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農業低產區的治理──以黃淮海平原為例6.1 中、低產田治理的地理背景相關素材黃淮海平原的地理概況黃淮海平原又稱華北平原,從這個名稱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該平原是由黃河、海河、淮河等多沙性河流沖積而成的。黃淮海平原沉積物巨厚,最大厚度可達5 000米,小者也有1 500米。黃淮海平原地勢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從山麓到海濱,可以分為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課文中稱緩斜平原)、沖積平原(課文中稱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其排列大體呈半環帶狀,三部分的地表物質,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土壤、植被及農業發展情況都有明顯的差別。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連接而成。其中以古黃河沖積扇規模最大,洪積沖積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為4~10米,礦化度小(<0.5克/升),水質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鹽堿化,而且養分高,較肥沃,為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沖積平原是黃淮海平原的主體部分。這里河流密度較大,并經過多次改道,形成眾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自然堤成為平原上的緩丘,堤與堤之間形成洼地。沖積平原多為黏土沉積物質,地下水的礦化度較高,達2~5克/升,且地下水位較高,夏季多積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堿化現象。濱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帶,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地勢極為低平,組成物質以黏土為主。由于受海水浸漬作用的影響,地下水礦化度高,可達20克/升左右,土壤為鹽土,表層含鹽量達1%~3%,只能生長鹽生和耐鹽性強的植物。在沿海閉合洼地,土壤含鹽量可高達100~160克/升,只能生長鹽藻等低等植物。黃淮海平原的旱澇災害我國是旱澇災害較多的國家,黃淮海平原尤為突出。以魯西北地區為例,據史料分析,魯西北地區自13世紀末以來的700年間,共出現大小旱年350年,大小澇年166年(不包括黃河決口造成的100余次洪災)。從1951年到1991年這40年中,魯西北地區共有旱年20年,澇年11年。旱災是一種累積性的漸變災害,一般由兩個以上季節性干旱或季節性連旱組成;澇災主要由暴雨引起,帶有突發性,因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往往更為嚴重。降水季節分配不勻和年際變化大,是致災的主要原因,地形條件和水利設施則是成災大小的決定因素。魯西北地區6~8月降水約占全年雨量的70%,而3~5月降水只占全年的13%左右,因而易造成春旱夏澇。暴雨強度大和次數多是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而干旱年往往全年無暴雨出現。農作物因降水量不能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發育對水分的最低需求,就會出現減產。據分析,正常降水年,黃淮海平原夏玉米生長期的降水量基本能滿足需要;棉花生長期的降水量能滿足需要量的65%~74%;而小麥生長期缺水嚴重,是受干旱威脅最大的作物,也是補充灌溉的重點作物。為了解決農業生產的干旱問題,我們興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并有相應的減輕作物生理干旱和保蓄土壤水分的技術措施,做到天旱地不旱,將旱情損失逐漸減輕,糧食產量不斷提高。黃淮海平原的鹽堿地鹽堿地是在氣候、地形、水文、地質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形成的。土壤中的鹽分來源于巖石礦物風化,在隨水運動的過程中,使土壤母質及地下水中都含有一定鹽分。當水鹽匯集于土體即產生積鹽,水鹽從土體中排出則發生脫鹽。鹽堿地的形成是土體積鹽與脫鹽相互作用的結果。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分布面積較廣,在沖積平原上,鹽堿地多呈斑塊狀分布,土壤鹽分含量稍低,但表聚性強,干濕季節變化明顯,鹽分組成比較復雜,除氯化物、硫酸鹽以外,局部還含有蘇打。在濱海平原上的鹽堿地,分布集中而連片,土壤含鹽量較高,且表土與底土含鹽量相差不大,鹽分組成以氯化物為主。黃淮海平原土地資源概況黃淮海平原是我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這里土地資源類型多、數量大,有利于農林牧副漁業的全面發展。黃淮海平原的土地利用結構如下表所示。利 用 類 型面 積占土地總面積萬 公 頃%(一)農業用地1928.9759.321.耕地1825.4556.142.宜農荒地103.523.18(二)林業用地408.8512.571.林業138.214.252.宜林荒地270.648.32(三)牧業用地260.798.021.草地205.946.332.宜牧荒地54.851.69(四)其他用地653.1220.091.鹽田15.530.482.宜水產養殖地67.682.083.城市居民點、道路及其他569.9117.53合 計3251.73100.00從上表可知,黃淮海平原宜于耕作業、林業和牧業用地達2 500多萬公頃,大約占平原土地面積的80%,如果把鹽田和宜水產養殖的面積加在一起,則可用于生產性用地的面積占其總面積的83%。但是除耕作業用地外,其他用地的利用率都不高,尚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如目前有林地(包括農田防護林、經濟林和用材林)只有130多萬公頃,林木覆蓋率為4%略強一點,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 然而,整個平原的林業發展潛力仍很大,有270多萬公頃的宜林地可供造林,相當于現有林地的一倍。此外,在農田中發展林糧間作也有廣闊的前景。黃淮海平原農業開發歷史悠久,距今約3 000年以前,就已在本區中部黃河沖積扇上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因此,目前的土地利用結構是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有其合理的部分,也有需要調整和改進的地方。例如,農林牧業用地結構不合理,耕地比重很大,牧業和林業用地的比重較低,出現農業單一經營的局面;耕地總面積與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在土地利用中只注意對土地的利用,而不注意對土地條件的改善。此外,黃淮海平原許多土地類型都具有一些較難克服的限制性因素,如土地干旱化、土地鹽堿化、澇漬危害等,給土地的利用帶來很大的影響,尤以種植業最為突出。黃淮海平原的中、低產田土地是絕大多數農作物生長發育的基地,因為它能夠源源不斷地供給農作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水分、養分等物質和能量。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條件不同,人類活動的方式不同,因而土地質量有高低之分。例如,山東省西北部地區的宜農土地,按照質量的高低分為一等地、二等地和三等地。山東省西北地區宜農土地評價分級指標一等二等三等地形坡度(°)<33~77~15土壤質地壤土黏土砂壤土重黏土砂土有效土層厚度(cm)>8080~5050~30土壤鹽堿化無輕度中度水文與排水不淹沒排水條件好不淹沒或偶爾淹沒排水條件好淹沒期較短排水條件較好水分條件充分保證有一定保證無保證土地質量的高低最終體現在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上。質量高的土地,能夠完全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獲得高產,我們稱之為高產田;質量不高的土地,不能完全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求,只能獲得中產或低產,我們統稱之為中、低產田。 由于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異很大,產量高低的具體標準全國尚不統一。目前,按全國農業區劃部門的規定,以當地大面積近三年平均單位面積產量為基準,高于基準20%以上的為高產田;低于基準20%以下的為低產田;處于基準±20%以內的為中產田。穩產高產的農田,地面平整,有效土層疏松深厚,土壤肥力協調適量,對農作物的生長基本上是無限制的。而中、低產田的農作物產量不高,主要是土壤或土壤環境中有一種或幾種限制因素,阻礙了農作物的正常生長。中、低產田的限制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如地形、氣候、土壤等),也有人為因素(如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和耕作制度等)。我們找出這些限制因素,目的在于研究克服和轉變限制因素的可能性,以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提高中、低產田的生產能力,進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對中、低產田的改造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我國13億人口日常生活必需的糧、棉、油要靠耕地直接提供,全國消費的肉類產品的96%也由耕地生產的飼料轉化間接提供。所以,現在的9 000多萬公頃耕地,的確是我國土地資源的精華所在。但是, 隨著我國城鎮工業和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加上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怎樣才能緩解這一矛盾呢?改造中、低產田,提高農田生產能力,是緩解我國人多地少矛盾的根本途徑,對促進我國農業進一步發展有重要意義。1.中、低產田面積廣,增產潛力大。目前,在我國耕地總面積中,中、低產田面積約占71%。如果能通過改造,將中產田變為高產田,低產田變為中產田,則可以使糧食年產量增加上千億千克。2.顯著改善各地農村的農業生態環境。中、低產田的改造是在統籌規劃指導下,實行對農村的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它是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3. 促進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中、低產田的改造不僅能夠增加大量的糧、棉、油產品,滿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且對促進林業、畜牧業、漁業等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