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地理學科的價值體現近期在一些關于地理的培訓或座談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提高地理學科在高中各科中的地位”,其實地理學科的價值并非在高中各科中如何提高地位,而是體現為其在生活中的實際價值及對其他各學科的輔助作用。專業化導致了學科細分的愈益嚴重,而事實上真正對社會有實際價值的是對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而對一個問題的解決,尤其是具有國際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學科的知識結構體系,高考中的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正有這樣的趨勢或用意。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和自身經驗出發,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地理知識。傳統的地理教學脫離生活實際,使學生認為學習地理沒有什么用處。實際上,在社會生活中,地理知識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理學在社會和生活中的作用是越來越大,衣食住行離不開地理學,發展建設離不開地理學,國界談判、軍事外交、國防建設也離不開地理學,地理學正在逐步成為生活的地理學、社會的地理學。通過對生活有用地理的學習,使學生深深感覺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認識到地理知識對自己現在和將來學習、工作都有重要意義,是一門實用價值很強的學科,從而凸現地理學科的價值,使學生改變“地理無用論”的觀念。教師要加強“對生活有用地理”的教學。一、借助生活經驗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理現象與地理學科緊密聯系,教師要精選和學生自身經驗相關的知識,把教材內容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據加以擴展、延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開展有意義的學習。由于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容易接受,因此有利于學生透徹理解和掌握新知,有利于突破教學中的難點,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體現了書本知識與生活世界的溝通,活化了課本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教材內容提出與學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的問題,例如:當把一水池的水放掉時,水流的方向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現在我們可以品嘗到很多反季節的和來自域外的蔬菜瓜果等農產品,這得益于農業區位的什么條件?夏季同學們喜歡游泳說明海陸氣溫有何不同?2004年暑假期間大家觀看奧運會時,為什么有的項目要在深更半夜起床觀看?什么時候彎彎的月亮掛在黃昏的樹梢,什么時候半個月亮在黃昏的正南天空,發生月食時是怎樣的月相?朝南的房屋在一年中照進陽光的面積有何變化?冷空氣南下時,本地的天氣在冷鋒過境時和過境后分別是怎樣的……當然,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都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例如,學生身邊的一些工農業區位、城市、交通布局可能存在不太合理的現象,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干擾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及時把握這些即時生成的課堂教學資源,正確的引導,使之變成有利于學習的教學資源。二、聯系社會熱點與日新月異、飛速發展的現實社會相比,教材內容總是滯后的。地理教師要有敏捷的思維能力、銳利的眼光,善于借助報刊雜志、網絡、電視新聞等大眾傳媒工具捕捉與地理學科相關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在備課授課中,不要拘泥于教材,要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教材為框架,大膽適當應用生活中的材料,及時將相關的地理信息融入課堂中,有效地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針對性強的地理教學活動,拉近教材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為地理教學增添新的活力。例如:最近發生的地震、火山、臺風、沙塵暴等自然災害事例,我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青藏鐵路等工程的建設進程,我國第六次鐵路大提速,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并按預定地點安全著陸……對此,教師應該把它們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如在學習“地震”時,我結合2004年12月26日震驚世界的印度尼西亞大地震和海嘯的大災難,引導學生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論分析那里常發生地震的原因,討論它造成傷亡人數多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提出抗震減災和自我保護的有效措施,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都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激情,分析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培養。三、結合鄉情資源 “增強愛家鄉的情感”是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情感目標培養之一,取之于學生熟悉的本鄉本土的有用地理知識,能引起學生對生活、現實和家鄉的關注,產生積極的思考,甚至形成一些建議和措施,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崇明前衛村的生態農業模式是怎樣的?東灘濕地的保護有何意義?上海長江大橋為什么采用南隧北橋?南隧北橋的建設對陳家鎮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滬崇蘇高速公路的建設對崇明區位條件的提升有何意義?崇明新城的規劃考慮了哪些主要因素?是否合理?等等。這些鄉情資源應該適時地整合到課堂教學之中,從中讓學生感悟到地理知識在家鄉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增強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四、開展實踐活動地理課程具有實踐性,人類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識來自于實踐,驗證于實踐,并通過實踐加以應用。在地理教學中,力求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同步。課堂教學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的主要形式,課外活動能鞏固學生課堂學到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擴大學生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地理實踐活動,特別是野外考察,讓學生走出校門到社會,到外面的世界去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地理知識產生的過程,使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增長才干,增強學生地理實踐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例如:在學習“商業區位條件”后,我組織學生去考察學校附近新開張的“瀛洲輕紡城”,從地理位置、交通、租金、人流量、銷售量等方面調查,分析輕紡城布局是否合理,生意能否會越來越興旺。又如:學習“月相”后,連續觀測一個月的月相,記錄并總結月相的變化規律。從而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地理知識來分析生活現象,體現書本知識向生活世界的遷移、拓展。高中地理學科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其對生活的有用性,而且對于高中其他課程具有輔助作用。比如在高一數學教材中有一道關于太陽高度角的計算例題,如果同學們地理基礎差,對太陽高度角一無所知,那么這道計算題就會比較難解了。再比如英語中有很多關于世界地理的閱讀理解等等。當然地理學科也要利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釋地理事物,說明地理問題,促使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