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分析事物的本質●考點突破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的兩個階段,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1)二者的區別是:第一,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根本區別);第二,感性認識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認識則必須通過人的抽象思維而獲得;第三,感性認識是認識的起點,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2)二者的聯系是:第一,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理性認識的基礎。沒有感性認識,就不會產生理性認識。理性的東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認識,否則,理性認識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是主觀自生的東西。另外,從認識的不同層次來看,作為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識,只有通過感性認識才能獲得。堅持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這一觀點就是堅持了認識論中的唯物論。第二,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到理性認識。這是由感性認識的局限性和認識的任務、目的決定的。認識的根本任務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認識的目的在于用獲得的理性認識去指導實踐。因此,必須使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堅持這一點就是堅持了認識論中的辯證法。第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滲透的。在現實的認識過程中,既沒有純粹的感性認識,也沒有純粹的理性認識,兩者總是交織在一起的。第四,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無論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最終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2.現象、本質和規律的關系(1)區別:現象 本質 規律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 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 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事物的個別的東西 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多變的 是相對穩定的能夠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維去把握(2)聯系: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都是現象和本質的統一體。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存在于大量的現象之中,大量合乎規律的現象是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表現形態。無論真象還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對現象的認識有助于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但不能代替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總之,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3.真象和假象的關系(1)二者的區別:第一,二者表現事物本質的方式不同。真象從正面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表現本質。第二,假象比真象帶有更大的迷惑性。(2)二者的聯系:第一,二者都屬于現象,是事物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現。第二,二者都與本質相聯系。第三,二者都是客觀的,屬于物質范疇,都可以被認識。4.假象也是事物本質的表現任何事物都是客觀地、普遍地存在著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它們相互依賴、不可分割。一方面,本質是現象的根據,本質決定現象,并且總是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現象又總是從特定的方面表現事物的本質,它的存在和發展變化,歸根到底是依賴于本質的。在客觀事物中,不表現為現象的本質,或者不表現本質的現象,都是不存在的。根據對事物的不同表現方式,現象可分為真象和假象。真象是指那些從正面直接表現事物的本質,和本質直接一致的現象。假象則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從反面歪曲地表現事物本質的現象。假象雖是一種與本質對立最為明顯、最為突出的現象,但它也是為本質所決定的,也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只不過它是以否定的方式從反面來表現本質,并掩蓋本質。列寧曾經指出“假象的東西是本質的一個規定,本質的一個方面,本質的一個環節”。就是說,假象與真象一樣,也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總之,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真象從正面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表現本質。而假象比真象帶有更大的迷惑性。因此,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能停留在現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誤區警示1.現象是感性認識,本質是理性認識解析: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們都是主觀的,都屬于意識范疇。而現象和本質都是客觀的,都屬于物質范疇,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和內部聯系。因此上述說法是錯誤的。2.認識了現象,也就認識了事物的本質解析: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現象和本質不能合二為一,因為,事物既有它的現象,又有它的本質和規律,本質和規律存在于現象之中。人的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現象,不能感知本質和規律??茖W的任務就是透過現象抓住本質。如果合二為一就不需要科學研究了。3.事物的本質是穩定的,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也是穩定不變的解析:事物的本質是穩定的,這是相對于現象而言的?,F象是多變的,本質則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把相對穩定理解為絕對穩定、永遠不變,則是不對的。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事物的本質也不是絕對不變的。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對事物本質的認識也必然向前推移,把認識固定化、僵化的觀點是形而上學的觀點。4.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是現象的總和解析:事物的現象是本質的表現,真象從正面反映本質,假象從反面反映本質。“現象是事物本質的表現”的說法是正確的。但本質不等于現象的簡單相加。因為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質。也正因為現象同本質之間有區別,因此說“本質是現象的總和”的說法是錯誤的,現象的總和還是現象,不可能上升到本質。5.不能把假象與錯覺混為一談解析:假象是指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的現象。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同樣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屬于客觀事物,也不是客觀事物本質的體現。錯覺屬于主觀范疇的東西。所以,我們不能把假象與錯覺混為一談。二者的區別:(1)假象是由客觀事物本身決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質的一種特殊現象,它留給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錯誤,而是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外部實際表現的反映。錯覺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錯誤感知,是對被感知的客觀事物的歪曲反映。它既不屬于客觀事物,也不是客觀事物本質的某種體現,它表明的是客觀事物與主觀反映者之間的矛盾。(2)假象是屬于客觀范疇的東西,錯覺是屬于主觀范疇的東西。二者的聯系是:假象是引起錯覺的一個主要原因,錯覺是由于人們受假象迷惑的結果。6.現象相同本質就相同,本質相同現象就相同解析:現象和本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F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現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同事物的本質一致的現象,是事物本質的表現;假象則是從反面表現事物的本質。所以,有些事物現象類似,但本質不一定相同。由于真象和假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所以本質相同的事物的現象有可能不同。7.感性認識是錯誤的,理性認識是正確的解析:認識要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而不是因為前者錯誤,后者正確。認識正確與否,關鍵在于它是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而不在于它是反映了事物的現象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只要是真實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認識,無論是對事物現象的反映還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都是正確的認識。歪曲地反映了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是錯誤的認識。8.感性認識的總和就是理性認識解析: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只有對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才能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所以說感性認識的總和是理性認識的說法是錯誤的。9.假象是錯誤的現象解析:正確、錯誤都屬于主觀范疇,而假象是客觀的,所以不能說假象是錯誤的現象。10.假象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解析:反映是指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腦而引起對事物的認識;假象是對事物本質的歪曲表現而不是反映,是人的認識反映的對象。●真題再現例題 (2009·重慶)人們曾用求神膜拜自然用思維證明自然后來用觀察、想象和檢驗摸清了大自然的脾氣但景象不斷變幻大自然在微笑——仍然沒有供出她內心的秘密——摘編自{英}W. C.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下列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科學的“思維”能證實大自然“內心的秘密”B.摸清“大自然的脾氣”,就是對不斷變幻的“景象”的感知C.只有不斷摸清“大自然的脾氣”,才能接近“內心的秘密”D.人們能認識不斷變幻的“景象”,也能徹底把握“內心的秘密”點評:本題應選C。A觀點錯誤,認識大自然的秘密也就是規律,離不開科學思維,但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正確與否最終要通過實踐來證實。B觀點錯誤,對不斷變幻的景象的感知屬于感性認識,僅僅將認識局限到這一層次并不能夠真正摸清大自然的脾氣。D認為人類不僅能夠認識事物的現象,也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但錯在“徹底”,詩中“大自然仍然沒有供出她內心的秘密”也說明D不符合題意。●考點突破1.認識的根本任務是什么: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2.為什么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透過現象抓本質(1)從現象與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說,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和規律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聯系,它是個別的、多變的東西;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是同類現象中一般的東西,是事物相對穩定的內部聯系;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因而,我們認識了事物的現象,還不能說是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和規律。(2)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說,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正因為正確的理性認識比正確的感性認識更可靠、更深刻,我們就不能滿足于獲得感性認識,而應該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運用理性思維對現象進行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3)從認識的作用來看,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①認識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正確的感性認識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功不可沒”,但正確的理性認識對實踐活動則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人們的感性認識應當上升到理性認識。②真理。真理是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③科學理論。如果把真理性的認識系統化,按其內在的邏輯構成一定的體系,就形成科學理論。④真理、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真理、科學理論的性質,決定了它能夠預見事物發展的方向,指導人們提出實踐活動的正確方案,因而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3.認識的根本任務既然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我們在認識事物時就應該給自己提出這樣的要求:必須透過現象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否則,只看現象不看本質,會使人處于迷惘之中,理不出事物的頭緒,分不清事物的性質,看不準事物發展的方向,盲目地進行實踐,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要么一無所獲,要么事與愿違。4.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具備兩個條件(1)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①原因:現象是入門的先導,認識事物的本質及規律只能從認識它的現象開始,感性認識是整個認識的起點。②人們要占有什么樣的感性材料。人們要占有十分豐富,且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不是任何感性認識都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有具備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感性認識才有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③人們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徑是參加實踐。在實踐中進行觀察,進行調查研究,忠實地記錄各種數據、各種資料。就個人來說,也可以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使用他人提供的各種資料。④發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前提。(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①發揮主觀能動性,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的過程,是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這個過程也即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②對搜集到的感性材料,去掉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材料,抓住最能表現事物本質的,典型的、主要的東西。我們把這個過程稱之為“去粗取精。”在認識過程中“去粗取精”的原因及必要性?!叭ゴ秩【笔侨藗冊谟筛行哉J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出正確判斷之前,進行邏輯加工的必經步驟和重要方法,因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兩點,而兩點中又有主要之點和次要之點。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因此,在認識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看到哪些材料是主要的,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哪些材料是次要的,與事物的本質無關緊要,然后決定取舍。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科學概念,得出正確判斷。“去粗取精”不僅是認識過程中進行邏輯加工的方法,而且,從更廣泛意義上說,也是人們進行各種創造性思維活動的一個指導原則。在實際工作中,也只有注意去粗取精,才能使多項工作精益求精。③去偽存真就是對獲取的感性材料,剝掉其虛假的現象,發現事物的真象,不要認假為真,被假象所蒙蔽。“去偽存真”的原因及基本方法。在現實生活中,真偽往往是混雜的,人們對事物的真偽一時難以分辨。這一方面是因為事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事物的現象和本質往往不是一致的,現象中常常夾雜著許多假象,加之事物的發展有一個過程,當它的本質尚未充分暴露時,人們要真正的把握它是有一定困難的。另一方面,由于主觀方面(如知識、經驗、觀點的影響)的原因,人們的認識不可能絕對地正確反映客觀現象。因此,我們必須提高鑒別真偽的能力,善于去偽存真。去偽存真要有質疑精神,自覺地運用比較的方法,要通過實踐辨別真偽。④由此及彼就是把零碎的、孤立的感性材料聯結起來,不要抓住一點不及其余。由此及彼的原因及其主要的方法。我們之所以在思考問題過程中,要由此及彼,這是因為,客觀世界本來就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交織起來的圖畫。我們要認識這幅圖畫,就要用聯系的觀點把構成圖畫的各個部分由此及彼地聯系起來思索。⑤由表及里是指對所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分析,通過事物的外部聯系發現事物的內部聯系,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在思維過程中由表及里的原因。人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都是通過事物的表面現象,逐步深入而認識到它的本質的。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F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它暴露在外,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本質是事物內在聯系,它潛藏在內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靠理性思維才能把握。而任何現象都從某些方面表現著本質,任何事物的本質又都要通過一定的現象表現出來。因此,我們要把現象當作入門的向導,進了門就要抓住本質??傊?,只有掌握由表及里的科學方法,才能通過現象抓本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不可分割的整個思維過程。這是一個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動腦筋的過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分析與綜合的思考過程。對感性材料進行這樣的加工制作,是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關鍵。(3)實現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需要具備的兩個條件,在這一飛躍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第一個條件是構成飛躍的基礎、前提,但它只提供了飛躍的可能性;而第二個條件才是關鍵,它使飛躍由可能變為現實。第一個條件主要是獲得感性認識,而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獲得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只有具備了第二個條件,才算是完成了認識的根本任務。5.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之間的關系(1)區別: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包括正確認識、錯誤認識,也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包括簡單認識和理論化的認識,包括真理性認識和謬誤性認識。理論、真理、科學理論屬于認識范疇,但認識并不就是真理或科學理論。理論是人們把在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加以概括和總結所形成的某一領域的知識體系,理論可以是正確的科學的,也可以是不正確不科學的。不成“體系”的認識或知識不成為理論。真理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不單單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正確反映,對事物現象的正確反映也是真理,關鍵要抓住“正確反映”。正確的感性認識、科學的理論、正確的理性認識都是真理。科學理論是從客觀實際中抽象出來,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證明的,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理論??茖W理論是真理性認識的系統化,是按其內在邏輯組成的一定的知識體系。科學理論是認識,是理論,是真理,是理性認識。但不能倒過來說“理論、真理、理性認識都是科學理論”。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作用,科學預見作用。(2)聯系:第一,它們都源于實踐,依賴于實踐。第二,它們在形式上是主觀的,第二性的,由實踐決定的。第三,它們的內容是客觀的,都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反映,對實踐具有反作用。第四,它們都屬于意識范疇,受物質條件的制約并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誤區警示感性認識比理性認識可靠解析: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的反映是正確的,有的反映是錯誤的,所以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可能可靠,也可能不可靠。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感性認識可靠,理性認識是不可靠的,也不能籠統地說感性認識不可靠,理性認識是可靠的,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理性認識,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也是可靠的。在二者都可靠的前提下,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可靠。因為感性認識是對事物現象的認識,而理性認識是對事物本質的認識。●真題再現例題 (2008·山東)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天圓地方”、“圓球體”、“扁球體”和“不規則扁球體”的漫長過程。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體現的哲理是 ( )A.創新是對既有理論的突破和拋棄B.認識在實踐中多次反復而無限發展C.意識隨著客觀世界的變化而變化D.對同一確定對象會有多個真理性認識點評:本題應選B。材料表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在不斷深化發展,故B正確。A觀點錯誤,創新是對既有理論的“揚棄”,即繼承和發展的統一。C與材料不符,材料中對地球形狀認識的變化不是由地球形狀本身變化引起的。人們對特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故D觀點錯誤●考點突破1.認識過程的兩次飛躍(1)兩次飛躍的區別①內涵不同。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的根本任務,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②兩次飛躍實現的原因不同。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的原因是:第一,從現象和本質、規律的區別來講,認識了現象不等于認識了本質、規律。第三,從認識的程度、水平來講,理性認識比感性認識更正確、更可靠、更深刻。第三,從認識的作用來看,正確的理性認識能更好地指導實踐。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的原因是:第一,在實踐基礎上,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只是完成了認識過程的一半,還需要由理性認識再回到實踐中去;第二,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只有用認識指導實踐,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三,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③兩次飛躍實現的條件不同。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必須具備的條件是:第一,占有十分豐富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實現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的條件是:第一,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第二,用科學理論武裝群眾,把計劃、方案變為群眾的實際行動。④兩次飛躍解決的問題不同。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解決的是認識世界的問題,著眼于認識的來源與發展。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解決的主要是改造世界的問題,著眼于實踐和實踐的發展。(2)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比第一次飛躍更為重要這是因為,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準備,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目的和歸宿,只有用認識去指導實踐,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認識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2.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1)認識總是要發展的因為: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只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上的認識、一個方面上的認識、一個發展階段上的認識。而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因此,就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而言,人的認識運動沒有也不可能結束,人們應當在實踐基礎上不斷地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2)認識的深化、擴展、向前推移①認識要不斷地深化第一,原因:復雜事物包含若干層次,整個世界的層次是無限的;由于實踐等條件的限制,人們的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總是有限的。第二,要求:人們應當把每一次認識中的寶貴因素保留下來,深化到下一步的認識中去,使認識無限地深化下去。②認識要不斷地擴展。第一,原因:整個世界在廣度上是無限的;不同類型的事物,不同領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質與規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具體認識在廣度上總是有局限性的。第二,要求:人們應當不斷地擴展認識,以便在更廣闊的領域內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廣闊領域各種事物的共同本質與規律。③認識要不斷地向前推移第一,原因:事物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整個世界在時間上是無限的。第二,要求:認識應當隨著客觀事物的進程而向前推移,不斷研究新事物,提出能夠解決新問題的理論。總之,從深度上講,人們的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從廣度上講,人們的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進程上講,人們的認識必須向前推移。因而,認識總是發展的。認識無止境,一切把認識凝固化、僵化的觀點都是不科學的。●誤區警示正確區分認識的深化、擴展和向前推移解析:認識的深化是從深度上講的,是從一個層次過渡到另一個層次;說的是對同一個事物的認識不斷深化,對其本質和規律認識的越來越深。認識的擴展是從廣度上講的,是從一個領域過渡到另一個領域;說的是對不同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范圍越來越廣。認識的向前推移是從發展階段上講的,是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說的是對事物的認識的自身發展過程。所以,不要把它們混淆起來。●真題再現例題 (2008·全國卷Ⅱ,31)“基于模型的精確作物管理技術”實現了傳統農業生產經驗的升華,說明 ( )①模糊性的傳統經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②認識的升華必須揚棄傳統經驗的模糊性③模糊性的傳統經驗是精確性認識的來源④精確性的認識必須全面繼承傳統經驗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點評:“精確作物管理技術”強調“定時定量”,這是對傳統農業模糊管理局限性的否定,相對農業模糊管理而言,精確作物管理技術是一種發展與進步,①②正確,故選A項。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