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三單元 地理區域研究(選學)13.1 地理區域研究的意義和內容相關素材區域的分類按劃分標準不同,區域可分為各種類型。1.按性質劃分的區域類型(1)自然區域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依照一定的目的去揭示自然地理環境結構的特定性質而劃分出來的自然地理綜合體。(2)經濟區域是人類運用科學技術、工程措施等對自然環境進行利用、改造和建設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質的生產地域綜合體。(3)社會、文化區域是根據人類社會活動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語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響下而產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文化景觀”的特定性質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而劃分出來的地域單元。2.按方式劃分的區域類型(1)區劃區域也稱區劃單位。其中每一個具體單位都具有空間的連續完整性,不能存在獨立于該區之外又從屬于該區域的單位。(2)類型區域也稱景觀形態類型單位。每一單位在地域上表現為分離的分布區,可以重復出現,穿插組合。它主要反映出某些地段的共性特征,而不是完整的或帶有群體聯系的個性特征。類型區域在區劃區域的每個層次上都可以出現,并且常表現出一定的分布規律,成為區劃區域的基礎。3.按照內部分布狀況劃分的區域類型(1)同一區域也稱均一區域或同質區域。根據同質性特定指標劃分。有的地理現象呈離散型分布,區內組合具有均一性。如地貌類型分區,植被類型分區,人口密度分區,文化區等。(2)結節區域又稱功能區域或樞紐區域。按照地理事物過程及空間的相關關系劃分。具有和諧的內部結構組織,以一個焦點(結節)或焦點體系為中心,而其周圍的地域通過一定的連結方式系結于焦點的地理區域。如以一個海港或商業中心的腹地構成的區域(經濟區)。4.按照內在的聚合和結構劃分的區域類型(1)單相區如坡面、農田。(2)多相區具有密切關聯相的或多或少的組合。如氣候、土壤、農業、資源、自然和經濟組合成的區域,農業區即是。(3)總和區具有地理學研究中的內部相關的自然和社會相的組合。另外,還有按規模大小不同將區域分為大型區域、中型區域、小區域,不一而論。區域的特點區域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點。層次性。即區域是有等級的。地表任何區域都可與同等級若干區域共同組成更高一級的區域(最高級區域為整個地球表層區域);同時區域內部又可進一步劃分出低一級的區域。各級區域間呈鑲嵌關系。區域分等級是有意義的,因為不同等級的區域,其結構、內外部聯系及相應的研究手段均有不同。如自然區域的自然區→自然地區→自然小區→景觀→地方→限區→相,工業地理區域(工業地域綜合體)的工業基地→工業樞紐→工業城鎮→工業區→工業點等。差異性。指區域與同等級區域之間的差異。區域間的差異性其實是與區域內部的同一性并列提出來的。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就小,區域間差異性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整體性。指地表區域內各組成成分間的內在聯系,并經這種長期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融合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區域的這種整體性是形成區域同一性的原因。地球表層作為最大的區域,其內部各組分間是相互聯系的。如由于氣候的轉暖,第四紀冰川退卻,從而引起各大洋海面的升高和洋流的變化;在陸地上引起風化方式和成土作用的變化,以及植物和動物向極地移動等。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區域組分的相互聯系還形成了區域的整體功能,這種功能不是組分功能的簡單相加,而是高于其上的一種新功能。表現在區域間的聯系上(物質、能量流動)。如一流域內的水土平衡,不只決定于流域氣候或植被、巖性,而是決定于它們的共同作用。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模糊性。通常每一個區域的特征,在其中心區域典型地段表現得最清楚、最完善,但到分區的邊緣,其特征就慢慢地與相鄰區域的特征融合起來。因此,地理學上的區域界線往往是一個過渡帶,具有模糊性。即使最顯著的界線──海岸線,也因潮水的漲落而變動。嚴格劃定的國界,從漫長的歷史進程來看,也是變動的。可變性的另一面,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劃分的角度、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劃方案。另外,任何自然區劃的指標數值總是根據一定的時間長度統計而來的,若時間長度發生變化,統計所得數值就會隨之不同,地理界線即會產生移動。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自然界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