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緒 論第一節 旅游活動與地理時空旅游活動的時空發展1.中國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的旅行2.中國封建社會的旅行3.中國古代社會的旅游類型 (1)帝王巡游(2)政治游說(3)學術考察(4)商務旅游(5)士人漫游(6)宗教旅游(7)航海旅游二、中國近代旅游業的產生(1841-1949年)三、中國的現代旅游(1949年10月以后) (一)初創階段(1949-1955)新中國旅游業從早期的公費接待少量觀光團,發展到組織華僑、港澳同胞自費回國觀光、旅游、探親。僑鄉探親旅游是初創階段的主要旅游形式。1954年4月15日,新中國第一家面向外國人的旅行社-中國國際旅行社在北京誕生。(二)開拓時期(1956-1966)從1956年開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國旅游事業的開拓階段,它的標志是中國旅行游覽事業管理局的成立。 (三)停滯階段(1967-1977)1966年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使剛剛起步的新中國旅游事業受到了嚴重干擾和破壞,處于歷史上的蕭條、停滯階段。(四)發展時期(1978年以后)這是中國旅游業具有歷史性、戰略性的轉折階段。在這個階段,從1978年到20世紀末的20幾年,我國的旅游實現了由旅游資源大國向亞洲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未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遠景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的旅游業將實現由亞洲旅游大國向世界旅游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四、中國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在整個發展時期,從1978年到現在這20多年中,我國旅游業取得了重要成就,主要表現在:1.三大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前景日益廣闊2.旅游供給全面增長,產業規模不斷擴張3.綜合功能全面發展,增長點的特征日益顯現旅游活動的地理時空系統第二節 旅游研究與旅游地理學第三節 旅游地理的學習與研究第一章 中國旅游資源地理概述第一節 中國旅游資源的地理特征一、旅游資源概念的界定由于旅游業是一項新興產業,其本身的發展極度為迅速,而為旅游業提供理論指導的旅游科學目前還不成熟,在旅游學術界,由于對旅游中的核心概念—旅游資源存在著泛化的理解,因此直到目前為止,對旅游資源的概念尚未形成全面統一的認識。以下幾種說法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郭來喜:“凡是能為人們提供旅游觀賞、知識樂趣、度假休閑、娛樂休息、探險獵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來和消磨閑暇時間的客體和勞務,都可稱為旅游資源。” 保繼剛:“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造物。”國家旅游局資源開發司和中科院地理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因素都可視為旅游資源。” 黃輝實(1985):“旅游資源就是吸引人們前往游覽、娛樂的各種事物的原材料。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非物質的。它們本身不是游覽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須經過開發才能成為有吸引力的事物。”還有學者認為,旅游資源是能夠誘發旅游動機和實施旅游行為的諸多因素的總合。它不僅是作為一定地理空間范圍內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種能傳達旅游地相關信息的事與物。分析上述各種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它們各自的出發點和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但就資源的基本屬性而言,大體是一致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旅游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是一種客觀存在,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其次,旅游資源具有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的吸引性。再次,旅游資源能為旅游業所利用,并由此產生經濟效益。最后,旅游資源不管是以單體或復合體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間,是絕對不能移動的。基于以上分析和認識,我們可以認為: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并因其所具有的審美和愉悅價值而使旅游者為之向往的自然存在、歷史文化遺產或社會現象。按照這一定義,旅游資源可以是有具體形態的物質單位或復合體,如風景、文物,也可以是不具有物質形態的社會文化因素,如民情風俗。二、旅游資源的特征1.可觀賞性2.區域性3.不可轉移性4.時代性5.永續性和不可再生性三、旅游資源的分類(一)根據資源屬性的分類1.自然景觀旅游資源1)地文景觀2)水域風光3)氣候天象4)生物景觀2.人文景觀旅游資源人文景觀旅游資源,指古今社會人類活動所創造的具有旅游價值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是歷史、現實與文化的結晶。其內容十分廣泛,主要包括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城鄉風貌、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和飲食購物等7項構景要素。1)文物古跡 2)民俗風情 3)城鄉風貌 4)現代設施 5)宗教文化 6)文學藝術 7)飲食購物 (二)按照旅游資源的市場特性和開發發現狀進行分類1.未經開發或潛在的旅游資源2.已經開發或即將開發的旅游資源3.現代人工創造的旅游資源(三)根據旅游資源的吸引級別分類1.世界級旅游資源 如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國家級旅游資源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森林公園3.省級旅游資源4.市(縣)級旅游資源四、我國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一) 開發利用的成績(二) 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環境污染十分嚴重2、生態惡化日趨加劇3、旅游景觀破壞嚴重4、傳統文化逐漸變異(三)旅游資源非持續性開發和利用的原因導致旅游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缺乏宏觀調控與管理2、旅游規劃不科學3、旅游法規不完善4、理論滯后5、受傳統自然觀、價值觀的影響6、缺乏充分的市場論證和健全的信息機制第二節 中國自然旅游資源概貌一、 地質地貌旅游資源(一)地貌與旅游1、地貌是風景的骨架2、地質地貌對人文現象的影響3、地質地貌對旅游項目的影響(二)中國地貌大勢我國地貌輪廓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山脈的排列與走向有一定的規律。在不同的構造體系影響下,我國山脈有四個系列:東西走向山脈: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大別山;南嶺(反映緯向構造體系)。南北走向山脈: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反映經向構造體系)。東北—西南走向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長白山;巫山;雪峰山;武夷山;臺灣山脈(受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西北—東南走向山脈:阿爾泰山;祁連山;喜馬拉雅山(受河西西域式構造體系控制)。以上構造地貌是我國地貌形態的主體骨架。但是,就“大地形”而言,平原僅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12%,盆地占19%,高原占26%,山地和丘陵分布最廣,約占43%。(三)常見的地質地貌的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1、花崗巖地貌2、丹霞地貌3、砂巖峰林地貌4、流紋巖地貌5、熔巖地貌6、巖溶地貌7、海岸地貌8、雅丹地貌(風沙地貌)“(四)中國的名山1、名山的概念名山是山地旅游資源中具有特別重大旅游意義的類型。所謂名山,即指自然風光秀美,景物奇特,可供游人欣賞、游覽的山地、丘陵,一般都經過人類長期的宗教、文化等活動的影響而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名山特別以其文化內涵引人注目,可按形成的時代先后分為傳統名山和現代名山兩大類,以傳統名山為重要。2、名山的分布3.名山的特點名山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自然美。第二,歷史文化價值。二、 水域風光旅游資源水域風光旅游資源,一般可分為江河溪澗、湖泊水庫、瀑布泉點、現代冰川和濱海景觀等5種亞類。(一)江河溪澗1、中國江河大勢2、著名的江河溪澗旅游資源按河流的尺度大小,劃分為三種類型:⑴大江巨流屬于大尺度的河流景觀。①長江②雅魯藏布江⑵河川清流屬于中尺度的河流景觀,常流經某個風景區,為其主要構景要素。①漓江②富春江—新安江⑶山澗溪流屬小尺度的河流景觀。它不僅是構景必不可少的要素,而且為風景區增添不少的生動。①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水的代表,武夷山風景區的靈魂。因繞武夷山九曲十八灣而得名,是我國著名的竹筏漂流河段。②金鞭溪是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中張家界景區的最大一條山溪。同樣,金鞭溪,是張家界山水的精華所在。(二)湖泊水庫湖泊,是陸地表面天然洼地中蓄積的水體,是陸地水的重要形式。湖泊分為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水庫)。湖泊是水文旅游資源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用“湖光山色”、“明鏡”、“明珠”來形容它。1、我國湖泊旅游資源概況⑴東部平原湖區⑵青藏高原湖區⑶蒙新高原湖區⑷東北平原及山地湖區⑸云貴高原湖區2、湖泊旅游資源的分類湖泊是陸地上最大的天然蓄水盆地,是陸地水的重要形式。作為水體型旅游資源,湖泊是引人入勝的風景水體之一。地球上的湖泊形形色色,絢麗多彩。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把湖泊進行不同的分類。⑴按形成湖泊的成因分類⑵按地理環境和生成發育條件分類3、湖泊旅游資源的特點4、中國名湖—杭州西湖(三)泉點旅游資源泉,是地下水流出地表的天然露頭,常在山區的坡麓、溝谷出現。1、泉的種類在自然界中,形成泉的條件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泉的種類也非常多:⑴按泉水的出露條件可分為,接觸泉、裂隙泉、斷層泉和溶洞泉;⑵按泉水溫度可分為,沸泉、熱泉、溫泉和冷泉;冷泉:一般來說,將20℃以下的稱為冷泉;溫泉:將2037℃的稱為溫泉;熱泉:超過37℃的稱為熱泉;高熱泉:43℃以上的則稱為高熱泉;沸泉:超過當地沸點的稱為沸泉。其中,熱泉和高熱泉又常被稱為“湯”⑶按泉水的礦化度可分為,普通泉和礦泉。2、泉水的旅游功能⑴審美功能⑵醫療保健功能⑶品茗釀造功能(四)瀑布旅游資源瀑布,是指水流從懸崖或陡坡上傾瀉而下所形成的水體景觀,或者說是河流縱斷面上突然產生波折而跌落的水流。它是河床不連續的結果。瀑布,通常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水流、陡坎和深潭。我國是一個多瀑布的國家,這與我國河川眾多、山地廣布、喀斯特發育、東部地區降水豐富等地理因素有密切關系。我國的瀑布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的廣大區域內,由于地形的特點以及濕潤的氣候,形成較多的瀑布。特別在雨季,江南山區常可見到“山中一夜雨,處處掛飛瀑”的勝景。1、瀑布的旅游價值2、瀑布的類型按瀑布產生的環境條件差異,可分為江河瀑布、山岳和地下飛瀑。三、 氣象與氣候旅游資源(一)氣象、氣候與旅游氣象、氣候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組成要素之一。氣象、氣候旅游資源,是指那些可以造景、育景,并有觀賞功能和科學考察功能的大氣物理現象和過程。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氣象、氣候要素都可稱之為氣象、氣候旅游資源,有些對人類生活帶來破壞性作用的要素,如寒潮、臺風、冰雹以及酷熱、嚴寒等,反而會妨礙旅游活動的進行。(二)氣象、氣候旅游資源類型⑴雨景⑵云霧景⑶雪景⑷旭日、夕陽景⑸霞景⑹佛光景⑺海市蜃樓景為有名。⑻霧淞景⑼物候景四、 動植物旅游資源(一)動植物與旅游的關系1、自然風景的重要構成因素2、園林不可缺少的要求3、植物的美化環境與凈化環境功能4、以動植物為主題的旅游項目(二)自然保護區與旅游1、自然保護區的概念與發展自然保護區,是指國家為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帶的環境和生態系統、珍貴稀有動物自然棲息地、珍稀的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歷史遺跡地區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劃出界限并加以特殊保護的地域。2、自然保護區的建立和分級(1)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規定,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址。◆經國務院或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2)我國自然保護區的分級1)我國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2)根據我國已建立保護區面積的大小,可劃分為各個等級。3、自然保護區開展旅游的必要性(三)森林公園與森林旅游1.森林公園的概念林業部于1994年發布了《森林公園管理辦法》中,對森林公園作出了如下定義:森林公園,是指森林景觀優美、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對集中,具有一定規模,可供人們游覽、休息或進行科學文化、教育活動的場所。這個定義緊扣中國的森林公園的實際情況,并反映出中國的特色――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緊密結合。2.森林公園的發展歷程(1)國外森林公園的發展歷程 (2)我國森林公園的發展歷程3.森林公園的分類根據地質地貌來分,可分為:⑴森林型森林公園⑵地質地貌型森林公園⑶山岳型森林公園⑷水域湖泊型森林公園⑸海島型森林公園⑹海濱型森林公園⑺古跡型森林公園⑻草原型森林公園⑼沙漠型森林公園4.森林公園旅游功能分區森林公園根據地域特點和綜合發展的需要,可劃分為下列功能區:⑴游覽區⑵野營區⑶游樂區⑷狩獵區⑸旅游商品生產區⑹生態保護區⑺生產經營區⑻接待服務區⑼行政管理區⑽居民住宅區(四)奇花異卉1.中國主要的奇花異卉2.中國的國花和市花⑴中國的國花⑵部分城市市花第三節 中國人文旅游資源概述第一節 歷史古跡旅游資源根據專題分類法,歷史古跡旅游資源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古工程建筑。二是古城址。三是古園林。四是古墓祠。五是古遺址。一、長城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強和勇敢的象征,有著崇高的地位;在很多外國人眼里和心中,也把長城作為中國的代表。中國長城以其悠久的歷史,宏大的規模,艱巨的工程難度,周密的結構設計贏得了“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美譽,1987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一)長城修筑歷史回顧1.西周(公元前 7世紀)至春秋戰國時期—長城修筑的雛形時期2.秦(公元前 221年)漢時期—長城修筑的大發展時期3.魏晉南北朝至遼金時期—長城修筑的間斷時期4.明清時期—中國長城的第三次修筑高峰時期回顧中國長城的修建歷史,幾乎貫穿了中國全部封建社會階段,前后歷時2500余載,從已經探明的歷代長城遺跡和遺址來看,長城主要分布在中國北方(17個省、市、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尤其是秦、漢長城和明長城大致沿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過渡與銜接地帶分布。歷代長城的總長度,估計在 5萬千米以上,繞地球赤道一圈還有余。就土石工程總量而言,若用以砌筑高 5米厚 1米的墻,可以繞地球赤道 10圈。(二)長城結構分析明長城繼承和發展了歷代長城的構筑經驗,設計科學周密,工程質量堅固,保存完好。以明長城為例,介紹長城的結構:1.城墻一般高約7~8米,基厚6~7米,向上漸窄,頂厚4~6米,可5馬并驅、10人并行。墻基為條石,墻身內外兩面用條石或磚鋪砌,內填石塊、泥土夯實。城墻外側有雉堞,留有射孔、炮眼,內有女兒墻、泄水石槽。2.關隘長城上凡交通要沖皆設雄關。明長城之“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以及“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和偏關,“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嘉峪關)等,都是重要的關隘。關城為方形或多邊形,每個關城設有城門、敵樓、甕城,像山海關等重關還有護城河、翼城。關城內建有兵營、官署、馬廄、糧倉、武器庫、水井等,關城外有數道長城拱衛。3.敵臺也稱敵樓或哨樓,多為方形,置于城體之上或城內,相距 50~100米。敵臺分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敵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四面有箭窗,上層四面設雉堞、中建鋪房;空心敵臺可遮風避雨,宜于將士駐防。4.烽火臺又稱煙墩、烽燧。建在長城兩側的制高點上,一般每 5千米設一個,呈圓形或方形,臺上有了望處和燃煙放火設施。晝燃煙(燧)、夜放火(烽),用于迅速報告和傳遞軍情、敵情。5.城堡建在長城內外駐兵的小城。漢代稱其為障或堠,堡是明代的稱謂。6.重鎮為了分段把守,明長城上設了重鎮,從東到西依次為:遼東鎮(總兵駐遼陽)、薊鎮(駐薊縣三里屯)、宣府鎮(駐宣化)、大同鎮(駐大同)、山西鎮(駐偏關,后稱寧武)、榆村鎮(駐榆村)、寧夏鎮(駐銀川)、固原鎮(駐固原)、甘肅鎮(駐張 掖)9個重鎮。(三)長城主要景點昔日作為軍事防御的中國長城,如今成為國內外游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長城主要的旅游景點及開辟的旅游線路有:⑴北京:昌平縣八達嶺長城、居庸關長城;懷柔縣慕田峪長城;順游北京外線景點。⑵河北秦皇島:山海關、老龍頭、九門口(遼寧興城)和角山長城;順游北戴河海濱。⑶河北承德:灤平縣金山嶺長城;順游避暑山莊。⑷寧夏銀川:戰國秦長城、隋長城;順游西夏王陵、沙湖旅游區。⑸天津薊縣黃崖關長城。⑹山西雁門關長城。⑺甘肅嘉峪關長城。(四)中外長城對比與評價除中國外,在國外一些國家也有長城,像朝鮮、印度、德國、英國、希臘、丹麥等國。印度長城是迄今除中國之外保存最完好的長城,石塊砌成,全長 70多千米,規模很小。德國長城始建于公元1世紀,后經陸續擴建、加長,總長564千米,是中國以外世界上最早修筑的長城。但是,國外的長城,無論在修建的歷史、工程量,還是在長城的結構以及在國家和民族歷史上的作用等方面,都難以與中國長城相媲美,不可同日而語。二、運河我國古代的水利工程不僅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的結晶,也是其產生時代科技成果和發展水平的標志。運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一)靈渠也稱湘桂運河,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內,是秦始皇為發兵嶺南運輸兵員糧餉,命史祿主持興建。靈渠全長34千米,將湘江上游河水三七開,“三分漓水七分湘”,分南北兩渠分別注入漓江和湘江。整個工程由鏵嘴、分水壩(大、小天平)、南渠、北渠、秦堤、泄水壩(泄水天平)和陡門(船閘的先導,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航設施)組成,此工程連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而且解決了在水程30千米、落差達 32米的河道中航運的問題。設計之高超,為世人所驚嘆,吸引了許多游人前往觀看,而且靈渠地近桂林(僅 66千米),是漓江風景線上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二)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長1794千米。貫穿了京、津、冀(河北)、魯、蘇、浙六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始鑿于春秋末期(公元前 486年)。到了元朝,歷時 1700多年(從公元前 486年到公元 1292年)的京杭大運河宣告完工。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一條南北水上通道,是重要的南北物資貿易通道,是南北文化、經濟的交流通道。《清明上河圖》真實地再現了當年運河(汴河)上繁忙的交通狀況。三、絲綢之路(一)絲綢之路的主要線路古絲綢之路有以下四條:一是草原絲綢之路(皮毛絲綢之路),指穿越在亞歐大陸北方草原上的絲綢之路。二是綠洲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指經過中亞沙漠中的片片綠洲的絲綢之路。三是海上絲綢之路,指通過東南亞,經印度、波斯灣,最后到達紅海的南岸的絲綢之路。四是西南絲綢之路(唐蕃絲綢之路),指從長安出發,走陸路,經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廣西、印度,最后到東南亞以遠。一般情況下,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就是指綠洲絲綢之路,可分為南、中、北三條線,東、中、西三段。即:四、古城址城鎮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的反映,體現著不同的民族風貌、建筑特色、文化傳統,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我國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發展史,古都、古城、古鎮不僅在年代和數量上,而且在規模與特色上是世界所罕見的,不僅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一)中國古城構建中國是最早對城市進行統一規劃的國家,在《周禮·考工記》、《木經》、《魯班經》等著作中均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對城市的選址條件有一定的要求。這些不僅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和科技水平,也體現了一定的構建藝術和審美觀點。1.規模按禮制規定,天子之城方九里(1里 =1800尺,合現在 412.5米),公爵之城方七里,侯爵、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在諸侯國中,卿大夫的都邑不得超過國都的1/3,小的僅為1/9。但是,限于自然環境優劣和國力強弱,規模不一定要拘于規定。如唐長安城東西長 9721米,南北寬 8651米,面積達 84平方千米,相當于明長安城規模的 10倍。2.格局中國歷史上城市大量出現始于春秋,多以宮室為中心布局,而且這種布局一直貫穿整個封建社會。國都總體布局按《考工記》載:“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即城市布局可歸納為:方正嚴肅、左右對稱、井然有序;皇室居中、遠離市塵;民居小巷、分區宜治;商貿集中、祭祀方便。3.選址中國古代建筑選址特別講究“風水”和“方位”,一般都要考慮三個條件,即供水條件、軍事“地利”條件、交通經濟條件,多選臨河的平原或盆地。古城建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方位上充分考慮氣候因素,一般取坐北朝南。被尊為中國七大古都的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杭州、安陽,都是我國都城選址的典型代表。4.模式城市是一個小社會,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國都尤其如此。其建筑模式則是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與外國城市建筑模式—“歐洲模式”比較,“中國模式”大多出于政治和軍事的需要,在短期內修建而成。一般先筑城墻,再布局城內建筑;先設計布局政治機構及附屬禮制建筑,再考慮市場和居民住宅。城市輪廓多為方形或矩形,街巷垂直交錯,排列整齊,中軸左右對稱。筑有圍墻,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建筑多為磚木結構,尤其以木結構為主,難存久遠。單體建筑物的基本結構差別不大,主要借助平面布局的變化,利用建筑木料的種類、屋頂式樣的變化、體量的大小、色彩等手段來區別建筑物的等級和功能。追求其功能、結構、藝術的和諧統一。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筑物最明顯的標志之一。而“歐洲模式”在城市構建中的表現則多注重實際需要,一般基于多方面因素,如為了適應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多呈圓形、中心輻射狀布局的模式,道路呈同心圓環狀設計,性質不同的建筑相互交錯,大多數不建城墻,是開放的空間。城市建筑多使用石料,這使許多中世紀以前的建筑物得以保留。立柱較多,講求單體建筑的立體效果,利用柱子的造型、雕飾以及門窗的式樣體現其審美藝術,如哥特式、羅馬式、陶立安式等。(二)古都名城1.七大古都中國的都城建筑始于夏,商代多次遷都,多次筑城。安陽是商朝后期的都城,歷時 273年。此處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銅器,現建有殷墟博物館。周滅殷商后,先后在古長安(西安)地區和洛陽地區建都。古長安地區在歷史上有12個朝代建都,歷時千年之久,是中國文化最悠久、建都時間最長的地區。但各朝代因歷史、地形、水源等條件不同,使建都的位置、規模、形制出現一些變化。以唐長安城規模最大,漢長安城北受渭河限制,規模次之。現今保存的西安城墻、城樓均為明代建筑,規模遠小于唐長安城。洛陽位于中原腹地,位置適中。周為統治東方殷地,選擇洛陽建城,后為東周都城。洛陽古城為周公所筑,《洛陽記》和《括地志》均有洛陽古城的詳細記載。南京城和杭州城均依山就勢修筑,城墻蜿蜒于山脊,城廓形態不方正。南京自三國吳始為都,歷 10代,450余年。杭州城自五代吳越始建都,到南宋時已發展成繁榮富庶的奢侈都市。開封自我國魏始建都,極盛時在北宋時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清明上河圖》真實描繪了北宋汴梁的社會風貌。北京建都歷史悠久,戰國時為燕國都(薊),遼時建為陪都,稱燕京。金時正式建都,稱中都。元代為大都,基本上按完整的建都制度建造,真正體現出中國古代建都的全部思想,使當時的北京成為顯赫一時的“大汗之城”。現存故宮為明清兩代的建筑。]2.地方性古都城遺址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單位的地方性古都遺址有:河北省易縣燕下都城遺址(燕國),邯鄲故城遺址(趙國),靈壽中山國都城遺址(中山國),臨漳縣鄴城遺址(前燕、東魏、北齊國都)。安徽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明)。河南洛陽漢魏洛陽故城,新鄭鄭韓故城(韓國、鄭國)。黑龍江阿城縣上京會寧府遺址(金),寧安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渤海國)。湖北江陵楚紀南故城(楚國)。吉林集安縣丸都山故城(高句麗)。內蒙古巴林左旗遼上京遺址(遼國),寧城縣遼中京遺址(遼國)。山東曲阜魯國故城(魯國),臨淄齊國故 城(齊國)。山西侯馬晉國故城(晉國)。新疆吐魯番縣雅爾湖故城(高昌國)和高昌故城。另外像平城、大理、紹興、銀川、蘇州及沈陽等城市,也是歷史上地方性的都城,一直到今天依然是著名城市,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開展旅游業潛力很大。3.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分三批公布的 99座歷史文化名城,絕大多數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它們或以名勝古跡為主,如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敦煌(莫高窟)、曲阜(孔廟孔林孔府)均已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或以名人故鄉聞名,如韓城、曲阜、鄒城、淮安、閬中等城市;或以著名物產成名,如景德鎮、自貢、歙縣等。大多數古城由于保存了建筑和城墻,或是歷史上的經濟中心、交通港口或軍事要塞而著稱,如山西平遙、祁縣、代縣;甘肅武威、張掖;新疆喀什;江蘇揚州;上海等。像遵義、延安等則是革命勝地。4.七大古城墻⑴西安城墻:明初在唐城的基礎上建成,是我國現存惟一完好的大型城垣。呈矩形,周長 11.9千米,高 12米,頂寬約 13米,基地寬 17米左右。⑵南京城墻:建于 1366年,城垣內周長 33千米,高 14 21米,有垛口 13616個,碉堡 200個。有 18個外城門,13個內城門。以中華門最為雄偉、險要。⑶興城城墻:遼寧興城縣,明代所建,保存完好,明代建筑風格突出,整個城市像一座明代博物館。⑷荊州城墻:湖北江陵縣,原為土城,關羽所建,南宋始建磚墻。中間幾番拆修,現為 1646年重建。⑸平遙城墻:系山西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縣城城墻,建于1370年,周長6.3千米。⑹壽縣城墻:戰國末(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遷都壽春(安徽壽縣),西漢為淮南王國都,歷代為州府治所。⑺崇武城墻:福建惠安縣城南35千米瀕海尖岬上。始建于宋元豐元年(1079年),1387年建成,城圍 2456.7米,高 7米,四方設門樓,現為我國保存的瀕海石城之一。五、園林 (一)中國園林概況 (二)中國園林藝術特征(三)園林類型及名園舉例中國古代園林的分類,從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有兩種分類法。⑴按占有者身份分①皇家園林是專供帝王休憩享樂的園林。古人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統治階級看來,國家的山河都是屬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園林的特點是規模宏大,真山真水較多,園中建筑色彩富麗堂皇,建筑體型高大。現存的著名皇家園林有:北京的頤和園、北京的北海公園、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②私家園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賈等休閑的園林。其特點是規模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瓏,表現淡雅素凈的色彩。現存的私家園林,有北京的恭王府,蘇州的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網師園,揚州的個園、何園,無錫的寄暢園,上海的豫園等。⑵按園林所處地理位置分①北方類型因北方地域寬廣,所以北方園林范圍較大;又因大多位于古都之中,所以建筑富麗堂皇。因自然氣象條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和常綠樹木較少。由于風格粗獷,所以秀麗媚美則顯得不足。北方園林的代表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其中尤以北京為代表。②江南類型南方人口較密集,所以園林地域范圍小,又因河湖、常綠較多,所以園林景致較細膩精美。其特點為明媚秀麗、淡雅樸素、曲折幽深,但因面積小,略感局促。南方園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無錫、蘇州、杭州、揚州等地,其中尤以蘇州為代表。③嶺南類型因為地處亞熱帶,樹木終年常綠,又多河川,所以造園條件比北方、江南都好。其明顯的特點是具有熱帶風光,建筑物都較高而寬敞。現存嶺南類型園林,有著名的廣東順德的清暉園、東莞的可園、番禺的余蔭山房等。附:以下主要介紹幾處中國古典園林:1.頤和園金代章宗即位(1190年)以后,引玉泉山的水于甕山(萬壽山)之下,稱為甕山泊。1750年,改甕山為萬壽山,改甕山泊為昆明湖,擴建后稱為清漪,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后稱為“頤和園”。位于北京市區西北角,占地 4354畝(290公頃),周長8000多米。全園由北面的萬壽山和南面的昆明湖兩部分構成,園東面是圓明園舊址,西面是西山和玉泉山。園中的佛香閣、排云殿等建筑是中國木結構建筑的代表。園林布局借西山、玉泉山群峰的雄偉,園內山清水碧,廊回橋拱,集中國園林之大成,既有北方(皇家)園林的磅礴氣勢,又具江南(私家)園林之翹雅意境,被譽為“園林博物館”。2.避暑山莊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年(1681年),清圣祖兩次出塞,途徑熱河,見承德一帶山川秀美,暑夏清涼,是宮室北巡狩獵的理想扎營地,同時為了鞏固北部邊防,1703年開始營建承德行宮,1708年完工,命名為“避暑山莊”。共建36景,外部修“外八廟”,全部工程于1790年完成,歷時85年。避暑山莊規模極其宏大,由宮殿區、湖區、平原區、山區等部分組成。主要名勝有:楠木殿、四知書屋、松鶴齋、暢遠樓、云山勝地樓、萬壑松風殿、萬樹園、金山閣、煙雨樓。3.拙政園拙政園是蘇州四大園林之一,占地 5平方千米,居蘇州古典園林之首。拙政園在三國、東晉和唐宋時期為名宅。明正德年間(1506 1521年),御史王獻臣歸隱于蘇州,在原大弘寺舊址建園,借晉潘岳《閑居賦》中“拙著之為政”句意,取名拙政園。布局以水為中心,山光水影,桔樹竹叢,富有情趣。園內建筑采用分割空間、因地制景,抑景、借景、雕刻、繪畫等藝術手法運用恰當,是江南園林的典型代表。蘇州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園林城市,蘇州古典園林已于 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六、古墓祠(一)概述(二)古代帝王陵墓1.秦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陜西臨潼城東 5千米處,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山南藍田產玉,渭水之北出金,故有“金玉美地”之稱。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46年,年僅13歲的秦始皇即位后就開始修筑陵墓,到公元210年去世,前后歷37年。秦陵規模宏大,東西寬 345米,南北長 350米,就單一陵墓而言,秦陵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包括角樓、寢殿、寺院等。據《史記》載,秦始皇的墓中建有豪華的宮殿,排有百官的位次,隨葬了大批奇珍異寶。墓頂用珍珠鑲成日、月、星、辰,墓內地面建有山川河流,河流內注水銀,川流不息。已發現底下有兵馬坑 3座,馬廄坑 1座,蹲坐俑坑 31座,珍禽異獸坑 31座,造木工人坑 103座,陪葬墓 18座。墓室極其豪華,陪葬許多首飾寶石。尤其 1號兵馬俑的發掘,震驚中外,秦陵因此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列入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2.漢皇陵(都城:西漢-西安;東漢-洛陽)漢朝是我國歷史上強大的封建王朝,含西漢、東漢兩個階段。西漢 11個皇陵中有 9個分布在渭河北岸的咸陽(陜西)北原。布局以漢高帝劉邦長陵為中心,漢武帝劉徹茂陵最大,附近有霍去病陪葬墓。東漢墓陵在洛陽(河南)附近的幾百里之內,漢光武帝劉秀陵在孟津縣鐵謝村邙山腳下的黃土臺上,陵墓較西漢小。3.三國、晉、南北朝和隋皇陵曹操陵墓傳說在河北臨漳太行山前,具體位置未定。漢劉備惠陵位于成都市南郊武侯祠內。孫權墓位于明孝陵(南京)門前的梅花山上。西晉皇陵具體位置不明,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皇陵多在南京附近。隋文帝泰陵在陜西扶風縣。4.唐皇陵(都城:西安)唐陵多位于今渭水之北,其中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規模最大,唐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氣勢最為雄偉。唐太宗昭陵鑿山而建,規模宏大,陵園周長60km,有陪葬墓200多座。唐高宗乾陵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位于陜西乾縣北梁山腳,是唐代 18座皇陵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有石碑二方,其中一方為《述圣記》碑,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李顯書寫,是歌頌唐高宗文治武功的;另一方為無字碑,按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由后人來評不看文字”之意而立。5.宋皇陵北宋皇陵中永昌、永安、永熙(趙匡胤)、永定、永昭、永厚、永裕、永泰八陵彼此相距 10千米,散落在河南鞏縣洛河南岸的臺地上,形成一個大陵區。南宋帝陵在紹興東 18千米處的寶山,共有 6座陵墓。6.元成吉思汗陵元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元代帝陵除成吉思汗陵外,其他帝陵不知所在,這是因為元朝皇帝去世后,尸體運回草原深埋于草地,然后萬馬奔踏,地面不留痕跡。成吉思汗陵位于內蒙古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草原上,實為衣冠冢,陵殿呈蒙古包式建筑。7.明皇陵明陵有 5處:江蘇泗洪縣原明祖陵(朱元璋曾祖、祖父陵墓);安徽鳳陽皇陵(朱元璋父母陵墓);南京城紫金山明孝陵;明成祖遷都北京在昌平縣天壽山下建明十三陵;北京海淀區玉泉山下明英宗朱祁鎮的景泰陵。8.清皇陵清皇陵有 5處,位于關外有永陵、福陵、昭陵;位于北京附近有清東陵、清西陵。(三)名人墓祠及其他陵墓七、古遺址(一)舊石器時期古遺址1.早期(約 200萬年~20萬年前)2.中期(20萬年~四五萬年前)3.晚期(約四五萬年~1萬年前)(二)新石器時期古遺址1.早期(距今 7000~10000年)2.中期(距今 5000~7000年)3.晚期(距今 5000年左右)(三)傳說“三皇五帝”時期的古遺址“三皇五帝”陵墓,多是后人根據傳說,為懷念其功績而建的,且多數分布于傳說中該部族的發祥地或活動區。1.“三皇”(1)伏羲氏—太昊:一說是女媧之兄,一說伏羲氏教人訓牲畜,結網捕魚,并創演八卦,其部落活動在河南淮陽一帶,留有太昊陵和八卦臺等古跡。甘肅天水市西關有伏羲廟,每年農歷三月初九為伏羲誕辰,朝拜者絡繹不絕。(2)神農氏—炎帝:姜姓,其部落原活動在渭河上游,后與黃帝部落交匯,一同活動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與黃帝并稱為華夏族祖先,又被尊稱為神農氏。相傳神農氏教人農耕,嘗百草、發明醫藥,對我國的古老文明作出了杰出貢獻。炎帝晚年南巡,為民采藥,在湖南茶陵的云陽山誤食了一種叫鉤吻的斷腸草,中毒而死。炎帝陵在湖南酃縣。(3)軒轅氏—黃帝:原姓公孫,據傳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他長于姬水,故又姓姬,號軒轅氏。為中華民族之始祖。黃帝陵在陜西黃陵縣,陵內有黃帝廟,內有 50多塊石碑。每年清明節,海內外炎黃子孫到此祭奠始祖。河北涿鹿縣留有“黃帝城”、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的故戰場,會盟有釜山、橋山、蚩尤氏、阪泉等歷史古跡。2.“五帝” (1)少昊:為東夷部落首領(古稱四方部落分別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活動在今豫東、魯西一帶。山東曲阜有少昊陵。(2)高陽:名顓頊,傳為黃帝之孫,活動于今河南開封一帶。河南內黃縣梁家莊鄉原有顓頊和帝嚳陵,現只存墓冢和少量石碑。(3)高辛:名帝嚳,活動于河南偃師一帶,陵墓和高陽在一起。(4)唐堯:堯姓伊祁,名放勛,號陶唐氏,簡稱唐堯。傳說為黃帝五世孫,中國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部落聯盟領袖,生于河北唐縣慶都山。建都平陽(今山西臨汾)。他善于治理天下,制訂歷法,劃分季節,并能根據季節安排農牧業、漁獵業。年老時推選舜作繼承人,是歷史上所稱“禪讓”時代的代表人物。堯生活簡樸、愛民如子、用人惟賢,后人為祭祀堯王,在臨汾建堯廟和堯陵。(5)虞舜:舜,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為黃帝后裔,堯讓位于舜。舜作風民主,勤于政事,為人民多做好事,死后葬于山西運城,今運城有舜陵。又說舜南巡中崩,葬于湖南蒼梧之野,湖南寧遠的九嶷山。3.夏禹:禹,姓姒,名文命,又稱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為黃帝后裔,因治水有功,舜讓位于禹。大禹治水足遍全國,許多地方都有他的遺址。如山西芮城黃河北岸的大禹渡,河津縣黃河峽谷的禹山口(龍門),夏縣中條山麓禹王城址;河南嵩山的太室山(闕)、少室山(闕)、啟母石(闕)等景點都與大禹治水有關;浙江紹興會稽山西麓有禹廟、禹陵;湖南衡山有禹王城、禹王碑、蝌蚪文等。 第二節 宗教文化旅游資源一、佛教及其景觀(一)佛教概說(二)佛教的傳播(三)佛教景觀1.寺院2.佛塔以建筑風格分,(1)塔有閣樓式(2)密檐式(3)覆缽式(4)金剛寶座式3.石窟4.佛教活動二、道教及其景觀 (一)道教的創立與發展簡史1、原始道教階段以“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為代表。東漢末年,即東漢順帝時,在蜀中鶴鳴山,張陵(張道陵)倡導五斗米道,也稱“米道”或“鬼道”,因入道之人需交納五斗米而得名。張陵之孫張魯繼續弘揚其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因老子宣揚“道”,所以“五斗米道”即為早期的道教。后來,倡導道教的張陵,被稱為張天師,被尊為道教的創始者。稍后的張角創《太平道》,也屬于早期道教。2、道教上升為理論階段3、道教形成兩大派系階段 (二)供奉的主要對象道教的神仙體系等級分明,神團龐大而復雜,主要有:1、尊神⑴三清 (2)四御 (3)三官(三元大帝)2、神仙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3、護法神將關圣帝君王靈官 (三)道觀的主要殿堂道觀的名稱有宮、觀、廟、道院等。道觀主要殿堂有:1、山門殿2、靈官殿3、三清殿4、玉皇殿5、三官殿(四)道教建筑 (五)道教的主要稱謂1、男教徒稱道士,又稱道士先生。2、女教徒稱道姑,也可稱女冠。3、道觀的負責人可稱為監院或住持,俗稱當家的。4、教外人對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統稱為道長。三、伊斯蘭教、基督教及其景觀(一)伊斯蘭教1.伊斯蘭教規2.伊斯蘭景觀(二)基督教四、儒教及其景觀第三節 文學藝術旅游資源一、文學作品旅游資源二、藝術旅游資源藝術一般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實用藝術。(一)造型藝術1.書畫用品2.雕像(二)表演藝術1.音樂2.舞蹈3.戲曲、電影、電視(三)實用藝術第四節 民族風情旅游資源一、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二、少數民族風情(一)民族節慶1.藏歷年2.古爾邦節3.那達慕大會4.潑水節5.歌墟節6.花兒會7.目腦節8.火把節9.其他節慶(二)少數民族住宅1.口袋房式民居2.帳幕式住房3.干欄式民居4.碉房式民居5.土拱住宅6.船形屋(三)少數民族服飾 (四)少數民族飲食習俗1.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2.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3.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飲食習俗4.藏族飲食習俗 (五)少數民族婚俗 第五節 風味特產旅游資源一、中國的烹飪藝術中國烹飪飲譽世界,以其選料嚴謹、菜品繁多、制作精細、風味多樣而著稱。當今世界上中國烹飪、法國烹飪和土耳其烹飪,被認為是東方、西方和阿拉伯三大烹飪流派的代表。(一)原料廣博,菜品繁多(二)選料嚴謹,因材施藝(三)刀功精湛,藝術性強(四)善于調味,注重火候(五)技法多樣,盛器講究二、各地的風味佳肴受特定的物產、氣候、飲食習俗的制約,各地區的菜肴在原料選擇、烹飪技藝、花色品種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風格,出現了許多地方菜系。中國的菜系有不同類型,有“四大菜系”之說,即山東(魯)、淮揚(揚)、四川(川)、廣東(粵);又有“八大菜系”之說,即“四大菜系”再加上浙江(浙)、安徽(徽)、湖南(湘)、福建(閩)四個菜系;還有“十大菜系”之說,即“八大菜系”再加上北京(京)、上海(滬)兩個菜系;“十二大菜系”之說,即“十大菜系”再加上河南(豫)、陜西(陜、秦)兩個菜系。(一)魯菜魯菜是北方菜系的代表,春秋戰國時便已聞名,明清時成為宮廷御膳的主體,后來遍及京津及東北地區。它主要由膠東沿海煙臺福山風味和魯中歷下濟州風味組成,又吸收了秦隴、中原、河洛等地菜肴的優點,形成獨特的山東菜系。其特點是講究清鮮,擅長海味、禽畜,口味略咸,濃少清多,醇厚不膩見長,獨具一格。選料精細,對原料進行爆、炒、炸、熘、扒等,注重原汁原味,吊濃湯等。主要名菜有:鍋燒肘子、火爆燎肉、清湯燕窩、紅燒海螺、扒鮑魚、糖醋大蝦、德州扒雞、蟹燒海參、拔絲山藥、燒佛手卷、干蒸加吉魚等。孔府三宴(家宴、喜宴、壽宴)中的大部分菜肴是山東名菜。(二)川菜四川古稱“天府之國”,成都很早就是中國西南菜系的中心,至今川菜名揚四海,川菜館遍及國內外,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之譽。其特點為:“一菜一味,百菜百味”,味道有數十種,猶長于麻辣。辣、酸、麻的風格則為其他菜系所少有,辣又有微辣、香辣、麻辣、酸辣、咸辣、沖辣等輕重層次。高手烹調出的川味,辣得爽口,辣得有韻味。其傳統名菜不下千種,有荷葉蒸肉、豆瓣全肘、翡翠蝦仁、蟲草鴨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燈影牛肉、樟茶鴨子、麻婆豆腐等。(三)淮揚菜淮揚菜是江蘇地方風味菜肴的總稱。江蘇乃六朝形勝之地,江南米魚之鄉,烹飪餐飲基礎雄厚。糧油珍禽,魚蝦水產,干鮮名貨,調味果品,應有盡有。“漢滿全席”最早出現在揚州市面。淮揚菜選料嚴謹,四季分明,以河鮮、家禽和時令蔬菜等為主要原料;加工精細,擅長燉、燜、蒸、燴、燒、炒等技法。其總體特色是味兼南北,口味適中,南北人都能接受。菜肴力求保持原汁,注重本味,不尚辛辣,重視調湯;并做到一物呈一味,一菜呈一味,濃而不膩,淡而不薄。主要名菜有:松子肉、清燉獅子頭、叫化雞、棗方肉、松鼠鱖魚、無錫脆鱔、蘇州鹵鴨、鳳尾蝦、燉菜核、霸王別姬、醋溜桂魚、雙皮刀魚等數百種精饌名肴,傾倒東南,享譽全國。(四)粵菜或稱嶺南菜嶺南既有沿海的海鮮,三角洲、河谷平原的禽畜和河鮮,又有山地的山珍,歷史上是南蠻之地,保持蠻食“生猛”的特點。粵菜的最大特點是選料奇異廣博,鳥、獸、蟲、蛇等都是席上珍品。由蛇貓猴烹制而成的龍虎斗與猴腦湯,就是粵菜中的上品。粵菜講究鮮、嫩、爽、滑,有荔浦扣肉、咖喱牛肉、竹絲雞、燴五蛇、烤乳豬、龍虎斗、東江春卷、狗肉煲、燉乳鴿等名菜。(五)湘菜湘菜具有濃郁的三湘地方特色。以用料廣泛,制作精細,品種繁多著稱,形成酸辣、焦麻、油重、色濃、主味突出的風味,擅長熏、臘、腌、泡、蒸、燒等。湘菜名廚向來講究刀法,追求依味造型,形味兼美。名菜“發絲百頁”,其肉絲如秀發;“溜牛里脊”,其肉片薄如宣紙。主要名菜有:東安子雞、臘味合蒸、紅煨魚翅、酸辣雞丁、懷胎鴨子、麻辣 仔雞、砂鍋燉狗肉、冰糖湘蓮、瀟湘五元龜、釀發菜等百種。(六)徽菜徽菜是安徽地方風味菜肴的總稱,主要由皖南、沿江、沿淮三種地方風味構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稱,擅長微火慢制,講究火工,湯汁清燉。主要名菜有:黃山燉鴿、芙蓉蹄筋、松子酥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貍、雪冬燒山雞、無為斑鴨、問政筍、鹽水鴨等。(七)浙菜浙菜是由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發展而成的菜系。口味重鮮嫩清脆、以制作精細,富于變化著稱,且多以風景名勝命名菜肴,以爆、炒、燴、烤、燜為主。主要名菜有:西湖莼菜羹、賽蟹羹、東坡肉、龍井蝦仁、雪菜大湯黃魚、清湯越雞、西湖醋魚等。(八)閩菜福建位于東南沿海,海產豐富。這里的南國風味久負盛名。其特點是巧用原料,講究刀工,突出湯菜,調味偏于甜、酸、淡。湯菜又要做到“一湯十變”,或湯清似水,或湯白如乳,或湯黃馥郁,或湯稠色釅。在烹制時以甜去腥,以酸爽口,以淡突出原料本味的鮮純。傳統名菜有:佛跳墻(因“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而聞名)、西南豬肝、紅燜鮑魚、水晶干貝、棗泥糯米藕、發菜川日蟬、炒“西施舌”等。除這些久負盛名的八大菜系外,還有京、滬、疆、東北、秦等20多種地方名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名菜大約有 5000多種。這些名菜有的來自宮廷,有的來自寺院,有的來自民間,烹調技藝各具千秋,色鮮味美,為我國的旅游餐飲業提供了絕佳資源。我國各地還有眾多各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如山西刀削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廣州的生滾粥、寧波豬油湯圓、無錫肉骨頭、武漢的三鮮豆皮、陜西的羊肉泡饃、上海的蟹殼黃、常熟的叫化雞、揚州的蟹黃湯包……這些各具特色的風味小吃往往會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各地的土特名產(一)美酒至今,神州酒類繁多,數不勝數,風格各異。按工藝劃分,有蒸餾酒、發酵酒和配制酒;按酒中酒精含量分,有高度酒(40°以上)、中度酒(20°~40°之間)和低度酒(在20°以下);按品質劃分,有白酒、黃酒、啤酒、葡萄酒、果酒、藥酒;白酒中按風味劃分,有醬香型(貴州茅臺酒為代表,又稱茅型)、清香型(以山西份酒為代表,又稱汾型)、濃香型(以四川瀘州老窖特曲酒為代表,又稱瀘型)、米香型(以廣西桂林三花酒為代表)、兼香型不等。目前,全國各地各類名酒,以“十七大名酒”最為有名,依次是:貴州“茅臺”,山西“汾酒”,四川“五糧液”,四川“劍南春”,安徽“古井貢酒”,貴州“董酒”,江蘇“洋河大曲”,四川“瀘州老窖特曲”,山東“煙臺紅葡萄酒”,河北“沙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權白葡萄酒”,山東“味美思”,山東“金獎白蘭地”,山西“竹葉青”,浙江“紹興加飯酒”,福建“沉缸酒”,山東“青島啤酒”。這些玉液瓊漿不僅可為旅途的旅游者消除疲勞、提神助興,還可成為贈送友人的極好禮品。世界六大蒸餾名酒中國白酒、法國白蘭地(brandy)、英國威士忌(whiskey)、牙買加勞姆酒、俄國伏特加(vodka)、荷蘭杜松子酒(jackey)(又名金酒)西方八大名酒法國白蘭地、英國威士忌、俄羅斯伏特加、法國香檳酒、荷蘭杜松子酒、意大利苦艾酒(我國稱其為“味美思”)、牙買加勞姆酒(又稱蘭姆酒)、日本清酒(日本“國酒”之美譽)中國白酒中十大名酒貴州茅臺(仁懷縣茅臺村,中國“國酒”)、山西汾酒(汾陽縣杏花村)、五糧液酒(四川宜賓)、劍南春(四川綿竹)、古井貢酒(安徽亳縣)、洋河大曲(江蘇)、董酒(貴州遵義)、瀘州老窖(四川瀘州)、西鳳酒(陜西鳳翔縣)(二)茶葉茶與咖啡、可可齊名,位居世界三大飲料之首。飲茶之風已風靡全球,茶葉成為世人最鐘愛的飲品之一,被世人稱為“綠色的金子”。這與它有降脂、利胃、抗癌、解毒、提神、除倦、防輻射、保護牙齒等多重保健功用是分不開的,中國便是這“綠色金子”的故鄉,是茶樹的原產地,我國有半數以上的省市和自治區產茶。茶的種類極多,各類茶都獨具個性,均有名品,在各國早已聞名遐邇。茶的分類,根據商業習慣,茶葉可分為:綠茶(不發酵)、紅茶(全發酵)、烏龍茶(青茶)(半發酵)、白茶、緊壓茶和花茶六大類。我國傳統名茶:綠茶:西湖龍井、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紅茶:安徽祁紅、云南滇紅(祁紅在國際市場上與印度大吉嶺茶、斯里蘭卡烏伐茶齊名,并稱為世界三大高貴名茶。烏龍茶:福建的大紅袍、福建武夷巖茶、鐵觀音、廣東鳳凰單樅、臺灣烏龍黃茶:君山銀針白茶:福建白毫銀針、白牡丹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茶、太湖碧螺春、黃山毛峰、君山銀針(湖南)、安徽祁門紅茶(世界上最好的紅茶)、大安瓜片、信陽毛尖、都勻毛尖、武夷巖茶、鐵觀音(三)錦繡中國刺繡馳名世界,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有的秀麗文雅,有的色彩明快,有的針法嚴謹。中國四大名繡及其代表作:蘇州的蘇繡-雙面繡《貓》;湖南的湘繡-以繡獅虎為代表;廣東的粵繡-《百鳥朝鳳》;四川的蜀繡-《芙蓉鯉魚》條屏。中國織錦與刺繡齊名,南京云錦、蘇州宋錦、四川蜀錦為我國“三大名錦”。云錦因繡紋如云而得名,以圖案古雅、色澤明快著稱;宋錦以色彩瑰麗、圖案靈活多變為特色;蜀錦則質韌色麗,圖案多姿多彩。此外,北京京繡、溫州甌繡、開封汴繡、貴州苗繡、湖南瑤繡、廣西壯繡、云南傣繡、海南黎錦、湖南土家錦,也都各具特色。(四)陶瓷中國素有“陶瓷古國”之稱。且陶瓷與絲綢、茶葉為中國著名的三大特產。最著名的陶制品有江蘇宜興陶、廣東石灣陶、安徽界首陶、山東淄博陶、湖南銅官陶等。宜興有“陶都”之稱,新產紫砂陶制品以工藝精細、色澤淡雅、形制古樸而飲譽世界。中國瓷器以坯體潔白、細密、音響清澈而有別于陶器。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河南禹縣(古稱均州)和臨汝(古稱汝州)、湖南醴陵和界碑、福建建化等,都是優質瓷產地。景德鎮的制瓷業歷史悠久,素有“瓷都”之稱。也有有將景鎮鎮、醴陵、德化(福建)并稱為中國三大瓷都。景德鎮瓷器,瓷質細膩,釉彩豐富,工藝精細,素 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著稱,以青花瓷最為著名。此外,河北唐山、山東淄博、廣東楓溪等地的瓷器也很有名,深受廣大游客歡迎。(五)文房四寶紙、墨、筆、硯是中國書畫的必備用品,素有“文房四寶”之稱。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是安徽涇縣(古代屬宣州)的宣紙,浙江湖州市善璉鎮的湖筆,安徽歙縣、休寧縣(古代屬徽州管轄)的徽墨與廣東肇慶(古稱端州)的端硯。此外,上海琺瑯工藝品,北京景泰藍工藝品,山東濰坊風箏,河北人造琥珀和固安柳編制品,天津楊柳青畫,內蒙古銀器具,河南洛陽“唐三彩”(陶器)和麥桿畫,浙江西湖綢傘,廣東佛山剪紙,湖南瀏陽花炮和岳陽羽毛扇,黑龍江瑪瑙和麥桿工藝盒,四川瓷胎竹編和竹絲壟扇,云南個舊錫工藝品,貴州安順蠟染織品,湖北武漢陶制戲劇臉,陜西扎染制品和秦俑制品,新疆和田地毯和民族小花帽,寧夏鼻煙壺,海南黎錦香荷包等,都是富于地方特色的絕招產品。中國采集、栽培、加工和使用中草藥歷史極為悠久,并發現和培育了不少馳名中外的名貴中草藥材。如東北三省的人參和鹿茸,寧夏的枸杞,甘肅的黃芪,山西的黨參,青海的大黃和冬蟲夏草,云南的三七和當歸,四川的麝香和貝母,云貴川的天麻以及廣西的砂仁,山東的阿膠,臺灣的樟腦等。中國的南北佳果也頗受游人喜愛,無論是暖溫帶的蘋果、梨、葡萄,亞熱帶的梅、桔、枇杷,還是熱帶的香蕉、椰子、荔枝、芒果,都會令人百吃不厭。較有名氣的有:天津鴨梨,河北趙縣雪梨,山東萊陽梨等;柑桔如浙江省黃巖蜜桔,湖南邵陽雪峰蜜桔,福建閩江紅桔以及四川廣柑,湖南新寧臍橙,廣西沙田柚等;葡萄有新疆吐魯番無核白葡萄,北京玫瑰香葡萄,山西清徐黑雞心葡萄等;桃有山東肥城佛桃,河北深州蜜桃等;紅棗如山東樂陵金絲棗,河南新鄭雞心棗,陜西大荔園棗等。此外,廣東龍牙蕉、臺灣仙水蕉、廣東增城“掛綠”荔枝、福建莆田龍眼等都是熱帶、亞熱帶水果中的上品。旅游資源的保護和評價第二章 中國旅游地與旅游地理區劃第一節中國旅游地概述、第二節中國旅游客流與交通交通運輸對旅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從旅游發展的歷史和實踐證明,旅游的發展同交通運輸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我們現在沒有必要去討論究竟是交通運輸的發展推動了旅游活動的發展,還是旅游活動的發展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因為這種討論是一種“雞與蛋”孰先存在的問題。實際上,旅游的發展與交通運輸的發展兩者之間是相互制約并相互促進的。特別是現代旅游之所以會有今天這樣的規模,其活動范圍之所以會擴展到世界各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一、旅游交通概述(一) 旅游交通內涵同時,旅游交通又是構成現代旅游業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一,被稱為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產業(飯店業、旅行社業、旅游交通業)之一。旅游交通,是“旅游媒介”,對旅游者和旅游對象起著聯系紐帶的作用。具體地說,旅游交通是為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覽所需交通運輸服務而產生的一系列社會活動與現象的總稱。旅游交通是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處旅游活動而提供的交通設施及服務。旅游交通使客源地和目的地的空間相互作用的產生成為可能,它同整個交通運輸體系聯系在一起。旅游交通提供給旅游者的也是旅游產品的一部分,就旅游者主體來講,影響其行為的時間、距離等因素往往通過交通便利程度表現出來,影響著其決策與選擇;從旅游目的地來看,旅游交通聯系客源地,使旅游地接待旅游者,發展旅游經濟的愿望得以實現。旅游交通是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之一,只有發達的旅游交通業才能使旅游者順利、愉快地完成旅游活動。因此,旅游交通便利程度,或稱可進入性(可達性),不僅是開發旅游資源和建設旅游地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衡量旅游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二) 旅游交通的特性旅游交通是國民經濟中整體交通運輸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交通運輸業的基本特征。旅游交通的主要特性:1、公共性2、特殊性3、層次性旅游交通按涉及的空間尺度和旅行過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外部交通,是指從旅游客源地到目的地所依托的中心城市的交通,所涉及的是跨國、跨省的大尺度空間;交通方式主要是航空和鐵路交通。第二層次是由旅游中心城市到風景地或度假區的交通,它所涉及的一般是中小尺度的空間,其交通方式主要是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如昆明到石林的鐵路或公路,重慶到三峽的長江水路。第三層次是內部交通,指風景區的交通,風景區內部主要靠步行或特種旅游交通,如滑竿、轎子、馬車、游船、電瓶車、索道等。4、季節性 (三) 旅游交通在旅游業中的作用正是由于現代旅游交通的發展,才有現代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旅游交通在旅游業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1、旅游交通是發展旅游業的先決條件2、旅游交通是旅游收入和旅游創匯的重要來源3、旅游交通本身也是旅游活動的組成部分4、旅游交通促進旅游區、旅游點的形成與發展二、旅游交通的發展歷史(一) 古代旅游交通 (二) 近代旅游交通 (三) 現代旅游交通20世紀初,飛機的出現可以說開創了現代旅游的新紀元,也開創了現代旅游交通的新紀元。現代旅游交通一個最大特點是鐵路、水運、公路、航空等現代交通方式的綜合運用。現代旅游業的產生和發展與現代交通業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出現于英國,1841年,托馬斯·庫克組織了世界上第一個火車旅行團,從此才有了商業性的旅游業。第二次大戰后,現代交通業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現代化大型噴氣客機的普及和不斷更新換代,為戰后旅游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和提供了可能。一是加快了旅游速度,縮短了旅行時間;二是降低了旅行費用,使旅游活動的大眾化成為可能;三是大大提高了舒適度,旅行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享受。1、旅游鐵路運輸在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中,鐵路交通是發展較早的一種交通運輸,至今已有170余年的歷史,它在歷史上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曾經發揮過輝煌的作用,并且是古代旅游演進到近代旅游的關鍵性因素之一。目前,鐵路交通在各國交通運輸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在有些國家中,鐵路交通仍是最重要的運輸形式。經過一百多年的鐵路交通發展,各國大都形成鐵路交通運輸網絡,有的鐵路網絡還比較密集,不僅一國內的重要城市之間有鐵路相聯,而且鐵路線延伸到邊界的四面八方。隨著世界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之間的鐵路接軌,開展了國際之間的鐵路交通運輸。如歐亞大陸橋(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的建成,乘客可以從我國東海之濱的連云港直達歐洲北海之畔的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鐵路交通運載量大,如果需要,一列火車可以掛十幾節甚至二十幾節車廂,載客可多達2000多人。同時,可根據旅客的流量,流向的變化和需要,增減列車次數。如我國在旅游旺季或春運期間,就會根據需要增開臨時列車或旅游列車。此外,在各鐵路沿線,有許多大小不等的車站,對乘客距離不等的各種旅客,都十分方便。火車車廂較為寬大,乘客活動的空間比較大,對長距離旅行的旅客,還能解決食宿問題,因此,乘坐火車還是比較舒適和方便的。鐵路交通在整個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整個交通運輸的發展變化而變化著。截止到60年代以前,鐵路交通一直占著重要地位,擔當著交通運輸中的主角。但是,60年代以來,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有了更快的發展,一些本來由鐵路交通承擔的運輸任務,逐步由航空交通和公路交通所取代。較長距離的旅行,如400公里以上,有許多人則愿意選擇乘坐飛機。而距離較近的旅行如400公里以內,許多人則愿意自己駕車。故此,60年代以后,鐵路交通出現萎縮。在美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為了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每年都要折除5000公里的鐵路。在這種情況下,鐵路交通在整個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隨之下降了。可是,到80年代末,鐵路交通又出現了新的轉機,由衰而開始轉盛。其關鍵是高速火車的出現。許多國家都在發展高速火車來與汽車、航空客機競爭。高速火車的倡導者們提出的口號是:“速度汽車的兩倍。費用為客機的一半。”高速火車應用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技術,四“S”性能(safe speedy silence smooth)對乘客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現代化的大型空港距離居民區、城區越來越遠,對中短途旅客來說,與其費時去機場搭飛機,還不如乘高速火車方便。所以,人們乘火車旅游的熱情正在由冷轉溫,并且有繼續升高的可能。在世界各國中,美國鐵路營業里程最長,將近20萬公里。前聯邦德國的鐵路營業網密度最大,超過100公里/1000平方公里。如果按鐵路客運量和旅客周轉量統計,則日本居榜首,印度次之,中國列第三位。一些國家的鐵路旅客周轉量(億人千米)(1996)序號國家周轉量序號國家周轉量1日本40075德國6282印度34376法國6003中國33257英國3174俄羅斯16878美國81現在已研制出時速為300公里的火車,法國等一些國家已投入運營。高速火車在時間和花費上對旅客有很大吸引力,運行速度是汽車的兩至三倍,其花費不足航空的一半。目前,許多國家正在研制時速更高、更高安全舒適的磁懸浮列車,有的國家已投入運營。(上海2003年將正式開通磁懸浮列車)隨著高速火車的發展,可以預計今后鐵路交通還會出現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旅游水路運輸水路交通是最古老的一種交通,船也是最古老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在蒸汽機發明以后,把它裝置在船上作為動力,而出現了輪船,這距今也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輪船出現以后,開辟了眾多人到海外旅行的新時期,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前,輪船仍然是旅行者飄洋過海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航空交通的發展,特別是大型噴氣式客機出現以后,輪船的運營受到很大沖擊,乘坐輪船的旅客,特別是乘坐長距離輪船的旅客大量減少。但是輪船的運輸和旅游的功能,不會被航空運輸所替代。近十年來,游船又有了新的發展,許多國家和地區借助于游船而實現游客的旅游。如歐洲多瑙河、萊茵河流經的許多國家,這些國家都盡量利用所流經本國的河段,開展各種乘游船的游樂項目。目前,世界遠洋游船出現了多功能化、聯營化、豪華化、超大型化等特點。它已經發展到集行、住、食、游、購、娛于一身,各種設施與功能非常齊全。如,挪威的“巨無霸”號遠洋游船建有廣播電視系統和十多條商業街,形成了名符其實的海上浮動旅游勝地。3、公路交通公路交通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但是它的快速發展時期是在二戰以后。由于汽車運行所要求的條件比較少,因此,它運行的范圍非常廣。汽車是中短距離較理想的交通工具。60年代以前,出外旅游多乘坐大型客車,因為那時小汽車還是少數有錢人所擁有。但是,60年代以后,在經濟發達國家,汽車逐漸進入了更多人的家庭,而成為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車在旅游交通中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在美國、西歐和日本,80%以上的假日旅游者是乘坐家用小汽車的。在美國和一些西歐國家,有的家庭假日出游時,在小汽車后面掛上拖車,進行野營旅游,非常普遍。據交通部提供的資料,美國是世界上擁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國家,擁有8.8萬公里的高速公路,約占世界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一半,連接了所有5萬人以上的城市。我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去年躍居世界第二位,目前總里程為2萬公里,但平均密度低。加拿大修建了1.6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占公路網總長度的1.8%,居世界第三位。德國高速公路總里程為1.1萬公里,居世界第四位。1932年,德國建成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法國目前擁有1萬公里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五位;意大利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為6300多公里;英國為3090 公里;日本已修建了6114公里的高速公路。4、旅游航空運輸航空運輸比其他的交通運輸發展較遲,但是,它的發展速度是十分快的。由于航空交通具有快捷、舒適的特點,乘坐飛機旅行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對許多旅行者來說,如果距離在400公里以上的,大都選擇乘坐飛機。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民航運輸業逐漸引進了技術先進的大型噴氣客機,這使得國際旅游的運輸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旅游者的眼里,地球空間由于飛機的出現變得狹小了許多,以致民航運輸成為遠距離國際旅游的主要方式。在世界各國中,美國的航空運輸業最為發達,擁有的航空公司多,飛機多、客運周轉量大。日本次之,英國、中國、德國、西班牙、法國和加拿大也具有較強的實力。一些國家的民航旅客周轉量(百萬人千米)(1996)序號國家周轉量序號國家周轉量1美國9197528加拿大560162日本1405689新加坡536403英國12316810俄羅斯527164中國7480011韓國521405德國6325212荷蘭490566西班牙6181213澳大利亞482407法國5748014巴西34944三、各種運輸方式的旅游評價旅游交通按其路線和運輸工具的不同,可以分為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高架索道和民間運輸等。旅游交通的主要運輸方式是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四種,而民間運輸和高架索道,一般主要擔負風景區內的運輸任務。各種運輸方式各有其特點和優勢。在具體動作過程中應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形成交通網絡。在旅游活動中,游客往往利用幾種運輸方式互相銜接,來完成旅游活動的全過程。1、鐵路運輸鐵路運輸成本低(分別為公路和航空運輸的1/20和1/128),運輸量大,連續性強,受自然條件(氣候)限制小,能保證一年四季、晝夜不停地運輸。鐵路網是一個互相銜接的整體,便于統一管理的指揮,運輸過程安全、準時。但鐵路造價高,建設周期長,消耗鋼鐵多,且鐵路短途運輸成本高。因此,鐵路運輸是國內中長途游客選擇的主要交通方式。2、公路運輸公路運輸與鐵路運輸比較,主要缺點是載運量小、耗能大,運輸成本高,不宜運距離運輸。但公路運輸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可深入各旅游點,送達速度快。因此,公路多作為鐵路、水路、航空運輸的輔助線,承擔短途游客的運送。但隨著高速公路里程的增多,公路將在中距離游客的運送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3、水路運輸水路運輸包括內河和海洋運輸,是各種運輸方式中發展歷史最悠久的一種。古代人們就懂得充分利用天然水道和人工運河運輸物資,并作為古代旅游最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它與鐵路、公路運輸比較,優點是經濟舒適,最宜在旅途中觀賞山水風光,但速度慢,并受自然條件和季節限制大,靈活性和連續性較差。它主要承擔長江、運河沿岸和沿海各城市、風景區之間的中長途游客的運輸。4、航空運輸航空是一種現代化的先進的運輸方式。它的主要優點是快速、省時、方便、舒適。它運行速度快、靈活,能跨越各種地面障礙,開辟航線容易,可以到達其他運輸方式不易達到的地方,是長途,遠距離旅行的理想運輸方式。尤其能滿足現代化旅游者惜時如金的心理需求。但飛機造價昂貴,運輸耗能大,成本高,運量小。在我國,航空運輸主要承擔國際間和國內各大城市之間的旅客運輸以及報刊、郵件、急件、鮮活貴重貨物的運輸任務。5、民間運輸與高架索道民間運輸包括馬、驢、駱駝、牦牛、轎子、竹筏、木帆船等。雖然運量小,速度慢,但具有靈活方便,聯系面廣等特點,并富有生活情趣,本身就是一個極有特色的旅游項目。如峨眉山的“滑竿”,北方的馬車,西北的沙漠之舟—駱駝,乘竹筏在武夷山九曲溪上的游覽等。許多風景山地還備有轎子,以解游人登山的勞苦。高架索道是現代化登山過海的交通工具。它既減輕了游客的徒步之勞,方便了廣大旅游者的觀光游覽,尤其為老弱病殘者登山游覽提供了方便,又提高了客運量,加快了游客的集散。索道是節省時間和充分利用有限的山區旅游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目前,在全國主要的風景名山都建有高架索道。四、中國交通運輸的現狀1、航空交通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民航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已形成以北京為中心,聯結國內主要大中城市和重點旅游區的空中運輸網。截至1999年底,我國共有民用航空航線1115條,其中國際航線128條,國內航線987條。擁有民用航空飛行機場142個,其中可降波音737以上機型的機場120個。共有民用飛機795架。1999年民用航空客運量總計6094萬人。目前,中國有中國國際、東方、南方、北方、西南和西北六家骨干航空公司和20多家多層次的航空運輸企業。2、鐵路交通全國解放時,鐵路通車里程僅1萬公里。到1999年底,國家鐵路營運里程5.79萬公里。同時,運輸線路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現在,鐵路復線里程為2.09萬公里,占全部營業里程的36%,電氣化里程1.4萬公里,占總營運里程的24%。鐵路機車1999年年末數,國家鐵路機車為14480輛,地方鐵路機車為358輛。鐵路客運量總計10億多人。近年來,面對航空和公路運輸的激烈競爭,我國鐵路交通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一是出現了“精品列車”和旅游專列。所謂旅游專列,是指以運送旅游團隊為專門目的、非常規開行(包括時間和線路)的專線列車,它不包括常規運營的(即列車時刻表標明時間與車次的)的旅游列車。目前我國旅游專列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始發站為客源豐富的大城市近年來共有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等地開行了旅游專列,這些地方均為客源豐富的大城市。第二,目的地為中、長距離的旅游區各趟旅游專列的目的地多為泰山、武夷山、桂林、黃山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游區,與始發地的距離一般在500公里以上。第三,出發時間集中于節假日因專列的出行時間最低也要超過兩天,所以多選擇“五一”、國慶節和春節期間開行專列。第四,旅游形式多樣化在已開行的旅游專列中,既有以集體為單位的主題活動式,也有幾個旅行社聯合開發的散客市場聯合經營式;既有去往單一目的地的形式,也有“一線多游”的形式;既有以國內旅游者為主體的,也有專為海外旅游者開行的。總之,組織形式多樣化。第五,旅游者多為工薪階層旅游專列特別適合工薪階層的消費水平,所以參與者多為工薪階層。高收入者因專列路上時間過長而多參加雙飛團出游,青年學生等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又達不到旅游專列的收費水平(因旅游專列多為臥鋪車廂),故多半乘坐普通的硬座列車。二是列車提速。我國從1995年開始已實行幾次列車大提速,從而結束了我國鐵路幾十年來在低速上徘徊的局面,被認為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目前,鐵路交通仍然是我國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三是售票改革。全國已在60多個大站建成計算機售票預訂系統,并逐步實行全國聯網銷售。3、公路交通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公路建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到1999年底,國家公路營運里程達到135萬公里,載客汽車740萬輛,運量總計126億人。目前,公路已成為我國居民出行的最普及、最方便的交通運輸方式。近年來,我國公路建設速度發展很快,目前,我國除西藏的墨脫縣外,所有縣市都有公路相連,全國基本上形成了公路網絡。另外,我國私人汽車占有率也有明顯地提高,因此,未來我國的駕車旅游將會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另外,我國的高速公路近年來發展迅速。我國從80年代開始修建高速公路,我國第一條高速公路是滬嘉高速公路(1988年建成通車,長度19公里)(另說是沈大公路,1990年建成,全長375公里)。通地理 第三節 中國旅游地理區劃第三章 京魯重地、山海勝地——京華旅游大區第一節 概 述一、旅游地理環境1、自然地理環境本區位處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山地、南接中原,北連內蒙古高原,并逐漸向西部、北部高原過渡。(1)多樣的地貌類型,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本區依山臨海,平原廣闊,在平原向高原過渡的地帶,丘陵山地起伏垂直變化明顯,全區高原、山地與平原的比是1:5:4,并擁有近500公里的海岸線。豐富的地貌類型使得本區的自然旅游資源不僅種類齊備而且各不同地域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游覽、觀賞和療養價值。1)山地多避暑場所及峽谷、關隘如位于河北省逐鹿縣境內的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靈山(海拔2000米),北京市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百花山(海拔1991米)、大海蛇山(海拔2241米)等,均為本旅游區有名的山峰。如居庸關、古北口、喜峰口、馬蘭關、二道關等。2)丘陵、山地與平原相接處多風景名勝如太行山東北端接近華北平原的一帶低山丘陵,稱為“北京西山”。由于地勢起伏,山水交映,集中分布的北京歷代名園名寺,頤和園、圓明園、香山、玉泉山、臥佛寺、碧云寺、人大處、法海寺均位于此。3)平原多湖泊太行山以東燕山以南為河北平原,它東臨渤海,是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黃河、海河及灤河等沖擊而成。有名的白洋淀由百來個淀泊組成,是平原上的—處大型淡水湖泊群,已開發為湖泊風景旅游區。北京北海、中南海、什剎海都是在平原洼淀基礎上經人工開鑿而成的湖泊,龍潭公園、北京游樂園、紫竹院公園、玉淵潭、稻香湖天然公園、頤和園、天津水上公園也都因湖泊而有游趣。4)海濱多避暑度假之地在渤海沿岸地區大多為淤泥質海岸,海拔高度在4米以下,洼地眾多。地下水受海水影響,水質較差,植被覆蓋率低,自然景觀單調。但灤河口以北的海岸地段,海灘平緩,氣候溫和,十分適于避暑療養,具有較高的旅游價值。秦皇島市的北戴河、南戴河、昌黎黃金海岸都已成為我國著名的避暑度假勝地。(2)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的旅游業淡旺季本區地處中緯度歐亞太陸東岸,具有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征。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少雪。春秋短而冬夏長,冬冷夏熱,對比懸殊。降水量年平均340—800毫米,偏少且集中于夏季。春夏秋三季自然景觀豐富多彩,而冬季略顯單調。因此,本區旅游業淡旺季明顯。4—5月平均氣溫13℃—21℃,溫和宜人,山清水秀,花木萬紫干紅,此時為旅游旺季。6—8月為本地的夏季,炎熱多雨,平均氣溫24℃—26℃,避暑度假備受旅游者青睞。9—10月為本地的秋季,天高氣爽,風和日麗,紅葉似火,景色宜人;常能出現連續晴朗的天氣,是一年中旅游的黃金季節。2、人文地理環境(1)京畿要地,古韻新風魅力無窮京畿系指以北京為核心的天津、河北一帶,這一地區歷史久遠。歷史上的遼、金、元、明、清等創代均以北京為都城,北京又是新中國的首都。1)文明之源,遺址文物引人人勝——周口店北京人遺址2)重關要守、偉大工程聞名于世——燕山長城,京杭大運河的通惠河段、北運河段、盧溝橋、趙州橋及北京古觀象臺。3)數朝古都,皇家建筑嘆為觀止——北京有700年的都城歷史,其中600年是作為首都、并相對集中于明、清兩朝。4)人文薈蘋,宗教建筑繽紛齊集——著名佛教寺廟有臥佛守、碧云寺、八大處、廣濟寺等,白云觀是舍國最大的道觀,承德的外八廟也是—組少數民族廟宇。5)革命源頭,故居遺址永留教益——近代是革命的發源地、名人聚居地,故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地很多,如北大紅樓,毛澤東、魯迅、宋慶齡故居等。華北平原河北清苑縣的冉莊、北京順義縣焦莊戶等地還有地道戰遺址。6)祖國心臟,都市新貌繁盛可喜——著名的商業街區有北京的王府井、西單、大柵欄、東單、西四和東四等,北京還是全國的教科文化中心。(2)燕趙故土,文化藝術一枝獨秀1)燕趙戲劇激越慷慨金、元雜劇即先盛行下此而后沿運河南下,傳人江南吳越之地。戲劇家層出不窮。如關漢卿、工實甫、馬致遠、紀天樣、李奸占等均為燕趙人士。近世以來,獨具燕趙風韻的戲劇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2)燕趙武術威鎮四海燕趙之地是中華武術的搖籃和發樣地之—,是“南拳北腿”之“北腿”的故鄉。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尚武成風,名將輩出。戰國時期的樂毅、廉頗,東漢后期的劉備、張飛、趙云,宋太詛趙匡胤,梁山泊好漢盧俊義、公孫勝、石秀、柴進、武松,都是這一地域人士。3)民間藝術享譽中外本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有雜技、馬戲、吹歌、舞蹈、美術、皮影、剪紙、石雕、泥草編、陶瓷等。雜技以吳橋縣最為著名,吳橋己實現了雜技演出、雜技訓練、雜技研究、雜技經濟、雜技旅游和雜技文化建設的一體化。4)旅游商品備受青睞其主要品種有玉雕、牙雕、景泰藍、金漆鑲嵌、料器、雕漆、內畫壺、地毯、抽紗、絨絹制品、宮燈、劇裝、首飾、貝雕畫、羽毛畫、風箏、楊柳青畫、泥人張彩塑、金石篆刻等。名菜和風味小吃有北京烤鴨、仿膳宮廷菜、譚家菜、北京涮羊肉、北京烤肉、灌腸、炔麥、豆而糕、蜜餞果脯、小窩頭、茯苓餅、天福號肘子、六必居醬菜、冰糖葫蘆、薩其馬、天津狗不理包子、桂發樣的大麻花和耳朵眼炸糕等等。(3)經濟命脈,現代交通四通八達二、旅游空間格局一個中心(北京);一條主軸(承德—北京—保定—石家莊—邯鄲);兩條支線(承德—清東陵—北戴河—山海關和曲阜三孔——泰山—青島—嶗山—膠東半島)。第二節 北京市一、概況北京是我國首都,全市面積1.68萬平力干米,設10區8縣,人口1382萬為中央直轄市之一。北京坐落于華北平原北緣的山麓地帶,兩北部為山地,面積約人全巾面積2/3;東南部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市東150km以外為渤海。主要河流有西部的永定河和東部的潮白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旱夏濕,四季分明。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和國際交住的中心,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著名的國際旅游城市。另外,北京還以京味胡同——四合院、民間藝術及美昧佳肴等而獨具魅力。二、主要旅游區點1、北京市中心游覽區(1)天安門天安門廣場是北京的中心,廣場東西寬500多米,南北長800多米、總面積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多萬人集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廣場。現在,廣場每太早上莊嚴隆重的升國旗儀式已成為新中國的一大景觀。 天安門城樓雄偉莊嚴,矗立在廣場以北,原為明清歷代皇城的正門。總向高33.7m。城樓上有9開間的重檐歇山式樓屋,城臺下方有五個拱形門洞,依次對稱,天安門前有五座玉石雕欄的金水橋,橋外美麗的華表和威嚴的石獅雕刻得十分精美。 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對著天安門,碑座上刻有一幅大型浮雕,再現了近代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歷程。毛澤東主席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來總理書寫碑文。 紀念碑的正南面有毛主席紀念堂,里面安放著毛澤東主席的遺體,建成于1977年5月,并于1997年重修。人民大會堂坐落在天安門廣場西側,是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之一,也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會和人大常委會辦公的地方。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2)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筑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墻,墻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墻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杰作。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臺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臺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后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后欞柩停在此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后,是明清時為皇后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鐘;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于此殿。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后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御花園原名宮后苑,今俗稱御花園,占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筑二十余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后在此登高。(3)天壇天壇在北京市東南部,崇文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占地約270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當年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豐登之場所。天壇是圜丘、祈谷兩壇的總稱,有壇墻兩重,形成內外壇,壇墻南方北圓,象征天圓地方。主要建筑在內壇,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墻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筑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著名的祈年殿在最北方,這是天壇內最宏偉、最華麗的建筑,也是想象中離天最近的地方。(4)北海公園北海公園位于今北京城的中心地區,與中南海一橋之隔,在北京故宮西北,總面積1063畝,其中水面占一半以上,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北海素有人間“仙山瓊閣”之美譽。這里原是遼、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皇家“離宮御苑”。它以富麗多彩的文物古跡、風格獨特的造園藝術、優美秀麗的湖光山色而馳名中外。北海全區可分為瓊華島、團城、北海東岸與北岸四個部分。瓊華島是全園的中心,島上建筑、造景繁復多變,堪稱北海勝景。東部以佛教建筑為主,永安寺、正覺殿、白塔,自下而上,高低錯落,其中尤以高聳入云的白塔最為醒目;西部以悅心殿、慶霄樓等系列建筑為主,另有閱古樓、漪瀾堂、雙虹榭和許多假山隧洞、回廊、曲徑等建筑。2、京西南游覽區(1)盧溝橋盧溝橋又稱蘆溝橋。在豐臺區盧溝橋鎮永定河上。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近810年歷史,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一塊,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響起了第一聲抗日炮聲,民族解放戰爭在此揭開序幕。盧溝橋橋身用堅固的花崗石建成,長260米,寬9.30米,十個橋墩,十一孔。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面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 盧溝橋還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于世。橋的兩側有281根望柱,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云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歷代雕刻的數目不同的石獅。這些石獅蹲伏起臥,千姿百態,生動逼真,極富變化,是盧溝橋石刻藝術的精品。1961年,文物工作者清點出石獅485頭。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達489頭。(2)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 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并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跡,證實50萬年以前北京地區已有人類活動。考古學家開始在這里發掘,發現了距今約60萬 年前的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定名為北京猿人。以后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這一發現和研究,奠定了這一遺址在全世界古人類學研 究中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為世界文化遺產。 (3)十渡3、京西北游覽區(1)頤和園頤和園位于北京市西北部海淀區,距市中心約15公里,原為清代的行宮花園,其名為“頤養太和”之義。園中的長廊、石舫、佛香閣、寶云閣、大戲樓、十七孔橋、玉帶橋等建筑堪稱世界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有極高的地位。全園分萬壽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筑群,華麗雄偉,氣勢磅礴。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蕓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長廊沿線、后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后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2)圓明園遺址圓明園遺址位于北京西北郊。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是在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禎的一座明代私園的舊址上建成的。胤禎登位為雍正皇帝后,擴建為皇帝長期居住的離宮。乾隆時期再度擴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以后,又在園的東側辟建長春園,在園的東南辟建綺春園,作為附園。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完成,構成三位一體的園群。一般所說的圓明園,還包括它的兩個附園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在內,因此又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離宮別苑即"三山五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萬壽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中規模最大的一座,面積347公頃。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先是劫掠,繼而放火燒毀這座曠世名園,只留下殘壁斷垣,衰草荒煙。? (3)北京動物園4、長城十三陵旅游區(1)八達嶺長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