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中國的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2.1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相關素材國土資源國土是指國家管轄范圍內的全部資源的總和。通常所說的國土資源主要指自然資源(如土地、水、生物、礦產、海洋和氣候資源等),也包括人口、勞動力等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并不等于國土資源,自然資源只是國土資源中的一個部分。社會資源指經濟資源和人力資源。創造一切財富的人,以及由人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各種生產設施,如工廠、礦山、交通路線、水利工程等等,都屬于國土資源。國土資源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數量上的無限性和有限性。有些資源,人們可以持續不斷地開發利用,如太陽能、潮汐能、風能、熱能、地熱能等;有些資源的數量有限,用一點就少一點,在短期內又無法再生,這就是有限性,如煤炭、石油、金屬礦產等。(二)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因受多種因素影響,資源的地理分布往往是不平衡的,在數量和質量上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三)開發利用上的可變性。有些資源在不同的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下,其開發利用程度差異較大。國土工作國土工作包括的范圍很廣,具體的可以歸納為國土的考察、開發、利用、治理、保護五個方面,又統稱為開發與整治。其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開發利用是國土工作的中心環節,治理保護則是確保國土資源能被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步驟。國土考察,主要是通過勘測調查、綜合考察和專題考察,摸清國土的狀況、自然資源及其分布特點,為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治理、保護國土環境提供科學依據。國土開發,就資源而言,主要是指對尚未被利用的自然資源,如荒地、水域、礦藏等采取墾殖、開采、工程建設等手段,使之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人類造福。對社會資源中的人力資源的開發,則是通過調查研究、合理安排等措施來進行。國土利用,是對已經開發出來的各種資源,根據其自然屬性和國家的需要,通過各種技術措施(如加工、制造等),并按照科學管理的要求,力求做到地盡其利、物盡其用,以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國土的利用是與國土開發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開發是為了利用,要利用必須先開發。國土治理,是由于人類長期以來對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相當嚴重地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例如破壞天然植被而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河流淤塞等問題,因污水排放不當而造成江河湖海污染問題,等等。因此,有必要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手段,對被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治理。國土保護,主要是保護自然資源和人類的生活環境。人們或者由于認識的限制,或者由于缺乏通盤規劃,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自然資源、自然生態和生活環境的破壞。總之,國土整治與開發,就是按照自然規律與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人類已經取得的科技成就和生產力,對國土資源進行有計劃地開發、合理地利用、有效地治理和妥善地保護。國土整治與開發的本質和最終目的是協調人與其依存的自然界的關系,從而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國土規劃和國土立法國土規劃是對不同地域如何因地制宜、有效地綜合開發和利用其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來從事各項建設、發展生產、整治和保護環境、改善和豐富人民生活等,進行總體部署。其目的就是使國土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符合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國土規劃的內容包括:區域規劃、流域規劃、專題規劃等。如沙漠治理規劃、植樹造林規劃、珍貴稀有生物資源保護利用規劃等。國土立法是制訂有關國土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的法規,使人們有法可依,樹立法治觀念。國土法規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國土工作的綜合性法規,一類是專業性或單項法規。目前我國一些專業性國土法規和條例已相繼制定,主要有“森林法”“環境保護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等。大江大河的治理我國江河洪水災害頻繁,危害嚴重。防洪是大江大河整治工作的首要問題。經過多年來大量的整治工作,興建了大批的水利工程,對各級河道的洪水起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和調節作用。我國的防洪工程建設一般是在上游山區興修控制性的水庫,攔蓄洪水,削減洪峰;在中下游平原進行河道整治、加固堤防、開辟蓄滯洪區,調整和擴大洪水出路,使其形成一個完整的防洪體系。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一個包括諸多措施在內的防洪體系。這個體系保護著5億人口、3 000多萬公頃耕地和占全國2/3的工農業產值。正是由于這個體系,我國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國民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在防洪工程體系中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如防洪工程標準低,大量湖泊和河道灘地因被圍墾而降低了湖泊的調蓄能力和河道行洪能力,水土流失加劇,河道湖泊嚴重淤積等。1998年夏季,長江、嫩江、松花江出現的嚴重洪水災害和險情,就與防洪標準過低有關。當前我國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加大對江河治理的力度。以長江為例,要解決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問題,必須采取綜合整治措施。●在干支流地區進一步搞好水土保持,加強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禁止對現有天然林的砍伐,防止水土流失。●對主要支流開展整治,修建水庫。●加強中下游堤防建設,加高、加固荊江大堤和長江大堤。●將低洼處圍湖造田的部分,退田還湖,加強蓄洪區建設。●加強河道整治和洞庭湖、鄱陽湖的治理,發揮天然湖泊調蓄洪水作用。●加強防洪管理和非工程防洪措施,包括防汛、河道清障等。●在干流上興建三峽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我國河川徑流量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平衡,水資源與耕地資源的地區分布也很不適應。約占全國耕地面積37%的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其徑流量占全國徑流總量的85%;而占全國耕地面積44%的華北和西北地區,徑流量只占全國徑流總量的9%。全國鬧“水荒”的城市有400個左右,缺水地區尤以華北、西北地區為甚,這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跨流域調水,是解決地區間水資源嚴重不平衡的重要手段。跨流域調水設計的主要工程有:南水北調工程、北水南調工程(東北地區引嫩江、松花江水到遼寧等)、引黃工程等。南水北調工程是計劃把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華北和西北,有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東線引水方案是從揚州江都抽水站引長江水,基本上沿京杭運河輸水到山東黃河南岸;中線方案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沿伏牛山、太行山東山麓送水到北京、天津;西線方案從長江的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南水北調方案已列入國家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東線引水主要解決淮河下游和山東黃河以南用水問題;中線引水主要解決海河平原和京津地區的用水及黃河下游補水;西線引水解決西北干旱地區缺水問題。防護林工程體系從20世紀80年代起,國家著手建設以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林業生態工程。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中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基本框架,覆蓋了我國的主要水土流失、風沙危害和臺風、鹽堿區。●“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地跨東北、華北、西北,總面積40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42%。這里是我國沙漠戈壁集中分布的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加強這一地區的國土整治,搞好防護林體系工程,對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轉化和振興地區經濟有重要意義。●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中國為綜合治理江河而首次實施的大規模林業生態工程。這是關系到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對于整個長江流域的國土安危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沿海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以海岸線為主線,區別不同的海岸地貌類型,建立一個多林種、多樹種、多功能的防護林體系。該防護林體系是我國經濟重點地區,以防風與保護農田為主,綠化萬里海疆,改善沿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對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是以縣、市為單位,以農田防護網為主體,建設以防護林帶、農林間作、田旁植樹、成片造林為主要內容的帶網片點相結合的農田防護林體系。遙感的分類除按傳感器的運輸工具不同而把遙感分為航空遙感和航天遙感外,遙感的分類方法還很多。按電磁波波段的工作區域,可分為可見光遙感、紅外遙感、微波遙感和多波段遙感等。按被探測的目標對象領域的不同,可分為農業遙感、林業遙感、地質遙感、氣象遙感、海洋遙感和水文遙感等。目前,一般采用的遙感技術分類法如下表所示。首先按傳感器記錄方式的不同,把遙感技術分為圖像方式和非圖像方式兩大類。然后,根據傳感器工作方式的不同,把圖像方式和非圖像方式再分別分為被動方式和主動方式兩種。被動方式是指傳感器本身不發射信號,而是直接接收目標物輻射或反射的太陽輻射;主動方式是指傳感器本身發射信號,然后再接收從目標物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信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