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46張PPT。蘇州市第一中學 齊順青 2009年江蘇省地理高考試卷分析及啟示 一.高考試卷的特點 1.全面考查知識點,突出了以圖表分析為切入口的特點。 覆蓋面大,包括了地理必修1到必修3幾乎每章的知識點,以及高中選修和初中地理的部分基礎內容。 仍然沿襲以前的高考特點,注重運用圖表分析問題的考查,以圖像切入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考查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試卷的地理學科特色顯著。整套試題共使用了20幅圖像,涉及景觀圖(選擇題1、8,選做題C)、統計圖(選擇題12-13,選做題D)、地理事物分布圖(題14-16)、示意圖(題5-6,題9-11,題28,題30A,題30C,題30D)、關聯圖(題14-16)、區域地圖(題21-22,題25-26)、等值線圖(題27)、產品說明圖及規劃圖(題23-24,題30B)。地理教學中好多類型的圖像都考查到了。每題都配有說明材料,強調地理的圖表解讀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 必修1:37分.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題4)2’氣候類型及特征(題19,題1,題7-8,題21)12’鋒面氣旋與降水分布(題27)8’等高線(題27)等壓線與風向判斷(題27)洋流分布及影響(題20)3’地殼物質循環(題5-6)4’ 自然帶(題1-2)4’自然災害(地質災害)(題27,題30A)3’+1’ 必修2 : 30分人口數量變化(題12-13)4’城市區位與河流(題27)4’城市功能區及成因分析(題28)10’城市化交通與生態環境(題17)2’農業地域類型(題14-16)4’工業集聚與分散(題23-24)6’ 必修3:26分區域差異分析(題29) 11’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題21-22,題30D環境保護) 6’區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題9-11)4’地理信息技術(RS)(題27)1’自然資源(能源問題)(題17-18)4’ 中國地理 4分區域自然特征(題7-8) 世界地理 3分 區域空間定位及特征(題19) 選修部分 20分2、過度平穩,保持了連續性。 表現在形式和難度兩個方面。一是題的形式上與往年基本相同,分為單選題、雙選題和綜合題,數量上與去年持平,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不會產生心理壓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發揮。 二是從難度上看,一卷選擇題特別是雙選題難度較去年有所增大,二卷難度與去年相當。試卷的總體難度較去年略有提高。以中等難度題為主,加以個別較難題。但總體不怪不偏,對于大多數考生而言能夠用平時所學的知識加以解決,少數較難的題目,使考生拉開差距,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這是今年與往年試卷的明顯區別。 選擇題較靈活,得分比較困難。比如第3、4題涉及的“水半球”、“陸半球”,在初中地理上有過這種說法,有些學生對初中區域地理根本沒有學好,再要結合南、北半球,東、西半球,晝、夜半球等,考查學生的地理空間分布及有關地球運動的知識,基礎扎實的同學才能做對,區分度較高;又如,第5、6題“圖3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圖中Ⅰ、Ⅱ、 Ⅲ分別代表沉積環境、熔融環 境和變質環境,箭頭線代表不 同的地質過程。提法新穎,迷 惑度較高。 雙項選擇題要全對才能給 分,往年是只答一個答對也能給分,這也增加了得分難度。綜合題難度相對較小,并且有別于去年,給了很細的得分點,這有助于學生答題,提高得分率。3.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主干知識考查為主以課本為載體,體現知識的拓展與延伸,充分考查學生的知識聯系能力,邏輯思維及空間思維能力,以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使用能力。如選擇題的第5題和第6題,地殼物質循環圖,各種復習材料上都有,學生平常學習時也多注重各類巖石之間相互轉換的主要環節,很少去考慮巖石之間相互轉換的過程中一些環節,考生看到這個圖時,首先比較熟悉,但做題時又必須仔細回想課本上對這些內容的講解,把握各類巖石的形成原因,充分的聯系課本,結論并不難找到。 再如第12題,學生對圖6(某地區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變化曲線圖)還是不陌生的,但題干的要求卻拐了個彎,某地區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在逐年下降,也就意味著這個地區人口增長速度變慢,學生分析到這一步,再聯系課本所學的基礎內容,答案也就明確了。4.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時事事件,體現 “有用的地理”。 人口問題,車展,北京奧運會,藏羚羊,熊貓,清潔能源,城市居住環境評估,錢塘江大潮,堰塞湖等熱點和時事問題都有涉及。特別是有關環境現狀及應對的重大問題,如水污染,廢水再利用,自然保護區,湖域面積縮小,城市生態,城市交通,自然災害(地質災害),荒漠化,災害監測等,都在考題中有所反映,體現了地理學應該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理念與思想。5.考查內容分布不盡合理。綜合題的能力梯度要求略顯不足。 必修一第一章考查較少,地球運動只考查了2分,過去通常為4分左右;人文地理內容多,尤其是必修二的內容多,必修三涉及的也較多。選修教材考題中,難度不均的問題比較突出,海洋地理題目較難,旅游地理、環境地理、城鄉規劃難度較小,高考的公平性顯得有點瑕疵。 二、典型試題賞析圖1是一張反映“滴水葉尖”現象的照片。據此回答1~2題。1.該現象常年出現在A.溫帶落葉闊葉林 B.熱帶草原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熱帶雨林2.該現象在我國較普遍出現于A.天山天池湖濱 B.西雙版納瀾滄江畔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邊 【解析】:本組題提供了“滴水葉尖”現象的照片,考查學生對地理現象認知、地理原理探究的能力。照片上樹葉葉大(據水滴與葉片比例估測),有水滴滴落,反映了樹木生長環境潮濕,應為熱帶雨林。故1選D。在我國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主要分布在臺灣南部、海南島南部、云南南部河口、西雙版納和西藏東南部。故2選B。 小明計劃考察某地,地理老師建議他最好把時間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帶上墨鏡、遮陽帽、防曬霜、羽絨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師的建議,小明順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動。據此回答7-8題。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 青??煽晌骼镒匀槐Wo區 B. 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C.四川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D.內蒙古大草原8.圖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攝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文材料信息的獲取能力及對相關中國地理知識的掌握。材料提示小明的考察時間為8-10月,為我國夏秋季,所帶物品有墨鏡、遮陽帽、防曬霜,說明日照強烈,羽絨服說明氣溫低、溫差大,防水服說明有較強烈的雨雪天氣。據此,第7題選A。第8題對應第7題選項如下:①四川大熊貓自然保護區,②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③內蒙古大草原,④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故第8題選B。 圖12是美國新一代波音737飛機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地說明圖。讀圖回答23~24題。23.圖12反映出國際飛機 制造業的 A.集聚現象 B.分散現象 C.產業升級現象 D.產業轉移現象24.此類合作,對我國區域發展的影響有 A.增大就業壓力 B.加快工業化進程 C.促進技術創新 D.改變能源政策【解析】: 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工業地域的形成及產業轉移等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圖12反映美國新一代波音737飛機在中國的零部件生產地涉及天津、成都、沈陽、廊坊等地,是美國企業將生產的部分轉移到中國的產業轉移(典型的工業分散)現象。這樣的產業轉移,對于我國這樣的產業轉移對象國,可緩解就業壓力,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我國飛機生產技術革新的作用,而對于能源消費及政策的影響較小。故第23題選BD,24題選BC。C.[旅游地理]小王參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動。他們從湖北武當山出發,到云南麗江結束。圖18是考察路線示意圖及相關景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 (1)該考察路線所經過的名山中,有兩個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一個是黃山,另一個是 ,其重要價值是 、 。(3分) (2)小王在桂林看到漓江兩岸有大量的峰林、峰叢景觀。這些景觀屬于典型的 地貌。 經過調查與走訪得知,桂林旅游資源的開發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很大,具體表現是 、 、 。(4分)、(3)小王在麗江感受到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納西古樂、東巴文字等。麗江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你認為麗江在旅游可持續發展中需注意哪些問題?(3分) 【答案】:(1)武夷山 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2)喀斯特(巖溶)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收入,促進就業;促進文化交流。 (3)保護文化遺產;旅游設施建設要與 景觀相協調;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解析】: 本題通過“重走霞客路”,將我國武當山、黃山、武夷山等眾多知名旅游景點串聯起來,重點考查學生對我國著名旅游景點的認知,對旅游景觀分類、成因的把握,對旅游資源價值的理解,及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與保護措施的理解。 (1)旅游資源的主要價值有美學價值、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經濟價值等。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分布著世界同緯度帶現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原生性森林生態系統;東部山與水完美結合,人文與自然有機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險壑等諸多美景、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而享有盛譽;中部是聯系東西部并涵養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 以其獨特而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2)漓江兩岸有大量的峰林、峰叢景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利用喀斯特地貌的美學、經濟價值發展旅游業,可促進就業,增加收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并且在人員物資的流動中,加強不同地區間人民的聯系,促進文化交流。 (3)麗江古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當地旅游環境的承載力,旅游資源的開發、相關設施的建設要與當地景觀保持協調,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考慮古城文化遺產的保護等問題。 圖3為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圖中Ⅰ、Ⅱ、Ⅲ分別代表沉積環境、熔融環境和變質環境,箭頭線代表不同的地質過程。讀圖回答5~6題。5.2008北京奧運金牌上鑲的昆侖玉和大理巖的形成過程同屬 A.② B.③ C.④ D.⑤6.古生物進入并成為巖石 中化石的地質環境和過程是 A. 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I【解析】: 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的理解。圖3中箭頭①表示固結成巖,箭頭②表示沉積巖受高溫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頭③表示熔巖冷卻,箭頭④表示熔巖在內力作用下發生變質作用,箭頭⑤表示變質作用,箭頭⑥表示變質巖受到外力作用。作答第5題,學生對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巖是典型變質巖,故據題干提示“昆侖玉與大理石的形成過程同屬”,選擇D。古生物進入并成為巖石中的化石環境為沉積環境,通過箭頭①固結成巖作用完成。故第6題選A。 圖5是某區域水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示意圖。讀圖回答9~11題。9.圖中字母含義表述正確的是A.a表示污水處理, 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 b表示污水處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處理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減少區內水體蒸發量 B.增加區內降水量 C.提高區內水資源重復 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儲量11.如果區內某水體發生了富營養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來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減少來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減少來水量和減少出水量 D.增加來水量和減少出水量【解析】: 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及對水域環境污染防控相關知識的掌握。據圖5,供水系統提供可利用水源,產出有用產品及通過b轉化為廢水,故b為污水收集;廢水通過a可返回區內水體及供水系統,遵循水資源循環利用原則,a為污水處理。故第9題選A。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 可采取的措施是對廢水進行處理,回收循環利用,提高水的利用率。故第10題選C。區域內水體發生富營養化,治理的關鍵在于增強水體的流動性,要增加來水量和增加出水量,故第11題選擇A。 圖8為歐洲四種農業地域類型分布圖,圖9是該區域某種農業地域類型的經營方式示意圖。讀圖回答14~16題。14.面向城市市場,商品化和集約化程度最高的農業地域 類型是 A.a B.b C.c D.d15.若圖9中箭頭線q表示 產品流量最大,則該經營 方式對應的農業地域類型 是 A.a B.b C.c D.d16.m、n兩地均盛產葡萄。兩地相比,m地的區位優勢是 A.交通便捷 B.市場廣闊 C.鮮果上市早 D.技術條件好 【解析】: 本組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農業區位與農業地域類型的掌握情況。圖8中農業地域類型可以理解為:a是地中海沿岸亞熱帶水果,b歐洲谷物與乳畜混合農業,c乳畜業,d林業。面向城市市場,商品化和集約化程度最高的農業地域類型應該是乳畜業,在歐洲典型分布的國家有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國。故14題選C。圖9反映的農業類型可以理解為混合農業,q表示大量谷物供應到市場,可見當地的谷物農業商品率較高,因此在歐洲平原地區,適宜大規模發展,第15題選B。西班牙m和法國n兩地均盛產葡萄。m緯度低,故鮮果上市早,第16題選C。27.圖14是我國某地區地形等高線及某時刻海平面等壓線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5分) (1)此時,A城鎮風向是 。A與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個城鎮中,最容易遭受突發地質災害的是 ,原因是 。(3分)(3)四個城鎮中,規模最大的應該是 ,原因是 。(4分)(4)該地某中學地理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擬定了兩個研究課題,即“山區農業資源合理利用調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獲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開墾為耕地;在E、F兩地附近有多處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導致峽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課題組成員,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適宜發展 ,建議 。(2分) ②在E、F兩地中, 地附近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議應用地理信息技術中的 技術密切監視崩塌滑坡的動態。(2分)【解析】:本題綜合考查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涉及考點如地形圖的判讀,鋒面氣旋系統判讀,城市等級發展條件、區域生態問題、地質災害的防控及3S技術的應用等。(1)根據等壓線判定該區域主要受低壓系統控制,根據氣壓梯度力(方向大體向北)、地轉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決定風向為西南風。同理,D附近為西北風。D與C之間可認為是冷鋒鋒線所在區域,則A在冷鋒前,冷鋒降水主要在鋒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2)等高線反映該區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圖例反映該區域一些坡地種植了農作物,有毀林開荒的現象。故在山高坡地、落差較大、植被覆蓋較差、流水作用強烈的地區可能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D處恰好如前面所述。(3)城市規模擴大,城市等級提升,與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條件及資源條件密切相關。A城鎮所在地,河流交匯,水源豐富;地形平坦開闊;交通便捷。這些條件有利于促進其規模擴大。(4)山地地區從地形條件及保持水土、防災減災的需要來看,適宜發展林業,該區有毀林開荒的現象,故可建議退耕還林(或封山育林)。E處兩岸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經,如在E附近出現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斷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應借助遙感,遠距離觀察監控,做好預防工作。29.我國A區域位于沿海,海陸交通便利;B區域位于內陸山區,有兩條省道通過,擁有豐富的煤鐵資源。下表是兩區域部分統計數據,據此回答下列問題。(11分)(1)兩區域發展經濟的相 對優勢是:A區域 ; B區域 。(6分)(2)A區域和B區域合作發 展,產生下列要素的流動。從A區域流向B區域的主要是(填選項代碼) ,從B區域流向A區域的主要是(填選項代碼 。(2分) ①資金 ②勞動力 ③技術、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勞動密集型產業 (3)分析技術和資金的流動對流入區的影響。(3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地理統計表的分析能力。主要涉及知識點有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區際聯系及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等。 (1)從題干及表格數據,A區域地處沿海,交通便利;GDP16013億元,經濟發達;大學生比例高,勞動力素質較高,同時,單位GDP能耗低,反映科技較為發達;二三產業比重高,產業結構成熟。B區域煤鐵資源豐富;耕地資源較A多;人口眾多,大學生比例低,則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 (2)從區際聯系和協調發展來看,A區域可以為B區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管理支持,并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專業到B區域,促進B區域經濟發展。B區域廉價勞動力資源豐富、煤炭資源豐富,這些都可以提供給A區域。 (3)技術和資金從A區域流入B區域,有助于推動B區域礦產能源資源的開發及相關工業的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并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加快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答案】:(1)A區域:經濟發達;勞動力素質高;交通便利;科技發達;產業結構成熟。 B區域:勞動力資源豐富;煤鐵資源豐富;人均耕地多。 (2)①③⑤ ②④ (3)促進資源能源開發;加快工業化進程;改善產業結構;提供就業機會。D.[環境保護]圖19是20世紀80年代洞庭湖示意圖。圖20是洞庭湖 1825-2006年間同水位湖面面積變化柱狀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1)洞庭湖面積變化的趨勢是 ,主要原因是 、 。(3分)(2)洞庭湖是我國重要的湖泊濕地。洞庭湖面積的這種變化,將嚴重削弱其 、 等生態價值和 、 等經濟價值(4分) (3)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需注意哪些問題?(3分)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學到對地理統計圖表的認知解讀能力,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的理解,及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措施的應用能力。(1)據圖20柱狀圖提供數據隨年份演變可知,洞庭湖面積變化的趨勢是變小,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為圍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體流失嚴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積。(2)濕地生態系統被稱為“地球之腎”,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主要生態價值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調節徑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另,湖泊濕地開發的經濟價值有很多,如作供水水源、發展水產養殖、提供航運等。(3)此題設問若改為“洞庭湖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有哪些較為可行的方案、措施”則更利于學生把握答題重點,凸現出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查。針對洞庭湖水域面積縮減、沿岸工農業發展排污致使水體污染、水質惡化等問題,應堅持退田還湖,在長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圍地區做好植被保護、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答案】:(1)變小 圍湖造田;泥沙淤積 (2)調蓄洪水、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 供水(蓄水)、水產業航運 (3)退田還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三.試題的啟示(一)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原來做法:“扎根教材,精耕細作”幾點思考:“通用”考點——緊抓不放現有多種版本教材,怎么做?同一考點不同解釋—丟棄、整合 1.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課本為本,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理解與運用,忌脫離課本,忌難、怪、尖。 2.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培養學生挖掘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對各類圖像使用規律的總結與歸納。 3.注重培養學生的聯系能力,邏輯思維及空間思維能力。(二)利用案例,提煉模式例1:魯爾區:興————衰————振興區位條件分析綜合治理方法老工業基地原因例2:山西能源資源開發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分析——能源開發利用——能源的綜合利用——生態環境治理數量質量市場位置交通增加開采量增加外運量能源轉換產業結構升級延長生產鏈增加產品類型增加產品附加值例3:田納西河流域綜合開發流域的綜合開發自然條件分析——早期開發與后果——綜合開發與治理地形氣候水文資源18.關于德國和泰國產業人口構成及其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1937~1999年,泰國第一產業人口比重呈上升趨勢 B.1961~1999年,德國第一產業人口比重呈下降趨勢 C.1999年,兩國均以第二產業人口比重為最高 D.1999年,兩國均以第三產業人口比重為最高19.1980年~1999年,泰國產業人口數量變化最大的是 A.農業 B.工業 C.商業 D.旅游業圖4是德國和泰國產業人口構成的變化圖。讀圖回答18~19題。(三)重視對各種“圖”的專題訓練(四)構建解題的方法體系 自然地理注重理清概念、原理,提煉原理;養好良好的學習和解題的習慣。 人文地理關注事物發生背景、產生原因、引起的后果以及應對的策略。 在學生比較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主干知識的基礎上,特別要重視地理的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靈活性和解題的分析能力。(五)進行解題的規范訓練 自然地理要善于運用顯性的條件,挖掘隱性的條件,并學會聯系和轉換,準確的反饋和遴選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從而達到正確解題的目的。 人文地理特別要訓練學生提高針對性的答題,規范用語,用地理術語表述的能力。 蘇州市第一中學 齊順青 謝謝大家!課件53張PPT。新課程背景下高三一輪復習的體會 園區三中 許銘2009.8.14一、正確認識和對待新高考方案對地理學科的沖擊沖擊的表現:學科地位的下降 重視程度的降低 投入時間的減少 高考的主題:運用基本的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 解決地理問題或解釋地理現象。應 對 之 策:更扎實、精煉、有效、有的放矢, 在有限的時間內追求最高的效率。 二、營造良好教學氛圍教學外因素合作謀共贏(一)教學外因素1、營造良好的心態2、激發學習的愿望開門見山談話法---4A學生交叉談話法---地理邊緣生循循善誘談話法 ---邊緣生(二)合作謀共贏學校內部: 加強備課組建設,加強集體備課,既競爭更要合 作,發揮集體智慧,實現資源共享。區域之間: 建議在大市范圍內,集中精兵強將,分工合作,共 同編寫一份高質量的第一輪復習學案,以電子稿的 形式提供給各學校。三、改進方法,打造低耗高效課堂目標化意識知識系統化 精細化練習學案化導學㈠目標化意識知識目標而言: 強化考綱意識,按照考綱不同知識點的能績要 求,詳略得當,難易相宜,重點突出。學生目標而言: 淡化平均分,不刻意追求達A率(除4A學生), 而是緊緊圍繞達B率,死盯“邊緣生”,大打盯 人戰術和感情攻勢,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不同的階段而言: 提高不同復習階段目標的達成度。 高中地理必修(上冊) 七周(本學期起 )世界地理(上、下冊) 二周中國地理(上、下冊) 二周高中地理選修(第一冊) 二周高中地理選修(第二冊) 二周高中地理必修(下冊) 五周(第一次模擬考試前) 計劃安排(第一輪復習)(二)知識系統化1、回歸課本,完善知識網絡⑴圈關鍵詞⑵利用教輔資料,結合教材閱讀, 對每節、單元等知識進行整理2、如何進行知識串聯 (1)按照概念關系 (2)按照知識結構體系 (3)按照地理事物演變的先后順序 (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5)按照地理事物的因果聯系 (6)運用圖示法 (7)運用比較法(1)按照概念關系串聯知識按概念外延由小到大串聯: 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 工業地域形成的邏輯關系: 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 (2)按照知識結構體系串聯知識結構零散的知識 例如:用“三”來歸納南亞的地理知識 三角形的半島、三大沿海國、 三大地形區、三條大河、 氣候上分涼熱雨三季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 (3)按照地理事物演變的先后順序串聯知識 地殼演化的地質循環過程可以歸納成 “知識串”:巖漿——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新巖漿。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可以串聯成: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低、低、低)。(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串聯知識 例如,復習自然帶分布知識時,可用下列兩條“知識串”幫助記憶。 大陸西岸從赤道至南北極: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南半球缺失)——苔原帶(南半球缺失)——冰原帶; 大陸東岸從赤道至南北極:熱帶雨林帶——熱帶季雨林帶(南半球為熱帶草原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南半球缺失)——苔原帶(南半球缺失)——冰原帶 (4)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串聯知識我國100°E沿線分布的主要地理事物: 弱水——青海湖——龍羊峽——巴顏喀拉山——橫斷山脈——玉龍雪山——麗江——大理——西雙版納西部;北回歸線沿線分布的主要地理事物: 撒哈拉沙漠——阿斯旺大壩——紅?!⒗雿u——阿曼灣——印度河河口——恒河三角洲(河口)——汕頭——墨西哥高原——墨西哥灣——佛羅里達海峽等。 (5)按照地理事物的因果聯系串聯知識氣候資源與災害防治(6)運用圖示法串聯知識同一區域各要素間的相互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不同區域各要素組合上的差異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大氣、水、土壤、巖石生物 全球變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產、生活的影響趨勢自然災害氣象災害水文災害地質災害生物災害自然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地形的影響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對聚落分布的影響(7)運用比較法串聯知識主要分布:亞洲季風區主要作物:水稻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br/>主要特點:單產高,商品率低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低 水利工程量大 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區位條件:地勢低平,適宜水田管理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三)精細化練習“精細化練習”即追求精益求精、精雕細鑿: 在講與練的關系上,更加注重以練習為主線; 在數量與質量的關系上,更加注重練習的質量; 在練習的過程管理上,更加注重練習的全程管理; 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上,更加注重學生解題的過程體驗。 具體地說,要做好選、批、評、補、專五個環節。選:精選試題,加強練習的針對性和選擇性。 以練習的質量來彌補數量的不足,減少重復練習、低效練習甚至無效練習。 以直接拿來、加以改編、少量原創的原則,大力提倡“剪刀加糨糊”工程。 在練習的數量上,教師要廣而博,學生要少而精;教師要走進題海,讓學生走出題海;教師多吃苦,學生少費時。 做到每練都有明確的目的,每練學生都有所得。 批:有講必練,有練必批。 每周每人的練習至少要批改一份,即使不批的練習也要加強檢查。 重點學生的每份練習都批改,而且要面批。評:追求高質量的試卷評講 1、評學生錯誤的密切點和失分的原因; 2、評審題思路,尤其是有效信息的提?。?br/> 3、評解題規范和答案的組織; 4、通過變式訓練,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1、評學生錯誤的密切點和失分的原因常見原因:(1)地理空間概念不清,任意定位(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基本概念與原理混淆不清(3)答題抓不住關鍵詞,語言混亂、表述不清(4)答題不規范,錯別字較多(5)閱讀、提取信息失誤(08高考浙江卷)36題(1) 判斷G河自N點至M點流經地區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的理由.(9分)答案:盆地 從(向心狀)水系或河流分布狀況判斷,該地形區北、東、南三面高;再從(500米)等高線判斷,該地形區為盆地。 (考生平均得分3.99分) 部分考生由于讀圖審題不細,而將題目理解回答為河流M—N段經過的地形類型,誤答出谷地、平原、河谷等;自上游至下游 “依次流經高原—盆地—峽谷’’;或答為“N以上是高原,M以下是峽谷”等等。又由于不能準確的用圖中經緯度信息進行定位,錯將盆地位置判斷為四川盆地等。1.地理空間概念不清,任意定位 由于基礎知識差,基本概念不清,誤將地形類型當作地形單元作答(四川盆地、剛果盆地、東非高原、亞馬孫平原等);2.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基本概念與原理混淆不清四周為山地,中央為平原,等高線500米左右分布密集;等高線500米是剛果盆地,有剛果河;地形是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因等高線在500米左右;G為盆地、N為山丘、M為平原,根據河流的顏色和粗細得知;地形是高原盆地,由經緯度判斷,此地位于東非高原……36題(1)錯誤答題:如36題中,在判斷出盆地地形后,不能正確表述判斷的依據,如將向心狀水系,表述為放射狀水系等。 3.答題抓不住關鍵詞,語言混亂、表述不清4.答題不規范,錯別字較多 由于是網上閱卷,每一道題是否書寫在準確的位置上十分重要,但有少部分考生答題位置不規范,不能按照每一道題給定的位置規范的答題,影響了得分。 從考生的答卷情況看,部分考生由于考試心理素質或語文基礎等方面的原因,在答題書寫中,錯別字比較多,如“降水”錯寫為“將水”、“盆地”錯寫為“貧地”、 “支流”錯寫為“枝流”、…… 2、評審題思路,尤其是有效信息的提取:1、蘊藏在各種地理圖形的表述語言中3、蘊藏在地理試題的題干文字中4、蘊藏在地理試題的問題設計中2、蘊藏在各種地理統計圖表的文字和數字中5、蘊藏在各種地理圖形的主圖和附圖中(圖例)6、蘊藏在各種地理圖形的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信息來源:(2005年春季卷39題)讀圖9,回答:泛亞鐵路(新加坡至昆明)將是聯系東盟和中國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鐵路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鐵路有東、中、西三個方案,如表1和圖9所示。表1 泛亞鐵路待建線路三個方案的比較(單位:千米) (5)東盟國家首選東線方案,分析其有利因素。獲取試題提供的信息,理解試題要求以及考查意圖 表格材料信息:經過主要城市、鐵路總長度、需新 建鐵路圖像材料信息:地形類型、城市分布大腦儲存信息:交通線路的區位因素(自然條件、 社會經濟條件)問題指向:“鐵路交通線的區位因素分析”限制條件:“東線方案”、“有利因素” 提取信息的有效內容和價值,分析和整合 從表1中提取并分析、整合如下有效信息:經過主要城市——東線多 鐵路總長度——東線長需新建鐵路——東線短從圖9中可以提取并分析、整合如下有效信息:東線方案經過的地形——主要為平原東線方案經過地區的海陸位置——主要位于沿海(人口稠密、經濟相對發達)3、評解題規范和答案的組織(1)正確全面地表述:用分點的方式,把重要的,關鍵 的觀點寫在前面。(2)注意運用學科術語,注意表述的邏輯關系。(3)規范,工整地書寫----得高分關鍵。教師該做的: (1) 挑選錯誤率高的試題,按考點進行分類處理;(2)反思自己的教學 ;(3)跟進變式練習。 學生該做的 :(1) 摘抄法; (2)剪貼法 ;(3)在資料及試卷上糾錯; (4)將糾錯還原到課本。 補:做好糾錯工作。一、地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內容;二、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和主要過程的內容;三、人文地理、區域開發和整治的內容;四、與地理熱點相關的內容。專:按同一主題,分類歸納匯總。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 河流特征的描述思路(四)學案化導學 南京東廬中學首創教學合一的“學案導學” 。 “學案導學”堅持先學后教、教學合一、師生合一、 講練合一。 “學案”的基本要素考點解讀體系構建誤區點撥熱點追蹤典例剖析能力自測 ⑴考點解讀明確考點的能績要求;突出重點考點、高頻考點、變化考點和與熱點結合緊密的考點;將考點問題化,或以關鍵詞填空等形式,引導學生預習看書;⑵體系構建構建三級目錄體系:課——章——模塊⑶誤區點撥以簡答題等形式,強化部分重點知識點;編寫易混易錯知識匯編,強化糾錯。⑷熱點追蹤聯系國內外的重大熱點,編寫“大背景,小角度,生活化,情境化”的問題加以深入剖析。⑸典例解析題目來源:江蘇、廣東等地理高考題; 山東、北京等文科綜合高考題; 江蘇各大市高考模擬題。難度和題量:中等題為主; 選擇題一般控制在5道題以內,綜 合題不超過3道。⑹能力自測難度按3:5:2的比例,以中檔題為主;題量在15題左右;課上選講部分,其余為課后鞏固練習;加強對邊緣生的個別輔導和面批。謝謝大家祝工作愉快辦公室電話:65936221手 機:13701419220郵 箱:[email protecte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09地理高考試卷分析.ppt 新課程背景下高三一輪復習體會.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