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亞洲重點知識復習一、世界第一大洲1、位置和范圍(1)半球位置:大部分位于北半球、東半球,少部分位于西半球、南半球(2)海陸位置:亞歐大陸東部,西北隔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鄰;西南隔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北臨北冰洋,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3)緯度位置: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南北跨緯度90度以上;赤道、北回歸線、北極圈分別從南部、中部和北部穿過,地跨寒、溫、熱三帶。(4)范圍: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面積廣大,自然條件差異大,劃分六個分區,分別為:東、西、南、北、中+東南亞。(5)東亞包括中國、蒙古、日本、朝鮮和韓國。2、地形和河流(1)主要地形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峰,海拔8848.43米。(亞洲的“頭”)面積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亞洲最大的平原,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主要半島:自西往東: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其中阿拉伯半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島。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2)主要河流、湖泊北部三大河流自西往東依次為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東部河流長江(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長河),、黃河、湄公河自西往東注入太平洋;南部恒河、印度子北向南注入印度洋。貝加爾湖:位于俄羅斯境內,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死海:世界陸地最低點。低于海平面415米,即海拔-415米。3、地形特點主要地形:高原山地地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起伏很大。4、地形的分布和河流分布的關系:由于水往低處流,所以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的海洋。二、復雜的氣候1、影響亞洲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2、主要氣候類型及其分布:熱帶:熱帶雨林氣候——馬來群島大部、馬來半島南部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大部和印度半島熱帶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 缺少熱帶草原氣候溫帶:東部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溫帶季風氣候廣大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 缺少溫帶海洋性氣候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氣候 地中海沿岸:地中海氣候 寒帶:寒帶氣候3、氣候特點: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大陸性氣候分布廣4、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對亞洲的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優點:雨熱同期;缺點:夏季風活動異常,易發生旱澇災害。5、能力培養:與亞洲比較,分析非洲氣候分布的特點由于赤道穿過非洲中部,南、北回歸線分別從南部和北部穿過,所以非洲氣候①以熱帶氣候為主,有“熱帶大陸”之稱;②熱帶草原和熱帶沙漠面積分布廣,氣候干旱;③以赤道為主心,氣候類型呈南北對稱分布。第二節 人文環境一、人口最多的大洲1、世界上人都最多的大洲是亞洲,其次是非洲和歐洲,人口最少的大洲是大洋洲,無人定居的大洲是南極洲。2、亞洲人口稠密區:東亞、東南亞和南亞。3、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有11個,亞洲就有6個,分別為: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4、人口自然率最高的是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亞洲,最低的是歐洲。5、由于亞洲人口基數大,所以每年凈增加的人口數和人口凈增長率,亞洲都排在世界第一位。6、亞洲眾多的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尤其對土地的壓力使其產生了惡性循環。二、多樣的地域文化1、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個,占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左右,人數最多的是漢族。2、不同民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著名文化有:華夏文化(代表古中國文化)、印度和流域和恒河流域文化(代表古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代表兩河流域文化)。3、文化如建筑、服飾、交通、生活習慣與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和氣候的關系(13頁圖連線)4、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和流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5、亞洲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成因:適宜的溫帶或熱帶氣候、豐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三、經濟發展差異1、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少數國家屬于發達國家,如日本。2、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不同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差異很大,所以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也很大。3、大部分國家落后的原因:長期遭受殖民統治,工業基礎一般較薄弱。4、發展情況:大多數國家獨立以來民族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特別是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波斯灣沿岸的國家如沙特阿拉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5、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中國的臺灣和香港。6、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是否發達的主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產業結構。7、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流通部分和服務部門8、一般來說,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發達國家則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最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