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知識目標 ①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曾長期處于世界前列。②理解不同區(qū)域的文化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③明確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④理解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⑤感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能力目標 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運用中華文化發(fā)展的典型事例,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堅定維護民族團結的信念,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qū)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展現(xiàn)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本課重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xiàn)本課難點 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按照美學家王朝聞先生的說法,二人轉“好像一個天真、活潑、淘氣、靈巧、潑辣甚至帶點野性的姑娘,既很優(yōu)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說是帶刺兒的玫瑰花”。“二人轉”從白山黑水的東北黑土地上熱熱鬧鬧地一直走到今天,這種民間藝術形式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東北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足見其群眾基礎之深厚。它那粗獷、通俗、火爆的表演風格,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情節(jié)和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感,以及獨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正是二人轉藝術別具一格的魅力所在。[思考] (1)作為文學藝術中的東北“二人轉”,可謂家喻戶曉。總的說來,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具有哪些特點?(2)獨樹一幟的中華文化,除了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上,還表現(xiàn)在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上。我國的科學技術具有什么特點?提示:(1)我國的文學藝術具有以下特點: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2)我國的科學技術的特點是:實用性和整體性。一、獨樹一幟,獨領風騷1.中華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既包括 、 、、 方面的內容,也包括 、 方面的內容。2.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 、展示人們的有獨特的作用。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以其的內涵、 的風格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學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教育歷史哲學道德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精神世界豐富而絢麗精神生活鮮明而獨特3.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 的重要標志之一。總的來說,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 和的特點。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 、 和 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生動體現(xiàn)。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 特征。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 。文明程度實用性整體性勤勞智慧艱苦奮斗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區(qū)域特色三、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1.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的 、 、以及 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其中,藏族的 、蒙古族的 和柯爾克孜族的 被并稱為三大英雄史詩。漢族鮮卑族吐蕃族《格薩爾王傳》《江格爾》《瑪納斯》西域各族2.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xiàn)出多種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 ,又有各自的 。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 和 ,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和強大的 。3.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 ,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文化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 、 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民族文化共性民族特性強烈認同感歸屬感文化底蘊民族凝聚力包容性和睦相處吸收借鑒4.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鑄在民族的 、和 之中,是激勵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克服艱難險阻、戰(zhàn)勝 、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 ,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明天的 。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內憂外患強大精神力量不竭力量之源1.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獨特性”(1)中華文化的特色是輝煌燦爛、博大精深文化內容既反映上層人的生活,也貼近百姓。譬如,園林設計上呈現(xiàn)地域差異,南方園林多體現(xiàn)居者閑適心境,北方園林多呈現(xiàn)皇權的尊貴顯赫;傳統(tǒng)科技發(fā)達,許多古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2)中華文化對世界的貢獻中華文化對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宋元時期的三大發(fā)明先后西傳,對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改造舊社會產生了巨大推動作用,推動了近代社會的到來。(3)中華文化的“獨樹一幟,獨領風騷”突出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上。①文學藝術:首先要把握中華文學藝術的作用: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示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其次要把握中華文學藝術的特點:歷史輝煌而悠久;內涵豐富而絢麗;風格鮮明而獨特。最后要把握中華文學藝術的重要地位: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學技術:首先應明確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其次要明確我國科學技術的地位:在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再次要明確我國科學技術的特點: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的特點。最后要明確我國科學技術的意義: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和艱苦奮斗精神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的生動體現(xiàn)。2.正確理解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性”和“民族性”(1)中華文化的區(qū)域性①成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②不同區(qū)域文化之間的關系: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鑒、相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③具體表現(xiàn):吳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別具有水鄉(xiāng)文化和邊陲山寨文化的特征。(2)中華文化的民族性①我國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例如,我國的雕刻建筑藝術是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又如,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并稱為三大英雄史詩。②我國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xiàn)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們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④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⑤意義:它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3.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雖歷經磨難,但從未中斷,表現(xiàn)出極強的生命力。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中華文化在自己的發(fā)展歷程中,從不抱殘守缺、固步自封,而是以非凡的包容會通精神來豐富和完善自己。中國古代思想家雖各有所尊,但又提倡“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互相駁難,卻又互相吸收,呂不韋主持編撰了《呂氏春秋》體現(xiàn)了總攬百家的思想。“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易傳·系辭下》)正反映了先秦百家學說互相包容薈萃的歷史事實。正是這種包容會通精神,使得中華文化具有非凡的融合力。在中華文化發(fā)展過程中,這種融合力使得中華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善于吸收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不僅善于包容百家學說和不同地區(qū)的文化精華而日臻博大,而且還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中華各民族文化,例如歷史上的匈奴、鮮卑、羯、羝、羌、契丹、遼、金等民族的文化,都深深融匯于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沒有這種融合,也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漢代北方民族的器用雜物、樂器歌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司馬彪:《續(xù)漢書·五行志》)。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民族大融合時期,充滿生機的北方民族精神,為中原農耕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漠北淳樸之人,南入中地,變風易俗,華洽四海”(《魏書·崔浩》)。盛唐是中國古代最為開放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包容性發(fā)揮得尤為淋漓盡致,“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元稹:《法曲》)。首都長安更是“胡化極盛一時”,胡漢文化互相融合,中華文化更加豐富多彩,生機勃勃。即使是對外域文化,中華民族最終亦能敞開其博大的胸懷,批判吸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佛)、道三者得以長期并存,典型地反映了這一包容會通精神。佛教自漢代傳進中國以來,至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形成一個高潮,中國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過與外來佛教文化的匯通交融,獲得新的營養(yǎng)而進入更高的層次。所以,在中國古代,儒、釋(佛)、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唐太宗在《大秦景教碑》序文里,甚至表達了任何宗教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的思想。明末清初時期,西方的基督教傳入中國,帶來了西方文明。雖然這時的中國已漸趨保守,文化的包容性有所減弱,但許多有識之士,仍提出了“遐方文獻,何嫌并蓄兼收”(李之藻《刻同文算指序》)的主張。事實上,歷史上中國除了儒、釋(佛)、道三者并存外,甚至還以寬厚的心態(tài)接受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而耶穌傳教士傳進的科學技術,曾對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近代以來,面對西方列強的欺凌壓迫,大批熱血知識分子仍然不忘學習西方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這種文化開放心態(tài),正是中華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品格的表現(xiàn)。[例1] (2009·安徽)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xiàn)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繽紛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和一脈相承C.中華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夠實現(xiàn)融會貫通[解析] 經徽戲、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由題干可選C。A不符合題干,B光說繼承,沒有體現(xiàn)吸收借鑒,D說法不準確。[答案] C[例2] (2009·廣東文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這句話可以用來表達文化的 ( )A.包容性 B.不平衡性C.同一性 D.時代性[解析] 這句話主要體現(xiàn)了文化上的求同存異,即一個民族的文化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答案] A[例3] (2009·江蘇)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將中華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完美結合,向世界奉獻了一部奧運史上最華美的樂章。這充分說明 ( )①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博采眾長②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③外來文化是中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④中華文化正在成為世界文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該題考查了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和中華文化的包容性。③錯,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礎;④錯,中華文化只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成為世界文化。故選A。[答案] A[例4] (2009·福建)在《海峽西岸建設》特種郵票中,有兩枚以“閩臺緣博物館”和“湄洲媽祖”為題材,展現(xiàn)了“閩臺關系”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和法緣久的特點。“五緣”顯示了閩、臺文化之間 ( )①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鑒③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解析] 通過“五緣”可以看出閩、臺兩地文化同根同源和相互交融的特點,故①②符合題意,③④不是材料所體現(xiàn)的。[答案] A[例5] (2009·天津)《格薩爾王傳》是藏族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近千年來,它主要由民間藝人口耳相傳,隨著許多民間說唱藝人步入高齡,這部英雄史詩瀕臨失傳。為使這一優(yōu)秀文化遺產得以傳承,黨和政府專門組織人力,撥出專款,搶救整理并出版了《格薩爾王傳》。材料說明 ( )①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點③中華文化得到各族人民的認同④中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格薩爾王傳》幾千年來由民間藝人口耳相傳,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部作品既是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詩,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故④符合題意,②③不是材料體現(xiàn)的。[答案] D[例6] 材料一 聞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克孜爾千佛洞等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古代的漢族、鮮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材料二 許多少數民族用自己的語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維吾爾族文字、朝鮮族文字等,創(chuàng)造了優(yōu)秀的民族文學。其中,藏族的《格薩爾王傳》、蒙古族的《江格爾》和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并稱為三大英雄史詩。(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了什么問題?(2)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題所反映的問題是如何認識的。[解析] 此題考查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考查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并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解答第(1)問必須對兩則材料所反映的問題進行歸納和概括;解答第(2)問應運用中華文化與中華各民族文化之間關系的知識,說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答案]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問題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①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它們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③中華文化呈現(xiàn)著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1.中華文化中的文學藝術以其輝煌而悠久的歷史、豐富而絢麗的內涵、鮮明而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國文學藝術的這一特征反映的中華文化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求同存異C.兼收并蓄 D.源遠流長[答案] A2.下列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 )①文化的獨特性 ②文化的地域性③文化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傳承性A.①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 B3.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注重實際應用,其特點是( )①實用性 ②整體性③區(qū)域性 ④民族性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 A4.《三國演義》塑造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說明我國的文學藝術 ( )A.有著輝煌而悠久的歷史B.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向往C.有著鮮明而獨特的風格D.對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答案] C5.我國至今使用的許多民族樂器,如笛、琵琶、胡琴、橫吹、鼓、腰鼓等,都是從漢代開始由各邊疆民族地區(qū)陸續(xù)傳入內地的,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很早就在祖國的藝術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這表明 (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B.中華文化獨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發(fā)展作出了貢獻D.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顯示出不同的特色[答案] C6.《人民日報》載文指出,走民族化道路要防止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盲目排外,一種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詩人必須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兼收并蓄,進一步吸納和融合西方文化,有效解決困擾我們的詩歌民族化問題。(1)什么是兼收并蓄?(2)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現(xiàn)象?請簡要分析。[答案] (1)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2)上述材料告訴我們,豐富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詩歌,必須堅持文化開放,兼收并蓄,進一步吸納和融合西方文化。這是因為,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圖片賞析(1)龍門石窟概況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里處的伊河兩岸,這里東(香山)、西(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1961年,龍門石窟(含白居易墓)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風景名勝區(qū)。2000年11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嗣后歷經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宋、明諸朝,斷續(xù)營造達500余年,現(xiàn)存伊河兩岸山崖峭壁間的兩千余座窟龕和十萬余尊造像,多數為北魏和盛唐兩個時期的雕刻作品。(2)云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川水的北岸。開鑿于5世紀中葉前后。云岡石窟北魏時稱武州山石窟寺或曰武州山石窟佛寺。后又稱靈巖寺或曰靈巖石窟等,較規(guī)范的正名即解放后定為:云岡石窟。云岡石窟東西長約1公里,現(xiàn)存大小洞窟共53個,規(guī)模較大的洞窟約有22個。小龕1100多個,大小造像5.1萬尊。高者17米,小者1厘米。云岡石窟歷史悠久,從修建上大體可分為三期工程。每一期工程都各具特色,每期工程都是當時社會歷史的真實寫照。最早的工程為“曇曜五窟”(16-20窟),位于西部東頭。開鑿于文成帝初年(即453年),屬皇家工程。窟平面為馬蹄形,穹窿頂,仿印度草廬式和游牧民族氈包式。這種結構從力學上講為拱形式,防震能力強,有較大的支撐力,不易塌毀。這是早期工程窟式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主像以三世佛為主,還有釋迦牟尼、彌勒菩薩,外壁雕滿千佛。這是早期工程的造像內容的顯著特點之一。主佛形體高大,占據窟中主要位置。佛面方圓,深目高鼻,上身內著僧祗支,外著袒右肩或通肩大衣。菩薩戴高寶冠,胸飾頂圈,短瓔珞,戴臂釧,下著羊腸大裙。早期工程突出了“皇帝即當今如來”的政治佛教的主題,獲得了“人神”合一、“政教”合一的效果。(3)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于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qū),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余處,現(xiàn)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并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作為蘇州古典園林典型例證的拙政園、留園、網師園和環(huán)秀山莊,產生于蘇州私家園林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以其意境深遠、構筑精致、藝術高雅、文化內涵豐富而成為蘇州眾多古典園林的典范和代表。蘇州以園林見長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以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huán)秀山莊為代表的古典園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4)秦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臨潼縣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是秦始皇陵的從葬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1987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目錄。1974年的這一發(fā)現(xiàn)震驚中外,1975年國務院批準在一號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000平方米的博物館,并于1979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二號和三號展坑陸續(xù)于1989年和1994年正式展出。1999年6月,又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彩色兵馬俑,其高超的彩繪藝術和富有力感的造型再次向世人展現(xiàn)了西安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 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的收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yè)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