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08年中國南方雪災受災情況調查報告一.暴風雪的范圍: 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其中河南、陜西、甘肅、青海等地雨雪持續日數超過百年一遇,貴州、江蘇、山東等地達到50年一遇。 二.特點: (1)降雪量比往年要多很多 (2)降雪范圍比往年要廣 (3)持續降雪時間比往年長 (4)主要降雪影響地區比往年偏南 (5)降雪帶來的災害性比往年嚴重 三.受災情況: 2008年中國雪災是2008年1月10日起中國浙江、江蘇、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19個省級行政區均受到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死亡60人;失蹤2人,緊急轉移安置175.9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7270.8千公頃;倒塌房屋22.3萬間,損壞房屋86.2萬間;直接經濟損失537.9億元。其中湖南、湖北、貴州、廣西、江西、安徽等6省、區受災最為嚴重。 四.原因: 這次降雪有兩個主要原因,分別從全球氣候的宏觀變化以及本次南方降雪的具體天氣過程來說明。 第一個原因(宏觀原因),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負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于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第二個原因(具體原因),下雪或者下雨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就是1.來自于熱帶地區暖濕氣流。2.有來自于高寒地區的冷空氣。冬季降雪區域(夏季降雨區域同理)分布于鋒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氣團交界處。這個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兩種性質氣團勢力的強弱決定。冷氣團勢力弱,鋒面及降水區域偏高緯,冷氣團勢力強,鋒面及降水區域偏低緯。冬季影響我國的陸地冷高壓是中心位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的亞洲高壓(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它的勢力范圍非常大,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天氣影響極大。今年隆冬前期影響我們國家的冷空氣相對來說明顯偏弱,次數也不多,即使有暖濕氣流的配合沒有冷空氣也不太容易下雪。然而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并與暖濕氣團相遇后,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么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五.產生的環境、社會問題 (1)電力系統帶來的影響,連日的大雪、凍雨壓斷電纜、電塔,寒冷天氣造成用電量猛增,電力供不應求,造成部分地區大面積停電。 (2)電煤運輸的交通問題,大秦鐵路、京杭運河等公路、鐵路、航空、港口的電煤運輸壓力增大。 (3)煤炭生產和供應情況,南方地區煤炭供應緊張,北煤南運任務迫在眉睫。 (4)影響市民出游計劃,許多原打算利用寒假以及黃金周出游的人被迫取消出游計劃。 (5)交通運輸問題,京廣線南段、滬昆線部分路段停運、多次列車晚點、廣州站上萬名旅客滯留、京珠高速部分路段封閉。。。 (6)部分農民工不能回家過年,一些農民工買不到車票,或者由于交通原因,及時有車票也無法回家過年。 (7)通訊的影響,連日的大雪、凍雨將中國移動的多條信號通訊塔壓斷,造成一些地區一段時間內手機無信號。 (8)農產品供應,由于降雪原因,一些南方農產品被凍,或者由于交通原因不能及時北運,造成北方許多地區以及南方受災地區食品供不應求或價格連續上漲。 (9)對人的生命健康,已經有數名工作人員、叫警察在連日的迎戰暴風雪過程中倒在了他們的工作崗位上。 六.解決措施 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相關部門、企業單位都高度重視這次暴風雪,采取了積極有效的措施來應對這次暴風雪帶來的災害。 一是要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認真分析企業應對強降溫雨雪天氣工作的狀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提高抵御突發事件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是要加強管理,保證生產安全。主動化解不利于安全生產的各種因素,火電廠尤其要做好電煤、燃油等的儲備以及運輸力量的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廠網協調,嚴肅調度紀律,合理安排運行方式,確保電網運行的安全可靠; 三是要加強領導,采取有力措施,盡快修復受災電力設施。合理組織搶修,加強安全監察工作,控制各種不安全因素,要全過程、各環節落實責任; 四是要落實責任,保證安全信息報送暢通。要主動向當地人民政府匯報,安全有序地開展各項防災救災工作,同時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及時報送安全信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