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背知識點第三課第一框:偉大的改革偉大的改革開放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決策:做出國家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1980四個特區:深珠汕夏)十二屆三中全會:邁出步伐: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1984開14港:連青等,1988建?。汉D鲜?,增特區:海南經濟特區,1990開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十四屆三中全會:建立體制: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體制:完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十九大: 提出全面對外開放格局偉大改革開放的意義:成就:四個面貌,改變了(1)中國的面貌,(2)中華民族的面貌,(3)中國人民的面貌(4)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三個飛躍,(1)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3)中國人民迎來了村溫飽不足道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根本原因: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意義:(1)一個法寶:是黨和人民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2)必由之路: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3)兩招:是決定中國命運的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第二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1、創立: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鮮明主題。2、發展:(1)鄧小平理論:①、轉變工作中心 :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的歷史性決策。②、揭示社會主義本質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③、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④、明確主題:走自己的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⑤、科學回答建設社會主義 ⑥、制定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1990達到溫飽,第二步:2000達到總體小康,第三步:建黨一百年2021達到全面小康,建國一百年2049實現現代化)⑦、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三個代表:含義:①中國共產黨失蹤代表最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③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貢獻:①、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②、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 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③、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3)科學發展觀:含義:第一要義:發展,核心:以人為本,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統籌兼顧,貢獻:①、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 ②、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③、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④、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5.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⑤、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4)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①、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②、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完善(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①、開辟了道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②、形成理論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③、確立了制度: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④、發展了文化: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容:①、 道路:內容: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意義:兩個必由之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地位: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②、理論:內容: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思想, 科學發展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意義: 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是立足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地位: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③、制度:內容:政治制度(一根和三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還有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等各項具體制度意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 地位: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④、文化:內容: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意義: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地位: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他們的關系: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