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高三政治總復習(新人教必修4):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高三政治總復習(新人教必修4):第6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考綱點擊 考情播報
1.實踐:實踐的概念、實踐的特點。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具體性、真理的條件性、真理和謬誤。4.認識過程:認識的反復性、認識的無限性。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認識過程等知識點是近三年高考考查的重點,幾乎每年必考。2.復習時要結合我國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研成果等,分析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1.實踐的概念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
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
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
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
(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構成要素——主體、手段
和對象是客觀的。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手段是物質性
的工具,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
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到客觀事物及其
運動規律的制約,因而也具有客觀性。
(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
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
活動的烙印。
(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
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人的實踐活動是
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類實踐
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
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全面把握實踐的含義應注意以下幾點
(1)實踐以人為主體,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
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
(2)實踐不是純粹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它是以客觀事物
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
(3)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
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
(4)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
動”;也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如不能認為“實踐是人
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
[例1] (2009·海南高考)“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當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并化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時,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  )
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的物質性活動
②實踐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動
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
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的有效合理的適應性活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課堂筆記] 選
實踐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具有客觀物質性、
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的特點,能夠把主觀與客觀聯系
起來,①③正確。②夸大了主觀能動性,否認了實踐的客
觀物質性,排除;④承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否認了主
觀能動性,排除。
B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在實踐活動中,人們
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
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
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
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促進人類
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
深化。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1)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就必須超出
認識的范圍,從認識之外尋找判斷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
符合的標準。
(2)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才能檢驗主
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
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
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
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
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
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1.正確理解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1)原理內容: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
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目的和
歸宿,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對實踐
具有反作用,科學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2)方法論: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中認
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又要重視
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2.認識的主體和客體
(1)認識的主體是指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
活動的人。認識的客體是指進入主體活動范疇并與主體發
生聯系的那部分客觀事物,是主體認識、改造的對象。
(2)認識的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在實踐的基
礎上統一起來。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依賴表現為:它們各以
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發展的前提,失去任何一方,都無法
形成對象性活動的認識結構,都不能發生相互作用的功能
關系。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表現為:①主體改造客體。
主體與客體改造和被改造的關系,是人的認識所特有的能
動性的最突出的表現,是人的認識所特有的本質力量的最
有力的證明。②主體反映客體。主體與客體反映與被反映
的關系,是在主體與客體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的基礎上產
生出來的。
[例2] (2009·廣東高考)“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這表明(  )
A.書本知識比親身實踐更為重要
B.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
D.書本知識要和具體實踐結合
[課堂筆記] 選
材料強調的是要把書本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并沒有說明書本知識和親身實踐哪一個更重要,故A不符合題意,D正確。獲得知識的途徑既可以是直接經驗也可以是間接經驗,故B錯誤;C與題意無關。
D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1.真理的客觀性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
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
地位等)為轉移。真理和謬誤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
2.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
(1)真理都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
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需要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否則,歷史條件發生變
化,仍舊照抄、照搬,真理就會轉化為謬誤。
(2)真理的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
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正確理解真理的客觀性
(1)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
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一種認識符合客觀對象就
是真理,否則就是謬誤。
(2)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最基本的屬性就是客觀性。一種認
識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絕
不能因人而異,或以某些人的主觀需要為轉移。
(3)真理在內容上是客觀的,因為:第一,真理的內容來自
于物質世界的客觀事物及規律。真理內容的客觀性,決
定了在同一時間、地點、條件下,對同一事物的真理性
認識只有一個。
(4)承認真理的客觀性,就應當堅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例3] (2009·海南高考)最近,我國有科學家采用鋁鈹埋藏測年法的技術手段測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約七十七萬年前,此前,根據其他測年法,學術界采信“四五十萬年前”的說法。上述考古研究情況表明(  )
①任何具體實踐對認識真理性的檢驗都具有局限性
②專家公認的檢驗手段和考古結論具有更高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實踐手段必然會得出不同的考古結論
④不同考古結論應不斷接受新的考古實踐的再檢驗
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④
[課堂筆記] 選
題干材料體現了雖然不同的具體實踐對認識的檢驗都有時代的局限性.但卻可以推動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故①④正確。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故②的說法不正確;③中“必然”的說法太絕對。
D
1.認識具有反復性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客觀
條件的限制(客觀條件是具體的實踐水平;主觀條件是人
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結構與知識水平、認識能力與
認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從認識的客體來看,
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
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
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
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
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
止境的過程。
3.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是一個波浪式
的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總是在實踐中不斷發
展,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
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
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認識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1)從每個具體認識,人的現實認識能力上看,任何認識都
是有限的,任何認識都不是終極認識。每一具體認識受
各種條件制約,只能是對世界一個層次、一個方面、一
個發展階段的認識,只能是相對正確的認識。人的現實
認識能力也是有限的,人類不能完全認識所有的事物,
對每個具體事物的認識也達不到終極認識。
(2)從認識的目的,人的認識能力的發展上看,認識又是無
限的。人類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們改造世界
的活動是沒有止境的,也不是機械地重復,而是一個不
斷深化的過程。因此認識應不斷發展,為實踐的發展提
供指導。
(3)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人的認識能力也是不斷發展的,因
而人的認識也是無限發展的,是有限性和無限性的統一。
[例4] (2009·浙江高考)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對5000只“冰川豹蛛”進行測量后發現,1996~2005年間,這種蜘蛛的體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當地每年的解凍期提前了20~25天。這支持了他們的猜想: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蜘蛛的生長產生了影響,該研究小組負責人表示,這種影響的后果很復雜,一下子無法估計出來。這一說法體現了 (  )
①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
②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③世界總有一些秘密不能為人所理解
④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課堂筆記] 選
本題主要考查對“冰川豹蛛”的認識過程,材料體現了認識論的有關原理。①表述錯誤,聯系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③表述錯誤。
D
考查點1 實踐的概念和特點
1.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之。”這里所講
的“行”是指 (  )
A.對事情要有耳聞 B.對事情要親眼見之
C.要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D.要親身實踐
解析:荀子這段話是說,對事物聽固然重要,但不如親眼看到,看到又不如去認識和理解它,認識它則不如親手去做一做。可見,荀子在這里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他所說的“行”應為我們所說的實踐。本題應選D項。
答案:D
2.2010年大中專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題之
一是投身科學發展實踐。從認識論角度看這主要是強調
(  )
A.物質決定意識     B.意識具有能動作用
C.實踐決定認識 D.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考查點2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解析:大中專學生投身科學發展實踐,主要是強調實踐決定認識,故本題選擇C。A、B不符合題干規定性。D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C
3.16世紀末,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
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
說法。這一事例說明 (  )
A.認識是實踐發展的動力
B.真理與謬誤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感性認識只有上升到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A錯誤。伽利略通過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說法,說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的唯一標準,故選C。真理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不是認識過程的兩個階段,所以B錯誤。D與題意無關。
答案:C
4.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目前72小時的氣象預報可以和25年
前36小時的氣象預報一樣可靠。但由于受天氣狀況原始數
據、計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條件的限制,氣象預報難以避
免誤差。在這個意義上,氣象預報仍然是一門不精確的科
學。此論斷給我們的啟示是,自然現象的無限復雜性決定
了(  )
考查點3 真理
①人的認識永遠不能達到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認識包含謬誤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認識具有相對性 ④人的認識有待于進一步發展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解析:觀點①實質是不可知論,錯誤。②觀點混淆了真理和謬誤的界限。我們可以從相對的意義上認為,在一定條件下為真理性的認識,在另一種條件下就可能成為謬誤,因而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性的認識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展,③④正確。
答案:D
5.德國思想家、文學家萊辛曾說:“人的價值并不取決于
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認為真理在握,決定人的價值的是
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
地追求,是因為 (  )
A.真理是絕對的、永恒的
B.真理與謬誤是截然對立的
C.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D.真理是具有反復性的認識
解析: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不是永恒不變的。A、D兩項說法不準確。B項說法正確,但與題意不符。
答案:C
考查點4 認識過程
6.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經過反復論證和廣泛征求民
意,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9年8月27日通過了全國人大常
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從哲學上看,這說明 (  )
①人的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
②我們的工作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③物質決定意識,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④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結合當前的社會發展狀況,③正確;“面向
社會”體現了②,“反復論證”體現了①。④錯誤。
答案:C
7.2009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中國共產黨
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沿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
展的道路進行了不懈的探索。發展,始終是解決中國問
題的關鍵,這是中國共產黨歷經艱難險阻,總結歷史的
經驗教訓,不斷探索得出的深刻結論。黨對發展問題的
探索,經歷了從“為什么要發展,為了誰發展”到“怎
遷移綜合題
么樣發展”,從發展以解決溫飽問題到逐步上升到執政
興國的高度,從只注重發展速度到科學發展的認識過
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
發,在實踐中堅持真理又不斷創新,逐步地認識到發展
的本質,探尋出發展的規律性,指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
義建設不斷前進。
運用生活與哲學中唯物論和認識論的相關知識,說明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探索過程。
解析:本題考查唯物論中的一切從實際出發、規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認識論中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原理,把以上知識串聯起來,就形成一個完整的答案。
答案:(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探索過程,是立足國情、實事求是的過程。
(2)規律的客觀性與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探索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
(3)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中國共產黨關于發展的探索過程經歷了從“為什么要發展,為了誰發展”到“怎么樣發展”,從發展以解決溫飽問題到逐步上升到執政興國的高度,從只注重發展速度到科學發展的認識過程。
經典中國——輝煌60年
材料1:六十載奮斗創業,一甲子
春華秋實。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邁
著雄健的步伐,走過了60年光輝歷程,
迎來了60華誕。10月1日上午,首都各
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
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20萬軍民以盛大的閱兵儀式和群眾游行歡慶偉大祖國的這一盛大節日。
材料2:2009年10月1日,胡錦濤在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新中國60年的發展進步充分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我們將堅定不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材料3:以“我與祖國共奮進”為主旨的群眾游行分
“奮斗創業”、“改革開放”、“世紀跨越”、“科學發
展”、“輝煌成就”、“錦繡中華”、“美好未來”7個
部分,由36個方陣、60輛彩車和6節行進式文藝表演組成,
4000多人的軍樂團、民樂團、合唱團現場演奏演唱。參
加游行的10萬各界群眾以不同方式,盡情抒發對中國共產
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由衷贊美和美好祝福。
1.2009年10月1日,我國在北京舉行了國慶60周年盛大群眾
游行慶典,游行隊伍按照高舉旗幟、展示成就和面向未來
展開設計,分為“思想篇”“成就篇”“未來篇”三大篇
章共七個部分。上述材料體現了怎樣的哲學道理?
[生活與哲學角度]
提示:(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60年來,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取得了輝煌成績。
(2)意識具有能動作用。60年來,我們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取得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政治穩定、綜合國力顯著提高。
(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新中國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的發展道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4)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一脈相承的。
2.我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歷程是如何體現實踐決
定認識的?
提示:(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總結。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隨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逐步產生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3)我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創新和探索體現了面對新的實踐,敢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性思維。
1.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但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僵死的教
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隨著中
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向前發展,黨對實踐經驗還會作進
一步的總結,還會有一個又一個新的重大理論創新。這是因為
A.原來正確的理論隨著社會的發展會逐漸喪失合理性
B.真理必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
C.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要多次反復
才能完成
D.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解析: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那些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地向前發展。從材料中可以得出的另一個原因是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故D最符合題意。
答案:D
2.2009年,我們迎來了新中國的60華誕。新中國60年的不平
凡歷程,就是一次次戰勝艱難險阻、一次次經受嚴峻考驗
的過程。知難不退,迎難而上,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布
署:繼續全力保增長,堅定謀發展,2009年的經濟寫下了
新的光輝篇章。材料說明 (  )
①人的主觀能動性能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②正確的意識
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③矛盾雙方的轉化是現實的、任
意的 ④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這是一切新事
物發展的途徑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①說法錯誤,主觀能動性不能起決定作用;③的說法也錯誤,矛盾雙方的轉化是有條件的,不是任意的。“知難不退,迎難而上”體現了事物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的哲學道理;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布署,體現了正確的意識會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
答案:A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游县| 巨鹿县| 象州县| 延川县| 富源县| 南陵县| 于田县| 望都县| 开平市| 蒲城县| 鄂托克旗| 东兴市| 西畴县| 修文县| 雷州市| 弋阳县| 山西省| 洛南县| 湖北省| 虹口区| 开江县| 呼伦贝尔市| 六枝特区| 连平县| 沧源| 玉龙| 荆州市| 沙坪坝区| 连南| 哈巴河县| 渝中区| 额敏县| 哈巴河县| 札达县| 盐亭县| 塘沽区| 永福县| 桐庐县| 革吉县| 河东区|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