄉”’,長株潭一體化和兩型社會建設也注意了以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為基礎進行命題,使學生在熟悉的環境和氣氛中愉快地完成考試。2、密切聯系社會生產實際。例如第16題我國水土資源的地區分布和為解決缺水問題而進行的大型建設項目,第17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和密集區的分布;第24題“我國主要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分布”,第27題“湖南省主要的農作物和來湖南投資創業的方式”等試題,這些題目都密切聯系生產現實。(三)試題加強了對讀圖分析能力和知識探究能力的考查1、加強了對讀圖分析能力的考查。通過對圖表文字進行分析,獲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運用地理信息解決地理問題,是地理學科的一項基本的能力,也是當今高考所注重考查的能力,理所應當成為我們初中需要關注的重點。這項能力的考查,在今年的試卷中體現非常突出,主要體現在第2、3、7、13、21、22、23、24、25、26、27題,這些題目要求學生對獲取的有用信息加工后才能準確作答。有些信息是隱藏的,要通過對文字和圖形的研究才能發現。2、試題加強了對知識探究能力的考查。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地理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當前的地理教與學都十分強調探究性,要求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具有開放性的探究知識的發展過程,因此,試卷適當設計了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的試題。如第21題要求學生運用詞語或句子來正確描述天氣和氣候;第23題要求學生根據材料提出一個相關的地理問題并作答等等。3、試題加強了對地理計算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1題氣溫數據的讀取和平均氣溫的計算,對學生的地理計算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四)試卷命題嚴格遵循了課程標準與考試說明的要求以及知識板塊發展順序。1、試卷遵循初中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設計和考查。整套試卷基礎性很強,以考查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所考查的知識點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注重基礎的同時更重視過程與方法的考查,特別強調地理思維過程的考查。試卷中很多題目都需要學生通過簡單的特有的地理思維活動后才能獲得準確的信息。例如選擇題第1、2、4、5、6、7、8、9、10、11、12、13、14、15、16、17、19、20題;第21題的(2)、(3)小題;第22、23、24、25、26、27題。這些題目的命制旨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習慣。突出地理學習方法的考查也是本試卷的一大亮點。試卷使用的圖形有18幅,試卷通過讀圖分析、填圖等題型的設計,不但考查學生認圖、讀圖、填圖的能力和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考查和培養學生從圖表中獲取有效信息來解答問題的方法和能力。正確的地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是地理德育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地理智能開發的根源和原動力。因此,試卷中較大程度地進行了地理情感和價值觀的滲透,從災害問題(第2題)、環境問題(第15、18題)、資源問題(第16、18題)、社會問題(第25題)的滲透和展現來加強學生對和諧社會發展的高度責任感;從經濟建設、資源和能源的分布(第8、16、17、24、25、27題)的考查來激發學生對建設好祖國、家鄉的強烈使命感。2、試卷嚴格遵循考試說明。試卷嚴格按照考試說明要求和考試范圍進行命題。試題涉及的知識內容嚴格控制在考試范圍之內。試卷涉及知識點有64個,覆蓋了教材的大部分章節。3、試卷遵循知識板塊發展順序。試題基本上按照地球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鄉土地理編排,切合教材編寫的順序,以減少學生查閱資料和教材的跳躍性,保證了考試的時效性。(五)試題充分體現了四個注重的原則。1、注重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但又不拘泥于傳統設題方式來考查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初中地理學業考試的重要職能是水平考試,因此試卷特別注重考查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但在題型設計上有三個變化:一是加強了題型的多樣性,整體上加強了考查學生通過讀圖、從圖中獲取有用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二是題型設計具有新穎性,試題在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同時又在題型上反映出試題的人本主義思想。如第6、9、10、11、14、18、20、21、26、27題等涉及旅游、考察、夏令營活動、投資創業、氣溫觀測和計算、播報天氣預報、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等。尤其是第18、20、21、26、27題的設題語言和地圖給學生以親切感,能使學生感覺到親臨其境。通過這些題目的設計,能引起學生對身邊地理知識的關注,體會到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 三是增強了試題的開放性,開放性試題的作答是多元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例如,21題第(3)小題“氣候與天氣是有區別的。請你寫出描述氣候的詞語或句子”,像“四季如春”、“全年高溫多雨”、“終年寒冷干燥”、“冬暖夏涼、全年濕潤”、“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湖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等多個合理答均得分(但如果答案里出現了描述天氣的詞語或句子則全部扣分,只回答了天氣與氣候的含義或兩者的差別也不能得分)。 第23題第(4)小題“根據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提出一個地理問題并作答”,因為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題具有多元性,學生可根據所掌握的知識情況靈活地作答。2、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和運用圖表的能力,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地圖是地理學科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語言,初中地理以區域地理為主,空間概念的建立、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試卷著重對學生進行地圖知識與能力的考查。整套試卷18幅圖中就有12幅是考查地理空間知識與能力的,其他大部分試題也是無圖考圖,把地理學科的“地圖”特色反映得淋漓盡致。3、注重學生身心發展和能力發展水平。由于是開卷考試,試卷淡化了識記知識的考查,偏重于學生能力的考查。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命題時在能力考查上遵循學生實際的原則,在地理各種能力的考查上比較全面,但基本上都只停留在最基本的層次上,只有少數試題有較大難度,使大部分學生有一種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覺,讓學生在考試中保持一種在愉悅的思維中獲得成功的氣氛,充分體現課程標準對學生的檢測要求。4、注重試題的可讀性和試卷的美觀性。試卷所使用的語言基本上是帶有問題性和思維性的語言,使學生在考試時就象在依次探索一個個的地理問題。試題在設計上注意了學生形象思維的開啟和地理人文素養的滲透,如第7題的草原蒙古包、黃土高原的窯洞、濕熱地區的竹樓、干旱地區的平頂屋,把學生帶進了風景如畫的現實生活中;第11題的“出境游”和第14題的“聊天”,第26題夏令營活動,給學生增添了許多情趣,放松了學生緊張的思維,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從容答題。由于是開卷考試和受時間的控制,試卷命題時有意識地減少學生回答問題的文字量,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閱讀試卷、查閱資料、分析材料、進行地理思維。試題在編排上注意了美觀性,保證版面試題的完整性,文字簡練、圖形簡潔。三、抽樣結果及分析(一)抽樣過程和結果 在747本22310份試卷中,隨機抽取了100本試卷;每本試卷中只抽取座位號為24號的考生的試卷作為樣卷,共抽取了100份試卷作為樣卷。抽樣結果見表1、表2和表3:表1 考生成績分布表:0-29分30-39分40-49分50-59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99分100分1人2人4人7人7人18人40人19人2人表2 2009年長沙市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地理試卷分析統計表題型分布(題量/分值)知識分布(分值)開放試題分數 (%)圖表 (個)難度系數合格率(%)優秀率(%)平均分選擇綜合地球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湖南地理20/407/601040401026180.78862178.3表3 2009年長沙市初中畢業學業考試地理試卷知識點得分抽樣分析統計表題型分布知識分布總 分選擇綜合地球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湖南地理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滿分得分率4081.96077.11056.24077.14080.81090.610078.9(二)錯誤率較高的題及其原因分析第1題“我們每天看到太陽東升西落,是因為”,正確答案為“D.地球自西向東不停地自轉”,錯誤率為40%。很多學生選擇“A.地球自西向東繞著太陽轉”,反映學生對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仍然沒有區分清楚。第2題“臺風中心的經緯度”,錯誤率為33%。四個選項都有學生選,反映學生對東經、西經和南緯、北緯的區分仍然感到困難,當然,也不排除學生能夠區分經緯度,只是把字母代碼記憶錯誤而導致出錯。第6題“小麗到某地旅游,她發現當地居民皮膚白晰,頭發多呈波狀、色淺,鼻梁高,嘴唇薄,游覽的過程中,常見到尖頂的宗教建筑“教堂”。小麗旅游的地方最有可能是”正確答案為“D.歐洲西部”,錯誤率為39%。選擇錯誤的同學多選擇為“B.亞洲西部”,錯誤的原因應該是只考慮到人種方面的特點而沒有考慮到宗教方面的特點。第16題“關于我國水資源的說法,正確的是”,錯誤率為29%。很多學生考慮問題過于絕對而選擇了“B.西北地區屬于資源性缺水,為此保護西北地區的環境不能發展種植業”。第21題第(1)小題讀取數據計算平均氣溫,錯誤率為30%。部分學生的答案與實際數據相差較大,反映學生讀數和數據處理能力較差(近幾年考試涉及到的地理計算,如人口密度的計算、比例尺的相關計算等,抽樣的錯誤率都很高,幾乎都是錯誤率最高的題)。第(2)小題“根據天氣預報資料,開羅未來一天的天氣狀況是”,錯誤率為66%。很多學生只寫了“晴天”不寫氣溫狀況,回答不完整。第(3)小題“寫出描述氣候的詞語或句子”,錯誤率為40%。部分學生答出了天氣和氣候的含義,屬于審題失誤或不按要求答題;有部分學生即寫出了描述氣候的語句,又寫出了描述天氣的語句,畫蛇添足而失分。第22題第(1)小題第一空“我國在南極內陸‘冰蓋之顛’建立了第三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錯誤率為28%。有部分學生答成了“長城站”或“中山站”,還有答“東方站”的,說明學生從地圖和文字材料上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還有待加強。第二空“該站(昆侖站)位于南極點的 方向”,錯誤率為81%。很多學生是根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定向、得出“東北”這個錯誤的答案。第(2)小題“南極地區的氣候特點”,錯誤率為22%。部分學生寫成了“寒冷,月平均氣溫都在0℃以下”或“全年酷寒”或“全年寒冷”,只答出了氣溫方面的特點而沒有降水方面的特點,導致丟分。第(4)小題“我國一艘科學考察船從長城站出發,順地球自轉方向繞南極洲海域航行一周所經歷的大洋依次是”,錯誤率為47%。正確答案是選“C”,錯誤答案主要是選“B”,應該是在判斷地球自轉方向時產生錯誤。 第23題第(1)小題“日本領土組成”,很多學生將“州”寫成“洲”,錯誤率為14%。第(2)小題“瀨戶內海”的“瀨”寫成“賴”,都是錯別字丟分。第(4)小題“根據材料二提供的信息,提出一個地理問題并作答”,錯誤率為21%和19%。很多學生的提問根本與材料二沒關系,主要有“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或“日本的氣候有什么特點?”等;還有學生的作答與自己的提問不相干(如問“日本對外貿易的特點是什么?”而回答的是經濟特點‘進口—加工—出口型’、問“日本的石油、煤炭、鐵礦石等礦產從哪里進口”而只回答了石油的進口地“西亞”等)而導致失分。 第24題第(2)小題第一空“東北平原主要的糖料作物”,有的學生寫“甘蔗”,第二空“東北平原位于我國四大地理分區中的 地區”,有學生審題不細致,答成了“東北地區”。第(3)小題“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代碼A填在圖2中正確位置”,部分學生沒有看到這一小題或忘記到圖上標注;部分學生標注在錯誤的位置如標注在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山東丘陵;部分學生不按要求作答,在圖上正確位置標注的不是代碼“A”而是“2”等。第(4)小題“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征”,錯誤率為41%。部分學生答成了“山岳縱橫、冰川廣布”或“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或“太陽輻射強”或“海拔高、是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等答案,沒有直接答出“高”、“寒”這兩個主要特征。 第25題第(2)小題“臺灣島的南部位于五帶中的 帶”,錯誤率為28%。錯誤答案有“溫帶”、“北溫帶”、“北溫帶和熱帶”,還有答“南溫帶”的。第(4)小題“臺灣島素有‘東方甜島’的美稱,主要是因為臺灣盛產”,正確答案為“B.甘蔗 ”,錯誤答案主要是“D.香蕉”。第(5)小題“在海峽兩岸經貿合作中,臺灣具有明顯優勢的條件是”,錯誤率為44%。正確答案為“D.資金、技術”,錯誤答案主要是“A.市場、勞動力”和“B.市場、交通”。由于有的復習資料或模擬試卷提供的是錯誤的答案,而有的老師在講評試卷時又沒有作更正,這可能是導致學生生搬硬套而丟分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26題第(1)小題“乘火車從長沙到北京,走最近的路線應選擇的鐵路線”,有部分學生寫成了“京九線”;部分學生寫成了“北京—廣州”而不用專有名詞表達;還有學生把“廣”字寫成了“廠”字。第(2)小題第一空“小剛從長沙到北京應該乘坐的車次”,錯誤率為37%。部分學生沒看懂列車時刻表中火車運行的方向而答成了“T15次”,還有寫“甲16次”的;第二空“到達北京的時刻是 ”,錯誤率為36%。部分學生答成了到達長沙的時刻“23:44”。第27題第(1)小題“湖南省三面環山,湘、資、沅、澧四水匯集于 湖”,有學生把“庭”字寫錯。第(6)小題“湖南省工業總產值的空間分布特點” 錯誤率為27%。,有的學生可能根本沒有看圖和圖例就作答,也可能有學生是受我國地勢特點的影響而選擇了錯誤答案。四、教學建議綜觀評卷過程中所發現的學生錯誤答案,推斷學生在地理學習和考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概念理解不透徹;②讀圖分析能力欠缺,從圖表和文字中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不強;③地理表達能力不強;④不關心重大地理時事;⑤粗心(包括審題、錯別字和不按要求答題)。因此,建議地理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加強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教學中雖然不要求學生死背概念,但是要求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特別是一些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一定要學生區分清楚。如地形和地勢,地形和地形區,大陸和大洲,礦產和礦產地,天氣和氣候,農作物和農產品,等等。(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從圖表、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地圖既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本身又能夠提供豐富的地理知識和信息。近幾年,中考和高考對地圖知識的考查力度都大幅提高,地理試卷圖幅增多,分析地圖比值加大,試題中出現了讀圖選擇題、讀圖分析題、讀圖設計問題、讀圖列舉題和填圖、繪圖題等各種題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訓練學生多讀圖、多用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三)注重訓練學生的地理表達能力。地理教學中應注重訓練學生的地理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足夠數量的地理基礎詞匯,學會用正確的地理語言描述和解釋地理事物。(四)培養學生關注地理時事的習慣。初中地理學業考試等各類考試中的一些地理試題都密切聯系重大地理時事,如糧食和石油價格上漲、西部大開發、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等,命題時總會或多或少地把這些重大地理時事滲透到考試題中。因此,教師在地理教學中一定要培養學生關注地理時事的習慣,關注身邊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去解釋、理解社會和身邊的事物,提高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五)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考試答卷反饋來看,學生因非智力因素失分嚴重。例如:地理用語書寫不規范(如將地形寫成地勢等)、錯別字、審題斷章取義而不按要求作答等。教師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學生地理用語規范化的訓練,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科學性和規范答題的習慣。(六)以《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在使用某一版本地理教材教學的同時,要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不同地區采用的教材版本有不同,但每一種版本的教材都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編寫的,考試也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命題的。因此,教師要學習和領會《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的精髓,按照其要求進行教學。不要唯教材教學,要在使用某一版本地理教材教學的同時,注重地理課程資源的開發。地理科評卷組2009年6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