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農業低產區的治理──以黃淮海平原為例6.2中、低產田的綜合治理相關素材魯西北地區區域治理和農業開發試驗區魯西北地區,廣義指山東省西北部的聊城、德州、濱州和東營等地、市。這個地區是黃淮海平原的組成部分,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人口狀況,同黃淮海平原有共性,也有本身的區域特點。魯西北地區的區域治理和農業開發試驗區的建設與發展,大致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以禹城試驗區為開端,接著又有若干個縣相繼開展了小試驗區研究。禹城試驗區創建于1966年,當時稱禹城井灌井排旱澇堿綜合治理試驗區,這是我國建設較早的一個大綜合治理試驗區。建區的指導思想是:通過機井和其他水利、農林措施,對旱澇堿三大自然災害進行綜合治理,改變落后面貌,提高生產水平,為黃淮海平原大面積低產田的改造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途徑。經過多年持續努力,這些目標已經實現,區內自然條件和生產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效益,為同類地區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示范和經驗。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前期和中期,以承擔國家區域治理科技攻關任務為主要內容,重點發展了禹城、陵縣和壽光三個試驗區。在國家有關科研部門和行政部門的領導下,攻關小組在試驗區里形成若干配套技術,有效地治理了內陸和濱海鹽堿土和其他自然災害。這一時期,大面積推廣了試驗區創造的經驗。第三階段,從1988年至現在,1988年國家把黃淮海平原定為重點農業綜合開發區,國家和地方很多單位又建設了一批新試驗區。這些試驗區按照代表性和典型性,分為五類:一是重鹽堿地治理開發試驗區;二是風沙地治理開發試驗區;三是低濕地治理開發試驗區;四是城郊型農業開發試驗區;五是水肥藥膜種等新技術綜合開發試驗區。這些試驗區的建設,為黃淮海平原區域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提供了新的經驗。禹城縣北丘洼試驗區重鹽堿地的治理禹城縣北丘洼試驗區是1986年建立的,主要是為治理重鹽堿荒地闖出一條新路。北丘洼重鹽堿水鹽運動有以下特點。(1)春秋旱季土壤水分強烈蒸發,耕層土壤呈積鹽趨勢;夏季降水集中,耕層土壤呈脫鹽趨勢。(2)土壤鹽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表聚性。觀測資料表明,1米土體的鹽分主要聚集在40厘米以上的土層,其中表層5厘米內的含鹽量占1米內含鹽量的40%多。(3)土壤鹽分離子組成與潛水地下水的離子組成基本一致。土壤鹽分主要為氯化物—硫酸鹽,地下咸水主要成分為硫酸鹽—氯化物—鎂鈉質潛水。(4)土壤鹽分溶解度高,易遷移。(5)農田土壤鹽分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具有不穩定性。根據北丘洼土壤鹽分的分布變化特點,水鹽運動調控的目標是:從空間上控制耕層土壤的強表聚過程,降低作物根區(1米土體 )的含鹽量,從時間上逐漸減輕干旱季節作物播種及苗期的強季節性積鹽,加深脫鹽土層深度,為作物種子萌發、出苗生長提供適宜的土壤環境條件。具體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把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作為一個統一體進行綜合調節。(2)利用北丘洼排灌系統配套、有充裕的地表淡水資源的條件,采用淡水灌溉淋鹽、覆蓋抑制蒸發、抽排淺層部分咸水等技術措施,從時間和空間上對水鹽運動進行調節,同時采用培肥、林網、良種等技術措施,逐步鞏固水鹽調節的效果。(3)依據試驗區土壤的含鹽程度和治理難度,分三種類型:耕層含鹽0.6%、治理難度大的重鹽漬化荒地,采用淺群井抽咸水技術,抽咸補淡,對鹽分進行垂直方向調節,加速耕層和作物根區土壤脫鹽深度;耕層含鹽0.4%左右的低產田和鹽漬化荒地,采用淡水淋洗和覆蓋抑鹽技術措施,調節旱季耕層土壤的積鹽過程和強度,保證春秋季節作物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耕層含鹽量0.2%~0.4%的中低產田,采用淡水淋洗、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加深脫鹽土層深度。調節水鹽運動的幾種具體方法1.引淡淋鹽淡水淋鹽是改良鹽堿地常用的技術措施之一。一次灌淡水或充足的降水,可使上層土壤中可溶性鹽溶解,并隨水分入滲,將鹽分帶入下層土壤(或潛水)。鹽分被淋洗的程度主要取決于土壤質地和土體結構類型,北丘洼重鹽堿土多為粉砂壤,土體構型多為通體砂。試驗表明,灌水淋洗一次,即可使0~40厘米土壤平均含鹽量由0.4%下降到0.1%,淋洗深度達1米以下。2.井灌井排井灌井排主要指利用淺群井抽咸強排強灌,使土體快速脫鹽。群井包括淺井、集水管、連接管等部件,還有射流泵系統與之配合。其原理是射流泵在井點管內形成真空,有較大的抽氣能力,能使地下水快速匯集到井點管內迅速排出。通過淡水強灌淋鹽、淺群井強排,促使耕層土體脫鹽,地下水逐漸淡化。3.農田覆蓋農田覆蓋可以有效地抑制蒸發和抑制地表返鹽。在北丘洼試驗區,采取的覆蓋物多為光解地膜和作物秸稈。其中,作物秸稈成本低、簡便,綜合效益比較好。例如,春季覆蓋主要用于第一年新開墾的重鹽堿荒地。實驗結果表明,耕層含鹽量在0.6%的重鹽堿荒地,經淋洗、覆蓋后耕層含量穩定有效期可達3個月以上,與未進行覆蓋的農田相對比,3個月后積鹽率減少10%~20%,耕層鹽分含量在0.3%左右,棉花出苗和成活率為40%~60%,對照地基本無苗。秋季覆蓋是休閑地經耕翻淋洗后進行,供來年春播用,覆蓋與不覆蓋積鹽率相差15%。4.農業生物技術措施包括林網、培肥、良種等,主要作用是鞏固水鹽調節效果,改良農田生態環境。辛店洼魚塘—臺田生態系統魚塘—臺田系統是水陸復合人工生態系統,是根據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進行規劃、實施和建設的。魚塘—臺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了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多層次、多方位的立體生產方式,實現了微觀上的專業化和宏觀上的綜合化的高度結合,可以保持生產中獲得最佳的經濟產出,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辛店洼塘田系統開發立體種養模式,充分利用空間和水體,提高利用率,初步形成以魚為中心的四個物種結構模式:(1)魚、糧、果;(2)魚、菜、果;(3)魚、棉、果;(4)魚、草(飼料)、果。魚塘和臺田各有自己的物種結構。從魚塘物種結構來看,表層養鴨,上層養白鰱和鳙魚,中層養草魚,底層養鯉魚、鯽魚。草魚吃草,其糞便可作水體中的浮游動植物的養料,并增加水體中絮凝物,成為鰱魚、鳙魚的飼料。鴨子在水面活動,排泄物落入水體,不斷提供碳、氮和磷源,提高魚塘魚類天然餌料生物的產量。從臺田物種結構來看,果—糧間作: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玉米、甘薯、大豆、花生、綠豆等,果樹為蘋果;果—棉間作:蘋果樹行間種植棉花;果—菜間作:蘋果—蔬菜(韭菜、白菜、茄子、番茄、扁豆、青椒、黃瓜、西葫蘆、冬瓜、蒜、大蔥、蘿卜、胡蘿卜等)間作和葡萄—蔬菜間作。魚塘—臺田系統包括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兩個子系統。臺面、坡徑上的鹽分、養分和有機物質通過地表徑流,對魚塘水質產生影響。臺田種植的糧、飼草等是魚餌料來源。因此,把魚塘和臺田物種有機地結合起來配置,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初級生產力,并合理調配好食物鏈,有效地利用空間和水體,提高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效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