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秦王嬴政統一六國1、原因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國有杰出的軍事將領強悍的軍隊 秦王制定了正確的統一策略,遠交近攻商鞅變法,秦國國富兵強,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統一大業,順應人民愿望,統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秦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 2、經過:歷經10年,先后滅掉東方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 3、秦統一全國的重要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朝。二、秦始皇為鞏固統治采取的主要措施1、政治:(1)首創皇帝制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 (2)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廢除分封制,采用郡縣制。2、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 3、文化上:統一文字交通: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車軌法律上:秦朝頒布了大量的律令,如田律、盜賊令--影響:這一整套制度此后長期沿用下來6、思想上:“焚書坑儒” 影響: 有利于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但對文化造成重大損失,禁錮了思想,摧殘了文化)7、軍事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 秦的政策中,哪些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推行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三、秦朝的疆域 東到東海 西抵隴西通過秦始皇的開拓和經營,秦朝疆域廣闊: 南至南海 北達長城一帶 人口約2000萬,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 。 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濫用民力 沉重的徭役和賦稅 一、秦朝的暴政 實行嚴刑峻法 秦二世延續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原因 直接原因:大雨誤期 1、陳勝吳廣 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 起義 概況:公元前209年大澤鄉 建立政權陳勝自立為王 (失敗) 起義軍遭到鎮壓,吳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害。 二、秦末農民起義 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沉重地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2、項羽劉邦 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巨鹿之戰) 起義 劉邦率兵西攻咸陽,直取秦朝首都;公元前207年,(成功) 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三、西漢的建立與休養生息政策 1、楚漢之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項羽、劉邦為爭奪帝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劉邦勝*秦亡前:劉、項所領導的戰爭屬于農民起義推翻秦朝殘暴統治的性質。 *秦亡之后:楚漢之爭屬于統治階級爭奪帝位的斗爭。 2、西漢的建立 建立時間: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劉邦,史稱漢高祖 都城:長安(今陜西西安) 史稱“西漢” 3、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 (1)原因 客觀原因: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 主觀原因:統治者吸取秦王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來恢復經濟。 (2)措施 ①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 ②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③減輕刑罰 (3)結果---經濟恢復,社會安定,鞏固統治,開創“文景之治”局面 *評價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同時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過。 功:滅六國,統一全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統一車軌等,有利于鞏固統一,有利于地區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過:實施“焚書坑儒”,鉗制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文化;實施一系列暴政,如大修宮殿和陵墓,征發徭役和兵役,采用嚴酷刑法等,加重了百姓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秦朝滅亡。漢武帝推進大一統1、背景 政治:諸侯勢力膨脹威脅中央經濟:幣制混亂,民間私鑄嚴重思想:諸子百家活躍,思想不統一 經過漢初幾十年積累,到這時,經濟繁榮,國力雄厚,西漢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領域措施作用或影響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逐漸被分為許多小侯國,再也沒有力量和中央對抗,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制度:在地方建立刺史制度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加強中央對官員和皇族的監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由中央統一鑄幣,專營鹽鐵極大地增加了中央的收入思想文化上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思想統一,有利于皇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措施及作用 西漢滅亡和東漢的興衰西漢滅亡: 王莽篡權東漢建立: 25年,劉秀,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 一、匈奴與秦漢的和戰 1、匈奴的興起(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的游牧民族) 戰國末期,匈奴強大起來,并不斷南下侵擾北方各國。 秦始皇末期,匈奴形成強大的國家。首領稱為單于。2、秦朝與匈奴的關系---戰 北擊匈奴,奪回大片土地。 修筑長城(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基礎上,西起臨洮,東到遼東)3、西漢與匈奴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戰爭、和親、再戰爭及再和親的復雜過程。 漢初 先戰后和 被動和親 漢武帝 戰(反擊匈奴)---三次大敗匈奴 衛青,奪取河套地區 霍去病,奪得河西走廊地區 前119年,衛、霍大敗匈奴 漢元帝 和親(主動和親) 促進了漢與匈奴的友好相處,邊境安寧, 昭君出塞 推動了漢匈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 4、東漢與匈奴的關系---戰和兼有 東漢初 北匈奴 曾派大軍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戰敗后,部分西遷 年分裂 南匈奴 同漢友好,逐漸南遷 二、開拓西域 1、西域:兩漢時西域指今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區。 2、張騫出使西域(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時間目的結 果第一次前138年聯絡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未能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第二次前119年加強和中亞、西亞各國的聯系,打擊匈奴在西域的殘存勢力漢朝和西域互訪交往日益頻繁,促進西域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也逐漸加強了中原對西域的管理 影響:張騫出使西域使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交往日益頻繁,促進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3、西域都護府-----中央權力的延伸 ①設立: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②職責:是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 ③意義: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以及對西域地區的管理。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三、經營南方:漢與南方的聯系(西漢政府十分重視對南方的經營) (1)管理越人、修通道路 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當時越族的聚居地,還修建通往西南地區的道路,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之間的聯系。 (2)征討云南、設立郡縣 漢武帝發兵征討云南,滇王降漢 。武帝在此設立郡縣,封滇王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四、對外交流 1、中國與中亞、西亞、歐洲的交往------絲綢之路的開辟 (1)背景:漢朝和西域溝通之后,中國與西方的貿易日益頻繁 (2)貢獻人物:漢武帝、張騫 (3)路線: (4)影響:“絲綢之路”是中國和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是溝通東方和西方的橋梁,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2、中國與朝鮮半島、日本的交往(1)漢與朝鮮半島的交往:東漢時關系密切,交流頻繁。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特產也運到中國。 (2)漢與日本的交往 西漢——日本列島上的國家派遣使節到達中國,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漢朝有往來。 東漢——中日交往增多,日本使節常來中國。 一、秦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 1.國家統一,經濟發展,頻繁的民族交往和開放的對外政策為文化的繁榮奠定基礎。2.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和科學家的聰明才智與非凡的創造力。 二、秦漢的文化成就 1、造 (1)發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紙 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繪圖和書寫的紙 。(放馬灘紙) 術 (2)改進:東漢時,蔡倫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原料容易找到、價格便宜質量和-4世紀后,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量都提高) (3)傳播及貢獻: 促進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2、數學成就 《周髀算經》:成書于西漢,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 ----意義:它說明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術》: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東漢以前的數學成就。書中涉及現代初等數學中的算術、代數和幾何的大部分內容。----意義: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3、秦漢醫學成就 西漢:《黃帝內經》 ---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這部書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東漢 張仲景(“醫圣”):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華佗: 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 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創制 “五禽戲”,以強健身體4、史學成就—司馬遷的《史記》 作者:西漢·司馬遷 地 位 體裁: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記載范圍:從黃帝到漢武帝3000多年 魯迅評價,“史家之絕唱,-------- 史學價值:首創紀傳體,是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范例。體例完善,史料翔實。無韻之離騷”------ 文學價值:敘事簡潔,文筆生動。 5、宗教 傳入:公元1世紀(西漢末年) (1)佛教的傳播 發展:東漢明帝派人求佛法 建造中國最早寺廟——白馬寺吸引了很多信徒,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影響中國文化與社會 佛教在我國廣泛傳播的原因:這一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們生活困苦,佛教的教義符合人們的認識并有利于統治者的統治,所以得到統治者歡迎。(2)道教的誕生 誕生時間: 東漢時在民間興起 思想淵源: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 教義:關注個人生命,修身養性,煉丹,長生不老*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皖、普陀山·浙、五臺山·晉、峨嵋山·川*道教四大名山:齊云山·皖、龍虎山·贛、青城山·川、武當山·鄂一、絲路何其遙遠 1、時間:西漢時期開辟2、路線:長安—河西走廊—玉門關陽關—今新疆地區—中亞、西亞—歐洲 3、絲綢之路開辟的歷史意義: ①絲綢之路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 ②絲綢之路也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③絲綢之路溝通了亞歐兩大洲二:絲路何以通暢?1、原因 外交上: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和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上:漢武帝時期,派衛青、霍去病三次攻打匈奴,使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政府對抗。 大力構筑河西長城,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員鎮守。行政管理:公元前121年,漢朝在河西走廊先后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保護往來商旅。這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保證了絲路的暢通。經濟上:西漢在絲路經過的河西地區大規模屯田開墾。沿線發展農業保障“糧食自足”。交通上:沿途設置許多驛站2、通暢意義:絲綢之路的通暢推動了沿線區域的經貿發展以及民族的融合,同時也穩定了長城沿線地區的社會秩序。三、分析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的依據 1、當時郵政要素:郵遞人員(驛使)、郵遞物品(尺牘文書)、郵遞工具(驛馬)等,它是我國古代郵政制度活生生的物證。2、當時郵政意義:這些游牧文化和農耕文化交融的圖片,充分說明西域生產方式受中原農耕文明影響。它們是郵政保證和促進不同區域物品和信息交流的有力證據。3、結論:結合郵政內容、意義來看,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具有合理性。四:絲路何處顯魅力—--尋訪絲路古鎮的魅力 1、庫車縣出土古錢幣 2、龜茲成為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 3、敦煌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和中轉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