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經濟生活》變量關系類高考題例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經濟生活》變量關系類高考題例析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經濟生活》變量關系類高考題例析
在近幾年的高考中對經濟學變量關系的考查頻率比較高, 難度系數也比較大,很多時候屬于“拉分”題。對于選拔性的高考來說,學生掌握一些解題技巧尤為重要。
一、計算型高考題
(一)題型特點
計算型選擇題本質上不是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主要是考察概念之間的變量關系,如正比、反比、無關、提高、降低等等,其一般涉及到二到四個概念,如果對這些概念之間的關系及其變化不是一清二楚的話,這樣的題目就很難做正確。
計算型選擇題主要用于經濟生活,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有:
①價值規律基礎上的十二種關系(主要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價值量的關系,個別勞動生產率和價值總量的關系等)、
②貨幣供應量公式和紙幣發行量(包括紙幣購買力)、
③分配方式(勞動收入、財產性收入等)、
④股票價格公式、
⑤互補品與替代品、
⑥利率(銀行利息、銀行利潤)、
⑦匯率、
⑧稅率(個人所得稅)等。
(二)解題方法
1.提取關鍵信息,排除干擾信息。在計算題中,有些信息是隱含的,需要從所給材料中找出這些信息。有些是則干擾信息,有利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思維的靈活程度。如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格總額之間是不相關的,如果在題目中兩種數字都出現,就會起到干擾作用。
2.找出正確的變量間關系。所謂計算題,本質上不是考查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考查學生對經濟學中變量關系的理解。如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商品價值之間、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之間是對應變化的,找準正確的關系(如正比、反比、無關、提高、降低等等),才能正確解題。
3.解答此類題目,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必須掌握一種“轉化”的技巧,正比用乘法來表示、反比用除法來表、無關看作是干擾項予以排除、提高用加法來表示、降低用減法來表示。有些特殊的計算可以依據相應的計算公式和計算方法(如個人所得稅計算等),靈活的加以處理。
4.計算型選擇題一般用直選法比較多,一般是直接計算出答案并選出相應選項。只有很特殊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輔助以排除法比較法。這和組合型選擇題不同,后者優先考慮使用排除法。
計算型選擇題不同考點的解題方法有時也略有差異,下面通過例題分析來加以說明。
(三)近幾年高考題集錦
1、2010高考政治計算題匯總
(1)有關商品價值量的計算
例1:(2010年全國卷Ⅰ,24)假設某國2009年甲產品的總量是100萬件。每件產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10元。2010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在貨幣價值不變和通貨膨脹率為20%的不同情況下,甲產品2010年的價格分別是( )
A.5元 6元 B.10元 12元 C. 20元 24元 D.8元 16元
【解析】2009年年甲產品的總量是100萬件,每件產品的價值是10元,2010年生產甲產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則甲產品的單位價值量為原來的一半,當貨幣幣值不變化的情況下即為5元,在通貨膨脹率為20%的情況下,物價上漲20%,則甲商品的單位價格為5+5×20%=6元,故答案為A。
【答案】A。
例2:(2010年全國卷Ⅱ,24)假設某企業2008年的生產條件屬于社會平均水平。生產一種甲種商品的勞動耗費為6元,產量為10萬件。2009年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50%。其他條件不變。那么,該企業生產甲種商品的個別價值、社會價值和價值總量分別為
A.4元、4元、60萬元 B.6元、8元、90萬元
C.4元、6元、90萬元 D.8元、6元、120萬元
【解析】本題考查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考查考生理解運用知識以及計算的能力。難度適中。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根據材料可知,2009年其他條件不變,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還是6元;假設2009年該企業甲種商品的個別價值為M,則MX (1+50%)=6,M=4元;該企業的價值總量為:6X(1+50%)X10萬=90萬元。故正確答案為C。
【答案】C。
【舉一反三】商品的價值量表示商品價值大小。商品價值量可分為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同一時間、同一勞動的商品價值總量。但要注意,單位商品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它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與個別勞動時間無關。而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無關。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內所創造的價值總量=單位商品的價值量X商品數量(使用價值量),因為不管社會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同一時間、同一勞動所創造的價值總量相等。所以,運用商品價值總量計算公式來建立等式,可求出其中的未知量。
(2)有關紙幣或匯率的計算
例3:(2010年浙江卷,26)如果甲國年利率為1%,乙國年利率為3%,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呈貶值趨勢,預期一年后貶值2%,那么,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從投資的角度看( )
A.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甲國 B.更多的資金將會流向乙國
C.甲乙兩國資金出現等量流動 D.甲乙兩國之間停止資金流動
【解析】乙國貨幣對甲國貨幣呈貶值趨勢,意味著乙國貨幣兌換甲國貨幣是需要支出的更多,故從投資的角度看,為避免損失,將會把資金流向甲國。
【答案】A。
【舉一反三】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但國家不可以任意發行紙幣。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國家有權決定紙幣的面額,但不能決定紙幣的購買力,紙幣的購買力是由當年生產的產品數最、紙幣的發行最和供求關系等多種因素決定的,是在市場競爭中實現的。
(3)有關分配方式的計算
例4. 2010年安徽卷,3) 李某是一國有企業工程師,去年工資收入是36000元,獎金8000元,個人專利轉讓收入5000元;其妻開一家個體雜貨店,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勞分配收入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收入分別是( )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解析】試題取材考生家庭生活實際,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分配制度”的相關知識分析和解答問題的能力。按勞分配收入包括在公有制性質的企業所獲得的工資、獎金、津貼等。工資收入36000元,獎金8000元,屬于按勞分配收入,共44000元。李某的妻子開一家個體雜貨店,年收入15000元,屬于按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分配收入。李某個人專利轉讓收入5000元和房租年收入6000元,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收人,共11000元。故答案選D。
【答案】D。
(4)有關企業經濟效益的計算
例5.(重慶卷,25題)表2 生產相同產品的甲乙兩企業2009的主要經濟指標
企業名稱 產量(萬件) 職工人數(名) 總產值(萬元) 總成本(萬元)
甲 5 100 100 45
乙 4 100 80 60
由表2可知( )
A.甲的利潤低于 B.甲的勞動生產率低于乙
C.甲的經濟效益高于乙 D.甲的個別勞動時間多于乙
【解析】依據圖表的內容可知,甲的利潤、勞動生產率高于乙,個別勞動時間低于乙。經濟效益=企業的生產總值/生產成本,所以甲的經濟效益=100萬元/45萬元=20/9,乙的經濟效益=80萬元/60萬元=4/3。甲的經濟效益高于乙。故答案是C。
【答案】C。
【舉一反三】所謂企業的經濟效益,就是企業的生產總值同生產成本之間的比例關系,用公式表示是:經濟效益=生產總值/生產成本。
(5)有關外匯匯率的計算
(2010高考·全國新課標卷12)按照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協議,成員國90%的貿易商品實行零關稅。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幣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東盟成員國N國的關稅為5%,本外幣間的匯率為l:8。2010年該商品實行零關稅,中國生產M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5%,其他條件不變,則一件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國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表示分別為
A.80,84 B.84,80
C 84.64 D.84,100
【解析】C 本題考查考生對匯率、價值量的理解。在本題中,以前10元人民幣的商品出口到某東盟成員國N國,按照人民幣本幣與外幣間的匯率為l:8,再加上N國的關稅為5%,計算公式是:10×8×(1+5%)=84 N國貨幣單位;2010年該商品實行零關稅,中國生產M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5%,故中國以前一件10人民幣元的M商品,現在是10元÷(1+25%)=8元人民幣,人民幣本幣與外幣間的匯率仍為l:8,故一件M商品在實行零關稅之后出口到N國的價格用N國貨幣單位是64.
2、2009高考政治計算題匯總
(09全國Ⅱ24)2008年某國生產甲種商品100萬件,每件商品的價值量為6元。如果2009年該國生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甲種商品的價值總量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為(C)
A.720萬元,6元 B.720萬元,5元 C.600萬元,5元 D.600萬元,6元
【解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理解2009年生產甲種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是屬于社會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因此仍然是600萬元。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09年該商品的價值量為6÷(1+20%)=5元。所以選C。
(09全國Ⅰ24)某小企業2008年生產一件甲種商品的勞動耗費價值8元,產量為10萬件,甲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6元。如果該企業2009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那么,該企業2009年甲種商品的銷售收入與2008年相比(B)
A.增加8萬元 B.增加6萬元 C.減少14萬元 D.不變
【解析】因為“商品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某小企業生產的甲種商品只能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6元出信,即10萬×6元=60萬元,又因為該企業勞動生產率(即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10%,即單位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增加10%(10萬件×(1+10%)=11萬件),其它條件不變(重要的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沒變),所以,該企業的銷售收入為11萬件×6元=66萬元,所以,比上年度銷售收入增加6萬元。所以本題選 B。
(09江蘇7)假定原先1臺電腦與4部手機的價值量相等,現在生產電腦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而生產手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到原來的一半,其他條件不變,則現在1臺電腦與 部手機的價值量相等。(B)
A.2 B.4 C.8 D.16
【解析】生產電腦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即單位時間內生產的電腦由原先的1臺變為2臺;生產手機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短一半,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單位時間內生產手機的數量由原先的4部變為8部。現在的交換等式變為2臺電腦=8部手機,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1臺電腦與4部手機的價值量相等,故選B項。
(09安徽3)某商品生產部門去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1件商品,價值用貨幣表示為260元。該部門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30%。假定甲生產者今年的勞動生產率是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甲生產者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總量用貨幣表示為(B)
A.364元 B.400元 C.520元 D.776元
【解析】該部門的勞動生產率提高30%,這里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勞動生產率,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因此,今年該商品的價值量為260÷(1+30%)=200元。甲生產者今年每小時生產2件商品,因此,價值總量是200元×2=400元。所以選B。
(09遼寧12)某企業年初自有資本400萬元,銀行貸款100萬元,當年貸款的年利率為8%,企業的毛利潤(毛利潤/總資產)為10%,則企業的年凈利潤為(D)
A.29.2萬元 B.32萬元 C.39.2萬元 D.42萬元
【解析】總資產為400 +100=500 毛利潤為500×10%=50 50-8=42
(09北京30)右表是一個建筑公司某年度的部分經營信息,其中“稅金及附加”包含了該公司應繳納的某種稅,這種稅的名稱及計算正確的是(A)
A.營業稅=1000萬元×稅率 B.增值稅=1000萬元×稅率
C.營業稅=650萬元×稅率 D.增值稅=650萬元×稅率
【解析】我們首先要熟悉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含義。營業稅是以納稅人經營活動的營業額(銷售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根據含義,我們看圖表中的營業額應該是工程收入1000萬元。所以營業稅=1000萬元×稅率;增值稅是將納稅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增值額作為征稅對象的一個稅種。它的一般計稅方法是:本企業商品銷售額乘以稅率,減去上一經營環節已納稅金。所以增值稅=1000萬元×稅率-(上一環節已納稅金)。所以我們看四個選項應該選A
【考點分析】本題考查營業稅、增值稅的計算。
(09上海9)農民工小張返鄉創業獲得當地銀行40萬元貸款支持,貸款期限2年,貸款年利率5%。如果按復利計算,貸款期滿時小張須支付的貸款利息為(C)
A.2萬元 B.4萬元 C.4.1萬元 D.4.2萬元
【解析】如果未看清試題要求,用單利計算的方法和公式:本金×利率×年數,將得到4萬元利息的答案,這是錯誤答案. 貸款的復利計算就是利滾利,就是第一年是40萬×0.05=2萬,第二年是(40+2)萬×0.05=2.1萬,二者相加是4.1萬選C。
(09四川26)小張按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的匯率下跌了20%。小張又將1000美元換回人民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小張(A)
A.損失了人民幣1600元 B.減少了人民幣損失1600元
C.損失了美元160元 D. 減少了美元損失160元
【解析】本題以08至09年國際金融危機下為大背景,以近年來人民幣升值這一話題為小背景,考查學生對匯率的轉換理解,旨在考查學生連續計算能力和分清問題逐個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計算題,切忌主管猜測和心算,最好是分步驟逐步運算。根據“小張按1美元兌換兌8元人民幣的匯率換得1000美元”,可以推算他擁有1000*8=8000人民幣。而根據“兩年后美元兌換人民幣的匯率下跌了20%”,又不難得出現在1000美元可換人民幣為1000*8*(1-20%)=6400元人民幣。因此,同兩年前相比,小張損失了8000-6400=1600元人民幣。故選A。
(09海南1)假設2007年1單位M國貨幣/1單位N國貨幣為1:5.5。2008年,M國的通貨膨脹率10%,其他條件不變,從購買力角度來看,則兩國間的匯率為(B)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識記和計算的能力,屬于中等難度題。2008年M國的通貨膨脹為10%,據此可以判斷出,2008年M國貨幣貶值,1.1單位貨幣相當于2007年的1單位貨幣,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是下降了,據此,M國和N國的匯率變化可以用下式計算得出:1/1.1=Ⅹ/5.5,故B項正確。
3、2008年高考計算題解析
(08全國Ι25)假設2007年某國一單位M商品,其價值用該國貨幣表示為15元。如果2008年生產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50%,且該國的貨幣價值下降20%(貶值2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2008年一單位M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示為( )A、12元 B、12.5元 C、18元 D 18.75元
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知識點,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單位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商品價值總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及社會勞動生產率無關,幣值的大小與商品價格的高低成反比。本題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計算此題分兩步:首先,可以把15元看成2007年1單位M商品的價值總量,2008年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50%,即M商品的使用價值量就是1+50%,價值總量沒有改變,所以2008年1單位的M商品的價值量為15÷(1+50%)=10;第二步,該國貨幣貶值20%,既過去1單位的貨幣價值,在現在僅為1-20% =80%,用貶值前的貨幣去表示M商品的價格為10元,貶值后的貨幣用來表示M商品的價格,如果把其設為X,則80%X=10 有X=12.5 綜合式為 15÷(1+50%)÷(1-20%)=12.5。
(08四川24)假設某國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均為100億元。如果2008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它條件不變,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和價格總額分別為( )
A、100億元和110億元B、110億元和110億元 C、110億元和121億元 D、121億元和121億元
C 解析:明確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商品價值總量=商品價值量×商品數量。
解法一:①2008年某國M商品因增加勞動者10%,而其他條件不變,故該國M商品的數量應該是:10億件×(1+10%)=11億件;而不論社會勞動生產率怎么提高,商品的價值總量不變。故2008年的M商品的價值總額是:11億件×10元/件=110億元。②某國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其他條件不變,說明2008年某國M商品單位商品的價格沒有變。2008年某國M商品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某國M商品的數量在勞動者數量增加10%的基礎上。還要增加10%。這樣某國M商品的價格總額在其價值總額基礎上,還要增加10%。即110億元+110億元×10%=121億元。故選C。
解法二:①無論社會勞動生產率如何變化,相同時間創造的價值總量不變,因此,不考慮其他因素,2008年價值總額為100億元。但是2008年勞動者數量增加10%,故其價值總量為:100億元+100億元×10%=110億元。②其價格總額為:其單位商品價格不變,10元/件。2008年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0%,僅考慮這一因素則產品數量為10億件+10億件×10%=11億件。同時勞動者數量增加10%,則產品數量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0%,為11億件+11億件×10%=12.1億件,故價格總額為:12.1億件×10元/件=121億元。選C。
(08北京33)2006年、某商品價值為1元。2007年,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5%,其它條件不變,該商品的價值是(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B 解析:此題相對于全國卷Ι和四川卷要容易的多。此題考查價值總額,單位商品價值量,及其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把1元看成1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生產率提高25%,即商品數量為1+25%,價值總量依然為1元,則單位商品價值量為1元÷(1+25%)=0.80元。
(08天津26)天津“泥人張”彩塑形神畢肖、栩栩如生,被譽為民族藝術的奇葩,深受中外人士喜愛。如果該商品以人民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上漲5%,其它條件不變,美元貶值后該商品以美元標價為( )
A、上漲不足5% B、上漲5%以上 C、下降不足5%D、下降5%以上
B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匯率的有關知識。美元貶值后,即我國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著等量的人民幣將會換得更多的美元,以人民幣表示的出口價格上漲5%,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用美元來表示其價格,則上漲在5%以上。此題正確答案為B。或者這樣理解:人民幣比美元可以表示為 X:Y=(1+5%)X:(1+5%)Y 美元貶值后意味著數量X的人民幣換得的美元在數量Y以上,數量(1+5%)X的人民幣換得美元在數量(1+5%)Y以上,即在美元貶值后,增加5%的人民幣意味著增加5%以上的美元。
(08重慶27)我國某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按10美元/件的價格售出100萬件某商品,該企業生產該商品的成本為人民幣14元/件。假設結算當日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人民幣7元,則該企業可以獲得利潤為人民幣()
A、1400萬元 B、5600萬元 C、7000萬元 D、9800萬元
B 解析:本題借助于某企業的對外貿易為背景,考查企業利潤和匯率知識。當日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人民幣7元,據此,可以有兩種計算辦法:
解法一(按美元計算):該企業生產該商品的成本為人民幣14元/件,即2美元/件。某企業售出100萬件某商品的利潤=商品的價格總額-生產成本=100×10-100×2=800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是:800×7=5600萬(元)。故選B。
解法二(按人民幣計算):先求出某企業售出100萬件某商品的價格總額是:10×100=1000萬(美元),折算成人民幣是:1000×7=7000萬(元);再求出某企業100萬件某商品的生產成本是:100萬件×14元/件=1400萬元。則該企業可以獲得利潤:商品的價格總額-生產成本=7000萬元-1400萬元=5600萬元。故選B。
啟示:需要熟記所需計算的公式,牢記外幣與人民幣的折算辦法,換算單位一定要統一。注意:務必分清是本幣匯率(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等于多少外國貨幣),還是外幣匯率(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等于多少本國貨幣)。二者本質一樣,但計算中的數值卻不同,容易因為粗心而弄錯。
(08海南2)假設某國生產M商品的企業只有甲乙兩家。2007年甲企業的產量為10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6小時;乙企業的產量為8萬件,每件商品的生產時間為10小時。如果2008年甲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8年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 )
A、5小時 B、7小時 C、7.5小時 D、8小時
B 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了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含義的理解。從題中可知生產M商品的甲乙兩家企業都是在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要求出2008年單位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就是要求出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下生產單位商品M的勞動時間。首先要計算出甲乙兩家企業2008年生產M商品的數量和,10×(1+20%)+8=20萬件。并計算出2008年兩企業生產所有商品所耗費的總時間 6÷(1+20%)×12萬+10×8萬=140萬小時。最后就可算出2008年每件M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140萬÷20萬=7小時。此題正確答案是B。
(08寧夏12)某國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如果2008年從事M商品生產的勞動者數量增加10%,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其他條件不變,則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為 ( )
A. 110億元 B. 120億元 C. 130億元 D. 132億元
A.解析:商品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與個別勞動時間、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商品價值總量與個別勞動時間成反比,與個別勞動生產率成正比。商品價值總量=商品價值量×商品數量。
解法一:本題以某國M商品生產為背景,考查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的關系這一知識點,屬于對主干知識的考查。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者的數量與商品的價值總量成正比。因此,2008年M商品的價值總額是:100億元×(1+10%)=110億元。故選A。
解法二:2007年生產M商品10億件,價值總額為100億元,這說明單位商品的價格為10元。2008年該國M商品因增加勞動者10%,而其他條件不變,故該國M商品的數量應該是:10億件×(1+10%)=11億件;而不論社會勞動生產率怎么提高,商品的價值總量不變。故2008年的M商品的價值總額是:11億件×10元/件=110億元。故選A。
啟示:解答此題一要注意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無關,“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20%”實為干擾因素。
4、2007年高考政治試卷中的計算題
(1)考查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2007全國卷Ⅰ)24.假定去年生產1克黃金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生產1克白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8倍,且5件A商品=2克黃金。如果今年全社會生產黃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那么5件A商品的價格用白銀表示為:( )
A.4克 B.8克 C.16克 D.32克
解析:該題主要考查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側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步,先求出5件A商品所對應的白銀的交換比例。根據題意可知:1克黃金=8克白銀 5件A商品=2克黃金=16克白銀。第二步,計算全社會生產黃金的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后的交換比例。當黃金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而白銀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未變,A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未變,那么在同樣的時間內,“5件A商品=16克白銀”的交換比例沒有變化。變化的是黃金和白銀的交換比例:即原來是1克黃金=8克白銀,由于黃金生產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所以黃金單位價值降低,交換比例變為:2克黃金=8克白銀(即1克黃金=4克白銀)。所以,答案應為C。
在該題中黃金生產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1倍,是一個陷阱,起到干擾作用。
(2007全國卷Ⅱ)24.假定生產一件甲商品的社會要勞動時間為2小時,價值為40 元。如果生產者A生產該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為1小時,A在4小時內生產的使用價值總量、生產出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分別是:( )
A.2 80 40 B.2 40 20 C.4 80 20 D.4 160 40
解析:該題同樣主要考查學生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關系,同時涉及到了交換價值總量和使用價值總量。可以分三步解決:第一步,先求出勞動生產率提高后4小時所生產的商品總數。根據題意可知,生產者A在4小時內生產的商品數量為4件,即使用價值總量為4。第二步求出4件商品的價值總量。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題目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而社會勞動生產率未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未變,所以,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仍為40元,價值總量應該為4×40=160元。第三步求出交換價值總量。商品價值總量160元,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的交換價值總量也因該是160元。所以答案應為D。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要求學生牢牢把握住: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個別勞動生產率無關。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單位時間內的使用價值量(即商品數量)成正比,由于單位商品價值量不變,所以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價值總量成正比。
(2)考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2007四川)某國去年的商品總額為16萬億元,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2萬億元。假如今年該國商品價格總額增長10%,其它條件不變,理論上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為( )
A.1.8萬億元 B.2萬億元 C.2.2萬億元 D.2.4萬億元
解析:該題考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這一知識點。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價格)/貨幣流通次數。第一步,先求出貨幣流通次數。根據題意,去年貨幣流通次數=商品總額/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16/2=8次。根據題目條件,今年貨幣流通次數不變,仍然為8次。
第二步,依據公式,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商品總額=16+16×10%=17.6萬億元,所以今年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17.6萬億元/8=2.2萬億元。正確答案為C。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關鍵是牢記計算公式,明白其中的變量代表的意義。
(3)考查利息率和匯率的計算。
(2007天津)如果你以7.70的匯率賣出1萬美元,并將換得的人民幣存入銀行,存期為三年,年利率為4%,利息稅率20%,存款到期應得本息為(C)
A.7392元 B.79464元 C.84392元 D.86240元
解析:本題考查匯率的計算和利息率的計算,綜合性較之往年增強。該題可以分三步解決。
第一步,先根據匯率計算出1萬美元兌換的人民幣數量。按照7.70的匯率賣出1萬美元,也就意味著,1美元兌換人民幣7.70元,1萬美元=1萬×7.70=7.70萬元(人民幣)。
第二步,計算利息。根據利息計算公式,依據題意,存款到期應得利息=3×(本金×利息率-本金×利息率×利息稅率)=3×本金×利息率(1-利息稅率)=3×7.70×4%(1-20%)=0.7392萬元第三步,得出結果。本金+稅后利息=7.70+0.7392=8.4392萬元。所以答案應選C。
(2007北京)金融體系的改革使居民的理財方式日益多樣。小華有人民幣7700元,如果目前匯率是1美元=7.7元人民幣,人民幣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美元是4%,預計一年后人民幣升值1美元=7.5元人民幣,小華可行的最佳理財方案是( )
A.用人民幣存款,一年后可得8142元B.用人民幣存款,一年后可得7931元
C.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57美元D.用美元存款,一年后可得1040美元
解析:本題與上一題相似,考查匯率的計算和利息率的計算,綜合性較強。該題可以分兩步解決。
第一步,先分別計算出按照美元和人民幣存款的利息收入。根據利息計算公式,依據題意,存入人民幣,利息=本金7700×年利率3% =231元(稅前利息);
存入美元,利息=本金1000×年利率4%=40美元(稅前利息)。
第二步,按照1年后的匯率計算以上兩種方式的本息收入。
存入美元,折合人民幣:(1000+40)×7.5=7800元人民幣,存入人民幣,本息為7700+231=7931。顯然,存入人民幣合算。所以答案應選B。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關鍵是細心,要把涉及到的因素考慮周全,避免遺漏條件或者看錯條件,造成計算錯誤。天津卷中的“存期三年”、北京卷中的“1年后匯率為7.50”這兩個條件都容易被忽視。
(4)考查應納稅額的知識
(2007寧夏)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工資薪金收入的個人收入所得稅“起征點”為1600元;全月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5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5%;超過500元至20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10%;超過2000元至5000元(含)的部分,稅率為15%。小明的爸爸月工資為3500元,則每月應納的個人收入所得稅為:( )
A.165元 B.190元 C.400元 D.525元
解析:本題考查應稅額的計算,可以分三步解決。第一步,計算應稅收入,即應該納稅的部分:3500-1600=1900元。第二步,分層計算納稅額。應稅額1900元中的500元適用5%的稅率,余1900-500=1400元,適用10%的稅率,所以總納稅額應為
500×5%+(1900-500)×10%=165元所以答案應為A。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最主要的是注意起征點,計算時要先扣除;余額部分分層計算,不重復計算。
(5)考查互補商品的需求變化
13、(2007海南卷)假定當A商品的互補品價格上升10%時,A商品需求變動量為20單位;當A商品的替代品價格下降10%時,A商品需求變動量為30單位。如果其他條件不變,當A商品的互補品價格上升10%、替代品價格下降10%同時出現時,那么,A商品的需求數量
A.增加50單位 B.減少50單位 C.增加10單位 D.減少10單位
解析:本題利用互補商品價格變化帶來的供求變化,考察需求的交叉彈性。可以分三步計算。
第一步,計算互補商品需求變化帶來的本商品變化。互為互補商品的兩種商品,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就會減少,同時造成互補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見二者成正比例關系變化。所以當A商品的互補品價格下降10%時,A商品需求20單位的變動量也應是下降趨勢。
第二步,計算替代商品需求變化帶來的本商品變化。互為替代商品的兩種商品,一種商品的價格下降,消費者對該商品的需求就會上升,造成替代商品需求量下降,可見二者成反比例關系變化。所以當A商品的替代品價格下降10%時,A商品需求30單位的變動量應是下降趨勢。
第三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當A商品的互補品價格上升10%、替代品價格下降10%同時出現時,A商品的需求量應該是減少20+30=50單位。所以答案應該是B。
小結: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是牢記互補商品、替代商品需求的變化趨勢。
附:2005年計算類高考題
(2005全國卷3)25. 小張曾在網上看中了標價為5歐元的一件小飾品,那時的匯率為1歐元=10人民幣元。一個月后,歐元升值了5%。此時,用人民幣購買這件飾品,小張要比一個月前
A. 多支付人民幣0.5元 B. 少支付人民幣0.5元 C. 少支付人民幣2.5元D. 多支付人民幣2.5元
解析:歐元升值了5%,就表現為單位歐元可兌換的人民幣數額增加了5%(人民幣貶值5%)即1歐元=10.5元人民幣,5歐元為52.5元人民幣,52.5-50=2.5,選D。
(2005廣東大綜合)13. 假如生產一雙皮鞋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售出后收入60元。某一生產者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一倍,在其他生產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他用4小時生產同樣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
A.30元 B.60元 C.90元 D.120元
解析:生產一雙皮鞋的必要勞動時間是4小時,收入是60,某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率1倍,那么就是說明用了2小時,勞動時間收入是60。那么他四小時生的生產的同樣的皮鞋售出后收入是60*2=120
二、曲線類高考題
經濟曲線類試題具有直觀性強、信息量大、新穎靈活等特點,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發散性,因此,在高考試題中頻繁出現。 如"微笑曲線"、"平均成本曲線"、"總產量曲線"、"需求曲線"、"收益曲線"等內容。所以,在復習備考中,經濟曲線類試題應該引起師生的高度關注。
解答此類題型,可以分為如下步驟:①看清題目 ②弄懂圖意 ③聯系所學知識進行解答。
(1)單一曲線圖
價格變動對供給量的影響(供給曲線)
這道題目的解題思路:商品的供給量同商品價格同方向變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供給量隨商品本身價格的上升而增加,隨商品本身的價格下降而減少。而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需求曲線)就剛好相反。
(2010年高考·山東卷)甲商品價格(P甲)與乙商品需求量(Q乙)之間存在如圖6所示關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①甲商品的需求量受乙商品價格的影響
②甲商品價格上升會使乙商品價格下降
③甲商品價值量降低時,人民對乙商品的需求增加
④人民的某一特定需要,甲乙兩種商品都可以滿足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雙曲線圖
(2008年高考·山東卷)政府給農民一定的家電購置補貼,會影響農民對家電的市場需求量。下列曲線圖(橫軸為需求量,縱軸為價格,d1為補貼前市場需求曲線,d2為補貼后市場需求曲線)能正確反映這一信息的是
這道題目的解題思路: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成反比。家電購置補貼使農民實際購買家電的價格降低,這樣可以刺激消費,增加需求。做本題還要看懂曲線圖。首先判斷曲線的走向:一般情況下,商品的價格和需求成反比關系,因此曲線的走向是向下,所以排除B、D選項。然后確定兩條曲線的位置,由于價格補貼使農民實際購買價格下降,因此在同樣價位的情況下家電市場需求量增加,A項為減少的情況,C項為增加的情況。
(2010年高考·北京卷)某商品的價格p變化會引起其相關商品的需求量x變化,這種變化可表現為兩種關系:①,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汽油價格變化和柴油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符合①
B.汽油價格變化和原油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符合②
C.煤炭價格變化和原油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符合①
D.煤炭價格變化和天然氣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符合②
(2010年高考·廣東卷)圖5、6中商品甲、乙是兩種互不關聯的普通商品。
當兩商品的價格P均從P1同幅下降到P2時,對于需求量Q的變化,若有如下判斷:
①兩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同向變動 ②兩商品的需求量與價格反向變動
③兩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檔耐用品 ④兩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
其中正確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10年高考·福建卷)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在一般情況下,下列選項中與圖10曲線反映的變動關系相一致的是
A.X軸為稅率 Y軸為財政收入
B.X軸為居民收入 Y軸為商品房價格
C.X軸為商品價格總額 Y軸為流通中所需貨幣量
D.X軸由經濟增長率 Y軸為失業率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连云港市| 仁寿县| 乌海市| 乌恰县| 宝山区| 永州市| 临潭县| 高陵县| 安国市| 南部县| 龙山县| 香港| 五莲县| 潼南县| 利川市| 上虞市| 西城区| 洞头县| 宁明县| 乾安县| 拜泉县| 高青县| 威远县| 南丹县| 师宗县| 日土县| 云梦县| 微山县| 莲花县| 敦化市| 黄骅市| 镇康县| 星子县| 基隆市| 乌兰察布市| 安康市| 玉田县| 阿拉善右旗| 山阳县| 寻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