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淺析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自然資源是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等。1.資源的數量會影響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在世界文明的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等地,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里地處中低緯度地區,光熱條件好,大河沖積平原上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這些地方,農業耕作業發展十分理想,能為城市提供大量的農副產品。世界早期城市臨河分布,也是因為用水、運輸方便。下表反映了我國南北方水資源的差異及其影響?年降水量?水資源數量與農業生產水資源數量與交通運輸氣候水稻種植規模河流徑流情況內河運輸南方800毫米以上??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大?大?發達北方?800毫米以下?溫帶季風氣候?以小麥為主?小?不發達世界上早期的傳統工業區都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德國的魯爾區、英國的中部工業區、美國的東北部工業區、我國的遼中南工業區等。2.資源的質量會影響一個地區經濟活動的效益。土壤是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種類,適宜生長不同的作物。如我國的東南丘陵廣泛分布著酸性的紅壤,適宜種植茶樹;東北平原的黑土,適宜大豆生長等。飲料廠要建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的地方,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從而直接影響飲料生產的經濟效益。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地區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這對西歐形成發達的乳畜業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而東亞、東南亞、南亞地區,具有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的氣候特點,因此水稻種植業發達。3.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及其開發利用程度,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早期的鋼鐵工業以煤炭資源為主導因素,靠近大煤田,如德國的魯爾區。20世紀初,隨著冶金技術的改進,煉焦煤量大幅下降,鋼鐵工業改以鐵礦資源為主導因素,靠近大鐵礦,如我國的包鋼、武鋼等。二戰后,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原料的使用量大幅降低,隨著巨型運輸船只的出現,鋼鐵工業轉向在沿海鋼鐵消費區布局,如上海寶鋼、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僅大量開發利用淺層地下水,陸續開采深層地下水,而且還開發了海水淡化技術。這些措施使人類可以有效利用的淡水資源增加到90000億立方米。人類還修建了跨流域調水工程和大型蓄水工程,來緩解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勻的矛盾。這些措施大大拓展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以色列人應用科學技術,開源節流,使水資源以“少”變“多”,硬是在沙漠里發展起來了現代化的農業,糧食不僅能自給,還能大量出口。4.合理利用資源。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導致了某些資源的短缺和環境的惡化。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和危害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程。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首先強調的是適度開發,即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其次,人類要將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充分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第三,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科學利用和保護的統一。第四,應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與參與性。公眾參與是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本文發表于《考試報》2006-2007高一地理(新課標版)19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