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學習目標1.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其他原因)。2.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過(時間、交戰雙方、主要戰役、加速戰爭結束的因素、及結果)。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特點、影響。4.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啟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其他原因:帝國主義國家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德、美、日等帝國主義國家都想瓜分世界、爭奪霸權。兩大軍事集團的競爭;軍國主義論調盛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薩拉熱窩事件(導火線)對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爭奪。戰爭是解決問題的最后辦法。所謂的“愛國”。列強爭奪的焦點——思考:巴爾干半島為什么會成為列強爭奪的焦點?巴爾干半島②奧匈帝國、俄國等列強為了維持或擴張自己在這一地區的勢力,不斷干涉巴爾干半島的局勢。①巴爾干半島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要沖,民族眾多,自然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火藥桶”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1908年,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并企圖進一步吞并塞爾維亞。1914年,奧匈帝國舉行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為假想敵。這一挑釁激怒了塞爾維亞的愛國者,他們秘密籌劃暗殺事件。6月28日,發生了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成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思考:德國統治者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在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德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薩拉熱窩事件提供了一個發動戰爭的借口,所以德國趁機鼓動奧匈帝國發動戰爭,以通過戰爭方式獲得更多的殖民地。思考: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就不會爆發。這種說法正確嗎?這種說法錯誤。沒有薩拉熱窩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樣不可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在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任何一樁偶發事件都有可能引發世界范圍內的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只是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導火線。“一戰”概況開始時間:交戰雙方:戰爭經過: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德、俄、法、英迅即卷入戰爭,一戰全面爆發。同盟國集團:德、奧匈、意 、奧斯曼土耳其協約國集團:英、法、俄、 塞、比、日、美、中等國戰爭結果:1918年,“一戰” 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戰爭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福煦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的協約國聯軍總司令。 1918年11月11日,福煦代表協約國與德國代表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雷道車站的福煦車廂里簽訂了停戰協定,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福 煦車 廂“一戰”概況大戰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戰線 交戰雙方 戰況 西線 東線 南線 / 主要戰場和戰線:英國、法國與德國俄國與德國、奧匈帝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1914年9月的馬恩河戰役,英法軍隊迫使德軍后撤,西線陷入相持態勢;1916年初,德國進攻凡爾登,德法雙方共傷亡七十多萬人,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俄國軍隊的作戰牽制了德軍,德軍被迫兩線作戰“一戰”概況?????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1916年2月1917年1918年11月11日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一戰爆發凡爾登戰役開始美、中、巴等國對德宣戰德國投降,一戰結束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狂熱積極支持反對戰爭導火線轉折點開始結束“一戰”的過程閱讀課本P5-P7,找出相應事件和不同階段人們對戰爭的態度①交戰雙方無力繼續戰爭:1917年,交戰雙方已消耗殆盡,無力繼續戰爭。②各國出現反戰浪潮:戰爭的慘烈也擊碎了人們參戰的狂熱,各國紛紛出現反戰浪潮。③協約國實力增強: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國對德宣戰,中國、巴西等國家也對德宣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④同盟國瓦解:1918年,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德國國內發生起義。“一戰”概況加速戰爭結束的因素戰爭規模空前,牽涉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共有3000多萬人傷亡,經濟損失達到3000多億美元。影響1:給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一戰”影響一戰摧毀了四大帝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動搖了歐洲中心地位,而美日利用戰爭機遇崛起,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被削弱,人類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同時,人類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影響2:改變了國際格局,催生了新世界,引發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一戰”影響影響3:客觀上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戰”中問世的新式武器有:坦克、飛機、毒氣彈等“一戰”影響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制造和使用新式武器,如飛機、坦克等,這大大增加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但是,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發展將會是極其緩慢的,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在造福人類上,用在推動社會發展上,阻止利用科技制造戰爭和殺人武器。19世紀被稱為“科學的世界”。但是,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陸續在戰場上使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想一想,人類應該如何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 啟示: 我們熱愛和平、珍惜生命, 反對一切非正義戰爭。“一戰”影響最大影響:給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造成空前的災難。有親歷戰場的人寫道:“當這些大炮向你開火時,你會說‘現在我知什么叫炮擊了’。整片樹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都彈痕累累,甚至堆著三層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過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過似的。到處都是各種殘骸,被擊毀的戰車、大炮 ,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幾個月以來都是如此。”在一戰中,像這樣的戰爭場景不是個別的。 有親歷戰場的人寫道:“當這些大炮向你開火時,你會說‘現在我知什么叫炮擊了’。整片樹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蓋物都彈痕累累,甚至堆著三層沙包的地方也是如此。所有十字要道都像雨淋過似的,所有道路都像翻耕過似的。到處都是各種殘骸,被擊毀的戰車、大炮 ,碎成一塊一塊的尸體,幾個月以來都是如此。” 在一戰中,像這樣的戰爭場景不是個別的。起止時間 交戰國家 主要戰線 人員傷亡 經濟損失 戰爭耗時 特點:規模大、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十分殘酷 、損失慘重。1914年7月——1918年11月德、奧匈為首的同盟國對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關鍵戰線是西線3000多萬人3000多億美元四年多“一戰”特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止時間:交戰雙方:主要戰役:特 點:性 質:影 響:啟 示:1914.7——1918.11同盟國 VS 協約國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最慘烈)規模大、時間長、波及范圍廣、使用新式武器、十分殘酷直接原因(導火線):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戰爭是災難,我們要珍愛和平,反對戰爭。薩拉熱窩事件帝國主義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根本原因:其他原因:課堂小結(1)從戰爭的起因看,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的。(2)從戰爭過程看,各帝國主義國家提出的戰爭目標和瓜分領土的要求,露骨地顯示了這次戰爭的侵略性質。(3)從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處置看,戰后,戰敗國的殖民地被戰勝國瓜分,戰敗國接受了由戰勝國商討制定的嚴重不平等條約。巴黎和會成為戰勝國的分贓會議,形成了由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如何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拓展延伸美國參戰帶動了一批中立國參加協約國對同盟國的作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力量,加速了大戰結束的進程。美國參戰原因及影響。原因:影響:美國在大戰前期利用”中立”地位大發戰爭橫財。1917年一戰已進入尾聲,為搶奪戰利品及在戰后重新瓜分世界的角逐中處于有利的外交地位。美國與德國在爭奪拉丁美洲的過程中矛盾尖銳。美國與協約國經濟利益緊密相連。拓展延伸德 國:爭奪世界霸權,建“中歐帝國”,摧毀英國海上霸權,奪取英法殖民地。 英 國:保住世界霸主地位,打敗德國,瓜分其殖民地,肢解土耳其帝國。奧 匈:奴役巴爾干,使塞爾維亞淪為附屬國。俄 國:摧毀德奧在土耳其和巴爾干的勢力,確立自己的統治日 本:奪取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和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進一步侵略中國。意大利:瓜分北非沿岸和阿爾巴尼亞,在地中海地區建立霸權美 國:撈取戰利品,奪取戰后世界霸權。主要交戰國參加“一戰”的目的。拓展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