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3.2 水土流失的治理相關素材不同侵蝕產沙類型小流域的治理類 型 區風 沙 區黃土丘陵溝壑區黃土高原溝壑區典型流域芹河流域韭園溝流域南小河溝流域流域面積(km2)205.270.736.6流失面積(km2)(占流域面積(%))205.2(100)70.7(100)36.3(99)治理起始年代20世紀70年代1953年1951年各種治理措施及面積三田梯田(hm2)1529.4715.3壩地(hm2)223.510.4水田(hm2)1 346.147.7485.0三田占流域面積(%)6.525.433.3林草造林 (hm2)13 493.720.76341.73種草(hm2)2 512.1115.33274.23林草占流域面積(%)78.030.917.0工程庫壩(個)2426治理程度84.5656.350.3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黃土高原在植被遭受人為活動破壞之前,溝谷系統已在發展,水土流失現象在黃土高原已經存在。但是,從近數十年來黃土高原侵蝕產沙動態來看,隨著地殼上升,氣候干旱、植被破壞和人類加速活動等機制的共同作用,土壤侵蝕日益惡化。據科學工作者通過對涇河、洛河和河口鎮至龍門區間13條面積大小不等的流域的綜合分析,認為人為加速侵蝕大于自然侵蝕,占總侵蝕量的60%~70%。課文中關于陜西安塞縣自然侵蝕和人為加速侵蝕的數據,取自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的科學工作者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成果。他們通過一系列數學方法,對安塞縣自然侵蝕和人為侵蝕進行了估算。計算結果表明,根據植被減沙規律計算出的黃土高原安塞縣的自然侵蝕占目前總侵蝕量的2.03%~16.76%,平均值為9.55%。反過來說,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人為加速侵蝕少則占總侵蝕量的83.24%,多則占97.97%,平均占90.45%。黃土高原由黃土丘陵、黃土臺塬和石質山地組成。黃土丘陵主要分布于晉西、陜北和隴東。陜北、晉西以黃土梁峁狀丘陵為主,地面切割破碎,溝道密度很大,年侵蝕量在7 000噸/平方千米以上。該區人口壓力大,坡地耕墾普遍。例如,橫山、子長、綏德、米脂四個縣的總人口為90多萬人,人口密度大約100人/平方千米,1949~1984年,開荒凈增荒地14萬多公頃,每增加一人就開荒0.3公頃。延川、延長兩縣1949~1984年開荒凈增耕地9萬多公頃,每增加一人,增墾耕地0.62公頃。安塞縣1949~1985年增墾耕地近5萬公頃,每增一人增墾耕地0.63公頃。晉陜蒙沙化黃土丘陵,處于黃土高原和鄂爾多斯高原的過渡地帶,氣候干旱,水蝕與風蝕、農業與牧業交錯。本區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年侵蝕量在1萬噸/平方千米以上。本區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田開發對經濟建設有重要意義,但對生態環境,特別是土壤侵蝕和河流泥沙也帶來深刻影響。隴東地區屬于黃土梁狀丘陵,植被稀少,面蝕、溝蝕嚴重,水土流失強烈,年侵蝕量一般在5 000~10 000噸/平方千米,溝坡多滑坡。本區人多地少,耕墾指數約為50%,農業產量低而不穩。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造成河道淤積;二是降低土地生產力,造成環境惡化。過度開荒使地表植被覆蓋越來越差,在暴雨的作用下,土壤侵蝕越來越嚴重。原本平坦、寬闊的塬面越來越小,甚至變得支離破碎。迫于人口的壓力,又不得不繼續在陡坡上開墾。由于生態因子惡性疊加,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加大了開荒擴種的潛在危險。不同侵蝕類型區的治理效果:流 域芹 河 韭 園 溝南 小 河 溝重點治理前(1982年)重點治理后(1990年)重點治理前(1953年)重點治理后(1991年)重點治理前(1955年)重點治理后(1981年)減少效益(%)61.555.6減沙效益(%)71.099.897經濟收入糧食總產(萬kg)199.19546.56311.8436.5115.0258.08糧食單產(kg/hm2)1 6803 4201 2752 1247501 815人均口糧(kg)550244.4312.4324年總產值(萬元)186.89644.74208.0461.78108.64人均純收入(元)165.0524.0204.9424.5775.0各業產值比重種植業(%)49.0339.0074.758.492.061.0林業(%)12.7615.5410.711.3<1.04.73牧業(%)21.2918.844.55.61.01.74工副業(%)8.7920.2310.124.76.029.80其他(%)8.136.392.7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