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人口與環境1.6 中國人口遷移相關素材山東省人口遷移及對經濟影響山東自古以來即為全國最大的人口遷出省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由凈遷出省變為凈遷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著遷返故地的潛在意識,以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吸引了大量人口的遷入。從遷移流向看,省內遷移人口以“上行性”遷移為主,省外遷入人口以“平行性”遷移為主;遷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為主。未來人口遷移規模將不斷擴大,由農村遷往城鎮將繼續成為遷移的主要流向;人口遷移模式將由社會自然形態向經濟模式轉化;傳統的婚姻遷移比重將逐漸下降。百萬大移民 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千米.涉及湖北省、重慶市的20個縣(市)。1991~1 992年,長江水利委員會會同庫區各級地方政府,逐村挨戶進行了調查、丈量和統計。三峽水庫淹沒涉及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受淹沒或淹沒影響的工礦企業1599家;水庫淹沒線以下共有耕地2.45萬公頃;淹沒公路824.25公里,水電站9.22萬千瓦;淹沒區房屋總面積為3459.6萬平方米;淹沒區居住的總人口為84.41萬人。考慮到建設期間內的人口增長和、二次搬遷等其他因素,三峽水庫移民安置的動態總人口將達110余萬人。 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縣為基礎 三峽水庫移民安置采取開發性移民方針。根據“中央統一領導,分省負責,縣為基礎”的移:民安置管理體制有序進行。 據統計,1993年至2002年6月,累計已支付移民資金370.84億元,完成移民安置55.9萬人。1998年以后,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就地后靠的安置規劃,約有1/3的農村移民(約12.5萬人)遷出庫區到其他省、市落戶。開發性移民 開發性移民這一方針,是在總結我國幾十年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移民安置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我國工程建設移民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并且在三峽工程建設中首次實施。在199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中,國家規定了“三峽工程建設中實行開發性移民方針”,并對這一方針作出明確闡述:“由有關人民政府組織移民安置工作,統籌使用移民經費,合理開發資源,以農業為基礎,農工商相結合,通過多渠道、多產業、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水平達到或超過原有水平。并為三峽庫區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近幾年庫區開發性移民試點的情況表明。開發性移民大大優越于過去傳統的一次性賠償移民,這為今后我國工程建設移民的安置工作探索了一條新路子,因而具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導意義。 1997年之前,國家在以開發性移民安置政策安置三峽庫區移民時主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農村移民以開發大農業為基礎,適當發展二、三產業進行就近后靠安置;(2)城鎮移民通過企業搬遷和城鎮遷建找到相應的出路;(3)工礦企業通過與經濟效益好的企業或對口支援名優企業合作、合資進行搬遷。1997年之后,在重新評估了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后,國家對三峽庫區的開發性移民安置政策有所調整。其中,調整幅度最大的是工礦企業搬遷和農村移民政策。為了保護庫區的生態環境,國家決定將三峽庫區大部分污染嚴重的中小工礦企業進行破產倒閉處理,只將經濟、環境效益好的企業通過與對口支援名優企業合作、合資的方式進行組合搬遷。在安置36萬農村移民問題上,國家重新制定了本地安置與異地安置、集中安置與分散安置、政府安置與自找門路安置相結合的農村移民安置政策.鼓勵農村移民在適度就近后靠的基礎上.搬遷到本省市三峽庫區以外的農村或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等三峽工程受益省、市生活。四川人口大“換血”川渝分治前,四川作為中國第一大省,第一的地位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在多次境外大規模移民進入四川地區,經過無數次人口大“換血”之后,最終在18世紀才確立的。四川歷來是一個“移民社會”,直至抗日戰爭,由這樣的境外移民入川引起的四川人口大“換血”共6次:第1次,秦滅蜀后,出于政治原因,“移秦民萬家”充實巴蜀。第2次,從東漢末到西晉,因戰亂,大規模境外移民遷至四川。第3次,從唐末五代,到南宋初年,因戰爭,大批北方人遷入四川。第4次,元末明初,因戰亂,長江中游的移民大批遷入四川。第5次,明末清初,因戰亂,四川人口銳減,田土荒蕪,南方移民大批遷入四川。第6次,抗日戰爭爆發后,以長江下游為主的居民大量遷入四川。現階段我國的人口遷移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人口流動總的趨勢是由農村流向城市。其規模之大,人數之多,歷史少見。 如此規模的流動人口,影響是巨大的。從總體上來看,以積極的影響為主,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其積極影響主要有:①流動人口首先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例如:目前全國各地的建筑大軍中,“民工”是生產一線上的主力軍。流動人口中,相當一部分人是以個體經營者身份來到城里的。他們的到來改變了城市在改革開放以前經濟結構以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為主的格局。他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經營,發展了城市的第三產業,促進了城市商業,解決了城市生活服務行業勞動力相對不足的局面。他們通過納稅、繳納管理費用,增加了城市收入,他們在城市中將一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費,活躍了當地經濟。②流動人口來到城市,通過辛勤勞動,在經濟上收入可能會比農村好得多,能積累一部分資金解燃眉之急。更重要的一方面,他們在城里的經營和勞動之中,可以學到一些科學文化、生產技術、先進經營管理方法,并改變一些原來相對落后狹窄的生產、生活、管理觀念。當他們返回農村時,必然會將這些觀念、方法帶回去,帶動農村的生產、生活的變革。這種作用對我們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但是,在大量民工涌向城市時,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一些負面影響是難免的。因為民工潮的到來,城市公用設施和城市管理系統不一定馬上適應。因而可能給城市各方面帶來巨大壓力,如住房、公共交通、教育衛生等等;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及居住場所的人員,往往私建亂搭,成為城市環境臟、亂、差的原因。另外,流動人口中素質較低的人員,也會給城市治安帶來一些問題。中國人口遷移軌跡 在中國人口的遷移史中,不同歷史時期因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人口遷移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1.古代: ①“永嘉之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遷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是中國人口分布重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②“安史之亂”時期。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 ③“靖康之亂”時期。發生在北宋,戰爭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徙,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階段。 ④“蒙古兵南侵”時期。忽必烈登上汗位后,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移。 經過以上的人口遷移,使得南方人口大大超過北方人口,我國南方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同時也使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可以說完成了我國人口重心、文化重心自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轉移。 2.近代: ①“走西口、闖關東”時期。19世紀后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之后,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筑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遂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 ②“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后,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廉價勞動力,并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3.現代: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時期,我國人口遷移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由政府直接引導較多,其中產生巨大影響的有: ①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各大城市抽調大批干部、工人、技術人員支援內地和邊疆建設。A.干部南下。B.支援新建工業基地和“三線建設”。 ④動員大批復員轉業軍人和城市知識青年參加國營農場建設。 a.官兵墾荒,支援邊疆。 b.知識青年上山下鄉。 4.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口遷移也由國家直接引導走向自發遷移。 ①民工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和沿海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及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出現,使得大量剩余勞動力離開家鄉,涌入經濟較發達的東南沿海謀求職業。 ④孔雀東南飛:改革開放后,我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和經濟開發區,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形成了“孔雀東南飛”“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局面。 ③水利工程移民: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興建水利工程86000余座,淹沒耕地3000萬畝;移民1250多萬,其中三峽移民是目前我國最大規模的移民,至2009年工程竣工,規劃移民113萬,到2000年底,已安置移民25萬。 ④西部大開發:為加快西部開發,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中央及西部各地方政府都采取各種措施吸引東部地區的高素質人才流向西部,形成了新的人口遷移潮流,即自東向西的人口遷移。 縱觀中國人口遷移,可以說人口遷移使得中國得以在更大的區域保存和發展,使得多民族之間的融合速度進一步加快,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因此,人口的遷移流動是中國歷史發展、經濟發展的助推劑。人口遷移的積極意義 人作為文化最活躍的載體,人口的流動本身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今天中國的方言區就是長期人口遷移的結果,漢字的普及也是漢族人口遷居各地的結果,生產技術、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學術流派、文學藝術、科學研究、行政制度等無不受到人口遷移的影響,甚至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隨著自身和周圍人的遷移而發生變化。? 人口遷移使得人口的分布趨向合理。通過遷移,一方面使人口的分布適應可耕地的分布,以便既使耕地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又使剩余的勞動力有田可種;另一方面要使人口分布適應糧食的產地,盡量就近消費。這樣,遷出地區會因為人口有所減少而改善了生存條件,遷入地區會因為人力的增加而促進了開發的進程。而且移民在遷入地定居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口增長率一般都高于原遷出地及當地的土著,這樣也促進了遷入地的人口增長,從而縮小了地區間的人口密度差距。 移民運動會提高人的素質,包括身體素質和文化素質兩方面。移民為異地居民之間或異族人口之間的通婚創造了條件,有利于避免近親、同族間的通婚,或在很小的地域內通婚,這對于防止人口身體素質的退化、提高身體素質都是有益的。從文化素質上來說,為了要在遷入地獲得生存和發展,移民不僅要保持和發揮原有的文化優勢,還必須吸收當地文化中先進的或有利的因素。因此,在遷入地定居的移民的文化水準、生產技能一般都會比在遷出地時高。對遷入地人們而言,移民的進入使他們的生活圈子擴大,接觸事物增多,對于他們本身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是不無裨益的。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移民運動的結果,城市的分布與規模同人口分布是大致相當的。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或者由于統治階級的政治壓力強制遷入大批移民,或者以其優越的政治地位和繁華的生活條件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經濟中心則主要以其有利可圖的商業和提供多種謀生手段的手工業、服務業吸引移民。遷移不僅為城市提供人口,而且還以移民及其后裔為主形成了城市文化,通過人口的流動和遷移,城市文化的影響又擴大到各地。城市成為人才密集、文化水準較高的地區,成為全國性的或地區性的文化中心和先導,得風氣之先,這離不開移民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