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課標的把握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課標的把握

資源簡介

對《地理(七年級上冊)》涉及的“標準”的把握
課程教材研究所 高俊昌
一、地球和地球儀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在l~6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的形狀,更何況一幅地球衛星照片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地球的形狀。因此,在讓學生認識地球是一個球體時,沒有必要轉著彎通過一些實例來說明。然而,我們有理由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球是球體”這樣的結論在今天看來是很容易得出的,可是,在人類的歷史上,祖先們為摸索地球的形狀而經過了漫長、艱苦的探索和實踐。從這一點來看,本條“標準”并沒有把重點放在“認識地球的形狀”上,而是把重點放在“提出證據說明”上,并進一步對此條標準附加說明,目的是“使學生受到有關的科學史教育”。
從本條“標準”及其“說明”來看,它有兩個要求,一是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二是學生能自己提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學生在l~6年級也已學過,到了7~9年級,學習此內容的要求要有所提高。由于地球太大,很難用一個學生能直觀感受的物體與之比較以說明地球的大小,因此,本條“標準”要求學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梢?,知識要求是次要的,而能力培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是主要的。從“標準”的表述看,這里不要求學生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的數字,而只是要求學生會用這些數字來描述。
在以往的教學中,對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師會進一步要求學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兩極略扁,南北兩極不對稱”。其實,地球的赤道半徑和兩極半徑之間的差別,與龐大的地球相比,是很微小的,在地球儀上,這種差別就很難看出來了。對于7~9年級的學生,沒有必要作如此深入的學習。很明顯,本條及上一條“標準”不提倡這樣做。
3.用事實分別說明地球自轉、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地球的運動雖然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但是,與以往的地理教學大綱相比,課程標準對此內容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難度,并且又具有很大的彈性。分析本條“標準”,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因為學生在1~6年級已經學過了。第二,不要求學生系統地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標準”中還有意用“地理現象”代替“地理意義”,并且,對于“地理現象”也沒有作明確的要求。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地接受,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第四,“事實”和“地理現象”可作等同理解,即可以理解為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運動,也可以理解為地球運動產生哪些地理現象。
通過以上的分析,對于本條“標準”,我們可以獲得更為明確和更為完整的理解,即如果學生分別能用事實(哪怕是一條)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或者說學生能分別說明哪些現象(哪怕是一種)是由自轉或公轉產生的,就可以說達到了“標準” 的要求。
一般來講,晝夜交替是人們每天都能感覺到的,用它來說明地球的自轉,學生也很容易理解。由晝夜交替而產生的不同地點的時間差異,可以作為說明地球自轉的另一個事實,但是,學生由于受活動范圍的限制,對不同地區時間差異的理解是較為困難的。解決這個難題不妨從晝夜交替開始,然后說明同一時間不同地方有日出、日落的差異。至于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地球形狀等方面,一般不要求學生了解。
在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中,四季更替和不同緯度地區熱量的差異,是學生容易通過事實理解的。而對于這兩種現象形成的原因,如黃赤交角、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等需要較強空間思維能力的內容,一般不作深入分析,這些概念也應設法避免。
4.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度的劃分。
對于地球儀,傳統上需要介紹的內容很多,如地軸、南北極點、特殊的經緯線等,課程標準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內容──經緯線和經緯度。本條“標準”實實在在地把地球儀當作學習的工具來看待,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看出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劃分,一切都從地球儀上來,沒有必要介紹人們是如何劃分經緯線和經緯度的。至于上面提到的那些內容,學生在觀察經緯線和經緯度劃分的過程中,可順帶觀察出來。進一步,可讓學生觀察經線和緯線的特點。
5.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熟悉地球儀、認識經緯網,目的是為了運用,前一條“標準”的要求也體現了這一目的。本條“標準”明確要求利用經緯網給任何地點定位,這是學習地理應達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學生要熟練掌握這一技能,就需要經過反復訓練。訓練可通過兩種方法進行,其一是給出幾個地名,讓學生在地球儀上讀出各地點的經緯度;其二是給出一些經緯度,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相應的地名。在訓練過程中,可通過設計一些問題,使學生認識到描述一個地點的位置,把經緯度寫明確(東、西經;南、北緯;度數)是多么的重要。
二、地圖
1.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辨別方向、量算距離和估算高度是地圖學習必須掌握的三項基本技能。本部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方法,而熟練掌握這些技能需要在今后的學習中逐漸訓練。
辨別方向包括兩個層次,其一是能在各類地圖上辨別方向,包括指向標地圖、經緯網地圖和無特殊方向標志的地圖;其二是能在地圖上辨別兩點之間的相對方位。這里要求學生能掌握在地圖上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日常需要,最好不要讓學生在極地投影的地圖上辨別方向。在世界地理的認識區域部分學習有關極地的內容時,再讓學生學習在極地投影的地圖上辨別方向,就比較自然了。
比較理想的是,學生能在各種有比例尺的地圖上量算距離??墒?,在實際生活中,人們需要去量算距離的地圖,多數是大比例尺地圖以至平面圖,況且,小比例尺的地圖多數存在變形。所以,一開始最好讓學生在平面圖上量算距離,這樣因比較接近實際,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圖上進行。在等高線地形圖上關鍵是要明確等高線值和等高距,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則要看明白高度表。
在上述三項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學生會理解圖例和注記的重要性。
本條“標準” 的學習,不局限于教材和課堂,如果能抓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實踐活動兩條,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本條“標準”要求學生能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不同的地形部位。雖然“標準” 中只列出了三個地形部位,但其他的地形部位也應作為教學要求,不然的話,學生將不能完整地讀懂等高線地形圖。在幾種常見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都是比較容易識別的,山脊和山谷的區分則較難一些。為達到本條“標準”的要求,學生應能在讀圖的過程中總結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等高線的特點。
3.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由于在其他內容中沒有從基礎知識的角度介紹地形,而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的知識對于區域地理學習又很重要,因此,課程標準把這一內容安排在本部分,結合地形圖的閱讀給出。本條“標準”的學習目的是應該使學生在區域地理的學習中學會閱讀有關區域的地形圖。對于這五種地形,學生已或多或少有些認識,并且作為常識,沒有必要介紹它們的概念,而它們的特點、分布等內容更無必要去講述?!皹藴省币髮W生能在地形圖上識別主要地形,當然要使學生通過讀圖找出五種地形之間的差異以及它們在地形圖上的表現。一般而言,可以讓學生在地形圖上分別比較山地與盆地、高原與平原、山地與丘陵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4.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習慣。
本條“標準”包含的信息比較多,我們可以作如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圖所承載信息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根據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質,選取適當比例尺的地圖,并學會在圖上查找地理信息。第二,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幾種圖是人們經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圖、導游圖、交通線路圖等。因此,也需要學生熟悉這幾種圖的內容特點和閱讀方法,以便于順利地從這些圖上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第三,強化學生的用圖意識,使他們在遇到有關的地理問題時,會主動地到地圖上查找,并逐漸養成用圖的習慣。
要達到上述要求,需要學生帶著實際問題做經常的用圖、讀圖訓練。例如,去公園游玩,怎樣根據導游圖尋找景點;在城市里游玩,怎樣根據交通線路圖設計最佳游覽路線等。
5.知道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對于本條“標準”,課程標準中已做了比較詳細且明確的“說明”,把握的要點也就是“知道”。
三、海洋與陸地
1.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全球海陸所占比例,描述海陸分布的特點。
地球表面,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占29%,可概括為“七分海洋,三分陸地”。本條“標準”要求學生能運用以上數據說出海陸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陸地的面積數據。
海陸分布的特點一般包括以下幾點:第一,海陸所占比例;第二,海洋彼此連成一片,陸地被海洋分割成許多大大小小的陸塊;第三,陸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第四,無論怎樣劃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陸地。本條“標準”要求學生能運用地圖和數據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上分布特點。實際上,由于地圖難以展示地球表面實況,因此,讓學生在地球儀上實現上述要求可能更為方便。但是,“標準”的要求可理解為學生在地圖上應能分清海陸分布。為加強學生對海陸分布的認識,可通過一些方法訓練,如填繪全球海陸輪廓圖。
2.運用世界地圖說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況。
與上條“標準” 的要求一樣,本條“標準” 的要求也包括運用地圖說出和在地圖上識別兩個層次。要求的具體內容則是地理常識,包括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大小次序(面積數據不用記)、分布特點、界線等。為使學生能正確理解大洲和大洋,必然要涉及大陸、島嶼、半島等名稱,當然,這些名稱同樣可運用地圖說出,而不需要記住或說出其嚴謹的概念。
熟練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對以后的地理學習非常重要,因此,應采取諸如拼圖游戲的方法反復訓練,以加深學生對七大洲、四大洋輪廓的印象。
3.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
本條“標準”重在進行科學觀念的教育。學生受活動范圍、思維能力和知識量的限制,實際上他們難以舉例說明滄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材或教師提供更多的實例,使學生在學習的基礎上開闊視野,再去搜集有關的實例。提供的實例應包括海變陸和陸變海兩個方面。海變陸的例子比較多,如喜馬拉雅山上發現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巖是在海洋環境下形成的,圍海造田等。相比較而言,陸變海的例子難找些,并且學生也較難理解,如在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床遺跡,臺灣海峽原來是陸地等。
從觀念培養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現在的海陸仍處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之中。這也需要用一些實例來說明,如珠穆朗瑪峰還在升高,大西洋和紅海還在擴大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盡管我們察覺不出來,我們腳下的大地一直處在運動和變化之中。
4.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對于7~9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板塊構造學說比較困難,為此課程標準對本條“標準”作了說明:側重于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科學方法的培養。這樣,我們可對本條“標準”作如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塊構造學說,是對海陸運動變化的理性認識,意在說明科學家對于海陸變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為探索,重在過程(即科學史教育),因此需要從大陸漂移學說講起,而且從培養科學興趣的角度看,魏格納從地圖上得到啟示而提出大陸漂移的故事是比較好的教學內容。第三,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的內容安排應注意邏輯順序,以體現科學的方法,即發現問題──思考假設──找證據論證。第四,板塊構造學說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塊劃分(六大板塊)和地殼比較活躍地帶(板塊交界地帶)。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為板塊運動的例證。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條“標準”涉及的內容較廣,且理論性強,但要求又比較簡單,因此,教學把握的難度較大。
四、世界的氣候
1.知道“天氣”和“氣候”的區別,并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
從另一角度,可把本條“標準”理解為:能夠區分描述天氣和描述氣候的語言,并能正確描述某時的天氣和某地的氣候??梢?,讓學生學習的重點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氣”和“氣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時的天氣或某地的氣候時,分別關注哪些要素以及兩者的主要區別。為此,需要提供給學生一些實例,使學生從實例中歸納出結論,學會描述。
本部分的主題是“天氣與我們的生活”,因此,天氣的學習應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以了解不同的天氣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2. 識別常用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課程標準已就本條“標準”作了說明。由于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中,常用的天氣符號和天氣圖每過一段時期可能有所改變,因此,學習時應注意當時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
對于本條“標準”的要求,可作更深一步的理解,即學生能識別常用天氣符號,看懂簡單天氣圖后,會對電視臺天氣預報產生較強的興趣。再結合日常生活實際,使學生認識到收聽、收看大氣預報的實際意義。由此開始,使學生逐步養成收聽、收看天氣預報節目的習慣。
3.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及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
大氣環境問題很多,涉及的知識面較廣。鑒于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天氣與我們的生活”這一主題下,本條標準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環境觀和保護大氣環境的意識。因此,具體選擇哪些大氣環境問題不是主要的,所選擇的大氣環境問題只是用作實例,以說明人類對大氣環境的負面影響。
從聯系生活實際的角度出發,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可作為達到本條“標準”要求的一條途徑?,F在,我國主要城市都有大氣環境質量日報和預報,學生如果經常注意,對不同大氣環境質量會有生活感受,從而有利于學習。而從“改善人們生活的環境質量,美化居住和生活環境”的角度,學生更易理解保護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性。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本條“標準”要求的重點是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實現途徑是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規律基本上有三點:氣溫自赤道向兩極遞減;大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為高溫地區(高于20℃);兩極地區為底溫地區(低于-10℃)。
為達到此條“標準”的要求,需要介紹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氣溫、最低氣溫、平均氣溫、等溫線圖等。
在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看到的是世界氣溫的水平分布。為了給后面學習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打下基礎,此處也應該介紹氣溫的垂直分布規律,即氣溫的垂直遞減率(0.6℃/100米)。
5.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本條“標準”與上一條“標準” 的要求類似,只是上一條針對氣溫,而本條針對降水。因此,對本條“標準”的把握可參照對上條“標準” 的解釋。
6.使用氣溫、降水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的變化規律。
閱讀和繪制氣候直方圖,即年內各月氣溫、降水量圖,是地理學習的一項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學習中要經常運用。課程標準把這一基本技能作了明確要求,正符合“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本條“標準” 的要求可細化為三條,即能閱讀和處理氣溫、降水資料;閱讀氣候直方圖;繪制氣候直方圖。
閱讀和繪制氣候直方圖是一項比較綜合的技能,學習和練習過程應是有步驟和循序漸進的??梢韵确謩e學習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然后再到氣候直方圖。氣溫曲線圖或降水柱狀圖的學習,也宜將閱讀和繪制分成兩個步驟進行。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差不多,只是最終繪制的圖形不同(曲線和柱狀),因此應讓學生掌握繪制此類圖(即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7.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地區。
氣候類型歷來是初中階段地理課中比較難又比較多的內容,主要氣候類型的名稱、特征、分布及景觀特點等集中在一起,不僅在知識量上學生難以一下掌握,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和比較、辨別的能力,因而給教學帶來不便。
為了解決這一長期困擾初中地理教學的難題,又不回避這一基礎知識,課程標準對此做了大膽的處理,并對本條“標準”作了“說明”。對于本條“標準”,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對氣候類型的分類不必太細,可作適當概括和綜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氣候的地區差異即可。第二,對于氣候類型名稱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風、海洋性、大陸性等,不必解釋。第三,對于每種氣候,學生能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其分布地區即可,不必講述其特征、分布地區及景觀特點等。
本條“標準”雖然對主要氣候類型的特征未作要求,但是在課程標準的總體設計中,對這一知識點的處理更易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上一條“標準”中,要求學生會閱讀氣候直方圖,在后面具體區域學習中,可通過安排學生讀某種氣候的直方圖,讓學生自己從讀圖中歸納出氣候類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學應注意培養學生讀氣候直方圖描述氣候特征的能力。
由于沒有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對于本條“標準”中的“分布地區”,不能理解為諸如東南亞、西歐這樣的地區,而應理解為緯度位置范圍(熱帶地區、溫帶地區、寒帶地區)和海陸位置范圍(大陸東岸、西岸、內部)。
8.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等對氣候的影響。
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影響氣溫和降水,有了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知識基礎,學習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就方便多了。例如,熱帶與寒帶的氣候差異主要表現為氣溫差異,而同處熱帶地區的氣候差異主要表現為降水的差異。影響氣候的因素比較多,其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三個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其他因素因缺少知識基礎(如洋流),或難以理解(如大氣環流),標準沒有列出。
本條“標準”中的“分析”,不必從成因分析來理解,只要學生能比較出影響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響熱帶和寒帶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影響亞歐大陸中緯度地區東西向氣候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海陸位置;地形的影響使山地迎風坡和背風坡存在降水差異,山上和山下存在氣溫差異。
9.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可從兩個方面舉例說明,其一是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引起的人類活動的差異;其二是同一地區的不同季節,人們的生產、生活差異。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由于季節分明,學生可以從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當地的生產活動中舉出第二個方面的例子。但是從知識的前后聯系來看,教學重點還是宜放在第一方面。
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是深刻而廣泛的,所舉實例應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氣候對于文化、藝術等的影響學生不易理解,而對穿衣、住房等的影響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容易;在生產方面,氣候對于農業的影響是較為適宜的例子。
氣候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還表現在氣候的異常變化所帶來的災害。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涉及一些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問題,以加強對人地關系和環境問題的認識。
五、世界的居民
1.運用地圖、資料,說出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
對于本條“標準”,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把握。第一,著眼的區域范圍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區的情況,可等到在后面的世界分區地理中學習。第二,會通過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總數,說明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這需要學生學會閱讀和分析世界人口統計數據或世界人口增長圖(曲線圖、柱狀圖等)。為便于學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所給資料可從世界人口持續、快速增長的工業革命時期開始,直到現在;可突出世界人口達到10億整數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數為準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第三,衡量人口增長速度的指標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而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的。因此,學生要學會通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資料,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的快慢。第四,從加強學生能力培養的角度看,不僅要能閱讀有關的人口統計資料(包括統計數據和統計圖),還應能根據數據繪制簡單的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折線圖等),為此需要給出一些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統計資料,加強學生的能力訓練。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圖上,說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也可簡單分析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尤其要重視自然原因)。第六,世界人口分布圖是按人口密度繪制的等值線圖,這是學生遇到的又一種類型的等值線圖,可運用閱讀有關等值線圖(如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等降水量線圖)時已經形成的技能。除此之外,還應讓學生了解人口密度的含義,學會通過面積和人口數計算一地的人口密度。
2.舉例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本條“標準” 中的人口問題側重于人口過多和增長過快所帶來的問題,但結合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也可適當介紹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城市化問題。人口問題的影響,“標準”要求“舉例說明”。所舉實例,也宜具體為好。例如,可從人均資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對環境壓力的具體表現等方面,說明人口問題對環境的影響;可從就業、教育、生活水平、經濟收入等方面,說明人口問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不同國家所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適當介紹不同國家為解決人口問題而制定的相應政策。
3.說出世界三大人種的特點,并在地圖上指出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世界三大人種指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三大人種的特點指身體特點,可結合各人種的形象,從膚色、頭發形狀和顏色、面部特征、體毛等方面比較。三大人種的主要分布地區應通過閱讀世界人種分布圖獲得。對于黑種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結合歷史知識,使學生了解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的罪惡行徑。
通過世界人種的學習,學生應能形成“各人種沒有優劣之分” 的觀念,反對種族偏見和種族歧視。
4.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
學習世界的語言,需要了解具體的語言。世界上的語言約有幾千種,從使用范圍和使用人口來看,世界上主要的語言也有多種?!皹藴省边x擇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6種語言,不僅因為它們或使用范圍比較廣,或使用人口比較多,而且因為它們都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各語言主要分布地區可通過閱讀世界語言分布圖獲得。
5. 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世界三大宗教指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標準”要求“說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區??赏ㄟ^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觀圖片,讓學生對宗教文化有直觀認知。
通過三大宗教地區分布的學習,并結合一些國家的實例,學生不僅要認識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而且要認識到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和不同居民,在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上也存在著差異。人們自由信仰宗教,每個人都應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6.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城市和鄉村是聚落的兩大類型。城市和鄉村的景觀差別,可在提供城市和鄉村的景觀照片的條件下,由學生看照片描述。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學生要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不必強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觀”的差別,不宜擴展到其他方面?!熬坝^”是能在照片上看得到的,并且也是較為客觀的。
7.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區位(位置)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例如我國南方的許多聚落位于河湖兩岸,山區的聚落位于山間盆地或谷地。其二是聚落的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例如溫帶的平原地區聚落密集,熱帶叢林、荒漠地區、高山地區聚落稀疏。從宏觀上看,聚落的分布與人口的分布有著相同的特點。其三,聚落形態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例如我國北方平原地區的村落成團塊狀,而南方村落多沿河呈條帶狀。其四,聚落的建筑與環境的關系,例如屋頂坡度與降水的關系、墻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與氣溫的關系、建筑材料與當地資源的關系(像竹樓、窯洞、冰屋)等。課程標準沒有要求學生系統地了解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但應能針對具體的聚落(提供圖片或說明材料)實例,初步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所舉聚落實例應能體現出上述幾個方面,以使學生從多個方面分析。
8.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世界文化遺產是多方面的。本條“標準”設計在聚落主題之下,因此可將教學內容縮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舉例也宜中外兼顧。我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遙古城、云南的麗江古城、安徽的西遞和宏村村落等。其他國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聚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國的“巴黎賽納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亞等。通過本條“標準”的學習,學生應能將視野擴大到“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和行為。
六、世界的地區發展差異
1.運用數據和實例,說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差異很大。用數據比較可從兩個方面進行:其一是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作總體比較,例如,可比較兩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將一些發展中國家與一些發達國家作比較,例如可比較兩類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等。
用實例來比較,常易想到的方面有生產活動的現代化水平、服務的社會化水平等。為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加深他們的感受,可舉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費水平、教育狀況等。
上面所述都是一般而言,其實,發達國家之間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異也很大,而且教學時應注意讓學生了解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速度和成果。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水平已接近發達國家,在某些領域,有的發展中國家甚至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
2.知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
對于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有多種劃分標準,因此,世界各國也沒有全部明確地被劃分成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通常,歐盟各國、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被公認為發達國家,還有些國家如前蘇聯各國、以色列、南非等,有人把它們歸為發達國家,也有人認為它們不屬于發達國家。因此,教學時宜介紹公認的發達國家,但又不能絕對化。
發達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突出“北”(多數位于北半球北部),發展中國家的地區分布特點突出“南”(主要位于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以使學生能了解新聞媒體中經常提到的“南北對話” 和“南南合作” 的含義。
3.用實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中,各個領域都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本條“標準”傾向于從學生容易理解的經濟領域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從我國的現實來看,經濟的改革開放和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的企業面向世界市場以及世界同行業的競爭,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引進和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資金、人才。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看,生產活動的國際化需要加強國際合作。
4.說出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在國際合作中的作用。
在國際合作中,國際組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我國是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許多領域都與聯合國的下屬機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在聯合國之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讓學生了解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國際紅十字會等重要的國際組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义县| 林周县| 镇康县| 茂名市| 建阳市| 金昌市| 泰宁县| 泾源县| 丰原市| 高雄市| 隆林| 尼木县| 尉氏县| 北安市| 泾阳县| 遂溪县| 阿克| 九龙坡区| 宜春市| 浮山县| 丰城市| 荣昌县| 宜君县| 宝应县| 京山县| 安西县| 酒泉市| 苍溪县| 柳河县| 寿宁县| 宁都县| 锡林浩特市| 青海省| 双流县| 黔西| 黑河市| 东台市| 贵州省| 阳高县| 光泽县| 拜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