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教學設計編寫:溫州市第十六中學 柳江慧審稿: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林月周一. 設計思想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加強“書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世界”的溝通,重在啟發學生,貴在學生主動參與,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本課從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消費現象出發,引領學生走入經濟生活,通過學生購買最需要的物品入手,逐步引導學生思考貨幣究竟是怎么產生的,進而去發現貨幣的本質,認識貨幣的基本職能。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淡化學科體系,減少對概念的背誦記憶,所以,本課力求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體悟出基本知識。二. 教材分析課程標準對本課的基本要求是:分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基本職能。本課從學生生活體驗中最常見的“錢”入手,起著引領和導入作用,必須高度重視。首先,從日常生活體驗中感悟經濟道理,透過經濟現象把握經濟規律是經濟學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養學科思想的重要環節;其次,商品、貨幣是現代市場經濟非常活躍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認識各種經濟現象、進行后續學習的基礎。從消費切入經濟生活,然后依次分析生產、分配。用一句話概括:在一個面對全體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舞臺上,從事“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等經濟活動,消費者是中學生參與經濟生活最主要的身份,從消費切入充分體現了教材落實“三貼近”原則。掌握本課基本理論是學習其他經濟學理論的基礎,可以為學生參與經濟生活,正確認識經濟現象提供有效的理論武器。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對商品、買賣交易、紙幣的發展等知識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沒有深層次分析為什么?更沒有做科學的理論闡述。加上學生一年多把精力全都應付中考,對已有的知識也記憶模糊了。三. 學情分析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趨于成熟,社會交往更加頻繁,思想意識日趨活躍。他們對金錢的理解有自己的見解,使用過程中也有一定的生活體驗,不樂意被動地接受他人的既定的觀點;又對高一新課程內容目不暇接,難以完全獨立地通過看書閱讀掌握知識,而且不能靈活運用知識,但是具有較高的自主探究的熱情。從學習能力看,通過活動更能形象地感悟貨幣形成的過程,但還不能上升到理論高度。四.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1) 通過體驗物物交換,了解由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交換的必然性,知道商品的含義。(2) 感受利用貨幣交換場景,理解貨幣的本質,理解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3) 通過計算,知道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理解紙幣的含義及其優點。2. 過程與能力目標(1) 通過“商團購物”的模擬形式讓學生自主討論、合作交流,提高透過現象認識商品、貨幣的本質的能力。(2) 通過活動,提高認識商品——貨幣——貨幣職能的邏輯思維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 在了解貨幣作用的基礎上,增強努力發展生產、增加財富的情感。(2) 讓學生體驗購物的快樂與艱辛,培養作為商品生產者為用戶著想的利他意識。(3) 感受生活現象,為樹立科學的金錢觀打下基礎。五. 重點、難點:1.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2.貨幣的基本職能是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3.紙幣國家發行并強制實行的價值符號。六. 教學策略與手段采用情景引導法,設置物物交換的情景,讓學生參與交易,感悟其中困難,了解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通過模擬超市購物過程逐步剖析貨幣的基本職能;利用探究活動,圍繞紙幣的優點、發行量進行分析。這就要保證充分的教學時間。把有些知識(價格含義、電子貨幣)安排到下節課,對有些知識前后做了調整。七. 課前準備全班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分別代表全國東南西北各地組成商團。事先準備至少四種當地生產最多、最有特色的物品的模型或食物或圖片。八. 教學過程導入:進入高一,很多同學因為家校間路途遙遠而住校了。請問:這時候,你們最需要的是什么?“錢”大多數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情景之一:師:錢在經濟學上稱為貨幣。有錢能買學習上、生活上的必需物品。不過,我們今天要進入歷史的隧道,飛回沒有“錢”的年代,那時你的必需物品是如何獲得呢?請各個商團把準備好的產品拿出來,由一位代表介紹產品的性能、使用過程中的優點。再討論:你們這個團隊想用這些多余的東西去換什么(最需要的)、怎么換?生:在介紹產品的特點時,引起了大家的興趣。例一:我們杭州的絲綢是馳名中外的,據說古羅馬帝國凱撒大帝都對我們的產品情有獨鐘,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古羅馬的貴族與元老們都以穿我們的絲綢為榮,怎么樣?你們也試試?例二:你們知道乾隆皇帝為什么這么長壽嗎?據資料記載他每日要吃約5克多我們這種長白山人參,他還把人參封為“仙丹”呢,這可是你們強身健體的好東西哦!課堂上,來自東南西北的特長都擺上了桌面,有代表團隊外出洽談,有相鄰商團互相協商交換,甚至有兩人抬著他們的物品各處活動推銷,也有些靜觀其變。一時間叫喚聲、討論聲混雜一起,氣氛顯得有些熱鬧了。5分鐘后,大多數商團都有了自己的收獲。分享收獲:一棵東北的千年人參換回了海南的3顆珍珠一只云南的野豬換回來溫州的目魚干30斤一箱山東的蘋果換回了一頂江蘇的帳篷……談談感受:生1:很麻煩,我找了很多地方,如果是真的,那我要翻過很多山,趟過很多河生2:我怕我換回的人參到家后會發霉變質生3:我們的蘋果很難賣出去……引導: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并且賣出好價錢,才能生存發展下去。如果商品賣不出去,就意味著他白白付出了勞動,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要使自己的商品賣出去,并賣出好價錢,商品生產者就要為購買者著想,生產適銷對路、質量上乘的商品。點評: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關注師生互動,讓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面對學生手中的多余物品以及換回的物品,引導他們辨別哪種是商品、哪種不是商品?并歸納出“商品”的含義,從整個交易過程中,他們明白對自己有用的我才會去換,從而很好地解釋了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金點子:師:剛才同學們在交換過程中發現了困難,你能想出什么辦法解決這些困難呢?生4:找個固定的地方,讓大家都去那里換東西。——借機點撥“集市”的形成生5:找一種大家都能接受的物品當中間媒介,只要帶著它就可以換回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解釋貨幣的產生: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生6:制造一些錢就解決了嘛。——介紹紙幣的產生:紙幣的出現和使用是在社會經濟交往過程中自發產生,是對貨幣發展的一次史無前例的變革。明朝中葉,曾來我國進行旅行的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無法理解賤價的紙張竟能同昂貴的絲綢同價交換。引導:第一,紙幣只是一種價值符號,即代表著一定數量的價值。這是紙幣與金屬貨幣的最大區別。金屬貨幣本身具有內在價值,而紙幣本身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紙幣的面額只是代表著一定數量的價值,因而稱為價值符號。第二,由于紙幣只是價值符號,它的流通必須以發行者強大的信譽或強制為基礎,否則就無人使用。因此,后來紙幣都由國家壟斷發行權,因為國家信譽高,具有強制力。點評:課堂上有效的師生互動不是簡單地以活動的頻繁為標志,也不是簡單地以課堂氣氛活躍為尺度,而是將學生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作為核心參數。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我以為課堂的最高境界是師生在互動中、生生在互動中都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其實,不用教師多做解釋,學生很快就明白以前的物物交換有許多不足之處,貨幣的產生勢在必行,歸納他們的金點子,便能很好地理解“貨幣”、“紙幣”的含義。情景之二:師:經過各商團一番討論、比較,發現用金屬充當貨幣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隨著紙幣的產生,看看我國需要發行多少紙幣。給學生演示一個計算題:某國待售商品1000億件,平均每件商品價格10元,據測定該年每1元平均流通5次,當年該國流通中需要貨幣量是_2000_億元,若當年該國政府實際發行了4000億元紙幣,這時的1元錢相當__0.5__元紙幣,這會引發_通貨膨脹___。(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的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待售商品數量ⅹ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次數。)1. 假設某年全國只有我們班商團手中的商品,當年1元平均流通1次,那需要發行多少人民幣才能讓他們順利地完成交換?2.請各商團在最短時間內告訴大家手中的商品值多少錢?100萬 200萬 1億 500萬 2800萬 1.5億 400萬 2億3. 從發行1億、2億、3億、4億、5億、8億元人民幣等不同,比較各自的差異。點評: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吸引到問題情境之中,使學生精神集中專一,思考問題系統深入。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這種問題情境之中主動參與,或獨立思考,或互相討論,不知不覺中萌發了參與意識,培養了參與精神,形成了參與能力,從而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著積極的效應。高質量的問題設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我就圍繞商團購物這一事件營造問題情境,具有新穎性、獨特性,從而對學生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整個過程變得十分生動、活潑,煥發出了青春的活力。學生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知識點,更多的還是書本以外的東西。課堂上,馬上有同學拿出計算器,估算著要發行多少人民幣,不停地報出相應數值(我選出典型的一組,如上)。共同歸納出一個較接近貨幣流通量的數4億。(這時候那千年人參的價格是500元每克)。讓學生比較當國家發行8億人民幣時,這千年人參的價格大概是多少?當國家發行2億人民幣時,這千年人參的價格大概又是多少?應該說,如果學生有預習的話,理解起來還不是問題,關鍵看老師的引導,可以讓學生體會紙幣發行多少與社會經濟的關系、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關系。通過具體數據模擬,學生懂得了紙幣是不可以任意發行的。情景之三:師:有了紙幣,我們購物方便了很多。現在請各商團拿出你們賣出物品的一部分人民幣(200元),到附近“東一多多”超市購買你團現在最需要的商品。生:馬上討論、比較目前最需要的物品,進入超市又在多種商品面前比較價格,一番爭執后,選中了其中幾種商品,結算后還對多余的錢樂滋滋地計劃再購物。有的團隊說:這個超市買不到想要的東西,能不能到其他的商店購物 得到允許后(臨時課堂又開設了其他商店),大街上的商店中,他們討價還價,最后成交。點評:這時的教師僅僅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在整個情景探究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主體位置。從購物中,學生對某些商品的價格早已熟悉,“對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有了很好的理解。通過閱讀教材,明白:商店對物品的標價就是貨幣職能之一:價值尺度。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貨幣。而各個商團用自己的物品賣出所得的部分人民幣,又買到了自己所需的物品。這一過程就是流通手段,需要用實在的貨幣進行交易的。有個班級的一個商團說:老師,我的貨物賣不出去,我們哪來的200元錢買東西?這雖然是一個意外的話題,但我沒有馬上回答他們。轉而問其他同學:誰能替他們想辦法?生:“降價處理嘛”“質量要好一點呀”“到有人需要的地方去推銷吧” ……點評: 知識不是老師傳授的,它是學生根據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和順應得來的。同化:就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對外界信息(學習的新內容)的接納與吸收,它是一個量的積累過程;順應:指外界信息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調整與改組,使之朝著更完善的方向變化,它是一個質變的過程。能力也不是老師教的,它是學生在主動建構知識、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所以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是學習的主體,是問題解決的“第一責任人”。學生不按照自己設計問題回答在教學過程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正常現象,是對教學效果的客觀反映。在教學實踐中,引起學生別樣回答的原因有多種,如理解問題錯誤或過于膚淺,也可能是想在同學們面前標新立異,還有思想開小差的可能。對學生的不同回答教師不應簡單地、輕率地加以否定,更不能在課堂上對學生本人冷嘲熱諷,批評打擊。教師的明智之舉有很多,因勢利導,和學生共同探討,轉個彎,換個角度,也能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學效果。根據經濟學原理“獲利”是商品生產者的直接目的,但商品生產者只有把手中的勞動產品賣出去才能獲利。這就必需考慮購買者的需求。這一小插曲,提升了各商團的生產道德意識,使他們明白:如果生產出產品不為他人著想,產品就會賣不出去,最終會被市場淘汰。九. 知識結構:物品 基本職能↓ ↑勞動產品、交換 → 物物交換 → 貨幣 → 紙幣↓ ↓本質商品 ← 一般等價物十. 作業設計:一個以質取勝的問題肯定是不囿于教科書。一個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倘若不加修飾,完全依賴教科書,直來直去,問題就顯狹隘、淡而無味,一旦給問題“頭上戴頂帽子,腳上裝雙鞋子”,這問題就比較豐富,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的思考。我在這節課的問題設置如下:教師節到了,高一(4)班班委討論決定,用3天收集的空飲料瓶,拿到廢品收購站賣了50元錢,然后用這筆錢買了一束鮮花,再分開送給課任老師作為節日禮物。思考:(1)這個過程中50元錢(貨幣)起了什么作用?(2)鮮花在誰手中成了商品?在誰的手中不是商品?為什么?(3)如果高一(4)班班委直接拿空飲料瓶去花店換鮮花,可能嗎?如果他們換到了鮮花,這種交易是商品的流通手段嗎?為什么?【問題研討】1.教參P26頁,有這樣的描述“商品生產者只有把商品賣出去才能獲利”,而教材中解釋商品含義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這黑體字的“商品”應該用商品還是用“產品”,哪個更合適?2.紙幣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如不做解釋,這很容易讓學生誤解為:紙幣量等同于貨幣量。而實際上,發行的紙幣量要大大小于流通中的貨幣量。對這一問題很難說明清楚,不知道,上面案例中所用的情景設置是否有道理,值得與大家探討。【教后反思】通過模擬購物強化生活體驗,能夠把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實現很好的結合。雖然學生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可以通過合作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在體驗過程中進行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認知工具,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于實現知識與生活的交融。從學生身邊的社會現象和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模擬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組織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和鼓勵學生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既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于學生表達、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全面發展。上海師范大學謝梨民教授曾這樣描述我們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生動的生活過程,找到知識與生活的關聯,是教師職責”,如何找到這個關聯?我認為必須對教材重新開發,把教材知識內化為教師知識,教師的知識通過體驗、興趣、討論等措施外化為學生的知識。新基礎教學倡導的現代教學活動觀,十分關注學生生命的主動發展,反對把教學過程看作是預計計劃、方案的簡單體現,反對用死教案來控制、支配活生生的教師和學生,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在課堂中冒出的新的東西,生成新的教育教學資源。本課嘗試著運用新的教學觀,取得較好的效果。學生不僅“懂”,而且“信”,從內心認同、接受這些觀點和理論,雖然對某些知識進行重新組合,但不影響學生學習的實際效果。【參考資料】1. 陳友芳、張毅、陳貽宇主編 《經濟生活 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第23頁2.網絡文章 黃蘭珍 《我的教育歷程》http://www.hdsdsfz./jyz/zz/huang/huang1.doc3. 殷艷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 陜西師范大學 2002年第4期4.網絡文章 《課堂上師生互動關系的有效性》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