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1張PPT。探究擺鐘快慢的奧秘人類從以地球自轉作為計時標準,到現在已經歷了3500多年。 公元前1500年,出現的日晷是人類最古老的計時工具,埃及人首先開始使用這項技術,然后在整個地中海地區普及開來。在公元前1400年,出現的漏壺(沙漏或者滴漏)是第一個擺脫天文現象的計時儀器。公元1088年,中國宋朝的機械師蘇頌發明的“水運儀象臺”(水鐘)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機械鐘 。1582-1583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現了擺的等時性。1656-1657年,荷蘭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惠更斯利用伽利略擺的等時性原理,發明了第一個擺鐘。后經不斷改進,一直沿用至今。什么因素影響了擺鐘的快慢?探究擺鐘快慢的奧秘擺擺繩擺錘擺動幅度鐘錘重量擺繩長度……制作方案★制作材料和工具:棉線、砝碼、 支架、秒表……★制作過程和方法: 棉線懸掛處盡量避免摩擦,否則單擺很容易停下來。★找出影響實驗結果的主要因素。★改變某一因素,其他條件不變。 實驗一:只改變棉線的長度 實驗結論:棉線越長,擺動的次數越( ),擺動的頻率越( )。1.只改變棉線長度;砝碼重量、擺動幅度一樣。2.為了便于觀察,棉線長短的區別應大些。3.每次的實驗時間為10秒,重復做三次實驗。實驗二:只改變擺動的幅度 實驗結論:幅度越大,擺動的次數越( ),擺動的頻率越( )。1.只改變擺動幅度;砝碼重量、棉線長度一樣。2.每次的實驗時間為10秒,重復做三次實驗。實驗三:只改變砝碼的重量 實驗結論:砝碼越重,擺動的次數越( ),擺動的頻率越( )。1.只改變砝碼重量,擺動幅度、棉線長度一樣。2.每次的實驗時間為10秒,重復做三次實驗。 綜合三個實驗的測試結果,我們得出影響擺鐘快慢的因素主要是: ① 擺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擺線越短,擺擺動得越快。② 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擺幅的大小無關。 如果擺鐘的時間快了,可以通過( )方法來調整;如果擺鐘的時間慢了,可以通過( )方法來調整。你們玩過蕩秋千嗎?你能想辦法讓秋千蕩得更快些嗎?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在這次實驗中:發現問題作出猜測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