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感想?5.2凝聚價值追求活動一:中國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你說我說:文學作品中或生活中,體現“中國脊梁”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一、高揚民族精神(一)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一、高揚民族精神(二)理解愛國主義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2、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3、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高度統一。(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49年):井岡山、長征、延安和西柏坡精神等(2)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年—1978年):大慶、雷鋒、焦裕祿和“兩彈一星”精神等(3)改革開放時期(1978年以來):抗洪、載人航天、抗震救災精神、工匠精神等一、高揚民族精神(三)中華民族精神的品格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和發展。活動二:中國驕傲(1)女排姑娘們發揚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是女排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強大精神支柱。(2)即使是賽場上失敗了,女排精神依然還在。我們曾歷經多次失敗,但從來沒有在艱難困苦面前退縮過、屈服過、沉淪過,總是百折不撓、知難而進。(1)女排世錦賽奪冠、奧運逆襲成功對你有怎樣的思想觸動?(2)女排姑娘賽場失利了,女排精神還在嗎?(3)我們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一、高揚民族精神(四)高揚民族精神的原因(重要性、價值、作用)①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否則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活動四:中國未來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在日常學習工作中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五)高揚民族精神的做法二、構筑中國價值(一)理解價值觀1、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2、生活中,人們常依循著各自尊崇的價值觀判斷是非曲直和決定行為取向。3、價值具有人類的基本共性,也存在差異。活動一:初探價值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P70-71(二)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內涵(1)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我們必然堅守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價值觀。(2)不僅是中國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共識,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3)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引領。2、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原因活動二:踐行價值看完視頻,對你有什么啟示?(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2)青少年處在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我們應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與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3.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P72為什么高揚(必要性、重要性)內涵、特質P67品格、不同時期的表現P68怎樣高揚P69凝聚價值追求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P70內容(國家、社會、公民)為什么培育和踐行(1)(2)(3)怎樣培育和踐行(1)(2)課堂小結中華文化傳統美德民族精神愛國主義1、比較中華文化、民族精神、愛國主義、傳統美德范圍,填入表格課后習題1、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愛國主義B.團結統一C.愛好和平D自強不息A2.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下列選項中能體現這一價值目標的有()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②以勤勞勇敢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 ③消除文化差異的戰略決策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3.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中,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下列選項中能體現這一價值目標的有①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②以勤勞勇敢為核心的愛國主義精神 ③消除文化差異的戰略決策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D4.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取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A.富強、民主、文明、和諧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愛國、敬業、誠信、友善D.富強、自由、愛國、敬業B5.說出下列名言警句體現的民族精神“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勇于義而果于德”團結統一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愛好和平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部編版九年級教學設計課題5.2凝聚價值追求單元三學科道德與法治年級九學習目標知識目標體會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偉大作用;了解構筑中國價值的意義能力目標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中華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作用;認識到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重點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難點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新課《中國脊梁》視頻導入看完視頻,你有什么樣的感想?觀看視頻,談感受時政熱點講授新課一、高揚民族精神活動一:中國脊梁“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你說我說:文學作品中或生活中,體現“中國脊梁”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一)中華民族精神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二)理解愛國主義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2、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尊嚴的強大精神動力3、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高度統一。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它們對當代中國具有什么樣的精神價值?中華民族精神的品格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豐富和發展。活動二:中國驕傲看視頻《中國女排》(1)女排世錦賽奪冠、奧運逆襲成功對你有怎樣的思想觸動?(2)女排姑娘賽場失利了,女排精神還在嗎?(3)我們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四)高揚民族精神的原因(重要性、價值、作用)①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否則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是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活動三:中國未來視頻《傳承民族精神》思考:.如何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1)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表現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赴后繼;表現在他人生命、財產遇到危險的關鍵時刻能夠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表現在日常學習工作中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敬業創優。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高揚民族精神,放飛夢想,創造精彩人生。二、構筑中國價值活動一:初探價值看圖片1、價值觀是文化最深層的內核2、生活中,人們常依循著各自尊崇的價值觀判斷是非曲直和決定行為取向。3、價值具有人類的基本共性,也存在差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人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活動二:踐行價值《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做到落細、落小、落實。(2)青少年處在價值觀的形成關鍵時期,我們應自覺做到勤于學習、敏與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精神動力,我們要積極傳承和弘揚民族精神,同時構筑中國價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板書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2凝聚價值追求.pptx 5.2凝聚價值追求教學設計.doc 中國脊梁.mp4 傳承民族精神.mp4 致敬中國女排.mp4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