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9年高考地理第一輪專題復習大氣性質和運動一、考綱展現 1.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1)大氣的組成。 干結空氣(N2、O2、CO2、O3……)、水汽、固體雜質(2)大氣垂直分層及各層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分層依據:大氣的溫度垂直遞變規律及大氣運動方向分層:對流層(下熱上冷,直接熱源是下墊面,空氣對流運動強烈,水汽和固體雜質含量高,有復雜多變的天氣現象,對人類生產生活影響大,和人類關系最密切,對流層的厚度從低緯向高緯減小,赤道附近的對流層厚度約17-18千米,兩極地區約8-9千米,中緯度地區約12千米)平流層(熱量來自于太陽,平流層中的臭氧層能夠吸收太陽紫外線,下冷上熱,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大氣能見度高,是飛行的理想層次,平流層中的臭氧層通過吸收紫外線,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線的傷害,形成一道保護傘)高層大氣(空氣非常稀薄,電離層位于高層大氣中,由于溫度高空氣分子呈現電離狀態,電離層能夠反射無線電短波,對地面無線電短波通信影響較大) 2.對流層大氣的熱狀況和大氣的運動(1)大氣的受熱過程。 太陽暖大地,大地暖大氣,大氣還大地。大氣通過反射、散射和吸收等方式,削弱太陽輻射,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減少,從而使得地面白天的溫度不致于太高。大氣通過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返還給地面,使地面但熱較少,夜晚的溫度不致于太低,從而起到保溫作用。大氣層的存在使得地面附近晝夜溫差較小。(2)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取決于其熱量收支狀況,一天當中,陸地最高溫出現在14時前后,陸地最低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兩個時刻恰好處于一天當中熱量收支平衡的時刻(海洋上相應向后推遲一個小時)。一年當中,陸地最高溫北半球是7月份(南半球是1月份),陸地最低溫北半球是1月份(南半球是7月份),海洋上相應向后推遲一個月。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在不考慮地形的影響下,等溫線大致和緯線平行,從低緯向高緯遞減;考慮到地形和洋流的影響,海拔高的地區,等溫線向低緯突出,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區,等溫線向高緯突出;受洋流的影響,等溫線突出的方向和洋流流向一致;在大氣層中,垂直方向上,同一高度上氣溫偏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空突出,氣溫偏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空突出。(3)大氣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的成因。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大氣環流與水熱輸送的關系。大氣垂直運動產生的原因是由于下墊面冷熱不均造成的,冷的地方空氣收縮下沉,熱的地方空氣膨脹上升。水平運動(風):由于大氣的垂直運動,使得同一個水平面出現氣壓差異,叫水平氣壓梯度,從而產生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個水平面上,空氣會從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運動,空氣的水平運動成為風。大氣的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形成完整的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三圈環流:是一種理想狀態下的全球性大氣環流,和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基本相同,但是因為運動空間尺度較大,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形成了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是三圈環流在近地面的具體表現,垂直運動表現為不同的氣壓帶(垂直上升的區域形成低氣壓帶,垂直下沉的區域形成高氣壓帶),水平運動表現為不同的風帶。如果考慮到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受海陸熱力環流的影響,三圈環流就變得不完整。由于大陸和海洋比熱性質差異較大,在大陸東岸形成海陸熱力環流,即季風環流。大氣環流是物質和能量的傳遞的基本載體,從海洋向陸地運動的空氣會把水汽從海洋帶到陸地,從低緯向高緯運動的空氣會把熱量從低緯帶到高緯。另為在水熱輸送的過程中,水的三態變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大氣降水(1)大氣降水大氣降水取決于大氣環流形式,大氣無論是水平運動還是垂直運動,只要是運動過程中是降溫的,就容易出現降水,運動過程中是升溫的,就不容易出現降水;比如說:從低緯向高緯運動的風(盛行西風、夏季風),在運動過程中氣溫下降,降水較多。從高緯向低緯運動的風(信風、極地東風、冬季風),在運動過程中氣溫上升,降水少。上升運動的氣流(赤道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山地的迎風坡,鋒面區域,氣旋),氣流上升降溫,降水較多。下沉氣流(副熱帶高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山地的背風坡、反氣旋),氣流下沉升溫,降水較少。(2)降水的時間變化。 不同區域的降水時間變化不一樣,有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夏雨型(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冬雨型(地中海氣候);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參考地圖冊——世界降水量分布圖二、考綱解讀大氣環境作為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其他自然和人文要素,因此在地理學科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歷年地理高考中,對大氣環境有關內容的考查一直是重中之重。本部分內容對學生有較高的能力要求,正符合未來高考重視能力考查的趨向。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是本單元的基礎,從近幾年的高考看,電離層的擾動、對流層的逆溫現象經常出現在高考試題中,對這些問題產生的機理、危害、對策是高考命題不可回避的知識,復習中注意密切關注新的科研成果和觀測資料。大氣運動和大氣環流是多年來高考考查的重點知識,如根據等壓線圖判斷氣壓的高低、氣流的運動狀況、風力大小、天氣狀況等,它們在高考中占有突出的分量,選擇題、讀圖分析題均有體現,本部分內容也是今后高考不回避的地方。三、重難點及經典例題解析知識點1 大氣的組成及作用1.低層大氣和干潔空氣的組成 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機械混合物。低層大氣是由干潔空氣、水氣和固體雜質三部分組成。其中干潔空氣是不含水汽和固體雜質的空氣,也是多種氣體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合占干潔空氣體積的99%。2.大氣組成成分對生命活動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大氣成分主要作用干潔空氣氧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氮地球上生物體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對地面有保溫作用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對地球上的生命有保護作用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影響地面和大氣溫度,具有“保溫效應”固體雜質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凝結核);削弱太陽輻射;影響大氣質量3.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①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人類活動中燃燒煤、石油等礦物燃料,不斷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大量森林被砍伐,二氧化碳吸收量減少,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②氟氯烴含量增加 在制冷工業發展前,大氣中并不存在氟氯烴化合物。隨著冰箱、冰柜、空調等的廣泛使用,釋放出大量的氟氯烴化合物,使大氣中的氟氯烴化合物含量增加。③大氣中的臭氧總量減少 大氣中的氟氯烴化合物增加,破壞大氣中的臭氧,使大氣中的臭氧總量減少。說明:大氣中氣體含量的變化規律:①CO2:城區>農村;冬季>夏季;夜間>白天;陰天>晴天;與排放物和植物光合作用有關。②水汽:夏>冬;低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與蒸發量有關。③固體雜質:陸>海;城>鄉;早晚>午;冬>夏;與排放物和空氣穩定與否有關。補充:?京都議定書?與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大會上通過的。該議定書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其中美國削減7%,歐盟削減8%,日本削減6%。【例1】 關于大氣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A.干潔空氣由氮、氧兩種氣體混合組成B.大氣中的臭氧雖少,但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C.二氧化碳不能對地面起保溫作用D.水汽主要分布在平流層【分析】本題主要通過考查大氣的組成等知識來分析大氣成分的作用。大氣的主要成分為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三部分組成。干潔空氣由氮、氧、二氧化碳及臭氧等氣體構成。氧氣是人類和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氮是地球上的生物的基本成分;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對地面起保溫作用;臭氧吸收太陽的紫外線。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分布在對流層,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條件。【答案】B【點評】本題容易出錯的是大氣組成與干潔空氣的成分,往往把二者混為一團。因為大氣是多種氣體的機械混合物。而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氮、氧、氬、二氧化碳、臭氧等。二氧化碳不僅對地面起保溫作用,更主要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水汽和固體雜質主要分布在對流層。知識點2 大氣的垂直分層1.依據溫度、密度和大氣運動狀況,將大氣自下而上依次劃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對流層平流層高層大氣厚度因緯度而異:低緯達17~18km,高緯僅8~9km。因季節而異:夏>冬自對流層頂至50~55km高度平流層頂至2000~3000km特點1.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地面是其主要的直接熱源)2.對流運動顯著3.天氣現象復雜多變1.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增高(臭氧吸收紫外線增溫,臭氧層以上,太陽紫外線輻射強烈)2.氣流以水平運動為主1.氣壓很低,密度小。2.在80~500km的高空有若干電離層與人類關系1.與人類關系最密切,人類生活在對流層底部。2.各種天氣現象發生在對流層1.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地球上生命的保護傘”)2.有利于高空飛行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短波,對無線電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2.對流層中的逆溫現象對流層由于熱量主要直接來自地面輻射,所以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一般情況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有時候出現下列情況:①海拔上升,氣溫升高;②海拔上升100米,氣溫下降幅度小于0.6℃。這就是逆溫現象。逆溫現象往往出現在近地面氣溫較低的時候,如冬季的早晨。出現逆溫的大氣有一定的厚度,這層大氣稱為逆溫層。出現逆溫現象時,不能產生垂直對流,大氣處于穩定狀態,低層空氣中的污染物難以擴散,污染物濃度顯著升高,形成環境污染,危害人體健康。較為常見有輻射逆溫、鋒面逆溫、下沉逆溫等。由于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上圖表明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圖a為正常的氣溫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無云或少云的夜間,地面輻射冷卻很快,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離地面愈近,降溫愈快,離地面愈遠,降溫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圖b);隨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層逐漸向上擴展,黎明時達最強(圖c);日出后,太陽輻射逐漸增強,逆溫便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圖d、e)。輻射逆溫厚度從數十米到數百米,在大陸上常年都可以出現,以冬季最強。冬季夜長,逆溫層較厚,消失較慢。在山谷與盆地區域,由于冷卻的空氣還會沿斜坡流入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輻射逆溫得到加強,往往持續數天而不會消失。鋒面逆溫是由暖氣團位于冷氣團之上而形成的,這種逆溫層是隨鋒面的傾斜而成傾斜狀態。由下面的冷氣團到上面的暖氣團等溫線通過鋒面的區域時必有曲折,曲折的程度視兩種氣團間的溫度對比來決定。如圖,層結曲線ABCD在通過鋒面的區域內出現BC一段逆溫層。【例2】讀某地某時氣溫垂直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地終年干燥,其氣候類型可能是 氣候。(2)以上氣類候型在南美洲分布的特點是 。(3)近地面逆溫層常出現在晴朗的夜晚,至日出前后最厚,試簡要說明原因: 。(4)此地附近有座高山,山頂有皚皚白雪。這座高山的海拔高度估計至少在 米以上。(5)在圖上適當位置用斜線繪出臭氧層。如何避免兩極地區臭氧層遭受進一步破壞 。(6)南極地區無太陽紫外線輻射的范圍達最大面積時,下列同期圖示正確的是 。【解析】(1)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根據對流層的厚度得出該地位于低緯度,因而該緯度范圍里的終年干燥的氣候為熱帶沙漠氣候。 (2)該氣候類型在南美受地形和洋流影響,呈南北狹長分布。安第斯山的阻擋使之不能向東擴展,秘魯寒流使之南北延伸。 (3)逆溫是指在對流層大氣中溫度隨高度的增加而升高或不發生變化的現象。形成逆溫的原因有多種,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利用已有的地理知識解釋輻射逆溫的形成機理。晴朗的夜晚,地面因大氣逆輻射弱而散熱快,至日出前后,地面溫度降至最低,受其影響近地面氣溫也降低而成。(4)附近山頂有積雪,說明溫度在0℃以下,又因逆溫層頂為24℃,據氣溫的垂直遞減規律,得出逆溫層頂至山頂的高度至少為24/6×1000=4000(米),然后加上逆溫層的厚度1000米,是整個山的海拔高度。 (5)本題考查臭氧層出現的高度范圍和繪圖技能,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臭氧在22~27km處達最大值,形成臭氧層。減少氟氯烴的使用,積極推廣使用無公害制冷劑是防止臭氧層破壞的重要措施。【答案】 (1)熱帶沙漠 (2)南北狹長分布 (3)晴朗的夜晚,地面輻射散熱快,至日出前后地溫降至最低,近地面氣溫亦降低而成 (4)5000 (5)圖略 減少氟氯烴的使用,積極推廣使用無公害制冷劑是防止臭氧層破壞的重要措施(6)①②【點評】此題考查對流層中的逆溫現象,此知識點是一個難點,要求理解逆溫現象形成的原因,并且會分析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現象。知識點3 大氣的熱力性質1.大氣熱力作用過程 太陽輻射透過地球大氣到達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氣之間進行一系列能量轉換。其過程包括:①到達地球的太陽輻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量到達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增溫,同時向外放出地面輻射。③大氣吸收了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同時向外放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除極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間,絕大部分又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對地面具有保溫作用。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形式表現特點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吸收作用電離層的氧原子吸收波長小于0.175微米的紫外線平流層的臭氧吸收波長長于0.175微米的紫外線對流層中的CO2、水汽吸收波長較長的紅外線有選擇性,吸收的能量很少地面生物體免遭紫外線侵害反射作用云層和塵埃能將投射到其上的太陽輻射的一部分,反射到宇宙空間去無選擇性?夏季多云的白天氣溫不會太高散射作用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的太陽輻射,以其質點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從而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有選擇性?藍光容易被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藍色,十字路口的指示燈不用藍色3.大氣對地面的保溫效應:①大氣吸收地面輻射增溫并保存熱量。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對地面長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很強。據觀測,地面輻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氣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氣增溫。被大氣吸收的地面輻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氣輻射到宇宙空間外,大部分保存到大氣中,使大氣溫度升高。②大氣逆輻射對地面熱量進行補償。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在向外輻射熱量,稱為大氣輻射。大氣輻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與地面輻射相反,稱為大氣逆輻射。它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一部分熱量,使地面實際損失熱量減少,起到保溫作用。大氣熱力作用對地表溫度的影響如下圖所示4.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的波長:①物體的溫度越高,它的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物體的溫度越低,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長。②太陽輻射的主要波長范圍是0.15微米~4微米,其中人眼能看見的光線波長在0.4微米~0.76微米,波長小于0.4微米的稱為紫外線,大于0.76微米的稱為紅外線,紫外線和紅外線人眼均無法看到。太陽表面溫度高達6000K,它的輻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部分,可見光差不多占太陽輻射總能量的一半,因此,人們把太陽輻射稱為短波輻射。地面輻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紅外線部分。相對于太陽輻射來說,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大氣的溫度比地面還低,所以大氣輻射也是紅外線長波輻射。5.氣溫日變化和年變化日出以后,隨著太陽高度角的逐漸增大,太陽輻射不斷增強,地面獲得的熱量不斷升高,地面輻射不斷加強。大氣吸收地面輻射,氣溫也跟著不斷上升。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并不出現在正午12時,而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這是因為正午過后,太陽輻射雖已開始減弱,但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繼續增多,地面溫度繼續升高,隨著太陽輻射的進一步減弱,地面獲得太陽輻射的熱量仍比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多,地面儲存的熱量繼續增多,地面溫度繼續升高,地面輻射繼續增強,氣溫也繼續升高。隨著太陽輻射的進一步減弱,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的熱量開始少于地面輻射失去的熱量時,也就是當地面熱量由盈余轉為虧損的時刻,地面溫度達到最高值。地面再通過輻射、對流、湍流等方式將熱量傳給大氣,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午后2時左右,氣溫才達到最高值。隨后,太陽輻射繼續減弱,地面熱量繼續虧損,地面溫度不斷降低,輻射不斷減弱,氣溫隨之不斷下降,至日出前后,氣溫達最低值。同樣的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儲存、傳遞熱量的原因,氣溫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現在輻射最強、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滯后,具體如下表。 半球比項北半球南半球最低最高最低最高太陽輻射12月6月6月12月陸地氣溫1月7月7月1月海洋氣溫2月8月8月2月6.全球氣溫的一般分布規律(1)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太陽輻射是地面熱量的根本來源,并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受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影響,等溫線并不完全與緯線平行。(2)南半球的等溫線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質比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廣闊,于是氣溫變化和緩。(3)北半球一月份大陸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則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緯度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4)7月份,世界最熱的地方是北緯20o~30o大陸上的沙漠地區,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熱中心;1月份,西伯利亞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極端最低氣溫出現在南極洲大陸上。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通過等溫線分布圖反映,如果地球是一個均一的表面,則等溫線與緯線大致平行,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但由于氣溫除受緯度、太陽輻射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大氣運動、地面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所以等溫線要發生彎曲而不與緯線完全平行。只要等溫線發生了彎曲,就說明該地氣溫受到了大氣環流、海陸分布、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的一個或幾個的影響,就要從這幾個因素入手進行分析,以便找出原因。等溫線模式圖的解題思路(1)據等溫線分布情況判斷南、北半球(因為溫度由低緯向高緯遞減,故從南向北溫度下降的為北半球,反之為南半球。)(2)據等溫線分布情況判斷時間或海陸位置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相同緯度的海陸上,冬季,大陸比海洋冷;夏季,大陸比海洋熱。 因此北半球,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向北(高緯)凸出,7月份正相反。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相同月份時間,南北半球海洋或陸地上等溫線的彎曲方向是一致的)(3)據等溫線分布情況,可確定洋流性質 海洋中等溫線凸或凹的方向,即為洋流的流向。(4)等溫線分布情況,可確定地勢起伏。(5)等溫線彎曲分布規律:“高高低低”規律【例3】下列關于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黃昏,天空仍然明亮是由于大氣的散射作用B.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都有選擇性C.夏季天空多云時,白天不會太熱是由于大氣的反射作用D.赤道地區太陽輻射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太陽高度角大【解析】黎明、黃昏時,太陽雖然在地平線以下,但太陽輻射在大氣中遇到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發生散射作用,因而,雖見不到太陽直接照射的光,但能見到散射光,所以天空仍然明亮;太陽輻射經過大氣時,大氣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和固體雜質對太陽輻射有明顯吸收作用,不同成分吸收的波長范圍也不同,所以通常稱為選擇性吸收;反射則沒有選擇性,所以反射光為白色;當散射作用的質點是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時,散射是有選擇性的,波長越短,散射能力越強;多云的白天氣溫低,主要是由于水汽多,反射作用強,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少;太陽高度角越大,太陽輻射經過大氣的路程越短,被大氣削弱得越少,到達地面的越多。【答案】B【例4】讀某地等溫線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這是北半球圖還是南半球圖?為什么?(2)在同一緯度的A、B兩地,出現氣溫高低不同,如果同在海洋上,A、B兩地受什么因素影響?(3)若A、B均在大陸上,二者在地形上有何不同?假使A地海拔為200米,氣溫比B地高0.6℃,B地海拔應為多少?【解析】本題是一道綜合能力考查題,重點考查學生對等溫線的分析判讀能力和計算能力。根據等溫線數值的遞變,可判讀出此圖為北半球圖;造成等溫線彎曲的因素有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及洋流等,由于A、B位于海洋上,因而造成同緯度的A、B兩地溫度差異的原因只能是洋流,據等溫線的彎曲狀況可見A地溫度高于B地,因而A地應有暖流經過,而B地則有寒流經過;位于陸地上的A、B兩地,由于A地溫度高,說明地勢低;了解了氣溫隨高度的變化規律,余下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答案】 (1)北半球 由北向南,氣溫逐漸升高 (2)A處受暖流影響 B處受寒流影響 (3)A地勢低,B地勢高 B地為300米【例5】青藏高原比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日較差大的原因是( )①離太陽近②青藏高原比長江中下游平原太陽高度角小③云層厚而且夜晚長④地勢高,空氣稀薄⑤白天太陽輻射強⑥夜間大氣逆輻射弱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⑤⑥ D.①⑤⑥【解析】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水域面積大,大氣質量、水汽、雜質集中在對流層底部。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晚上大氣逆輻射強,所以氣溫日較差小。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質量、水汽、雜質相對較少,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量大,晚上大氣逆輻射弱,所以氣溫日較差大。【答案】B【點評】本題通過考查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的保溫作用,分析青藏高原比長江中下游平原氣溫日較差大的形成原因,藉以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分析思維能力。通過此題分析可以延伸到地球上降水量豐富的地區,晝夜溫差小,如熱帶雨林地區、溫帶海洋氣候區;降水量稀少的地區,晝夜溫差大,如塔里木盆地,撒哈拉沙漠。知識點4:簡單的大氣運動——熱力環流1.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如上圖所示,A處受熱,B、C兩處冷卻。首先要理解地面為什么會有冷熱不均的現象?這是由于太陽輻射對各緯度加熱的不均勻或海陸熱力差異等因素造成的。所以說,大氣運動的能量來源于太陽輻射,或者說,太陽輻射造成熱量分配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其次分析地區間冷熱不均引起的空氣垂直運動。假設A、B、C三地氣溫相等,那么,三地大氣柱內氣體的質量、密度相等,就不會產生大氣的運動了。 而實際情況是A處受熱,氣溫升高,空氣膨脹上升,即形成上升氣流;B、C處冷卻,空氣收縮下沉,即形成下沉氣流。這就形成了空氣的垂直運動,也就是對流運動。第三,分析空氣垂直運動引起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聯系物理學上空氣質量、密度和氣壓之間的關系,歸納出:A處氣柱內空氣質量隨上升運動而上移;B、C處氣柱內空氣質量隨下沉運動而下移。于是在同一水平面的近地面,B、C兩地形成高氣壓,A處形成低氣壓。同樣道理,在同一水平面的上空,情況則相反。第四,分析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的氣壓差異所形成的空氣水平運動。聯系初中地理已學過的“風總是由高壓區流向低壓區”的知識,判斷空氣水平運動的方向:在近地面,從B、C處流向A處;在上空,則從A處流向B、C處,如圖10-1所示。這就是熱力環流。2.等壓面分析 (1)等壓面是氣壓相等的面,從等壓面(線)的定義看,PA′=PB′=1000 mb PD′=PC′=500mb。 (2)從氣壓概念看,在L1、 L2空氣柱中,距離地面愈近,空氣柱越長,則氣壓值越高,所以氣壓值隨高度的升高而遞減,即PA′>PA,PD>PD′,PB>PB′,PC′>PC。 (3)從同一海拔高度看(圖10—2),如hl,由于PB>PB′,PA′>PA,且PA ′=PB′,所以PB>PA即在同一高度上已出現了氣壓差,氣壓值高的為高氣壓區,反之為低氣壓區。同理在h2高度上,也有高、低壓之差。 (4)A點相對于B點,C點相對于D點來說都是低壓區,其附近等壓面(線)向下彎曲,B、D兩點為高壓區,等壓面(線)向上彎曲。 (5)D點為高壓區,A點雖然為低壓區,但是PA>PD,所以應注意高、低壓的比較是指同一高度上的差異,而非垂直方向上的比較。 (6)綜合以上分析,A、B、C、D四點氣壓值大小排列應為PB>PA>PD>Pc。【例6】上圖為某地海拔1千米附近的等壓面分布狀況,讀圖后回答:(1)A與B處相比, 處氣壓高, 處氣壓低,因為 。(2)與A、B兩處垂直對應的近地面相比, 處氣壓高, 處氣壓低,理由是 。【解析】由圖示可以看出,等壓面在A處上凸,在B處下凹,A處在等壓面下方,隨高度降低,氣壓升高;B處在等壓面上方,隨高度升高,氣壓降低,因此,A處氣壓高于B處;B處對應的近地面氣壓高于A處對應的近地面氣壓,因為A處上空氣壓高于B處,說明其上的空氣密度大,這是因為A處空氣垂直上升所致,近地面因空氣垂直上升,導致空氣柱質量減少形成低氣壓,高空則形成高氣壓。【答案】(1)A B A處在等壓面下方,隨高度降低,氣壓升高;B處在等壓面上方,隨高度升高,氣壓降低 (2)B A A處上空的空氣密度大,這是因為A處空氣垂直上升,近地面因空氣垂直上升導致整個空氣柱質量減小,形成低氣壓3.根據垂直剖面氣壓變化判定熱力環流方向①同一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氣壓越低。②作一輔助線即可判定同一水平面(同一高度)上的氣壓高低,如圖1一23中C處比D處氣壓高;同理,A處氣壓低于B處。③A處氣壓低,則說明該地受熱,空氣膨脹,氣流上升;而B處氣壓高,則B處空氣流向A處。B處上空氣流下沉補充。④高空氣壓與近地面相反。⑤同一水平面,氣流總是從高氣壓流向低氣壓。4.常見的熱力環流⑴城市風: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斷增加,工業生產、汽車等交通工具和人民生活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釋放出大量的人為熱,因而導致城市的氣溫高于郊區,產生“熱島效應”,由于城市“熱島效應”的存在,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下沉,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了小型的熱力環流,稱為城市風。研究城市風對于搞好城市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污染嚴重的企業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外,綠化帶應布局在城市風下沉距離以內。⑵海陸風:由于海水的熱容量大于陸地,濱海地區白天因陸地升溫快,空氣膨脹上升,陸地上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海洋則相反,風由海洋吹向陸地;晚上陸地降溫快,空氣收縮下沉,陸地上近地面形成高壓,高空形成低壓,海洋則相反,風由陸地吹向海洋。⑶山谷風:山谷地區白天山坡受熱,空氣增溫快,較鄰近同高度的大氣溫度高,在同高度上,熱而輕的空氣向上方移動,冷而重的空氣向下方移動,造成坡面上的空氣流向山谷上方,然后下沉至低層,下層風由谷地沿山坡向上流動,形成谷風;夜間,山坡上面的空氣降溫比鄰近同高度的大氣要快,氣流由山坡向谷地流動,與白天所形成的環流相反,形成山風。【例7】下圖中,反映環流形式,錯誤的是【解析】 圖A表示的是熱力環流的一般形式,地面受熱處為上升氣流,近地面形成低壓,遇冷則為下沉氣流,近地面則形成高壓,近地面風由高壓吹向低壓,圖中所示是正確的;圖B太陽代表此時處于白天山坡受熱,空氣增溫快,較鄰近同高度的大氣溫度高,在同高度上,熱而輕的空氣向上方移動,冷而重的空氣向下方移動,造成坡面上的空氣流向山谷上方,然后下沉至低層,下層風由谷地沿山坡向上流動,形成谷風,所以是正確的;圖C白天大陸升溫快,空氣膨脹上升,陸地上近地面形成低壓,高空形成高壓,海洋則相反,風由海洋吹向陸地,而圖中卻是由陸地吹向海洋,所以是錯誤的;D圖中由于城市“熱島效應”的存在,引起空氣在城市上升;在郊區下沉,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形成了小型的熱力環流,也是正確的。【答案】C4.大氣的水平運動――風(1)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2)風與等壓線的關系:?影響大氣運動的力風向受力特點力的名稱方向摩擦力為零時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 高壓指向低壓最終與等壓線平行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轉偏向力垂直于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有摩擦力時氣壓梯度力垂直于等壓線,高壓指向低壓與等壓線斜交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的合力與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地轉偏向力垂直于風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摩擦力與風向正好相反5.等壓線圖的判讀(1)等壓線圖:同一海拔高度上氣壓水平分布情況。(2)等壓線圖判讀:首先識別氣壓場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斷風力大小和風向;最后分析天氣變化。(3)判讀規律:①等壓線的排列和數值:低壓中心——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盆地(中心為上升氣流)高壓中心——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山頂(中心為下沉氣流)高壓脊(線)——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脊線)低壓槽(線)——類似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槽線)②等壓線的疏密程度:(決定風力大小)等壓線密集——氣壓梯度力大——風力大等壓線稀疏——氣壓梯度力小——風力小從等壓線圖判斷各地風力大小,應注意:①等壓線與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小的關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壓線的疏密;④相鄰兩等壓線的等壓距大小。③在等壓線圖上判定風向(任意點)和天氣形勢:在等壓線圖上,任一地點風向的畫法如下:第一步在等壓線圖中,按要求畫出過該點的切線并做垂直于切線的虛線,箭頭由高壓指向低壓,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壓中心,用來表示氣壓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確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右或向左偏轉30°~45°角,畫出實線箭頭,即過該點的風向。以北半球為例如下圖: 天氣狀況:包括氣溫高低、濕度大小、風向、氣壓等指示。a.由高緯吹向低緯的風——寒冷干燥 b.由低緯吹向高緯的風——溫暖濕潤 c.低氣壓過境時,多陰雨天氣;高氣壓控制下,天氣晴朗風壓定理:北半球,背風而立,左前低壓,右后高壓。氣壓場:高氣壓中心、高壓脊、低氣壓中心、低壓槽、鞍部的天氣情況。高氣壓中心:晴朗高壓脊:晴朗低氣壓中心:陰雨,大風低壓槽:陰雨鞍部:陰沉,不穩定 【例8】下圖是實際大氣中的風向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箭頭表示的含義是:① ,② ,③ ,④ 。(2)①與等壓線的關系是 ,其方向是 。(3)若無④,只受①③影響,則②與等壓線的關系是 。此時①與③的關系是 。(4)實際大氣中的②與等壓線的關系是 。此圖表示的地區在 半球,理由是 。(5)圖中M、N兩地相比,風力較大的是 地,原因是 。【答案】 (1)氣壓梯度力?風向?地轉偏向力?摩擦力?(2)垂直?由高氣壓指向低氣壓?(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斜交?北?風向向右偏?(5)N?N處等壓線密集,單位距離氣壓差大 知識點5:全球性的大氣環流1.三圈環流(1)三圈環流的成因: 赤道地區受熱多,大氣膨脹上升,近地面大氣質量減少,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南北極地因終年嚴寒,大氣收縮下沉,近地面大氣質量增多,形成極地高氣壓帶。這兩種氣壓帶都是由于熱力原因形成的。在南北緯30o副熱帶地區和南北緯60o副極地地區,大氣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以環流的形式在副熱帶地區被迫下沉,在副極地地區被迫上升,故形成南北兩個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南北兩個副極地低氣壓帶。它們都是由于動力原因形成的。這樣,在全球就形成了七個氣壓帶,即四個高氣壓帶和三個低氣壓帶并沿緯度而相間排列,它們之間正好形成六個風帶——南北兩個信風帶,南北兩個西風帶和南北兩個極地東風帶。要注意的是這六個風帶同七個氣壓帶一樣,都是指的近地面,而不是指的高空,三圈環流三個風帶高空全部吹西風。解釋地球表面兩個多雨帶:赤道多雨帶(上升氣流)、溫帶多雨帶(鋒面氣旋、極鋒) 兩個少雨帶:極地少雨帶(下沉氣流)、副熱帶少雨帶(下沉氣流)【例9】下圖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環流示意圖,分析回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甲點位于30oN附近 B.乙點位于30oNC.①是冷性氣流 D.②盛行西南風【解析】因為該圖是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且有兩支氣流相遇,①氣流爬升在上。根據基礎知識,60o附近中緯西風與極地東風相遇,中緯西風暖而輕,爬升到冷而重的極地東風上,由此可見①氣流是中緯西風,②氣流是極地東風。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答案】A(2)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由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赤道低氣壓帶也南北移動,其他氣壓帶和風帶也隨之南北移動。移動規律是:夏季夏季向高緯移動,冬季向低緯移動。【例10】下圖是“沿20o經線某大洲地形剖面圖及對流層大氣環流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示大洲是 ,其地勢特征是 。(2)圖示為 (1或7)月大氣環流形勢,低緯環流向 移動了大約10o。(3)在圖示環流形勢下,該洲動物大規模向 遷移。(4)圖示B、C區域分別盛行 風、 風。 【答案】(1)非洲 平均海拔高,地勢從東南向西北傾斜 (南高北低,東高西低) (2)7 北 (3)北 (4)東北 東南 【解析】20o經線有兩條,20oW經線穿過的地方主要是海洋,20oE經線穿過的地方主要是陸地。讀圖可知該線應是20oE經線,該經線穿過的大洲有非洲和歐洲,由圖示緯度可知為非洲。圖中赤道附近的上升氣流向北偏移,應是7月,原因是太陽直射點北移。非洲草原廣闊,7月份北部大草原處于濕季,一片繁盛,南部大草原進入干季,草木凋零,動物大規模北遷。B、C區域是信風帶,北半球是東北信風,南半球是東南信風。2.海陸分布對大氣環流的影響(1)海陸性質的差異:由于海洋的熱容量比陸地大得多,使得夏季陸地升溫快,氣溫比同緯度海上高,冬季大陸強烈冷卻,氣溫比同緯度海上低。即陸地空氣升溫快,降溫也快,氣溫年變化大;海上空氣升溫慢、降溫也慢,氣溫年變化小。(2)海陸分布對氣壓中心的影響:時間溫度氣壓陸地上形成的氣壓中心被切斷的氣壓帶7月陸高海低陸低海高亞洲低壓(印度低壓)副熱帶高氣壓帶1月陸低海高陸高海低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副極地低氣壓帶(3)副熱帶高壓與其他冷高壓的異同:副熱帶高壓是由于高空中從赤道地區流來的空氣在副熱帶地區上空聚積,產生下沉氣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增高而形成的;而其他冷高壓則是由于地面受熱少或散熱快,大氣受冷收縮下沉,致使近地面氣壓增高而形成的。它們之間的異同可列下表予以對照:?相同點不同點影響我國天氣的部分成因性質勢力副熱帶高氣壓中心氣壓高于四周動力原因暖性夏季強北太平洋夏威夷高壓冷高壓熱力原因冷性冬季強亞洲高壓3.海陸分布與季風(1)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夏季 陸地比海洋吸熱快 陸地氣溫高,氣壓低 形成陸地熱低壓 冬季 陸地比海洋放熱快 陸地氣溫低,氣壓高 形成陸地冷高壓(2)南北半球氣壓帶分布 南半球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分布——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勢 北半球氣壓帶被陸地上的氣壓中心切割,斷裂成塊狀分布: 夏季: 冬季:(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對我國氣候的影響: 夏季,副高的強弱和位置,對我國夏季降水及雨帶的分布有重要的影響;五月,副高勢力開始增強,其西部的偏南氣流與北方南下冷空氣形成的鋒面和雨帶常位于華面。夏初(6月)副高西伸北進,形成長江中下游直到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氣;盛夏(七、八月),副高進一步北進,雨帶北移到華北東北;九月,副高高撤,雨帶也隨之南移。副高位置和強弱一旦異常,就會引起旱澇災害。一般來說副高勢力強,位置偏北時,我國北澇南旱,反之則可能出現南澇北旱。另一方面,副高位置一方面有規律的移動也決定了我國南方雨季長,降水多;北方雨季短,降水少這一基本氣候特征(4)亞洲季風比較:(5)亞洲東部的季風氣候最為典型——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最明顯——大致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分為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6)季風性氣候世界分布——東亞、南亞、美國東南部、巴西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南部澳大利亞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風(東北信風向南越過赤道偏轉而成),海洋吹向陸地降水較多;7月(冬季)東南季風(海陸熱力差異),陸地吹向海洋,降水較少。(熱帶草原氣候)(7)影響我國氣候的氣團:夏季熱帶海洋氣團(太平洋)—— 東南季風:降水多——我國東部地區赤道氣團(印度洋) ————西南季風:降水多——我國西南地區冬季極地大陸氣團————西北季風:降水少【例11】下圖是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讀圖回答:(1)此圖為 月份氣壓分布情況。(2)A氣壓中心的名稱是 。(3)A氣壓形成原因是 ,被切斷的氣壓帶是 。(4)受A、B的影響,圖中C點盛行 風,D點盛行 風。(5)D地7月盛行 風,形成原因是 ,故季風氣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還有 等。 【解析】①判讀海平面等壓線示意圖時,應把焦點對準北半球(或南半球)陸地的等壓線分布上,此題中由“亞洲大陸受高壓控制”可判斷出此圖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即1月,其他問題可迎刃而解。②C、D兩地雖同處亞洲大陸沿海地區,但因D地緯度較低,夏季,南半球的東南信風越過赤道偏轉成西南季風,可影響到該地區,所以,C、D兩地季風的成因存在差異。 【答案】(1)1 (2)亞洲高壓(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3)冬季大陸溫度低 副極地低壓帶 (4)西北 東北 (5)西南 夏季,隨著氣壓帶和風帶的南北移動,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向北越過赤道,受到北半球向右的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偏轉成西南風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移動。 東亞季風最顯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陸亞歐大陸,東臨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陸熱力差異最大。四、鞏固練習一、選擇題“春天孩兒面,一日三朝變”。請參閱今年3月1日至17日上海地區氣溫曲線圖,回答1-5題。1.圖中最低氣溫出現的日期是17天中的?????? A.7日???????B.10日????C.12日???????D.17日2.下列4天中,氣溫日較差最大的一天是?????? A.3日???????B.6日?? ???C.11日?? ?????D.16日3.從3月17日起,再過10天,下列城市中白天最長的是???? A.上海????????? B.北京????? C.廣州?????? D.哈爾濱4.下列4天中,北京某地(40°N)測出正午太陽高度角最接近50°的一天是???? A.3月4日????? ?? B.3月8日???????? C.3月13日???? ??? D.3月17日5.造成初春氣溫驟變的原因,除冷暖氣流的影響外,云對氣溫高低也有一定的影響。以下關于云對氣溫影響的正確敘述是????? ???? ①白天多云,云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氣溫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對太陽輻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氣溫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對地面起保溫作用,使地面氣溫比無云時高???? ④夜晚多云,云將地面熱量傳到太空中,使地面氣溫比無云時更低???? A.①④?????????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讀“某地區等溫線示意圖”,解答6-8題。6.該地區所在半球及當地季節為。??? A.北半球?夏季??? B.北半球?冬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7.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處在10℃以下? B.P處在10℃以上??? C.P處地勢低洼??? D.P處周圍廣泛分布熱帶雨林.8.Q地與北京氣候相比較,一年中。??? A.兩地都雨熱同期B.Q地氣溫較高的月份,北京的氣溫也較高??? C.Q地受高壓控制的季節,北京盛行偏南風??? D.Q地降水較多的月份,北京降水也較多下圖中各箭頭及其代號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陽、地面、大氣、宇宙空間之間的熱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大氣輻射、大氣逆輻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9—11題9.我國青藏高原的緯度比云貴高原高,但年太陽輻射總量比云貴高原大,其原因主要與圖中的哪個因素數值大小有關( )A.① B.② C.③ D.④10.四川盆地的緯度與青藏高原的緯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氣溫卻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與圖中的哪個因素數值大小有關( )A.① B.② C. ④ D. ⑤11.當大氣中的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時 ①箭頭f可能增強 ②箭頭e可能增強 ③箭頭c可能增強 ④箭頭a可能增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提示:根據圖示可判斷①為大氣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②為太陽輻射,③為地面輻射,④為大氣逆輻射,⑤為大氣輻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的削弱少。四川盆地陰雨天多,大氣逆輻射多。讀“某地1月等溫線分布圖”據此回答12-13題。12.造成圖中M、N兩處等溫線發生明顯彎曲的主要因素分別是??? ?A.沿岸寒流,高原地形? B.沿岸寒流,山地地形?C.沿岸暖流,高原地形? D.沿岸暖流,山地地形13.若只考慮海陸分布因素,圖中a?處氣溫最有可能為?A.0℃??? B.-5℃??? C.-6℃??? D.3℃讀太陽輻射光譜穿過大氣時的變化示意圖,完成14-15題:14.圖示①~④條曲線中最接近某地地表太陽輻射強度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15.曲線③變為④的主要原因是 A.臭氧吸收 B.云層和塵埃反射C.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吸收D.空氣分子和微小塵埃散射 下圖中①②③④分別表示四條等溫線,據此回答16-17題。16.其中表示7月份等溫線的是?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17.當氣溫分布狀況如圖中④曲線時,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北京坐北朝南的房屋正午陽光照射面積最小 B.恒河下游地區泛濫成災C.我國南極中山考察站可能有極晝現象 D.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區忙于小麥播種讀右圖,完成問題。18.如果該圖表示同一地點不同天氣狀況的晝夜溫度變化,X軸為時間,Y軸為氣溫,則A.a曲線表示晝陰夜晴,b曲線表示晝晴夜陰B. a曲線表示晝陰夜陰,b曲線表示晝晴夜晴C. a曲線表示冷鋒過境,b曲線表示暖鋒過境D. a曲線表示受反氣旋控制,b曲線表示受氣旋影響19.如果該圖X軸表示一年的月份,Y軸表示月平均氣溫,則A. a地為平原,b地為鄰近的山地B. a地為城市,b地為附近的農村C. a地為溫帶,b地為熱帶D. a地為海洋,b地為內陸提示:同一緯度山地年較差小于平原,a應為山地。城市因植被較少及熱島效應,年較差大于農村。海洋熱容量大,吸熱慢放熱慢,年較差小。右圖是“對流層大氣某種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示意圖”,據此回答20—21題。20.如果a、b、c、d、e表示的是氣壓,那么甲、乙、丙、丁四處的氣流運動方向是??? ?A.甲→乙→丙→丁→甲??? B.乙→甲→丙→丁→乙?C.丙→甲,乙→丁??? D.甲→乙→丁→丙→甲?提示:a、b、c、d、e表示氣壓,其高低順序是a>b>c>d>e,過甲、乙作輔助線比較甲、乙兩地氣壓,乙>甲,同理可判斷丙>丁,又根據垂直方向氣壓遞減原理可知乙>丁。21.如果a、b、c、d、e表示的是氣溫,那么甲、乙、丙、丁四處氣壓大小比較,正確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C.乙>丙>丁>甲??? D.甲>乙>丁>丙讀“冬季某區域等壓線圖”,據此回答22-24題。22.圖中等壓線數值排列正確的是??? ?A.P3>P2>Pl? B.P2>P3>P1 C.P1>P2>P3? D.P1>P3>P223.此時a點盛行風是??? ?A.東南風??? B.西北風? C.東北風? D.西南風24.造成該季節群島上降雪集中于P3沿線地區的主導因素是?A.地形??? B.緯度??? C.氣壓??? D.海陸位置讀陸地和周圍海洋的氣壓分布圖,據此回答25-26題。25.關于空氣在垂直方向及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情況,敘述正確的是A.此時空氣在陸地上空下沉、海面上升,風從陸地吹向海洋B.此時空氣在陸地上空上升、海面下沉,風從陸地吹向海洋C.此時空氣在陸地上空下沉、海面上升,風從海洋吹向陸地D.此時空氣在陸地上空上升、海面下沉,風從海洋吹向陸地26.若圖中所示地區位于北半球,下列敘述可信的是 A.太平洋上出現厄爾尼諾現象B.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區的小麥生長旺盛C.是我國發射神舟系列飛船的最佳時期D.南極上空臭氧含量達到最低值27.下圖是近地面(虛線)和大氣上界(實線)太陽輻射波長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⑴-⑵:(1)人類大量使用冰箱、冰柜,并向大氣排放氟氯烴,會使A.A部分增大 B.A部分縮小 C.B部分增大????D.B部分縮小(2) 人類大量使用礦物燃料,會使 A.A部分增大 B.A部分縮小 C.C部分增大?????? D.C部分縮小二、綜合題28.讀局部地區等壓線分布圖,回答。 ⑴等壓線P的值為 。 ⑵畫出C、D、E三處風向并寫上名稱。 ⑶形成A、B兩處氣壓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⑷C、D兩處風在成因上的差異是什么?解析:由圖可知此時澳大利亞大陸為為高壓區此時南半球為冬半年(7月),根據等值線的特點,相鄰等值線可以相等或相差一個單位值。答案:⑴1012 ⑵畫圖略 C東南季風 D東南信風 E西南季風⑶A:副極地地區氣流上升,形成低氣壓;B: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大陸上形成高壓⑷C是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的季風;D是由副熱帶高壓吹向赤道低壓帶的信風.29. 新疆地處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由于重重山嶺阻隔,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因此這里降水極少,自然環境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干旱特征。但這里凡有水的地方大多水草豐美,瓜果飄香。(1)人們常用“三山夾兩盆”來形容新疆的地形特征,“三山”是指 、 和 。“兩盆”是指 和 。(2)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其主要補給水源是 。(3)因為新疆深居內陸,為典型的 氣候,晝夜溫差大。白天氣溫高, 作用強,有利于糖份的積累,而夜間氣溫低, 作用弱,能量損耗少,因此這里的瓜果特別甜,成為有名的“瓜果之鄉”。 (4)這里由于沙漠廣布,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是沿 經過的。此題主要考查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答案:1.(1)昆侖山 天山 阿爾泰山 塔里木盆地 準噶爾盆地 (2)冰雪融水 (3)溫帶大陸性 光合 呼吸 (4)綠洲地帶30.右圖為某月份海平面分布圖,回答: (1)此圖表示 (1、7月)等壓線分布情況。 (2)圖中被斷裂成塊狀的高壓帶的全稱叫 。 (3)圖中氣壓中心A的名稱是: 。 (4)畫出圖中D、E兩點的風向。 (5) 是形成季風的重要原因,但并非惟一原因, 的季節移動也是形成季風的原因。解析:從圖上可以看出,亞歐大陸上存在一低壓,太平洋上為一高壓,說明此時為7月等壓線分布圖。副熱帶高壓帶被陸地上的低壓切斷,只存在海洋上。季風成因有兩種。答案:(1)7月 (2)副熱帶高氣壓帶 (3)印度低壓(或亞洲低壓) (4)D為東南風,E為西南風 (5)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31.讀“北半球大氣環流剖面示意圖”(圖甲)與“沿30oN的大氣環流剖面示意圖”(圖乙),若兩圖的季節相同。完成下列要求:(1)此季節,好望角的氣候特征是 ;倫敦和北京的盛行風分別是 和 (選擇填空)。??? A.a→b??? B.b→c??? C.e→f?? D.f→e(2)當b氣壓帶被大陸上相反的氣壓中心切斷時,太平洋低空等壓面向??? (高空,近地面)凸出,亞歐大陸上等溫線向??? (南,北)凸出。(3)c處與e處同為上升氣流,但兩者的成因不同,請簡述之 。?答案:(1)溫和多雨?B?D?(2)高空?北??? (3)c處為副極地低氣壓帶,其成因是:從副熱帶高氣壓帶北上的暖氣流與從極地南下的冷氣流在60oN附近相遇,北上的暖氣流爬升到冷氣流之上而形成(動力原因形成);e處于亞歐大陸上,夏季,同緯度的大陸與海洋相比氣溫高,空氣作上升運動而形成(熱力原因形成)32.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據圖可知,A、B、C三地降水量差異較大,試從大氣環流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 。?(2)圖中大陸西岸等溫線和年降水量線分布特點是 ,其主要的影響因素有 。?(3)圖中CD兩地緯度相當,氣溫差異卻很大的原因是 答案:(1)A地受副高和信風的影響;B地受副高和西風帶交替控制;C地終年受西風影響?(2)南北延伸(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地形、海陸位置?(3)C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較弱;D地氣候的大陸性強,多晴朗天氣,大氣輻射較強33.讀下圖,回答:?(1)該圖表示北半球 季時的大氣環流狀況,判斷的理由是 。?(2)一般說,A地比B地降水 ,原因是 。?(3)C氣流來自 氣壓帶, C氣流與D氣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是 。?(4)氣流相對上升的緯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氣壓帶,天氣特點是 ;氣流相對下沉的緯度是 和 ,那里一般是 氣壓帶,天氣特點是 。答案:(1)冬 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南移?(2)豐富?A處氣流由低緯流向高緯,運動中空氣冷卻,有利于水汽的凝結、降水的產生;而B地氣流由高緯流向低緯,氣溫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結和降水?(3)副熱帶高氣壓帶?C氣流較暖輕,遇到來自高緯度的冷而重的D氣流,被迫抬升?(4)南北緯60o?赤道地區 低 多陰雨天氣?南北緯30 o?極地?高?多晴朗天氣34.下圖為1月份50oN附近氣溫、氣壓分布曲線圖,根據提供的信息,回答:(1)圖中的兩條曲線分別是:A是??? ,B為??? 。(2)從氣溫曲線可知1月氣溫海陸分布規律是??? 。(3)圖中亞洲高壓所處的位置約在??? 處附近(字母代替)。(4)圖中可見,150oE的氣溫??? (高或低)于150oW的氣溫。?答案:(1)氣溫曲線(E處在0o經線附近氣溫比同緯度較高) 氣壓曲線(C在90oE附近,氣壓高,因1月為蒙古一西伯利亞高壓控制) (2)一月份海洋氣溫高于陸地(因為一月份是散熱過程,大陸散熱快,故氣溫較同緯度海洋低) (3)C (4)低35.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補繪圖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氣環流箭頭,以表示正確的環流方向。(2)在大洋東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異常增溫,溫暖海水沿大洋東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圖示大氣環流強弱及赤道附近大洋兩岸的降水量將如何變化?為什么??答案:(1)箭頭指向呈順時針方向。(2)大氣環流會減弱(或大氣環流變得不穩定),因為其下墊面(洋面)東西部的熱力差異減小(或產生變化);大洋西岸降水量會明顯減少,因為這里的上升氣流減弱,對流雨隨之減少;大洋東岸降水量會明顯增多,因為沿岸暖洋流的加濕作用以及這里的下沉氣流減弱。解析:受赤道附近洋流及低緯信風的影響,赤道附近海洋上空的大氣環流的近地面大氣運動方向應是自東向西運動,由此即可完成整個大氣環流的運動方向。赤道東部附近海水溫度異常升高的現象,引起洋流的變化,從而對太平洋東西岸的降水造成異常變化,即是厄爾尼諾現象。當厄爾尼諾現象強盛時,大洋東西的熱力差異減小,西岸降水會明顯減少,東岸則由于受到沿岸暖流影響,降水會增多,甚至出現洪撈。36.讀“亞馬孫平原大氣環流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箭頭代表空氣的上升與下降,A處氣壓 ,C處氣壓 ,B代表潛熱釋放,這一過程所形成的降水類型屬 。(2)據研究,該地區地表水直接蒸發量很小,到達該地區的太陽能80%都消耗在 。(3)來自本地區的水汽經上升、冷卻降到地面,相當于亞馬孫河流域總降水量的50%,另外50%的降水量來自 。(4)近些年來,亞馬孫河流域某些地區降水量減少(約20%),其原因是 ,雖然降水量減少,但流入江河水量及洪水反而增加了,其原因是 。(5)以圖中環流方式進行熱量傳導和水汽輸送的地區,在世界上還有 和 等地區。解析:觀察陸地輪廓和海陸分布得知,上升氣流位于赤道低氣壓帶。?答案:(1)低 ?高?對流雨?(2)森林蒸發與蒸騰的水蒸氣之中?(3)經大西洋上空進入亞馬孫平原的氣流帶來的濕潤空氣?(4)大規模砍伐森林,森林涵養水分作用減弱,使蒸發的水汽減少,地表徑流增加,入滲減少,暴露的土地失去森林覆蓋,吸水性差,迅速流失?(5)剛果盆地?東南亞五、近幾年高考真題精選1.(03年春季上海大綜合)“神舟”五號飛船升空后,先運行在近地點高度200千米、遠地點高度350千米的橢圓軌道上,實施變軌后,進入343千米的圓軌道。讀(下左圖)“大氣圈的垂直分層”示意圖(圖中的曲線是氣溫隨高度變化的曲線)可知,“神舟”五號飛船的運行軌道位于大氣圈中( )A.散逸層 B.平流層 C.熱層 D.中間層1. 解析: C 根據氣溫隨高度的變化,大氣圈從地面到大氣上界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逸層,其中熱層的范圍大致位于離地面85~800千米的范圍內,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可知,“神舟”五號飛船的運行軌道位于大氣圈中的熱層。2.(04年全國文綜卷四)上右圖示意大氣垂直分層,讀圖回答問題。(1)圖中正確表示大氣層氣溫垂直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對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義的電離層位于( )A.Ⅰ層頂部 B.Ⅱ層底部 C.Ⅱ層中部 D.Ⅲ層(3)2003年10月我國發射的“神州5號”飛船運行軌道所在的大氣層( )A.氣溫在-50℃到20℃之間 B.氣溫隨高度增加平穩下降C.最低氣溫約為-80℃ D.最高氣溫約為40℃2.解析:(1)B 對流層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層氣溫隨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層大氣的底層氣溫隨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層氣溫隨海拔增高而增高,選擇B。(2)D Ⅲ層為最高層大氣,在該層中有一電離層(海拔大約85千米處),其帶電粒子會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3)C “神舟5號”的軌道在高層大氣層,依據圖示讀出相關數據即可。3.(04年全國文綜卷一)對流層中的上升氣流會使飛行中的飛機顛簸。導致對流層氣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層實際氣溫低于理論氣溫(按垂直遞減率計算的氣溫)。下圖表示四種對流層氣溫分布狀況,分析下圖回答問題。(1)①圖表示的氣溫降低速率在( )A.3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遞減率 B.3000~6000米高于垂直遞減率C.6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遞減率D.6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遞減率(2)飛機可以在5000米高度平穩飛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3)9月23日,當飛機飛到135°E上空時,在舷窗邊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這時北京時間可能是( )A.接近7時 B.5時多 C.不到5時 D.7時多3.解析:(1)B 對流層氣溫的垂直遞減率是6℃/1km。圖①中的地面氣溫是20℃左右,3000米處的氣溫約-15℃,理論值應是2℃,可見3000米處的氣溫垂直遞減率要比理論值高得多。用同樣方法計算其他高度范圍的氣溫遞減率即可。(2)D 根據題干的提示,只要四圖中5000米處的實際氣溫不低于理論氣溫,飛機的飛行就比較平穩。通過畫圖計算,①②③圖5000米處的氣溫都比理論溫度低,④圖5000米處的氣溫與理論溫度相近。(3)C 9月23日,全球晝夜等長,各地日出的地方時都是6時。由于飛機的高度高,因此在飛機上看日出的時間要比地面的時間早一些,即不到6時。根據地方時換算方法,很容易計算出這時北京時間不到5時。4.(04年遼寧綜合卷)近些年來,生活在伍拉斯頓群島的許多動物視力嚴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內障,野兔和鳥類幾乎雙目失明,漁民捕到的魚大多數是盲魚。當地居民外出時暴露的皮膚很快就被曬得通紅,眼睛也有癢痛感。這種情況是由于大氣層中臭氧層被破壞而造成的。讀下圖并回答問題。(1)造成當地環境問題臭氧層空洞出現在A. 北極上空 B. 南極上空 C. 赤道上空 D. 北大西洋上空(2)臭氧層位于( )A. 對流層頂部 B. 對流層與平流層的交界處 C. 平流層中 D. 高層大氣中(3)臭氧層能夠大量吸收( )A. 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B. 太陽輻射中的紅外線 C. 地面輻射D. 大氣輻射(4)保護臭氧層的有效對策是( )A.建立大范圍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 B.各國共同行動,聯合治理酸雨和汽車尾氣污染C.各國共同行動,禁止氟氯烴化合物的排放 D.嚴格控制發達國家CO2的排放量4.解析:臭氧層破壞是一項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臭氧層位于平流層中,能夠吸收太陽輻射的紫外線,減少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對地球上的生物起到保護作用。由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向大氣中釋放大量的氟氯烴,造成臭氧層的破壞,尤其是在南極上空形成臭氧層空洞。使到達地面的紫外線增多,對人類和生物造成危害,禁止氟氯烴的排放是防止臭氧層破壞的重要措施。根據途中經緯度的分布,可以判斷出圖示地區主要位于南緯55°~56°、西經67°~69°之間的地區,應該是受南極臭氧空洞影響。(1)B (2) C (3) A (4) C 5.(04年上海地理)下列關于地球大氣層中平流層、對流層、中間層的敘述,正確的是( )A.自近地面向上,依次為對流層——中間層——平流層B.氣溫隨高度增加發生的變化,依次表現為遞減——遞增——再遞增C.大氣運動的主要形式,自下而上依次為對流運動——水平運動——對流運動D.天氣變化狀況,自下而上依次表現為顯著——不顯著——顯著5.解析:C 地球大氣層自下而上依次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其溫度為遞減——遞增——遞減,其大氣運動形式分別為對流——平流——對流,其天氣變化僅在對流層顯著。6.(05年全國文綜卷II)下圖表示不同地物輻射溫度在一天內的變化狀況。據此回答問題。(1)曲線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別可能是( )A. 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 沙地、草地、林地、湖泊C. 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 草地、林地、沙地、湖泊(2)圖示顯示( )A. 日出前各地物間的溫差最大B. 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溫速度最快C. 地物③的輻射溫度白天夜晚都最低D. 地物④到達最高溫度的時間早于其它地物6.解析:(1)B (2)B 依據不同地物的熱容量大小可知,湖泊熱容量最大,溫度變化最小,沙地熱容量最小,溫度變化最大,草地熱容量小于森林;日出前后各地物間的溫差最小,④白天低,最高氣溫出現遲。7.(06年上海地理)大氣中的固體塵埃主要集中在( )A.臭氧層 B.平流層 C.對流層 D.電離層7.解析:C 對流層屬貼近地面的大氣最低層,整個大氣質量的3/4和幾乎全部的水汽、固體雜質都集中在這一層。8.(06年重慶文綜)圖1是烏魯木齊(43°47′N)、拉薩(29°40′N)、重慶(29°31′N)和海口(20°02′N)四城市的氣溫、日照年變化曲線圖。讀圖回答問題。(1)甲圖中能反映氣溫受地勢影響較大的曲線是A.① B.② C.③ D.④(2)乙圖中代表重慶、拉薩日照年變化的曲線是A.Ⅱ、Ⅰ B.Ⅱ、Ⅲ C.Ⅳ、Ⅰ D.Ⅳ、Ⅲ(3)四城市中氣溫曲線與日照曲線組合正確的是A.①-Ⅲ B.②-Ⅱ C.③-Ⅳ D.④-III8.解析:(1)C 由題意知四地中夏季氣溫最低的是拉薩,氣溫年較差最大的是烏魯木齊,溫差最小的是海口。(2)C 日照時數與太陽輻射密切相關,課本上雖沒講日照時數的知識,但根據太陽輻射的相關知識可推出重慶日照時數最少,拉薩最多。(3)D 由前兩小題確定各曲線所代表的各城市則第三小題迎刃而解。9.(06年江蘇地理)上圖是“某城市風向頻率圖”,下圖是“該城市冬季近地面層不同時刻氣溫隨高度變化過程示意圖”,讀圖回答問題。(1)該城市計劃新建以煤為燃料的火力發電廠,最合適的廠址應布局在城市的( )A.東北方B.西南方C.東南方D.西北方(2)該發電廠煙囪的設計高度應不低于( )A.50米 B.75米 C.100米 D.150米 9.解析:(1)B 風向玫瑰圖的判讀,由多邊形上的點指向原點作出線段,其長度表示頻率,長度越長,頻率越高,方向即為指向原點的方向。由圖克制,東北風頻率最高,西南風頻率最低,火力發電廠這種有污染的工業應布局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即西南方。(2)C 由“氣溫隨高度變化過程示意圖”知,這一地區會出現逆溫層,且不同時刻逆溫層高度不一致。由于逆溫層空氣穩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因此煙囪高度要不低于逆溫層頂。由圖可知,逆溫層最高為t3時刻的100m,故發電廠煙囪的設計高度應不低于100m。10.(06年天津高考)讀某日某時海平面天氣圖(單位:百帕),回答(1)-(2)題。 (1)上圖中,此時可能出現降水天氣的地區是 A.山東半島 B.長江三角洲 C.云貴高原 D.臺灣島 (2)下列城市中,月平均氣溫和相應月降水量符合上圖所示季節的是 A.巴 黎——3 ℃,35 mm B.舊金山——14 ℃,51 mm C.莫斯科——20 ℃,75 mm D.孟 買——28 ℃,6 mm解析:(1)題:依據天氣圖中的高低壓和鋒面系統的分布情況,此時四個選項中,山東半島正好處于冷鋒控制之下,多為陰雨天氣,選A項。(2)題:細讀等壓線分布圖可知北太平洋上是高壓強盛之時,應是北半球夏季。巴黎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夏季月均溫應高于3℃;舊金山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干燥少雨;莫斯科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氣溫較高,降水相對較多;孟買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故C選項正確。 11.(2006年天津)讀我國四條山脈迎風坡的年降水量與海拔高度(圖中各山脈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頂高度)關系圖,回答(1)~(2)題。(1)圖5的四條線中,反映秦嶺降水狀況的是A.a B.b C.c D.d(2)在我國,具有類似于da山脈的年降水量地域變化規律的現象是A.煤炭資源分布 B.氣溫水平變化 C.經濟發展水平 D.地表高低起伏解析:7題:秦嶺—淮河一線大致是我國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即年降水量800mm左右。所以B選項正確。8題:da山脈的年降水量地域變化規律為由高到低(應為從東南到西北方向),與其相符的是C選項。12.(06江蘇)圖7是“北半球近地面風帶分布示意圈”,讀圖回答(1)-(2)題。(1)圖中a處的盛行風向是 A.東北風 B.西北風 C.東南風 D.西南風(2)圖中b處的氣候特征是A.炎熱干燥 B.高溫多雨 C.溫和干燥 D.溫和濕潤13.(2006年全國卷2)下圖為我國某地區1月、7月等溫線圖。讀圖3,回答(1)-(3)題。(1)造成甲、乙兩地1月等溫線閉合且數值低于周邊的主要因素是A.緯度位置 B.地形 C.人為因素 D.距海遠近解析:1月等溫線閉合且數值低,甲乙兩地在陸地上,說明該地區受地形影響。甲乙兩地與周邊地區比較,幾乎在同一緯度,不可能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2)影響7月等溫線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緯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陸位置C.人為因素、海陸差異 D.緯度位置、人為因素解析:7月等溫線分布與海岸線平行,受海陸位置影響。判斷影響等溫線的因素方法:等溫線的走向如受緯度影響,大體與緯線平行;受海陸位置影響,大體與海岸線平行;受地形影響,同緯度陸地等溫線向高緯或低緯凸出或等溫線閉合;受洋流影響,海洋等溫線向高緯或低緯凸出。(3)下列四組地方,氣溫年較差相差最大的是A.甲地、黃河口附近 B.石家莊附近、黃海沿岸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解析:讀圖分析,提取信息,甲乙兩地都是山區。而山區年較差小于平原地區,所以甲乙兩地相差應最小,排除A、C、D三個答案。或者讀圖根據數值計算。下墊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源和水源,山地(凸出)地形輻射到大氣中的熱量是分散的,對大氣的溫度影響最小。所以山區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小于平原地區14.(2006年廣東)假設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氣壓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內,風的變化情況為 A.風速變小,風向不變 B.風速變大,風向不變 C.風速加大,風向逆時針方向偏轉 D.風速加大,風向順時針方向偏轉 解析:越向上摩擦力越小,風速越大,風向在北半球向右偏,站在空氣質點處看是順時針偏。15.(2006年廣東)水汽的壓強高低可以反映水汽含量的多少,下圖是某城市近地面水汽壓等值線圖,哪種原因可導致等值線數值自外向內減小A.城市綠地面積比郊區大 B.城市地面蒸發能力弱 C.城市地面可供蒸發的水分少 D.氣旋過境 解析:空氣中水汽來源決定水汽壓的大小,城市熱島的蒸發能力強,但地面硬化可供蒸發的水分少。16.(2007年高考全國1)讀下圖,回答(1)~(3)題。(1)受暖流影響明顯的地方是 ( )A.T B.Q C.R D.S 解析:根據圖示可知該大陸為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西部為西澳大利亞寒流,東部為東澳大利亞暖流。(2)氣候特點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的地方是 ( ) A.T B.Q C.R D.S 解析:澳大利亞的西南角為地中海氣候,氣候特點為“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3)在下圖所示的幾種氣溫年內變化和年降水量情況中,與P地相符的是 ( ) A.① B. ② C. ③ D. ④解析:澳大利亞氣候為半環狀分布,P地為熱帶沙漠氣候,從圖示幾種氣候類型中可以確定答案。17.(2007年全國1卷)讀表1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表1 我國不同地區年降水量的季節分配地名年降水量(mm)春季降水量(%)夏季降水量(%)秋季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廣州1680.530.844.317.77.2南昌1598.043.631.212.812.4五臺山635.919.953.222.34.6鄭州913.313.562.321.13.1成都976.016.562.918.32.3烏魯木齊194.634.233.124.08.7(1) 表中資料顯示,我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答題卡上對應題號的括號)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節B.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極不均勻C.東部季風區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節D.華北平原的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節(2)表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比例的最小的地點是 ,根據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分析造成該現象的原因。(3)表中,夏季降水量少的地點是 ,原因是 。(4)分析五臺山年降水量高于鄭州年降水量的原因。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表格,從數據中分析提煉信息,遷移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表中選擇了我國六個典型地區,考查我國降水的季節分配,影響我國降水的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西北內陸降水少的原因分析以及山地降水多的原因分析等知識。答案:(1)D (2)南昌 夏季副熱帶高壓帶盤踞此地,形成伏旱降水偏少 (3)烏魯木齊 距離遠,水汽少 (4)五臺山地形雨增加了降水量18.(2007年四川高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1)在上圖所示氣壓形勢下,a 等壓線的數值為 百帕,①地可能出現的風向是 。若甲天氣系統中心氣壓值增大,幾天后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寒潮天氣,在此期間,②地的氣壓和天氣變化狀況是 。隨著季節變化,當甲天氣系統消失時,控制澳大利亞大陸西南角的氣壓帶或風帶是 。(2)圖1中A-B-C一線年降水量大至呈現出“由A至B逐漸減少,由C至B逐漸減少”的變化特點,試分析成因。答案:(1)1012.5 西北風(偏北風) 氣壓升高、氣溫降低、天氣轉晴 西風帶(2)由A至B降水主要受西風氣流影響,西端的山中有利于西風氣流深入,的山地迎風坡形成降水(地形雨),水汽含量由西向東逐漸減少;由C至B,主要受東南季風(夏季風)的影響,由于海陸位置的差異(距海遠近不同),來自太平洋的水汽由沿海向內陸(由東向西)逐步減少。19.(2008年北京卷)構建模式圖,探究地理基本原理、過程、成因及規律,是學習地理的方法之一。讀下圖,回答(1)~(3)題。(1)如果該圖為在大氣環流模式,S線代表地球表面,則A.E處氣溫比H處高B.F處氣壓比G處低C.氣流②自西向東運動D.E處的高度可達120千米(2)如果該圖為海陸間水循環模式,S線代表地球表面,則A..環節①參與地表淡水資源的補給 B.環節②是陸地自然帶形成的基礎C.環節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鹽度降低 D.環節④的運動距離與下墊面無關(3)如果該圖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線代表緯線,則A.洋流①對沿岸氣候有降溫、減濕作用 B.洋流②為西風漂流C.洋流③對沿岸氣候有增溫、增濕作用 D.洋流④為赤道逆流解析:第1題:S線代表地球表面,若表示大氣環流,則H處氣溫高,氣壓低;G處氣溫較低,氣壓高;海拔高的地方氣壓低于海拔低的地區;大氣熱力環流只存在于對流層,對流層厚度最大處在赤道,厚度只有18-19KM。第2題:如果表示海陸間水循環,則H表示海洋,G表示陸地;①表示降水,②地表徑流,③蒸發,④表示水汽輸送。陸地自然帶形成的基礎是熱量。第3題:如果該圖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則①是暖流,②西風漂流,③是寒流,④是南赤道暖流。20.(2008年全國Ⅰ)下圖示意日本本州島部分地區櫻花初放日期.完成(1)―(3)題(1)導致該島濱海地區櫻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 地形 B.太陽輻射 C.土壤 D.降水(2)導致N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A. 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3)導致P地櫻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 地形 B.洋流 C.太陽輻射 D.降水解析:此題關鍵在于弄清動植物尤其是植物的生長周期,包括開花、結果、抽穗、收割等等物候現象的影響因素主要是溫度,而影響溫度的因素主要有緯度位置、地形地勢、洋流以及人類活動等。第1題:櫻花自南向北推遲開花日期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引起的太陽輻射差異。第2題:N地開花比M地早的原因重要是N地受日本暖流影響。第3題:P地櫻花開放日期晚是因為地處山區,地勢高,氣溫低。21.(2008年四川卷)下圖示意海平面兩條閉合等壓線,讀圖后,回答(1)-(2)題。(1)若M點吹東南風,則該天氣系統所處的位置和性質分別為 A.北半球、氣旋 B.北半球、反氣旋 C.南半球、氣旋 D.南半球、反氣旋(2)若該天氣系統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則其中心移動的方向通常為①南 ②西 ③北 ④東南 ⑤西北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解析:第1題:從M地吹東南風,可以推斷出中心是低氣壓,再根據地轉偏向力推斷出風向向右偏,應該在北半球。第2題:綜觀全球的低氣壓系統一旦在海上形成后,受高空氣流、地轉偏向力等因素的影響。一般都是向西、西北、北等方向運動,尤其是西北方向。學生在理解這道題目時可以參照臺風的源地和主要的影響地區就一目了然了。22.(2008年廣東卷)年蒸發量變化速率指標能夠反映蒸發量的時間變化。如“-40mm/10a”表示年蒸發量10年間減少了40毫米。讀下圖,結合相關知識回答(1)—(2)題。 1956—2000年全國年蒸發量變化速率(mm/a)空間分布圖(1)對我國年蒸發量變化趨勢敘述正確的是A.西北地區蒸發量變化最大B.華北地區蒸發良呈增加趨勢C.長江中下游地區蒸發良呈增加趨勢D.全國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呈減少趨勢(2)下列選項與我國大部分地區蒸發量呈正相關的是①日照時數 ②相對濕度 ③風速 ④氣溫 ⑤空氣污染程度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解析:第1題:讀懂題義后,在圖中能很快中國除四川盆地、漢中谷地和東北松嫩平原等地的一部分有增加的趨勢外,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是減少的,而西北變化最大,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120mm/10a。第2題:影響蒸發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陽輻射、天氣狀況、風速等因素。23.(2008年廣東卷)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影響,近地面形成了風帶和無風帶(無盛行風地帶),全球無風帶的分布范圍是A.南北緯30°附近 B.南北緯40°附近 C.南北緯60°附近 D.南北緯80°附近解析:風是指空氣的水平運動,無風帶主要是盛行上升或下沉氣流的地區。南北緯40°附近受西風帶或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南北緯60°附近地區主要盛行西風;南北緯80°附近地區主要盛行極地東風。24.(2008年上海卷)地理教學中經常用一些示意圖來表示地理現象的發生與變化。(1)圖l顯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風坡成云致雨的過程,這種降水類型稱為: A.鋒面雨 B.對流雨 C.臺風雨 D.地形雨(2)圖2顯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現象的循環過程,該過程為: A.海陸間循環 B.海上內循環 C.夏季風環流 D.冬季風環流(3)圖3中的陰影部分代表大陸,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圖中等值線表示: A.南半球7月等溫線 B.南半球1月等溫線 c.北半球7月等溫線 D.北半球1月等溫線 解析:第1題主要要弄清海陸間循環和夏季風環流之間在環流形式上有什么區別;第2題:根據溫度的變化規律可以推知該大陸位于南半球,判斷月份則主要根據:由于海陸熱力差異的緣故,一月份,無論南半球和北半球,大陸等溫線都向南凸出,海洋等溫線都向北凸出;七月份則相反。25.(2008年江蘇卷)下圖為“某月沿00經線海平面平均氣壓分布圖(1)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2)該月份甲地盛行A.東南風 B.東北風C.西南風 D.西北風(3)該月份乙地的氣候特征是 A.高溫多雨 B.低溫少雨 C.溫和多雨 D.炎熱干燥解析:第1題:從圖中看出赤道低氣壓位于赤道以北,副熱帶高氣壓在北半球主要分布在30o-40oN,南半球則主要分布在20o-30oS,通過這些信息可以判斷此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應該是北半球的夏季。第2題:甲地位于10oS附近,7月份,該地受東南信風控制。第3題:乙地位于30o-40oN之間,屬于地中海式氣候,此時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候炎熱干燥。26.(2008年廣東卷)2008年奧運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巔。綜合考慮各自然因素,適宜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季節是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解析:攀登珠穆朗瑪峰要綜合考慮各種條件,包括氣候(氣溫、降雪、風等)、地質、冰雪分布狀況。每年春季氣溫回升快,空氣運動相對平穩,尤其是在印度雨季來臨之前,此時該地降水少,大風日數少,是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最佳季節。夏季氣候最高,可有效避免凍傷。27.(2008年江蘇卷)我國東部地區的主要鋒面雨帶,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以北5—8個緯度距離處,并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北進南退而移動。下圖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置示意圖”。讀圖回答(1)-(2)題。(1)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移到圖示位置時 A.長江三角洲地區都吹東北風 B.副熱帶高壓南側洋面處于臺風活動期C.臺灣海峽受上升氣流影響而多雨 D.華北地區干燥少雨(2)下列詩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現在圖示時期的是A.清明時節雨紛紛 B.黃梅時節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長 D.清風細雨濕梅花解析:第1題: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位于25oN時,時間是6月份,雨帶位于長江流域,此時正值梅雨季節;或者處于雨帶南移的9、10月份。第2題:6月份正是“黃梅時節家家雨”的時節,而9、10月份又被許多文人墨客描繪成“雨滴梧桐秋夜長”,A、D選項則分別描繪的是春季和冬季,該題有很多學生容易將雨帶南移漏選。28.(2008年廣東卷)我國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霧區,重慶冬季無云的夜晚或早晨,幾乎80%是霧日,有時終日不散,有“霧都”之稱。分局下述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4)題。資料一:霧是懸浮于近地面空氣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千米的現象。霧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或清晨。資料二:見下表輻射霧與平流霧的比較概念與特征形成條件輻射霧是由地面輻射冷卻,使近地面大氣降溫而形成的霧。多出現在冬半年晴朗、微風的夜間和清晨。近地面空氣中水汽充沛;地面輻射使近地面氣溫降低,利于水汽凝結;風力弱,近地面大氣穩定,水汽積存下來;有充足的凝結核。平流霧暖而濕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現下墊面與暖濕空氣的溫差較大:暖濕空氣的濕度大;適宜的風向(由暖向冷)和風速(2~7m2/s);大氣穩定。(1)輻射霧和平流霧中,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征的是__________霧。(2)海洋上暖濕的空氣流到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__霧。(3)氣象諺語“十霧九晴”中的“霧”一般指__________霧。(4)重慶的霧大多屬于輻射霧還是平流霧?分析形成原因。解析:該題主要考查學生的現場學習能力和考生根據提供的材料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根據提供的資料和對地理知識的融合起來,具體每一種霧的了解和掌握,生成自己的知識能力,就能很容易地解決地理問題。答案:(1)輻射霧(2)平流霧(3)輻射霧(4)輻射霧成因:①位于我國的濕潤地區(位于河流交匯處),水汽充足(空氣濕潤);②夜晚地面輻射強(夜晚溫度低或夜晚降溫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氣比較穩定(近地面水汽積存);④城市附近塵埃多,凝結核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