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164張PPT。江蘇省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解讀南京師大附中 孫小紅一、教學要求的構成二、教學要求的解讀三、必要的案例比較一、教學要求的構成標準(國家課程標準原文)學習要求應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識、原理和規律,并進一步明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要求。 知道了解理解閱讀掌握舉例說明繪制運用教學建議就各項標準如何實現課程目標,提出了相應的教學活動建議和教學說明,并對某些標準的教學范圍和教學深度進行了限制。 活動組織不要求運用等高線…二、教學要求解讀----以必修課程為主地理1一、宇宙中的地球教學建議組織學生觀察某種天文現象,并查閱有關資料說出自己的觀察結果和體會。2. 引導學生查閱人類探索宇宙的有關資料,激發學生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恒穩態模型所有的觀測者,不管他們處于宇宙何處,看到的宇宙的圖景都是一樣的。大爆炸模型宇宙最初是一個熾熱的和亞原子粒子構成的致密球體。哈伯深景彗 星 注意彗星繞日公轉的方向和彗尾的變化規律?銀河系銀核 展示了一千多個在宇宙形成后不到十億年內形成的年輕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 距地球6000萬光年星系NGC 4414。外形與銀河系十分相似。總星系地球月球太陽地球太陽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A B C DE FH I J地月系天體及天體系統天體:宇宙間物質存在的形態.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2000多億顆恒星太 陽 系其他行星系統地月系 宇宙中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統太陽系其他恒星系統銀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宇宙(總星系)面對你自己完成的天體系統層次圖,你想到些什么?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但是,她孕育了生命,因此它是特殊的。普通:形狀、質量、運動特征等P56圖1、有液態水2、有供生物呼吸的大氣3、安全的宇宙環境T適中日地距離適中M適中,引力適中,吸引大氣公轉方向一致,近面、近圓,各行其道,互不干擾適于生命過程發生和發展的溫度金星:480℃火星:-40 ℃3.4%教學建議指導學生觀察太陽黑子等天文現象,加深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注意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如太陽輻射既有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 復習要點復習要求教學建議指導學生運用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并解釋晝夜更替與四季的形成原因。 地球運動是地球公轉、自轉運動疊加、合成的結果,注意分析兩種運動之間的關系。 地球的圈層結構內部圈層的劃分:不連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教學建議運用模型,配合所繪制的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 二、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教學建議對教材中涉及的礦物及巖石名稱要求學生只作一般性了解。 教學建議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組織學生進行地質、地貌的野外觀察。長江下游的沖積平原凸岸由于流速慢而易被淤塞,河床底部不斷堆積,逐漸形成河漫灘和河漫灘平原,不宜建碼頭。凹岸由于水流流速急,河床受流水侵蝕,這種侵蝕有別于長江上游的下蝕和溯源侵蝕,這里流水侵蝕使河床不斷加寬,我們稱之為側蝕受其作用,總的一個變化趨勢是使河道變得更彎曲。 思考:哪一幅圖最能代表長江下游的河床剖面?下游河段由于流速緩慢,河流泥沙大量堆積,從而河谷顯得平坦,下游的河床顯得寬廣,主要是下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側蝕的緣故 思考:在A、 B兩點哪個地方建貨運碼頭更合適? 教學建議組織學生利用身邊可以找到的材料(如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等)和溫度計,做一次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的小實驗。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唐?白居易 為什么“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分 析城市與郊區之間的熱力環流上升氣流市區郊區郊區ABC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ABC高低低高高低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教學建議不要求系統講述氣候類型的成因,可舉例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及移動對氣候的影響,讓學生掌握分析氣候類型成因的方法。 赤道地區與極地地區之間的熱力環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三圈環流七個氣壓帶六個風帶近地面形成影響世界氣候氣壓帶低壓帶多雨(赤低控制下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高壓帶少雨副高控制下的炎熱少雨的熱帶沙漠氣候風帶西風帶(40-60)風對天氣、氣候的影響取決于風的源地的性質西風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而言,源地的性質有何不同?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教學建議組織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影響本地區常見的天氣系統,并指導學生運用簡易天氣圖分析這些天氣系統的特點。 教學建議組織學生查閱有關資料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 海洋蒸發水汽輸送凝結降水地表徑流地下徑流江河匯聚下滲返回七、 水循環的意義能量:水循環對地表太陽輻射能起著吸收、轉化和運輸作用,緩解各緯度熱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物質:水循環使淡水資源不斷更新和補充,維持全球水量的動態平衡;向海洋輸送泥沙、有機物、無機鹽。不斷塑造地表形態:通過水體在地表的運動不斷塑造地表形態教學建議對洋流按成因分類不作要求。 三、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教學建議不要求系統介紹每一要素對地理環境的作用,舉例說明即可。 教學建議組織學生收集某區域的相關資料,討論某一地理環境要素產生變化,會對區域中其它地理要素產生怎樣的影響,加深對地理環境整體性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與現象的能力。 教學建議組織學生收集相關圖片或者結合學生在旅游活動中的親身體驗,談談對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認識。 四、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建議1. 運用等高線地形圖分析地表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2. 引導學生運用辯證的觀點看待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1.重要性: 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促使不同地區之間的物質、能量、資金和信息的流動,實現優勢互補和相互促進。2.主要方式為: 交通運輸、通信、商業、貿易等 五、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交通運輸方式: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也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一個地區主要交通線發生變化,會引起該地區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影響商業網點分布的密度影響商業網點分布的位置三、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農業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合理利用:農業土地資源可以為人類持續利用不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問題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教學建議目前,全球變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也有人為原因,教學中應強調人類活動對氣候變暖的加劇作用。 觀看氣候變暖的科教片,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增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建議對具體自然資源的分布特點及開發利用狀況做一般了解,主要培養學生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理解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教學建議人類活動對于一些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時起著誘發、加劇的作用。因此,在自然災害發生成因的分析中應考慮人為因素的作用。 組織學生收集資料,了解在面對某種自然災害時所應采取的自救與互助的方法或者措施。地理2一、人口與城市教學建議指導學生收集本地人口統計數據,繪制人口統計圖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增長模式,加深對我國人口政策的理解。 (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教學建議指導學生查閱本地人口資料,歸納本地人口遷移的特點并探究其成因。 教學建議結合實例幫助學生理解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所反映的人地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建議組織學生收集某城市不同時期的地圖、照片等資料,探討、說明城市空間結構所發生的變化及成因。 教學建議讓學生實地調查不同種類商品與其市場服務范圍的關系。教學建議1. 比較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同的城市發展過程,引導學生認識城市化過程的地區差異。2. 組織學生討論本區域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教學建議收集資料,指導學生對比不同地區人口或城市的文化差異并探討成因。 二、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教學建議1. 收集本區域農業資料,判斷農業地域類型,并分析其形成條件。2. 引導學生從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角度,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教學建議1. 讓學生調查和收集本地工業資料,分析影響本地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2. 讓學生扮演來自不同工業地域的規劃人員,分析該地區工業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點。3. 引導學生從地理環境對工業生產影響的角度,認識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假若你是一個工廠的總經理,讓你在全國選一個地點建廠,你要考慮哪些因素? 有沒有完全符合你要求的地方? 要尋找合適的建廠地點,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工業生產以及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1、工業生產的概念 在工廠里,勞動力(工人、技術人員等)利用動力(燃料、電能)和機械設備,將原材料制成產品。工業生產過程工廠土地 水源、能源勞動力、資金 技術原料零部件產品廢氣廢水、渣部分再循環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的利潤2、工業的投入和產出一、主要的工業區位因素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動力(能源)、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土地、水源、政府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前景廣闊的市場廠商經濟效益低成本高利潤理想區位條件現實區位優勢原料導向型工業決策者選擇區位目的市場導向型工業動力導向型工業勞動力導向型工業技術導向型工業教學建議組織學生在本地調查或收集相關資料,討論本地農業或工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并針對不利影響嘗試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建議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的方法,設置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現的運輸情境和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教學建議指導學生調查本地交通線路和站點的布局情況,讓學生用地理原理解釋交通線路和站點布局的原因,并做出評價。 三、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教學建議設計有關表格,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各歷史階段人地關系思想的特點,培養學生整理、歸納資料的能力。 教學建議調查本地面臨的環境問題,指導學生撰寫有關環境治理或生態保護方面的小論文,并進行展示、交流。 教學建議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擬當地行政官員、企業領導、居民等,就本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 教學建議幫助學生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環境行為進行反思與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活動。 地理3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教學建議引導學生回顧初中的世界地理及中國地理中所學習的區域,加深對區域的理解。 教學建議1. 選擇特征差異較為顯著的世界或中國的兩個區域,比較兩者的差異。2. 模擬赴不同區域的旅游,描述這些地區的地理景觀和地理現象,說出到不同地區旅行應攜帶的主要生活用品。 教學建議收集當地資源、環境、產業結構、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資料,分析地理環境對該區域發展的影響,嘗試預測當地經濟發展方向,提出發展對策。以長江中下游平原為例湖南省(湘)、湖北省(鄂)、江西省(贛)安徽省(皖)、江蘇省(蘇)、浙江省(浙)和上海市(滬),大體上屬于長江中下游區。長江中下游平原的特征:地勢低平,湖泊眾多,水網密布。長江三角洲。淮河的治理。丘陵、低山范圍很大。江南丘陵,井岡山、廬山、黃山、衡山。絕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梅雨、伏旱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1、長江中下游平原開發早期地理環境的影響地理環境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地勢平坦、土質黏重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低2、農業社會地理環境的影響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科學技術進步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生產工具改進,生產技術改良水系成為天然水道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適合種植水稻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全國糧、棉、桑蠶的主要基地大規模人口遷入優越的氣候條件勞動力資源豐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3、工商業社會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建議分組收集有關資料,開展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之間居民的模擬對話活動,探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不同區域的利弊影響,并嘗試提出相應對策。教學建議1.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組織調查家鄉一片荒廢(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探討其原因,并規劃開發方案。2. 指導學生利用網絡查找有關資料或利用地理信息技術了解我國森林、草場、濕地等資源的分布,并對我國開發利用和保護這些資源的情況進行評價。 教學建議收集有關流域綜合開發建設的成功實例,組織學生開展討論,總結其經驗,加深學生對流域開發整治的一般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學建議1. 結合當地農業生產實例,理解農業生產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加深對農業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認識。2. 介紹有關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新型農業的發展狀況,使學生了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教學建議1. 引導學生通過對區域資源開發問題的研究,歸納出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法。2. 調查學校所在地區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類型和分布狀況,了解其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撰寫一篇小論文。結合實例,理解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了解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教學建議1. 結合學校所在地區的城鎮建設實際,探討城市化對于區域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應當注意的問題。2. 聯系本地實際,討論某工廠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進而提出改進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教學建議收集一些遙感圖像,以加深學生對遙感技術的感性認識。 教學建議結合具體實例,重點介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GPS應用領域。如給學生展示GPS接收機,參觀裝有GPS導航系統的交通工具,以加強學生對GPS特點及應用的了解。教學建議指導學生瀏覽和操作電子地圖,查詢城鎮、交通、旅游等信息。 教學建議1. 指導學生調查學校校園網建設的基本情況,嘗試在校園網建立自己的地理網頁。2. 收集與人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有關數字地球的材料,加強學生對數字地球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