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0張PPT) 歷史可以這樣教——《歷史與社會》教材解讀之二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 朱 可 前言:美國的一節(jié)歷史課引發(fā)的思考: 一天上課,達塔宣布: “由于教學經費緊張,本來是免費提供的課堂用紙,今后 5 分錢一張。現(xiàn)在大家拿錢來領紙,準備小測驗。” 教室里一片喧嘩,孩子紛紛嚷嚷: “ 這不公平,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們 ?”“ 我的錢,買了紙,就不夠午飯了,怎么辦 …… 看著學生的各種表情,沮喪、吃驚、生氣、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臉都憋紅的樣子,老師低下頭,一再說: " 對不起,可是我不得不這樣辦。 " 老師堅持要收錢再發(fā)紙測驗。一些平時的乖孩子,無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錢,取了紙(這里頭就有小黃花)。一個叫艾米的女孩兒剛開始很堅決地表示: " 我就不交錢。 " 到了這份上,也只好許諾以后還錢,領了紙。老師發(fā)了試題,學生們悶頭做答。只見最后一題寫道: " 關于花錢買紙的事,不是真的。寫出你當時的感受。 " 達塔講到這里笑著對我說: " 我是個不會說謊的人,得低頭不看他們才能繼續(xù)裝下去。好幾次我都快憋不住了,但還是忍住了。我是想讓孩子們得到那種感受:當英國議會決定向殖民地強行征收印花稅時人們的心情。 "思考: 李大釗認為: “史學對于人生的關系,可以從知識和情感兩方面去說。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史料浩如煙海,史實復雜紛紜,涵蓋了政治、軍事、經濟、文學、地理、科技等諸多領域,不僅知識內容豐富多彩,而且也蘊涵著厚重的情感因素,如:歷史人物的善與惡,歷史現(xiàn)象的丑與美,歷史事件的好與壞,都會使學生產生愛憎分明、喜怒有別的情感波動。”歷史應該如何教?歷史還可以怎樣教?怎樣才算教好歷史? 一、教教材——教材教懂了嗎? 命題意圖:回歸教材 學習現(xiàn)狀:看了很多遍,不知該看什么?怎樣才算看懂。 教學策略: (1)讀教材要有方法 A.信息式閱讀法:重要的知識點用詳讀的方式,對非重要知識點可以采用跳讀的方式來完成。如巴黎和會英美法日對德國的態(tài)度。 B.歸納式閱讀法:通過整理與歸納,隨時把復雜的知識點整理成清晰的閱讀線索與框架。如英反對、美縱容、法嚴懲、日旁觀。 C.演繹式閱讀法:對所閱讀知識能夠進行前后遷移與演繹。英為什么反對——大陸均勢策略、美為什么縱容——利用德國制衡英法、法為什么嚴懲——世仇、日為什么旁觀——力不從心且關心山東。 延伸: 戰(zhàn)前與戰(zhàn)后歐洲的形勢變化?凡爾賽體系是否能長久?(2)教教材要教概念 前提:概念是歷史學習的核心,歷史概念解讀不明,會造成認知能力的缺失。 案例1:2010年浙江文綜卷 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曾發(fā)生過一次著名的理學家辯論,甲方批評乙方做學問“支離”,乙方批評甲方做學問“太簡”。下列各項中,屬于當時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的是 A.格物致知 B.發(fā)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 案例2:片面的最惠國待遇是西方列強強加于清政府之上的不平等條約。下列選項中,日本通過援引“片面最惠國待遇”而獲得的侵略權益有①協(xié)定關稅 ②居住及租地權 ③傳教士傳教權 ④開設工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③ 評析:關鍵在于對片面最惠國待遇的理解。答案D。 案例3: 一戰(zhàn)又被稱為塹壕戰(zhàn)(是一種利用低于地面,并能夠保護士兵的戰(zhàn)壕進行作戰(zhàn)的戰(zhàn)爭形式),雙方都在試圖打破這種格局,而新式武器的運用有利于打破戰(zhàn)爭的僵局,新式武器的運用可謂是陸戰(zhàn)的巨大轉折。符合以上論斷的典型戰(zhàn)例是 A.馬恩河戰(zhàn)役 B.凡爾登戰(zhàn)役 C.索姆河戰(zhàn)役 D.日德蘭海戰(zhàn)案例4: 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對三民主義的評述,不正確的是 A.民族主義反映了推翻清政府,解除民族壓迫的愿望 B.民權主義是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民生主義是要變地主土地所有為農民土地所有 D.三民主義是西方政治思想與中國民主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 材料一:趁這大好的時光,好好地享受它一番。讓我們就這樣地生活下去。只要死神不來召喚我們。——序 材料二:一位父親將兒子從小帶至深山中隱修,以杜絕塵世生活的誘惑。兒子到了18歲,隨父親下山到佛羅倫薩,碰上一群美麗的少女。頭一次見到女性的小伙子問父親這是些什么東西,父親說這是些名叫“綠鵝”的“禍水”。豈料一路上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兒子卻偏偏愛上“綠鵝”, 懇求父親讓他帶一只回去喂養(yǎng)。 ——第四天序 材料三:郡主綺思夢達與侍從相戀,親王暴跳如雷,綺思夢達憤然駁斥:“我們人類的骨肉都是用同樣的物質造成的,我們的靈魂都是天主賜給的,具備著同樣的機能和一樣的效用。我們人類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品德才是區(qū)分人類的標準。”——第四天第一個故事 材料四:一天夜里女修道院長接到報告,一位修女竟與情人在修道院里幽會。大堂之上,院長氣急敗壞地痛罵不休。滿面羞慚的小修女猛一抬頭,卻發(fā)現(xiàn)院長頭上戴的不是頭巾而是男人的短褲。——第九天第二個故事批判封建等級,提倡人類平等肯定現(xiàn)世生活肯定人的自然欲望,反對禁欲主義揭露教會虛偽,批判教會神權統(tǒng)治人文主義這些概念你理解了嗎? 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 三國同盟與三國協(xié)約 士族與庶族 分封制與郡縣制 重農抑商與工商皆本 凡爾賽體系與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 人文主義、理性主義、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國家干預經濟 九一八、華北、一二八、七七、八一三事變; 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綏靖政策 土地改革與減租減息;三大改造等 冷戰(zhàn)、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PRED問題等 (3)教教材要明結論 教材有許多結論性的表述,應該如何理解? (1)戰(zhàn)爭的根源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如何理解? p3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德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為什么? 美 德 英 法政治 自下而上的革命,資本主義制度較為完善 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殘余 自下而上的革命,資本主義制度較為完善 自下而上的革命,資本主義制度較為完善經濟 1--3 2--4 3--1 4--2占有殖民地的位次 1 2其他結論的解讀: *為什么說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兩半”社會? *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為什么不說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社會? *有人把新文化運動稱之為是辛亥革命的補課,怎么理解? *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為什么說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二戰(zhàn)爆發(fā)、擴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多極化有利于抑制、削弱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4)教教材要重聯(lián)系——以《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單元為例》 現(xiàn)狀:就課備課,缺乏聯(lián)系 要求:恩格斯說:“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 聯(lián)系: 九年級第二單元“開辟新的發(fā)展道路”——何為新的發(fā)展道路?新在哪里? (1)社會主義道路。俄國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社會主義革命,它建立起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影響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2)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十月革命影響下爭取國家的獨立和自由的斗爭。“西亞病夫”的崛起,土耳其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東亞病夫”的蘇醒,中國開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歷史翻開的了新的篇章。 (3)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實行國家干預經濟的措施——為戰(zhàn)后資本主義提供了新的發(fā)展道路——資本主義迎來新的發(fā)展高峰。(5)教教材要重素材 A.重視教材的導語(單元導語與課的導語) 第一單元: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不是偶然的。資本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進行殖民擴張。在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之后,資本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而展開的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戰(zhàn)爭,就不可避免了。 第二課:面對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格局,20世紀的中國,民族危機更加深重,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社會變革的聲浪此起彼伏。以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高舉革命的旗幟,為實現(xiàn)資產階級共和國的理想,與1911年發(fā)動了辛亥革命。B.利用教材中的學材(圖片、史料等) 例1:p15辛亥革命形勢圖:略 思考:武昌起義爆發(fā)的有利條件有哪些?(地理位置、經濟發(fā)展、革命基礎) 武昌起義后,多少省份宣布獨立?說明什么問題? 閱讀了這份形勢圖是否意味著辛亥革命的前景一片光明? 例2:p17《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中華民國約法》內容的比較:說明什么問題? 例3:閱讀卡:“出走的”娜拉“ 娜拉為什么要出走? “娜拉式的出走”為什么會成為風潮?C.體會教材的習題——以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為例 *習題的延伸: 為完成革命,孫中山采取了哪些措施? 對聯(lián)體現(xiàn)了軍校什么樣的辦學宗旨? ——黃埔軍校為什么能培養(yǎng)出這么多杰出的人才? *習題的深化: 結合當時中國的形勢,分析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當時的中國形勢怎么樣?為什么“打到列強除軍閥”會成為當時的主要愿望? *習題的變式: “阿婆苦了幾十年,紅軍來后分了田,田契換上耕田證,土地還家喜連連。 這一幕發(fā)生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二、教框架——線索理清了嗎? 現(xiàn)狀:缺乏歷史時序性;線索不清。 要求:學做思維導圖,把握歷史線索 舉例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原因:根源——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交戰(zhàn)雙方三國同盟:德奧意——意大利后來退出,加入協(xié)約國三國協(xié)約:英法俄——成為戰(zhàn)勝國,美國在戰(zhàn)爭后期加入。主要戰(zhàn)場與戰(zhàn)役西線:英法——德:三大戰(zhàn)役: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戰(zhàn)役東線:俄——德奧南線:奧——塞爾維亞結果與影響歷時四年,以同盟國失敗告終,中國也成為戰(zhàn)勝國損失慘重;影響世界格局案例2:從辛亥革命到新文化運動的基本線索辛亥革命主要背景:*列強侵略加劇——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急關頭 *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實業(yè)救國成為主要潮流(革命團體與政黨建立) *人民對清政府的失望、不滿情緒與日俱增 *導火線:保路運動主要事件:武昌起義、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北洋軍閥)主要影響:歷史性巨變(推翻、結束、建立) 推動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愚昧猶存)新文化運動背景:國人的精神面貌未改變,為什么? 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影響內容:四個提倡、四個反對影響:思想解放(補課);過于絕對。三、教問題——問題問明了嗎? 現(xiàn)狀:看得懂書,問不出問題 策略: (1)隨時問個為什么?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原先的設想:社會主義革命應該在最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等國中最早爆發(fā),俄國屬于帝國主義陣營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為什么會首先發(fā)生社會主義革命并獲得成功? 問:俄國的各種矛盾最為尖銳,一戰(zhàn)激化了這些矛盾。 俄國的工人階級隊伍較為成熟(布爾什維克黨) 杰出人物的歷史作用(列寧與四月提綱) (2)要多想書中的關鍵詞 舉例:“為迅速克服危機,羅斯福上臺后立即宣布推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新政期間,政府圍繞復興、改革和救濟展開工作。”思考: *危機是怎么產生的?有何特點? *美國政府原來的經濟政策是什么?為什么要加強國家干預? *復興、改革和救濟的主要措施有哪些?主要為了解決什么問題? *新政有沒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危機? 試題鞏固: 羅斯福說:“我們到底有沒有實質的進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貧窮的人也能有足夠的生活來源。”為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就業(yè)率,“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譽 B.降低物價 C.調節(jié)農業(yè)生產 D.以工代賑,規(guī)定最低工資標準 變式: 羅斯福說:“我們到底有沒有實質的進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貧窮的人也能有足夠的生活來源。”從中可以看出,羅斯福解決經濟危機的手段之一是 A.關注民生 B.反對富人擁有財富 C.擴大內需 D.控制生產規(guī)模(3)要把史料同所學知識結合起來: 舉例:1961年10月的一個下午,美軍兩個坦克連剛趕到東西柏林之間唯一保持開放的邊境檢查站沒幾分鐘,蘇軍一個坦克連就從其防區(qū)向檢查站開來。雙方沿狹窄的大街對峙持續(xù)了16個小時。 在坦克發(fā)動機高速運轉時,雙方坦克手的神經都十分緊張,如果任何一方的坦克手出現(xiàn)一時沖動或操作失誤,后果將不堪設想。 直到次日上午8點鐘,蘇軍坦克才開始撤離。20分鐘以后,美軍坦克也掉頭撤走了。 問: (1)這則材料提供了怎樣的歷史信息? (2)為什么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危險的16個小時”? (3)這則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歷史事實?(4)要多發(fā)現(xiàn)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案例:關于《巴黎和會》的問題設計 *巴黎和會最早是哪個國家倡議召開的? *美國主要的外交傳統(tǒng)是什么?為什么這個時候美國要放棄“孤立主義”的傳統(tǒng)稱霸世界? *美國的目的有沒有達到?為什么? *巴黎和會的最大犧牲者是哪個國家?這反映了巴黎和會的哪一本質特點。四、教學法——能否活化課堂 理論闡釋: “對課程資源的積極開發(fā)與有效利用,是本課程教學順利進行的基礎條件。教學中不僅要充分發(fā)揮教科書的作用,還要充分挖掘課程資源的功能,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xiàn)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 實踐操作: 如每學期安排“四個一”的教學形式——一次戶外調查、一堂主題辯論課、一次歷史小論文比賽、一堂“我的課堂我做主”的師生角色互換課,通過這些形式整合教學資源、提高學習興趣。 具體策略 (1)會解讀史料嗎? 概念:史料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史學成果必要的支撐。 引申:中高考試題幾乎都以史料為情境。 舉例:1926年,有報紙評論說:“自從蔣介石抬出三民主義,大出風頭以后,許多人都覺得主義是值錢的,于是乎孫傳芳標榜三愛(愛國、愛民、愛敵),東三省有人主張三權(民權、國權、人權)。聽說四川有些軍人到處請教人替他們想個主義玩玩。”這種現(xiàn)象反映了當時 A.政治宣傳促使各界思想趨同 B.標榜主義成為軍閥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經成為社會潮流 D.各地軍閥對三民主義理解存在差異例2: “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釁行為而遭受法國進攻,不論其理由為何,其他兩締約國必須以它們的全部軍隊給予被攻擊的一方以援助。”這里所說的“其他兩締約國”是指 A.英國和奧匈帝國 B.俄國和德國 C.德國和奧匈帝國 D.英國和俄國例3: “我不知道你們的國家是否會從慕尼黑作出的決定中得到好處,但肯定無疑的是我們不會是最后一個受害者。在我們之后,其他人也將遭遇同樣的命運。”這段話中的“我們”成為受害者,是因為英法推行 A.綏靖政策 ? B.侵略政策? C.法西斯政策 D.不結盟政策 (2)能分析推理嗎? 概念:依靠嚴謹、理性的辨析能力去復原歷史——能夠史論結合、以史帶論并能總結規(guī)律,進行理性思考。 比較兩份目錄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中一處不同,并分析出現(xiàn)這種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處明確清楚;原因可以一個或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觀點明確,合理充分) (3)能學以致用嗎? 下面是趙明同學在2014年第23個全國城市節(jié)約用水宣傳周活動中收集的一些圖片。 (1)說一說你看了以上圖片后的感受。 (2)舉行全國城市節(jié)約用水宣傳活動有什么意義? (3)你在活動中可以做些什么? (4)列舉實例,說明我國各行各業(yè)以及人們生活中采取的各種節(jié)約資源的措施(至少3例)。 舉例2:歷史與社會課上,老師讓同學們舉行了一次“近代中國從國外引進的哪些內容對當時的人們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評選活動,得票最多的三項內容依次是圖一、圖二、圖三。 圖一 圖二 圖三 (1)圖一所示的科技成果是誰發(fā)明的?你認為這項科技成果能夠榮登榜首的理由是什么? (2)圖二所示科技成果發(fā)明者是誰,在哪一年哪一個城市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電話局? (3)圖三《玩偶世家》一書的作者是誰?作者在書中塑造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在當時有何影響? (4)除以上三項外,如果讓你再推薦一項“近代中國從國外引進的對當時的人們產生重大影響的內容”,你會推舉什么?請你說說你的理由。(4)能總結規(guī)律嗎? 前提:歷史有許多規(guī)律,掌握它就能舉一反三,事半功倍。 舉例: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 *盛世景象是怎么形成的? *文化的繁榮昌盛與哪些因素緊密相關? *任何一次重大社會變革之前都有一次思想啟蒙運動,如何理解? *為什么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首先發(fā)生于英國和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卻從美國開始蔓延? ……5.教感悟——立意提升了嗎? 理論闡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主編任鵬杰先生:“歷史教學‘恰到好處’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 個人體會:教學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應該是師生之間心靈的互動和思想的交融。教學唯有高立意,才能取得高效率,才能形成高理性。 基本策略: (1)教學主題是否突出 ——明確的教學主題,能給學生鋪設一條思維的通道,架起一座自主學習的橋梁。 舉例一:《悄然轉變的社會生活》可通過對《阿Q正傳》的解讀,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 舉例二:瞿秋白訪蘇,串聯(lián)蘇聯(lián)《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與發(fā)展》。(2)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否體現(xiàn) 理論闡釋: 是通過日常教化和自我積累而獲得的歷史知識、能力、意識以及情感價值觀的有機構成與綜合反映;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能夠從歷史和歷史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富有個性的心理品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偉教授《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yǎng)》 “對歷史史實的敏銳性,即發(fā)現(xiàn)和捕捉問題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維;歷史知識的準備性與連貫性,即比較系統(tǒng)地掌握知識并能有效準確地加以調動;思維具有一定的深刻性、概括性和獨特性等連續(xù)的思維品質,即對歷史問題的認識和解釋不是停留在表面,以比較寬泛的歷史視野,探究歷史事物發(fā)展過程內在的動因和規(guī)律,并利用已掌握的史實和分析方法提出見解與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吳偉教授《歷史學科與歷史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構成: *求真——真實地闡述歷史:精準地解讀史實概念、正確地把握歷史脈絡、科學地分析歷史規(guī)律。 舉例:情景劇:雅典公民帕帕提要參加公民大會,其妻海倫纏著帕帕提說她也要去參加公民大會。帕帕提勸她說:“女士不能參加公民大會。” 她很不高興,帕帕提只好帶她去參加。到了公民大會門口,海倫被門衛(wèi)攔住。門衛(wèi)也說:“女士不能進”,海倫很不高興,認為這是對女士的侮辱,她狠狠地同門衛(wèi)吵了一架,最后很生氣地離開了會場。 分析: *歷史不能隨意臆造! *歷史不能主觀想象! *歷史不能以今鑒古!*求證——嚴謹?shù)谋嫖瞿芰?br/> 舉例: 2012年浙江卷第13題: 中國古代講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故稱作兩姓聯(lián)姻為“喜結秦晉之好”),而魯晉國兩國不可通婚 。結合所學關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識,能夠判斷 ①晉國是姬姓封國 ② 晉燕兩國可以通婚 ③晉宋兩國可以通婚 ④秦燕兩國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愛因斯坦:“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是把獲得專業(yè)知識放在首位。” *求智——理性的感悟,“讀史使人明智” 理論闡釋:陳衡哲教授曾說過:“歷史不是叫我們哭的,也不是叫我們笑的,乃是要求我們明白它的。” 現(xiàn)狀思考: 何為“智”?——機械記憶、人云亦云的思維方式能稱為“智”嗎? 此“智”如何明?——低層次反復操練、教師一講到底的復習現(xiàn)狀能明“智”嗎?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得非常透徹:“學生上課是不得不上,但絲毫感受不著興趣,也無從得到深切的印象。畢業(yè)了,這件事就完了。即使有篤學的學生,把這本教科書念得爛熟了,也只有記得些零星故事,至于整個的中華民族的進展是怎樣的,還是抓不住一個頭緒。” 舉例1:下列是1960年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抗日戰(zhàn)爭”內容的目錄摘編 第二十章 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開始 第二十一章:兩條路線、兩個戰(zhàn)場 1.抗日戰(zhàn)爭中的兩條路線 2.國民黨軍隊的大潰退 3.平型關大捷 4.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迅速發(fā)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論持久戰(zhàn)》發(fā)表和中國共產黨的六屆六中全會 第二十三章 國民黨反共高潮被擊退和《新民主主義論》的發(fā)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qū)的殖民統(tǒng)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區(qū)的鞏固和發(fā)展 第二十六章 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和民主運動的開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 1.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2.解放區(qū)軍民大反攻和日寇的無條件投降 3.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問: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提出一條修改建議,并說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議及理由必須觀點正確,符合歷史事實) 參考答案: 可對目錄進行增、刪、合并或結構調整;建議合理,結合目錄,緊扣抗日戰(zhàn)爭。舉例2: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們傳送生命的氣息。”當代學者也談到,我們的課堂應當是“一個充滿著眾多生靈喜怒哀樂的地方,一個從靈魂深處氤氳著絲絲甘泉滋潤精神家園的地方” 林覺民一段發(fā)自內心的告白:“此舉若敗,死者必多,定能感動同胞。近日同胞非不知革命為救國唯一之手段。不可一日緩,特畏首畏尾,未能斷絕家庭情愛耳。今試以余論,家非有龍鐘老父庶母幼弟少婦稚兒耶?顧肯從容就死,心之摧割,腸寸斷,木石有知,亦當為我墜淚,況人耶?……顧吾輩死而同胞不醒者,吾決不信也。嗚呼,使吾同胞一旦盡奮而起,克服神州,重興祖國,則吾輩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寧有撼哉。” 舉例3: 新聞:抗戰(zhàn)老兵得到國家的承認——近日,國家民政部在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8260號建議的答復中,重申針對原國民黨抗戰(zhàn)老兵的有關政策,將把居住在大陸的原國民黨抗戰(zhàn)老兵納入低保、醫(yī)療救助等社會保障。 新聞延伸: 美國南北戰(zhàn)爭后美國政府對戰(zhàn)敗的南軍將士的承諾: 保障每一名降軍個人和家庭的安全和尊嚴,無論是一名普通士兵,還是一名軍官,在南北戰(zhàn)爭以后,不能被逮捕和坐牢,不再受到追究和查處,都沒有因為“叛徒問題”而承受任何經濟和政治的壓力。 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紀念館里,有一段話:不論南方還是北方將士,他們都是為了自己的信仰而戰(zhàn),他們都堅信自己是為美國利益而戰(zhàn),交戰(zhàn)的雙方他們都是為了美利堅而英勇戰(zhàn)斗的,他們都是美國英雄!舉例4: 闡釋:理性思維是指在歷史學習中,能夠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科學的審視;能夠對歷史的規(guī)律進行合理的總結;能夠把所學歷史知識轉化為經驗,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舉例:避免機械思維。 *鴉片戰(zhàn)爭前中英貿易中國處于入超是否值得高興? *中國的封建專制政體與古代希臘羅馬的文明相比是否一片黑暗? *袁世凱是否是竊國大盜? 解讀:對歷史應該保持一種溫情與敬意,而不是簡單的揚棄,這是一種歷史的態(tài)度。所有的歷史結論都是需要通過細致的分析、合理的推論以及精心的思考才能得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