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1張PPT)滬教版九年級化學 第2節(jié) 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第四章 認識化學變化1.記住質量守恒定律的內容,能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含義和化學變化質量守恒的原因。2.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解決一些化學現(xiàn)象和問題。 生日宴會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生日蠟燭會越燒越短。反應物和生成物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化學反應的實質是什么?2.怎樣判斷化學反應已經發(fā)生?【問題】1.化學反應的實質: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質2.化學變化發(fā)生時,一定有新物質生成,還會伴隨著能量的釋放或吸收,有時還會發(fā)生顏色變化、或生成沉淀、產生氣體等現(xiàn)象。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前后,總質量是增加、減小、還是不變?演示實驗1:氫氧化鈉溶液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⑴在燒杯中放入藍色硫酸銅溶液,小試管中放入氫氧化鈉溶液;⑵稱量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⑶傾斜燒杯,使二者反應,觀察現(xiàn)象:⑷稱量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實驗步驟: M1 = M2產生的現(xiàn)象:產生藍色絮狀沉淀結論:反應前后,參加反應的物質總質量相等演示實驗1小結質量守恒定律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定義時要注意: 1.質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的是質量守恒,其他方面(如體積)等不一定守恒。2.是指“參加反應的各物質” 的質量總和,沒有參加反應的物質不包括在內。4.“反應生成的物質”僅指該反應過程中新生成的物質質量,與反應之前已經存在的質量無關。3.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一切化學反應,不涉及物理變化。5.“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應當包括生成的各種物質,如沉淀、氣體等。演示實驗2:鹽酸與碳酸鈉的反應實驗環(huán)境密閉實驗環(huán)境敞開 M1 > M2有氣球時(密閉容器內) M1 = M2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產生無色氣泡。測得的氯化鈉、水、二氧化碳碳酸鈉+鹽酸無蓋時(開放容器內)演示實驗2 小結碳酸鈉+鹽酸測得的氯化鈉、水、二氧化碳 波義耳的實驗反應后物質的質量增加了,增加了什么物質?氧氣質量守恒定律的發(fā)現(xiàn)一、為什么化學反應前后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二、試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質量守恒的原因。【想一想】原子數(shù)目沒有增減原子種類沒有改變原子質量沒有變化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元素種類變了嗎?元素質量變了嗎?分子數(shù)目變了嗎?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種類呢?分子種類呢?動腦筋不變改變可能改變原子數(shù)目原子質量原子種類元素質量元素種類物質的種類分子的種類可能改變分子數(shù)目化學變化的本質:元素化合價可能改變化學變化的本質:質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圍是什么?學了該定律,對我們有什么用?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一切化學反應1.進行有關的計算 2.推測一些物質的組成 3.解釋一些實驗事實我們可以運用該定律:1.在反應A+B====C+D中,已知2gA和5gB參加了反應,生成了4gC,則有____gD生成。 質量守恒定律的簡單應用32.將24.5g氯酸鉀加熱至完全分解,得到固體質量14.9 g,則產生氣體 g。3.加熱10g高錳酸鉀,反應后稱得殘留物的質量總和為9.52 g,則生成氧氣的質量為 g。9.60.485.已知石蠟是蠟燭的主要成分,蠟燭在空氣中完全燃燒后的產物是CO2和H2O,判斷石蠟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元素。碳、氫氧4.在化學反應2XY2+1Y2====2Z中Z的化學式為( )A.X2Y3 B.XY3 C.X2Y6 D.X2Y4BC知識點、質量守恒定律【典例】下列變化能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的是( )A.5 g水受熱變成5 g水蒸氣 B.5 g食鹽溶解在95 g水中,成為100 g食鹽溶液C.木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減少 D.100 mL水中加入100 mL酒精,成為體積小于200 mL的溶液B1.下列實驗能夠直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的是( )C2.化學反應前后,肯定沒有發(fā)生變化的是( )①原子數(shù)目 ②分子數(shù)目 ③元素種類④物質的總質量 ⑤物質的種類A.① ④ B.① ③ ⑤ C.①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⑤D3.紅磷在密閉容器(含有空氣)內燃燒,容器內有關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像正確的是( )4.煤的氣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氣化過程中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C+H2O====CO+X。請你寫出X的化學式 。H2內容原因應用質量守恒定律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章第2節(jié)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ppt 驗證質量守恒定律——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flv 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鈉與鹽酸反應不密閉.fl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