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經濟大危機下的資本主義世界》教學課件(6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經濟大危機下的資本主義世界》教學課件(61張PPT)

資源簡介

(共61張PPT)
第七章 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
下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美國羅斯福新政
危機年代的英國和法國
第一節 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一、危機的爆發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股價狂跌,股市崩潰,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時期
紐約道瓊斯指數變化示意圖
 銀行紛紛倒閉;工業生產大幅下降;企業大量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猛跌;農民收入銳減;民眾生活極端困苦。
 經濟危機從美國開始,迅速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影響到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二、危機的表現
1929—1933年經濟下降狀況
美國 德國 英國 法國 日本 資本主義世界
工業生產下降幅度 46.2% 40.6% 28.4% 16.5% 8.4% 1/3
對外貿易下降幅度 70% 69.1% 50% 50%以上 50%以上 2/3
失業工人(萬人) 1700 476 近300 85 300 3000
1928年胡佛競選總統時說:“今天,我們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于最終戰勝貧困”,并預言他當選后保證“每家鍋里有一只雞,車房中有兩輛車”。然而,1929年美國即陷入經濟危機,失業者用舊報紙、舊木料搭起簡陋的棚子,這種小棚組成的臨時居住區被人們諷刺為“胡佛村”,胡佛本人被嘲諷為“饑餓總統”。
$100 Will buy this car
Must have cash
Lost all on the stock market
I 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
我會三種手藝
我能講三種語言
我打過三年仗
我有三個孩子
我失業三個月了
我只要一份工作
來勢特別猛:股市出現災難性的風暴,轉眼問,許多人破產。
持續時間長:從1929—1933年經歷5個年頭,危機結束后,經濟持續蕭條。
規模大、范圍廣:美國—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 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農業危機、信貸貨幣危機與工業危機同時并發,相互交織。
破壞性特別大: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40%以上,失業 率高達30%到50%,世界貿易額猛烈縮減。
三、危機的特征
四、危機的原因
繁榮之中存在的隱憂
工人
企業
銀行
五、危機的影響
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游行和罷工斗爭不斷。
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興風作浪,伺機奪權,促使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1、從局部看它激化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
一、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并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磨擦日益尖銳。
二、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進行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 。
三、危機導致國際格局發生急劇變化。德、日、意這三個地盤較小、資源相對不足的帝國主義國家,建立起法西斯專政,企圖從戰爭中尋求出路,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2、從整體看,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經濟政策:自由放任→國家干預
經濟理論: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
發展實踐:羅斯福新政是國家干預經濟的一次實踐
3、它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在其《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論,對“福利國家”型的國家干預主義思潮做了系統有力的論證。他認為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資本主義經濟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市場機制自動調節的功能,必須要由國家來調節和干預。
嚴重經濟危機的出現,主要是由于社會對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則是由“三條基本心理規律”造成:
1.“邊際消費傾向規律”
2.“資本邊際效益遞減規律”
3.“流動偏好規律”



第二節 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與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一、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上臺的背景和原因
1、共和國的經濟政治危機與納粹黨的崛起和上臺
(1)經濟危機:面對1929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德國政府束手無策,法西斯勢力趁機發展起來
工 業 農 業 對外貿易
下降幅度 40.6% 30% 46.3%
(2)政治危機:經濟危機導致政府統治危機,政府更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德國法西斯勢力乘機而起
歷次大選后各黨派在議會席位的變化
黨派名稱 政治態度 大選后在議會中所占席位
1928年5月 1930年9月 1932年7月 1932年11月 1933年3月
德國共產黨 反法西斯 54 77 89 100 81
德國社會民主黨 反法西斯 153 143 133 121 20
基督教中央黨 中間派 62 68 75 70 74
德國民主黨 中間派 25 20 4 2 5
德國人民黨 中間派 43 30 7 11 2
德國民主黨 反法西斯 73 41 37 52 52
民族社會主義工人黨 法西斯黨 12 107 230 196 288
總席位   491 585 608 608 648
(3)納粹黨的崛起和上臺

1930年大選,納粹黨通過《農民綱領》、《迅速提供就業——戰勝危機綱領》等開展巧妙宣傳,爭取各階層選民,成為第二大黨。


1932年大選,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2、希特勒納粹黨上臺的原因
德國軍國封建主義的歷史傳統是法西斯上臺的歷史根源。
經濟危機給希特勒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民眾希望尋覓一個強有力的力量帶領他們走出苦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凡爾賽體系使德國人積郁起強烈的民族復仇情緒,這種情緒很容易為極端分子所利用;
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對納粹黨的大力支持是其上臺的根本原因。
魏瑪共和國因歷史原因缺乏強有力的統治基礎,德國的左派力量德國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

二、德國法西斯獨裁體制的建立及其內外政策
1、納粹獨裁體制的建立
1933年2月27日深夜,制造
了國會縱火案,誣陷共產
黨所為,以此鎮壓共產黨。
隨即頒發《保護國家和人民
法令》,借機取消公民基本
權利,制造出一片恐怖
1933年3月23日,納粹黨又強令議會
通過《授權法》,授權總理獨裁內
政外交的一切問題。
1934年8月,希特勒將總統與總理職位合二為一,成為“元首”,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廢除西方議會民主制,實行黨禁,禁
止納粹黨以外的其他各政黨的存在。
實行軍隊一體化,拉攏國防軍,清除
黨內對手。
2、納粹黨的內外政策
經濟上:
解決失業問題;建立新興工會、幫助農民;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及相關的民用工業,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文化思想上:嚴密控制文化教育領域,用納粹黨的說教鉗制人們思想。
軍事上:擴軍備戰
從1935年開始,德國公開撕毀凡爾賽和約,大量擴展陸軍,積極興建空軍,并開始建造軍艦。備戰工作比英法下手早。
二戰爆發時德國軍隊實力
陸軍 150個師、約270萬人
空軍 一線飛機 4320架


軍 戰列艦 5艘
潛水艇 57艘
巡洋艦 8艘
驅逐艦 22艘
對外:
1933年,德國為了放手擴軍備戰,退出國聯。
1936年,德軍開過萊茵非軍事區,進一步撕毀凡爾賽和約。
1936年11月,德國與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三國在反共旗號下,形成了法西斯同盟——軸心國。

對外:
1938年3月,德軍吞并了奧地利。

1938年9月,德國同英、法、意簽訂《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慕尼黑協定)。

1939年3月,德軍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社會生活方面:
進行排猶運動,致使無數猶太人流離失所,并慘遭殺害

3、德國法西斯化進程的特點
(1)有一個強有力的黨魁領導的群眾性的法西斯政黨,并發動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法西斯運動。
(2)對國家的政治體系做了徹底改變,廢除了議會民主制,建立起一黨一人獨裁的法西斯極端統治。
(3)通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但以自下而上為主的方式。
4、納粹德國的政治體制——極權制
(1)標志一:貫徹一人獨裁的領袖原則
各級領袖都在自己的范圍內擁有絕對權威,下級服從上級,所有人都必須服從國家元首。
(2)標志二:對社會各個領域內的全面控制。
在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構成一個嚴密的通知網絡,嚴密監管所有政治活動和居民的言行,迫害打擊消滅民主勢力和異己力量。
一、經濟危機的打擊
1、經濟危機
日本經濟基礎薄弱,國內市場狹小,對外依賴性強, 受到經濟危機的打擊十分嚴重。
工業生產普遍下降,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慘跌,大批農民破產。
第三節 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與亞 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2、政府政策
實行轉嫁危機和軍需通貨膨脹
政策;
推行“產業合理化”,降低工
資、增強勞動強度,向人民轉
嫁危機;大力增加軍事預算和
軍工投資,“軍財抱合”,軍
閥與財閥緊密結合起來,推動
國民經濟向軍事化方向發展,
成為國家法西斯化和對外侵略
的支柱。
3、社會階級矛盾的激化
日本政府的政策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導致階
級關系和社會矛盾尖銳化。廣大工人、農民
為了生存,展開了大規模的罷工和反對地主
的斗爭。
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和臺灣人民也不斷進行反
抗斗爭。
二、日本帝國主義的法西斯化
2、基本情況
日本的法西斯勢力分為民間法西斯組織和軍部法西斯組織。如最早出現的民間法西斯組織是北一輝領導的“猶存社”;著名的軍內法西斯組織有“櫻會”、“一夕會”等。
1、理論基礎
北一輝《日本改造法案大綱》
鼓吹天皇制、反對一切民主主義;鼓吹侵略有理;要求“根除階級斗爭”、禁止罷工,對人民實行軍事統治;
動用“天皇大權”改造國家,停止實行憲法、解散議會,建立國家改造內閣;把國家改造和對外侵略戰爭結合起來,稱霸亞洲和世界。
3、法西斯勢力的發展
軍內法西斯分子分為兩個派別:

統制派:由軍隊內高級軍官組成,主張運用合法手段,
即軍部現有地位,聯絡官僚、財閥、掌握內閣實權;
建立“高度國防國家”,加速對外侵略,為此要
“統制”(約束)軍隊。代表:東條英機、永田鐵山。

少壯派:多由中下級軍官組成,亦稱皇道派,倡導精
神至上的天皇中心主義,主張用政變恐怖手段,推翻
政黨內閣,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軍部法西斯獨裁。
代表人物:荒木貞夫、真崎甚三郎。
“五一五”事件
1932年5月15日,以少壯派海軍軍官和陸軍士官生為主體的法西斯分子發動暴亂,襲擊首相官邸、警視廳、政友會總部,刺殺了首相犬養毅。政變以失敗告終,但成立了官僚和政黨代表在內的所謂“舉國一致”軍閥—官僚內閣,日本政權開始向軍部獨裁過渡。
日本政黨內閣時期結束。
4.法西斯統治的確立

(1)思想領域的法西斯化

刑法學教授瀧川幸臣被文部省辭退,《刑法講義》被禁止發行。

憲法學教授美濃部達吉“天皇機關說”受批判,政府發布“明征國體”的聲明。

(2)“二二六”事件
1936年2月26日,以荒木貞夫為首的少壯派軍人一千五百多人在新財閥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政變被鎮壓后,1936年3月成立以法西斯分子前外相廣田宏毅為首的新內閣,標志以統制派為核心的軍部法西斯勢力確立了統治地位。
3、日本法西斯化進程的特點
(1)它不是通過一個法西斯政黨通過軍部這一國家機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的。
(2)通過對內發動政變、對外發動侵略戰爭的方式逐步建立起獨裁統治的。
(3)沒有突破原有的天皇制框架,天皇在日本的法西斯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4)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
4、日本法西斯專政建立的原因
(1)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在經濟大危機中遭受的打擊較重,而且轉嫁危機的回旋余地很小。

(3)對一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


三、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
1932年發動“一二八事變”
1935年發動“華北事變”
日本政府的政策一步步走上了對內獨裁、對外擴張的道路
1936年,廣田弘毅內閣:

通過《國策基準》,確定南北并進對外侵略政策
加緊擴軍備戰
與德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1937年發動全面對華戰爭
德、日法西斯專政的異同
1、專政建立的原因相同
兩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時,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德日兩國在經濟大危機中遭受的打擊都相對較重,而且轉嫁危機的回旋余地都很小。
德日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都十分不滿
2、建立過程中,特點不同

德、日法西斯專政的異同
3、擁有極權主義體制的共同特征
都是資產階級專政的極端形式。
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國家職能無限擴大。
以極權制取代民主制的反共、反社會主義、反民主主義的恐怖獨裁統治。

1929年10月危機首先在美國爆
發,美國受危機打擊最為嚴重
在危機面前,胡佛政府擺脫危
機的努力成效不顯著。民眾希望采
取強有力措施,改善經濟狀況
在1932年總統選舉中,民主黨人羅
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當選美國第三十二屆總統。隨后開始了
“新政”的具體實施
一、背景
第四節 美國羅斯福新政
二、羅斯福新政
1、羅斯福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882~1945年)祖籍荷蘭。出身顯貴家庭,先后就讀于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他嫻于辭令,很有政治膽略,個人感情奔放,曾任海軍助理部長和紐約州長。1932年羅斯福在芝加哥接受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的提名時,就向歡呼的代表說,“我向你們,也為自己在這里保證,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從此,“新政”就成了羅斯福政府反危機的總稱。
“羅斯福新政”從1933年3月羅斯福就任總統開始到1941年 3月“租借
法”通過結束。“新政”貫穿始終的
中心內容是致力于復興經濟和實現社會改革。以1935年為界,“新政”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前期:1933年3—6月,史稱“百
日”新政,其側重點是恢復經濟
后期:1935年以后,新政側重點
在于社會改革
2、過程及其特點
從 新政主要內容來看,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和改革(Reform)
3、新政的內容
整頓金融。用資金支持大銀
行,淘汰失去償付能力 的
小銀行,公布存款保險法,
以恢復銀行信譽。停止黃金
出口,禁止黃金流通,穩定
金融。宣布美元貶值,增強
美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
爭能力
擴大需求。積極進行失業救
濟和舉辦公共工程以擴大生
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需求
調節工業生產。頒布“全國產業復興法”,制定“公平競爭
法規”,以避免因盲目競爭導致生產過剩;另一方面,規定工人有權同資本家進行集體談判
調整農業生產。先后頒布兩
個“農業經濟調整法”,縮減農業生產規模,消除農產品
過剩,保證農產品價格。同時, 頒布“農業信貸法”,保證小農戶能得到救濟款
試圖抑制富豪。在救濟貧民
的同時,試圖通過征收累進
所得稅來抑制富豪,但未能
奏效
羅斯福新政是美國資產階級為了克服經
濟危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
做出的政策調整,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
制度的本質,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
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但是,它在很多方
面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經濟危機對美
國經濟的嚴重破壞,促進了社會生產力
的恢復
3、評價
其次,緩和了社會矛盾,恢
復了美國人民對美國國家制
度的信心,有效地遏制了法
西斯勢力對民主制度的威脅,
鞏固了資本主義統治
第三,國家對經濟加強干預
的政策,對美國以及許多資
本主義國家經濟政策的發展
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1、法西斯組織和團體的活動
30年代初,出現眾多法西斯團體:黑衣社、銀衣社、白衣社、民兵團、美國民族主義黨、美國自由同盟、3K黨等十分活躍。
福特公司資助“黑色軍團”殘殺進步工人、農民和黑人。亨利?福特被德國政府授予日耳曼大十字勛章。
1934年11月,“美國軍團”和部分華爾街大資本家密謀,由巴特勒將軍率50萬軍人向華盛頓進軍,企圖發動政變。
1936年出現的“德美聯盟”受戈培爾控制的納粹指揮的法西斯團體,在各大城市設有71個分會。
一些大資本家公開叫嚷建立獨裁統治。

1、美國法西斯勢力沒能掌握政權的原因

(1)政治上,美國具有深厚的民主自由傳統,民主制度在民眾中影響很大,民主力量遠比法西斯勢力強大;資產階級兩黨都不愿意法西斯上臺,寧可尋求民主制度的新模式而不愿接受法西斯獨裁。

(2)經濟上,和德日相比,美國經濟基礎雄厚,內外市場較為廣闊,有可能用改良的方法阻止危機惡化,并不急迫要求通過擴張來轉嫁危機。美國壟斷資本樂于通過經濟擴張手段來奪取世界霸權。

(3)社會上,美國不像德國那樣面臨迫切的無產階級革命危機,中產階級和農場主也不像德國的那樣傾向于右翼勢力。
一、英國
1、英國政府的反危機措施
政府決定緊縮開支,削減社會保險,增加間接稅來,對農業、工業、對外貿易、金融進行調整
第五節 危機年代的英國和法國
背景:1937年5月,張伯倫
上臺之時,歐洲國際局勢惡
化,英國財政困難,張伯倫
企圖以綏靖外交來彌補國防
軍備力量之不足,提出了一
整套所謂“全面解決”歐洲問題的綏靖“總計劃”。
2、綏靖政策的出臺
內容:通過談判或協商,犧牲小國利益,出讓自己的某些利益,部分滿足德、意法西斯的擴張要求,避戰求和,保持歐洲現狀,維護英國根本利益和歐洲霸權地位
結果:與主觀愿望相反,在與德意法西斯的較量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在讓步妥協之后,還是被拖入戰爭,導致英國在戰爭初期遭受失敗。
綏靖政策的出臺
1932年,原工黨政府大臣莫斯里,在工業巨頭資助下組織了“英國法西斯聯盟”。反對民主制度和猶太人、主張建立英國在世界范圍的霸權。“帝國政治社”、“英德友好協會”、“意大利之友”社等親法西斯組織相繼出現。
3、英國的法西斯勢力
(1)英國具有悠久的民主傳統,工人階級和民主派堅決抵制;
(2)英國崇尚逐步的變革與進步,政治上不走極端,對獨裁統治不感興趣。
(3)經濟危機對英國的打擊不像德國那么大。
4、英國的法西斯勢力沒有形成氣候的原因
二、法國
1、經濟危機下的法國
2、法西斯勢力的發展
減少退休金、工資和公共支出
堅持通貨緊縮的政策
不放棄金本位
1928年法郎貶值后一直堅持不再貶值
法國政府以保守的財政手段來對付危機
危機期間,出現了各種法西斯團體,如“法蘭西行動同盟”、“火十字團”、“青年愛國團”及“法蘭西團結”等,主張摧毀議會制度,建立獨裁統治。
3、人民陣線政府的成立及其改革
1934年左翼三大政黨社會黨、激進黨和共產黨及統一總工會、人權同盟等幾十個黨派組成人民陣線。制定了人民陣線的綱領。1936年4月法國議會選舉,人民陣線獲勝,成立了以社會黨人勃魯姆為首的第一屆人民陣線政府。
人民陣線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類似美國羅斯福新政內容的法令:
協調勞資關系、《馬提翁協會》、集體合同法案;改善勞動者的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
推行市政工程計劃,減少失業;
對缺少資金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對軍火工廠實行國有化,使政府有權協調和監督軍火的生產與銷售
對法蘭西銀行進行改組,政府任命其中大部分成員,從而使國家有了宏觀調整金融的能力;
取消打壓法西斯政黨和組織。
4.法國法西斯勢力未能上臺的原因
(1)法國具有自由與民主的悠久傳統,絕大多數人對于獨裁統治不感興趣。
(2)經濟危機對法國的打擊不像德國那么嚴重,法國法西斯無法利用危機擴大社會基礎,形成全國性的運動。
(3)法國是一戰的戰勝國,是凡爾賽和約的受益者,法國法西斯無法煽動極端民族主義。
(4)30年代,德國擴軍備戰,對法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法國外交政策的基點是聯合民主國家,特別是英美,以共同抗擊德國。在政治經濟體系上要與民主國家一致,不會像敵人那樣搞獨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寨县| 汝州市| 平和县| 新宁县| 苏尼特左旗| 山东省| 云浮市| 宿迁市| 泗洪县| 克山县| 东至县| 廊坊市| 罗甸县| 宜宾县| 泰州市| 隆化县| 盈江县| 新余市| 克什克腾旗| 汽车| 双鸭山市| 滨海县| 景德镇市| 鄢陵县| 武宁县| 平江县| 平舆县| 湘潭市| 乡城县| 宾阳县| 泰来县| 莎车县| 观塘区| 泗阳县| 宜黄县| 略阳县| 容城县| 都安| 常州市| 东至县| 闵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