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考點突破1.物質的根本屬性與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說物質的本質。這個唯一特性是在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中規定的,是相對于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客觀實在性是從總體上泛指人們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這是可感知的物質東西的共性,是說物質的絕對的、不變的特性,即存在于可感知的各種客觀實在之中的根本特性。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指物質存在的狀態是怎樣的,是怎樣存在的,或者說“客觀實在”本身有哪些屬性。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物質除了運動這一屬性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無限性等許多屬性。這些屬性都是與物質不可分的。在物質所具有的一切屬性當中運動屬性是關于物質存在的屬性,也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表現在對立與統一兩方面(1)二者的對立即表現為二者含義不同。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2)運動和物質的聯系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不是固定不變、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不停運動中的。只要是物質,它就是運動的,物質不存在,運動也就消失了,因此,事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物質是運動的物質,脫離運動的物質是不存在的。整個世界包括從宏觀到微觀,從無機界到有機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中。不運動、不變化的事物是沒有的。②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是物質的運動。在運動的五種基本形式當中,每一種運動形式都有它的主體,或者說都有它的載體和物質承擔者,不論是宏觀物體,還是微觀物體,還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都統稱為物質,運動通過它們得以體現,離開物質的運動是沒有的。③物質與運動密不可分,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離開運動談物質,設想沒有運動的物質,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形而上學否認物質具有運動屬性,把物質看成是不運動、不變化的,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如“刻舟求劍”。離開物質談運動,設想沒有物質的運動,是唯心主義的觀點,唯心主義否認世界的客觀存在,把運動看作是一種精神的運動,這是對物質運動屬性的歪曲。《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3)在理解物質與運動不可分這一觀點時,還要明確:一切物質都在運動,這既是從時間上來說的,也是從空間上來說的。從空間上看,一切事物,包括人類思維,都在運動變化,從時間上說,正因為運動,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發展,一切具體事物也都有其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從實際出發,堅持運動變化的觀點。(4)運動和物質的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要求要善于在運動中把握事物,不能靜止地看問題,要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3.正確理解靜止的內涵(1)哲學上的靜止有兩種情形:第一,從空間上說,相對另一事物而言,空間位置保持相對不變。如,我們坐在教室里,相對于教室或者地面來說,我們沒有發生位置的移動,因而說我們是靜止的,這種靜止是相對的靜止,實質我們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時時刻刻都在運動,運動是絕對的,靜止只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第二,從時間上說,一事物的性質在一定時間內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該事物仍為該事物,從事物未發生性質的變化來說,也表現為一種靜止狀態。該事物雖未發生質變,但它仍在發生量變,如一個蘋果還未腐爛變質,我們說它是靜止的,實質它的水分也在蒸發。(2)靜止是相對的、暫時的、有條件的,絕對靜止不變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靜止中也包含著運動,它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一是物質運動形式是復雜多樣的,當我們說某一物體是靜止的時候,指的是在一定條件下和范圍內,它沒有進行這種或那種形式的運動,如沒有進行機械運動,因而顯示出一定的靜止狀態來。但是此時此地它還在進行著其他形式的運動,如物理運動、化學運動等等。二是,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質,都只能是暫時的,物體在保持自身性質不變的情況下,它還在進行量的變化,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某物就會發生根本性質的變化而轉化成他物。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1)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在肯定物質是運動的同時,也承認靜止的存在,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2)方法論要求。要求我們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問題,又要看到事物相對靜止的存在。(3)反對的錯誤傾向。反對割裂運動和靜止辯證關系的兩種錯誤,一是否認運動的絕對性,把世界說成是絕對靜止不變的形而上學的觀點;二是否認相對靜止,借口事物的運動變化,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論。●誤區警示事物發展過程終結后就是相對靜止。解析: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唯物辯證法認為,整個世界都處于運動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普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因而是絕對的。而哲學上的靜止指的是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質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運動和靜止兩種狀態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題目的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違背了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因而是錯誤的。●真題再現例題 (2009·江蘇單科,26,2分)“少年安能長少年,海波尚變為桑田。”唐代詩人李賀的這一詩句體現了 ( )A.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和有條件的B.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C.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D.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點評:從題干李賀的詩句中“安能”、“尚變為”可以看出詩句主要強調運動。“運動是有條件的”說法錯誤,排除A;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B錯誤;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D不正確。故選C。●考點突破1.全面理解發展(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之中,都有其產生、變化、發展的歷史。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2)發展的含義發展就是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要正確把握發展概念,要著重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但不能把任何變化都看成是發展,發展是一種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第二,要明確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所謂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東西。相反,那些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正在日趨滅亡的東西,則是舊事物。我們判斷一個事物是新還是舊,關鍵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觀規律,有沒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不能以事物出現時間的先后、一時力量的強弱、發展速度的快慢、事物的名稱和旗號等表面形式上來判斷。(3)唯物辯證法關于發展觀點的原理和方法論要求:①原理內容: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②方法論要求:用發展的觀點觀察和處理分析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明確事物處于怎樣的階段和地位;要堅持與時俱進、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新事物的成長。③反對的錯誤傾向:堅持發展的觀點,就要反對認為事物是一成不變的靜止的觀點,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2.聯系和發展的關系:(1)區別: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發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2)聯系:第一,由于事物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才引起事物的狀態和性質的改變,從而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統一的。聯系構成運動和發展,運動和發展表現為聯系。第二,唯物辯證法作為世界狀況正確反映的科學體系,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它的兩個總特征。只有聯系而沒有發展或者只有發展而沒有聯系都是不完整的,都不能從根本上正確地揭示事物的狀況。只有把二者統一起來,才有可能正確地揭示世界的本來面目。3.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創造性思維(1)培養創新精神的哲學依據: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變化發展中,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培養創新精神,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是發展的表現,發展是創新的實質。(2)創新的重要性: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3)培養創新精神的要求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自覺地把思想和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4)對于青年學生來說,就要做到:第一,看待事物和分析問題要站在發展的立場上,促進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的成長和壯大,實現事物的發展。第二,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規和安于現狀的舊觀念,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三,要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方法,在學習和工作中,大膽革新,勇于創新。●誤區警示1.不能把運動、變化等同于發展解析: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1)區別:第一,含義不同。運動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變化是指事物在運動過程中所發生的狀態乃至性質的改變,包括量變和質變;發展是指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第二,側重點不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它同靜止的觀點相對立,變化主要反映事物運動的多樣性、程度和狀態,它與凝固的觀點相對立;發展側重指事物上升、前進的運動和變化,反映著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不斷更替和形成的過程。第三,范圍和深刻程度不同。發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但不能說運動和變化都是發展;運動和變化比發展范圍廣,而發展則比運動、變化深刻得多,它表明了事物運動和變化的總趨勢和總方向。(2)聯系:第一,總體方向相同。三者都屬于唯物辯證法科學體系中同一序列的要領和范疇,都表明事物不是絕對靜止的。第二,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內部諸要素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第三,表達的科學觀點相同。唯物辯證法是關于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科學,唯物辯證法把運動、變化、發展結合在一起表達自己的發展觀。2.變化是發展的原因,發展是變化的結果解析:唯物辯證法認為,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才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而這種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聯系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原因,而變化和發展都是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結果。變化是指事物運動中所發生的狀態乃至性質的改變。變化有上升的、前進的變化和下降的、倒退的變化,只有那種上升的、前進的變化才是發展。可見,發展.只是變化的一種形式,而非結果。●真題再現例題 4“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體現了 ( )A.社會變化總是循環往復的B.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C.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D.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點評:本題應選B。“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明社會是變化發展的,故B正確。A說法錯誤,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并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