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環境管理與全球行動相關 素材4.1 環境管理1.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分類【按管理的范圍分類】資源管理(不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資源恢復和永續利用)、區域管理、部門管理【按管理的職能和性質分類】環境計劃管理、環境質量管理、環境技術管理2.環境管理的手段:行政手段(指通過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環境)、法律手段(運用法律武器依法管理環境)經濟手段(指運用稅收、征收有償使用費以及獎勵罰款等經濟手段間接管理環境)。3.我國的環境管理【我國環境管理的主要原則】①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原則(本原則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保護必須“三同步”: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統一”,走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之路)②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原則(目的是為了提高企業治理污染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動排污者積極采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體現了開發利用與養護更新并重的指導思想,要求對可更新資源永續利用,使其不斷增值,對不可更新資源節約使用與綜合利用。)③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我國環境管理的主要制度】主要包括“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三同時”制度】三同時是指一切建設項目必須做到治理污染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否則不準開工投產。【中國環境保護徽】4.2 國際行動1.環境壁壘【概念】也稱綠色貿易壁壘或綠色壁壘【分類】政府引導型環境壁壘和非政府引導型環境壁壘【表現形式】綠色關稅、環境貿易制裁、強制性綠色標志、嚴格的進口檢驗程序和檢驗制度。2.綠色產品【概念】是指生產過程及其本身節能、節水、低污染、低毒、可再生和可回收的產品。綠色食品標志提醒消費者,購買食品時不僅應考慮質量和價格,還應考慮參與對環境問題的監督。【意義】公民有意識地選擇和購買綠色食品,有利于促使生產廠家在生產過程中,注意保護環境,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我國綠色食品標志】3.企業應如何應對綠色壁壘:企業應該實行清潔生產、通過產品質量ISO14000體系論證、申領“綠色護照”等,積極應對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4.國際合作【概念】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各國應本著合作精神共同努力,并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在環境保護領域廣泛地開展經濟、技術等國際合作。【發達國家的責任】保護地球生態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但是目前絕大部分污染是發達國家造成的,所以發達國家應該承擔目前地球生態環境退化和環境污染的主要責任。【我國的立場】我國目前面臨著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政府始終把加強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合作作為一貫政策。5.環境保護國際行動【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世界環境保護行動的第一個里程碑:1972年6月5日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成為人類對全球環境的權利和義務的共同原則。并確定每年的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②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世界環境保護行動的第二個里程碑:大會把環境問題和發展問題聯系起來,發表了《里約宣言》,簽署了《21世紀議程》,指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意義,提出“地球在我們手中”口號。【③聯合國“全球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在前兩次會議的基礎上指定了今后工作的行動戰略和措施,對于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4.3 公眾參與1.公眾參與的含義:指環境保護中任何公民有依據一定法律程序,參與保護環境的權利和義務。廣大青少年是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公民環境權的內容:知情權、檢舉控告權和參與管理權3.公眾參與中應有的態度和責任:應將愛護環境和保護環境作為每個公民日常行為的基本態度。盡可能的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4.公眾參與中應有的行為準則【實行家庭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模式,主要內容是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使資源和有毒原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到最少,在產品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消耗,從而保護環境。【參與創建綠色學校】綠色學校,是指在學校管理、學校課程、學校環境、學校和社區的關系方面,都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學校。【協助創建綠色社區】社區是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最基本的組織。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了一定符合環境要求的硬件設施,建立了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社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