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30張PPT。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下面這些歇后語都出自 故事,請補上后半句:周瑜打黃蓋,關公面前耍大刀 ,劉備借荊州,班門弄斧有借無還三國三國鼎立西晉的統一導致外戚專權或者宦官當政,導致政權的腐敗,國家的衰弱。東漢后期各帝即位年齡表 公元184年,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揭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 黃巾起義 東漢末年,中央無力征討起義軍,便放任各地募兵鎮壓。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一些州郡長官和地方豪強乘機擴充武裝,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軍閥。軍閥割據 東漢末年 外戚宦官 交替專權軍閥混戰 袁紹出身于世家大族,在軍閥混戰中,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勢力,成為當時最大的軍閥。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東東部,兵多糧足,有10萬兵力,他輕視曹操,很傲慢,不虛心采納部下的建議;統治黑暗,軍心渙散。 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中,不斷發展自己的力量,曹操占據河南一帶,實力也在不斷增強。 東漢末年董卓入京:廢少帝、立獻帝,專擅朝政。 關東軍的成立:以袁紹為盟主,“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云會,萬里相赴。”(《三國志·文帝紀》注引《典論·自敘》)消滅董卓以后,各諸侯相互發動兼并戰爭,連年混戰。東漢名存實亡。三國鼎立(1)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曹操、袁紹實力最強1、三國鼎立的背景曹 操袁 紹 烏巢 三、四萬人十萬人官渡之戰 袁紹曹操夜襲烏巢,燒毀袁軍糧草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以少勝多以少勝多(2)官渡之戰思考:曹操為什么能打敗袁紹?資料1說明什么?1、袁紹剛愎自用,失于謀略,不肯聽人建議資料2說明什么?袁紹強而曹操弱,以少勝多資料3說明什么?3、曹操以誠待人,能寬容人2、曹操精于謀略,從善如流4、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 材料一:當時東漢的皇帝是漢獻帝,是封建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漢獻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他的名義來發號施令。于是曹操把漢獻帝劫持到許昌,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材料二:曹操提倡“唯才是舉”,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不論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發出《求賢令》,因而曹操周圍“猛將如云,謀臣如雨”(參考P75資料1與資料3內容) 材料三: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曹操采納建議,招募流民屯田。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開發,軍糧供應有了保證,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 政治:“挾天子而令諸侯”人才:唯才是舉,招納賢士,籠絡人心經濟:實行屯田,獎勵農耕曹操為什么能以少勝多?·請根據三則材料和相關信息,分別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取得勝利的原因? 官渡之戰后,曹操陸續吞并河北諸州,統一了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影響: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以少勝多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曹操率兵與袁紹大軍在官渡激戰,曹操派兵偷襲袁紹屯糧處,火燒全部糧草,袁軍大敗。 曹操勝利官渡之戰VS袁紹曹操袁 紹曹 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統一全國三顧茅廬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隆中對》隆中對策三分天下閱讀P75閱讀卡內容念奴驕·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宋·蘇軾)角色體驗若你是當時的軍事家,你能對交戰雙方的前途命運作一個預測嗎?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曹軍退回北方。(3)赤壁之戰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敗曹劉孫、劉聯軍孫赤壁大戰曹 操客觀:官兵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主觀:因實力強大而驕傲自滿;松懈輕敵;戰術失誤分組討論: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提示:可以從戰爭雙方去找原因)孫、劉:孫權、劉備在強敵面前,冷靜分析孫劉聯軍戰術正確曹操在赤壁之戰中失敗的原因赤壁之戰VS曹操和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孫劉聯軍獲勝 公元208年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戰爭初期進展順利,曹軍兵不血刃占領荊州,寄居荊州的劉備與江東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曹操,曹操率軍沿江南下,與孫劉聯軍相遇赤壁。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性,只得將戰船首尾相連,聯軍采用火攻的辦法,一舉擊潰曹軍。 曹操慘敗——無力南下孫權—— 鞏固江南劉備—— 攻占四川奪得漢中 赤壁之戰后三方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220年,曹丕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pī)2、三國鼎立的確立 吳國 造船業發達,通夷洲 (今臺灣)魏國修水利 促生產 蜀國 絲織業興旺,蜀錦非常有名三國發展生產 230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同時也說明了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國鼎立到底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請結合P76觀點)從統一和分裂的角度看, 是歷史的倒退。從大規模分裂和局部統一的角度看,是歷史的進步。悟三國(合作探究)二、西晉的統一司馬懿晉武帝魏滅蜀 263年,司馬昭出兵滅蜀司馬炎建晉 265年,司馬炎廢魏帝,自立為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晉滅吳,實現統一280年,統一全國想一想:西晉為什么是一個短命的王朝?1、西晉統治者昏庸、無能2、皇族內部暴亂3、周邊少數民族入侵東漢崩潰 軍閥割據袁 紹曹 操官渡之戰統一北方(曹操)孫劉聯軍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吳魏蜀西晉國家分裂局部統一全國統一課堂小結 “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么寫,劇里這么演,老百姓這么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制造的冤案……這個案要翻……” ——毛澤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