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粵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粵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

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七年級上冊)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七年級上冊
世界地理總論
(粵教版)
18

目 錄
第一章 認識地球 1
·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
·第二節 地球儀 1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2
第二章 學用地圖 3
·第一節 地圖的發展 3
·第二節 地圖三要素 3
·第三節 等高線與地形圖的判讀 4
第三章 陸地與海洋 6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的分布 6
·第二節 海洋與陸地的變遷 7
·第三節 人類與海洋 8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9
·第一節 天氣和天氣預報 9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10
·第三節 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 11
第五章 居民與聚落 15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15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16
·第三節 聚落的發展變化 17
第六章 發展差異與國際合作 18
目 錄

第一章 認識地球
·第一節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①間接證據:海上先看見歸來帆船的桅桿;月食現象;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北極星高度的變化;
②直接證據:衛星照片等。
2、地球大小:平均半徑:6371千米;
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3、真實形狀: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第二節 地球儀★★★(見教材13-14頁圖經緯度劃分圖、半球劃分圖)
緯線和緯度 經線和經度
定義 與地軸垂直的圓圈 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圓
形狀 完整的圓 半圓(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一個圓/經線圈)
長度 赤道最長,兩極最短,度數越大,緯線越短;相同緯度的緯線等長 等長,約為2萬千米(赤道長度一半)
方向 指示東西方向(橫向) 指示南北方向(縱向)
起始線 赤道(0°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 (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
度數 范圍 0°~90° N/S 0°~180° W/E
度數分布規律 北緯(N):緯度向北越來越大
南緯(S):緯度向南越來越大 回歸線與極圈的度數互余 東經(E):經度向東越來越大
西經(W):經度向西越來越大 組成經線圈的兩條經線度數互補,符號相反
特殊線 赤道(0°)、南、北回歸線(23.5°N/S)、南、北極圈(66.5°N/S) 本初子午線(0°)、180°、 20°W、160°E
劃分 界線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北緯;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南緯。
0°~30°N/S為低緯度;
30°~60°N/S為中緯度;
60°~90°N/S為高緯度。
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劃分五帶。 0°以東,180°以西是東經度; 0°以西,180°以東是西經度。 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經緯網 準確描述一個地點的地理位置,如北京:北緯40度,東經116度(40°N,116°E) 注意:除南北極點外,任何其他地點的描述都由一經一緯組成,且要注明東西經W/E和南北緯N/S(0°緯線、0°經線、180°經線不標代號)



·第三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比較
地球自轉 地球公轉
方向 側視:自西向東
兩極俯視:北逆南順 自西向東
周期 一天(約24小時) 一年(約365天)
中心 地軸(北端指向北極星附近) 太陽(地軸傾斜角66.5度不變)
地理意義 晝夜交替(不透明體、不停自轉) 時間差異(東邊時間比西邊早) 3、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1、季節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周期性變化) 2、晝夜長短周期性變化
3、依據各地獲得太陽熱量不同劃分五帶


2、“二分二至”日的特點★★★(熟記教材19頁圖1.21公轉示意圖)

日期 節氣(北半球) 太陽直射點 晝夜長短 季節劃分(北半球)
3.21 春分 赤道 晝夜等長 3、4、5 春季
6.22 夏至 北回歸線 晝長夜短 6、7、8 夏季
9.23 秋分 赤道 晝夜等長 9、10、11秋季
12.22 冬至 南回歸線 晝短夜長 12、1、2 冬季
注意: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夏至北極圈完全極晝;冬至北極圈完全極夜



第二章 學用地圖
·第一節 地圖的發展
1、地圖:把全球或一個地區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縮小,用不同的符號、顏色、文字、表示的平面圖。
類型 平原 丘陵 山地 高原 盆地
海拔 H<200米 200米1000米 不定
形態 特征 平坦、起伏小 起伏小, 坡度和緩 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 主體平坦,邊緣部分陡峭 四周高,中間低
分層 設色 綠色 黃褐色 四周黃色,中間綠色
第三單元??海洋和陸地

2、發展歷程:陶片地圖→羊皮地圖→絲織品地圖→紙質地圖→電子地圖
3、衛星圖像的應用:繪圖、農業、林業和全球監測、天氣預報等方面。
·第二節 地圖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
1、確定方向
(1)經緯網法: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2)指向標法:指向標一般指向北方;
(3)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比例尺
(1)定義式:比例尺 = 圖上距離 ÷ 實地距離
(注意:單位要一致,均換算成厘米單位,1千米=1000米=100 000厘米)
(2)地理意義: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3)特性:比例尺是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4)不同比例尺地圖所承載信息的差異
①圖幅相同時:比例尺越大,所表示實地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所表示實地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
②實地范圍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圖幅面積越大,內容越詳細;
比例尺越小,圖幅面積越小,內容越簡略。
(5)表示方式
①文字式:例如,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0千米
②數字式:例如,1:10 000 000或
③線段式:例如,0 100 200千米
3、圖例與注記
(1)圖例:對地圖上各種符號、線條和顏色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說明。
(2)注記:說明山脈、河流、國家、城市等名稱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數字。
(3)常見的圖例

4、常見地圖種類:行政區劃圖、地形圖、交通圖、旅游圖等。(根據需求選擇)
·第三節 等高線與地形圖的判讀★★★
1、等高線的基本概念
(1)絕對高度(海拔):地球表面某一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2)相對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
(3)等高線:地圖上海拔相同點的連線,用來表示地勢的高低起伏。
2、等高線的基本特征
(1)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海拔相等,一般以“米”為單位;
(2)同圖等距:同一地圖,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差(等高距)相等,取整數;
(3)閉合曲線:等高線均為閉合曲線,但是受圖幅限制不一定完全呈現出來;
(4)不交不疊:等高線一般不相交、不重疊,但是陡崖除外;
(5)密陡疏緩:等高線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坡度越緩。
3、等高線的基本形態
地形 山地山頂 盆地洼地 山脊 山谷 鞍部 峭壁陡崖
表示方法 閉合曲線 外地內高 閉合曲線 外高內低 等高線 凸向低處 等高線 凸向高處 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 多條等高線 重疊
示意圖
等高線圖
地形特征 四周低 中間高 四周高 中間低 從山頂到山麓的凸起部分 從山頂到山麓的低凹部分 相鄰兩個山頂間,呈馬鞍形 近于垂直的山坡,稱峭壁 峭壁上部突出處,稱陡崖
說明 —— —— 山脊線也叫 分水線 山谷線也叫 集水線 山脊線最低處 山谷線最高處

4、陸地五種基本地形

地形 高原 山地 丘陵 平原 盆地
海拔 >500米 >500米 200~500米 <200米 不定
起伏 形態 面積較大 外周較陡 內部平緩 山高谷深 坡度較陡 起伏較大 坡度較緩 地形起伏 平坦寬廣 起伏很小 邊緣陡峻 內部平緩
等高線 內疏外密 內大外小 相對高度大,密集 相對高度小,稀疏 稀疏 內疏外密 內小外大

5、地形剖面圖:是沿等高線地形圖某條直線下切而顯露出來的地形垂直剖面,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緩。

6、分層設色地圖:在不同等高線間涂上不同的顏色制成,可直觀判讀地勢起伏。
(1)平原一般用綠色表示,平原海拔越低,顏色越深;
(2)丘陵、高原、山地一般用黃褐色表示,海拔越高,顏色越深;
(3)海洋、湖泊一般用藍色表示,水越深,顏色越深;
(4)積雪、冰川一般用白色表示。
7、本章世界之最
(1)世界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南美洲)
(2)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南美洲)
(3)世界最大的盆地——剛果盆地(非洲)
(4)世界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脈(南美洲)

第三章 陸地與海洋
·第一節 陸地與海洋的分布★★★
1、基本概念
①大陸:面積廣大的陸地;
②島嶼:面積較小,分布在海洋中的四面環水的陸地;
③半島:深入海洋三面臨水,一面與陸地相連的部分;
④海峽:兩塊陸地之間連接兩個海洋水域的較窄水道;
⑤大洲: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合稱;
⑥海洋: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中心部分為洋,邊緣部分為海,彼此溝通。
2、海陸比例:陸地面積占29%,海洋面積占71%(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3、海陸分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南半球。


七大洲:(按面積從大到小)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按面積從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S形)、印度洋、北冰洋。
①位于東半球的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
②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③橫跨東西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④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歐洲、北美洲的全部;亞洲、非洲的大部;
⑤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的全部;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
⑥赤道橫穿的大陸:南美洲、非洲大陸;

4、重要的大洲、大洋分界線
①亞洲、歐洲分界線: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②亞洲、非洲分界線: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③歐洲、非洲分界線: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
④亞洲、北美洲分界線:白令海峽;
⑤歐洲、北美洲分界線:丹麥海峽;
⑥南美、北美洲分界線:巴拿馬運河;
⑦南美、南極洲分界線:德雷克海峽;
⑧溝通北冰洋、太平洋:白令海峽;
⑨溝通北冰洋、大西洋:丹麥海峽
⑩溝通太平洋、大西洋:巴拿馬運河、德雷克海峽;
?溝通太平洋、印度洋:馬六甲海峽。
(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土耳其海峽溝通黑海和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溝通地中海和大西洋)
·第二節 海洋與陸地的變遷★★
1、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運動、海平面的升降
2、大陸漂移說
(1)人物與時間:德國科學家魏格納,1912年提出
(2)基本內容:在2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原始大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逐漸形成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狀況。
(3)證據支持:①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的拼合;②動物分布的相似性;③古老地層的相似性。
3、板塊構造學說
(1)基本內容
①由巖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
③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
(2)六大板塊:A非洲板塊、B印度洋板塊、C歐亞板塊、D太平洋板塊、E美洲板塊、F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是唯一不含大陸的板塊。(也可寫作七大板塊,把美洲板塊細分為北美板塊和南美板塊)

(3)應用與解釋:
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的張裂地帶,因此紅海在不斷擴張。
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的相對碰撞地帶,因此在不斷縮小。
喜馬拉雅山的成因是它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對碰撞地帶。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是非洲板塊內部發生張裂運動。
(4)兩大火山地震帶: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第三節 人類與海洋
1、海洋功能: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交通的要道、氣候的調節器……
2、海洋資源:天然的魚倉、藍色的油田、鹽類的故鄉、娛樂的生地、資源的寶庫……
(世界四大漁場:北海漁場、北海道漁場、紐芬蘭漁場、秘魯漁場)
3、海洋問題:石油污染、垃圾污染、過度捕撈、赤潮……
4、《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更好地維護海洋權益,強化海洋開發與保護。
5、《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強調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有關爭議。
6、保護海洋的措施
① 禁止過度捕撈海洋生物資源,實施定期休漁制度;
② 加強立法管理,防止海洋污染;
③ 提高科學技術,合理利用海洋資源;
④ 加大宣傳力度,全民樹立保護海洋的意識。
四、本章世界之最
1、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
2、世界上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
3、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
4、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
5、世界上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6、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大的大洲——亞洲;
7、世界上陸地面積最小的大洲——大洋洲;
8、世界上面積最大、深度最深的海洋——太平洋;
9、世界上海拔最高、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洲——南極洲;
10、世界上面積最小、跨經度最廣、緯度最高的大洋——北冰洋;
11、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本章學習建議:
1、本章知識點繁多復雜、抽象晦澀、難以記憶,上課應跟住老師思路,記好筆記。
2、本章知識在初中地理中占重要地位,課后應多看書、讀圖,認真做題,做好復習工作。
3、鍛煉讀圖、畫圖能力(氣候分布圖、氣溫年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
4、一切現象都有原因所在,地理學習不能以死記硬背為主,本章有些內容和成因在初中階段不做解釋,但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后可多讀多問。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克服這塊重難點!
(為了知識結構完整,加入少量超綱*內容,僅作為課外學習參考,不作考核要求!)

·第一節 天氣和天氣預報
一、天氣與氣候的區別與聯系
天氣 氣候
概念 某地方短時段內的冷暖、風雨、干濕、陰晴等大氣狀態 某一地區多年的天氣和大氣活動的綜合狀況
區別 短時間;易變化 長時間;較穩定
聯系 兩者都是指大氣的狀況,氣候是對長時間天氣的綜合

二、天氣預報
1、制作過程:氣象預測→獲取數據→加工處理氣象預報→分析判斷得出結論→制作節目
2、內容:陰晴、風(風力、風向)、氣溫、降水
3、衛星云圖:白色==云區;綠色==陸地;藍色==海洋
4、常見的天氣符號

5、注意
(1)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2)溫度是大氣冷熱的程度,氣溫的單位一般用℃表示,讀作攝氏度。
(3)風力風向的表示方法。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風力指風的大小。
(4)污染指數與空氣質量等級:指數小,質量好;級別大;質量差。
6、影響空氣質量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氣壓高低、風力大小、火山活動等;
(2)人為因素:燃燒秸稈、汽車尾氣、工廠煙霧等。


·第二節 氣溫和降水★★
一、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1、氣溫的變化
(1)氣溫日變化: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午后兩小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日較差:某地一天中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
日平均氣溫:某地某日幾個時刻氣溫的平均值;
月平均氣溫:某地某月的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北半球 南半球
海陸分布 陸地 海洋 陸地 海洋
最高氣溫 7月 8月 1月 2月
最低氣溫 1月 2月 7月 8月

(2)氣溫年變化
海陸分布 北半球 南半球
陸地 海洋 陸地 海洋
最高氣溫 7月 8月 1月 2月
最低氣溫 1月 2月 7月 8月

氣溫年較差:某地一年中月平均氣溫最高值與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
年平均氣溫:某地某年內多日(月)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2、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1)等溫線:同一時間氣溫相同的點連在一起組成的線。同一條等溫線上溫度相同。
(2)等溫線圖的判讀:
①根據數值遞變方向,判斷南北半球:“北增為南,南增為北”規律。
(北半球等溫線數值向北遞減,南半球等溫線數值向南遞減。)
②根據等溫線疏密,判斷溫差大小:“密大疏小”規律。
(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等溫線稀疏,溫差較小。)
③根據等溫線彎曲方向,判斷海陸分布:“點北陸北,點南陸南”規律。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北凸出;直射點在南半球,陸地等溫線向南凸出。)
④根據等溫線彎曲方向,判斷季節月份:“高高低低”規律。
(氣溫高,等溫線向高緯方向凸出;氣溫低,等溫線向低緯方向凸出。)
(陸地等溫線向高緯凸出,說明陸溫高,當地為夏季,北半球的7月或南半球的1月;
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凸出,說明海溫高,當地為冬季,北半球的1月或南半球的7月)
*⑤根據海洋等溫線彎曲狀況,判斷洋流流向、性質和名稱:“高暖低寒”規律。
(海洋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說明有暖流經過;海洋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說明有寒流經過。)
⑥根據等溫線分布狀況,判斷地形:
等溫線閉合:內大為盆,外大為山。(內線數值大是盆地,外線數值大是山地)
等高線張開:高凸為脊,低凸為谷。(向高值凸出是山脊,向低值凸出是山谷)
(3)世界氣溫分布規律與影響因素
①緯度因素:氣溫從低緯度(赤道)向高緯度(兩極)逐漸降低。(水平規律)
②海陸因素:同緯度地區,夏季,陸溫高于海溫;冬季,海溫高于陸溫。
③大氣因素:氣壓帶、風帶、天氣系統(鋒面、氣旋等)。
④地形因素:一般同一地點,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大約下降0.6℃。(垂直規律)
⑤洋流因素: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⑥人為因素:溫室效應、熱島效應等。
北半球 南半球
海陸分布 陸地 海洋 陸地 海洋
最高氣溫 7月 8月 1月 2月
最低氣溫 1月 2月 7月 8月







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降水
(1)概念: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主要形式是降雨。
年降水量:某地一年內降水量之和;
年平均降水量:某地多年的年降水量的平均值。
(2)降水形成的條件
①飽和大氣上升冷卻;②有凝結核——形成云霧;
③云滴增大變成冰晶、水滴。
(3)降雨的形式:地形雨、對流雨、臺風雨、鋒面雨。
2、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
①緯度因素: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②海陸因素: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③地形因素: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④洋流因素:暖流經過增溫增濕,寒流經過減溫減濕;
⑤大氣因素: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⑥人為因素:圍湖造田、人工降雨等。
(2)降水的季節變化規律
①全年多雨型:赤道附近地區;
②全年少雨型:干旱地區、兩極地區;
③常年濕潤型:南北緯40~60°之間大陸西岸;
④夏季多雨型:南北緯20~55°之間大陸東岸;
⑤冬季多雨型:南北緯30~40°之間大陸西岸。

·第三節 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
一、理想大陸氣候分布模式圖



二、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
熱量帶 氣候類型 氣候成因* 氣候特點 分布地區 典型地域
熱 帶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低壓帶控制 盛行上升氣流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 亞馬孫河流域 剛果河流域 印度尼西亞
熱帶草原氣候 赤道低壓帶和 信風帶交替控制 全年高溫 分干濕兩季 南北緯10°~回歸線之間 非洲中部 南美巴西
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全年氣溫高 分旱雨兩季 南北緯10°~回歸線間大陸東岸 中南半島 印度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副熱帶高壓帶 或信風帶控制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內部和西岸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半島 澳大利亞中西部
亞 熱 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少雨 夏季高溫多雨 (雨熱同期) 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亞熱帶濕潤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類似,但 冬夏溫差較小 降水分布均勻 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美國東南部 巴西東南部
地中海氣候 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冬季溫和多雨 夏季炎熱干燥 (雨熱不同期) 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地中海沿岸
溫 帶 溫帶季風氣候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冬夏季風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溫多雨 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我國華北、東北 日本和朝鮮半島
溫帶大陸性氣候 終年受大陸氣團 控制 冬寒夏熱 干旱少雨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內陸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全年溫和多雨 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歐洲西部
亞 寒 帶 亞寒帶針葉林 氣候 受極地大陸或海洋氣團控制 冬季寒冷漫長 夏季溫暖短促 北緯50°~65° 中西伯利亞
寒 帶 苔原氣候 受極地氣團或冰洋氣團控制 長冬無夏 降水少 北半球極地附近的沿海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
冰原氣候 受冰洋氣團控制 全年酷寒 降水少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 南極大陸 格陵蘭島
高原山地氣候 地勢高 地形起伏大 景觀垂直變化顯著 高大的山地 和高原 青藏高原 南美安第斯山脈







三、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四、世界各種氣候類型的氣溫年變化曲線圖和年降水量柱狀圖

五、影響氣候(氣溫、降水)的主要因素
1、緯度因素:一般來說,緯度越高,氣溫越低。赤道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2、海陸因素:陸地吸熱快、放熱快,海洋相反。沿海降水多,內陸降水少。
3、地形因素:海拔高,氣溫低。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洋流因素:寒流減溫減濕,暖流增溫增濕。
5、人類活動:溫室效應、改變植被等。
6、其他因素:下墊面因素、大氣環流因素等等。

六、氣候類型的判斷 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第一步:根據最熱(冷)月氣溫定南北半球
北半球:6、7、8三個月氣溫高(氣溫曲線呈波峰型)
南半球:12、1、2三個月氣溫高(氣溫曲線呈波谷型)

第二步:根據月均溫定所屬熱量帶——以“溫”定“帶”
熱帶 亞熱帶 溫帶 亞寒帶 寒帶
氣溫指標 最冷月>15℃ 最冷月0~15℃ 最冷月<0℃ 最熱月<10℃ 最熱月<5 ℃
氣溫變化 終年高溫 冬暖夏熱 冬冷夏熱 冬寒夏涼 終年嚴冬
氣候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 地中海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極地氣候


第三步:根據降水量的分配定雨型——以“水”定“型”
降水類型 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氣候類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節分配均勻 熱帶雨林氣候>2000 溫帶海洋性氣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或干旱 熱帶草原氣候>750~1000 熱帶季風氣候>1500 亞熱帶季風氣候>1000 溫帶季風氣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氣候300~600
少雨型 終年降水稀少 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250




第五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
1、人口數量:至2011年,世界人口已突破70億。
2、衡量指標
(1)自然生長率 = 出生率 - 死亡率
(2)出生率 = 出生人數 ÷ 總人數 × 1000‰
(3)死亡率 = 死亡人數 ÷ 總人數 × 1000‰
3、增長特點
(1)總趨勢: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且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2)人口的增長與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密切的聯系。
①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口增長速度不同,1930年前緩慢增長,1930年后快速增長。
②不同的國家地區,人口增長速度不同,發達國家緩慢增長,發展中國家快速增長。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
(1)定義:單位面積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數。
(2)公式:人口密度 = 人口數 ÷ 面積 單位:人/平方千米
(3)意義:表示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
2※、世界人口分布概況:不均勻
(1)人口稠密區:北半球、氣候溫暖適宜的中緯度、近海、平原地區。
①亞洲東部:包括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等;
②亞洲南部: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巴基斯坦東部等;
③歐洲:英國、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等;
④北美東部:美國東部、加拿大東南部。
(2)人口稀疏區: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生存發展的地區。
①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
②高溫潮濕的雨林地區,如南美洲的亞馬孫熱帶雨林區;
③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如亞洲、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區和南極洲;
④地勢高峻、空氣稀薄的高原山區:如青藏高原等。
3、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因素(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水源、土壤、資源等等。
(2)人文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交通因素、政治因素、工農業基礎)等等。
三、世界人口問題
1、人口急劇膨脹是當今世界人口最突出的問題。(原因: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
當前人口增長過快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
(1)人類的生存空間不斷縮小,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2)經濟上貧富差距擴大,貧窮和饑餓增加。
(3)造成許多社會問題。(犯罪、教育、醫療、交通、資源、居住、就業等)
2、城市化問題:鄉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鎮,使城市人口增長過快,給城市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
積極影響:①增加城市勞動力來源;②增加城市商品購買力,活躍城市商業。
消極影響:①給城市交通、居住帶來壓力;②增加城市就業難度;③給城市管理帶來沖擊。
3、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青壯年壓力增大、社會勞動力不足、老年人贍養問題等。
4、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控制人口的增長,做到有計劃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
·第二節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人種
1、根據人類體質特征的差異,可以將全世界居民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
(我國絕大部分人都屬于黃色人種。世界所有人種都是平等的!)
2、三大人種的身體特點
黃色人種 白色人種 黑色人種
皮膚特點 黃色 白色 黑色
毛發特點 頭發黑而直,體毛較少 發色淺、呈波狀,體毛較多 頭發卷曲
面部特點 面部扁平 眼色淺,嘴唇薄,鼻狹而高 嘴唇較厚

3、世界人種的分布
(1)白色人種: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東部沿海、大洋洲;
(2)黑色人種:非洲南部和中部;
(3)黃色人種: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和西部。
4、人種與環境的關系:人種是人類長期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下進化的結果。
二、世界的語言
1、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
(漢語——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2、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
(1)漢語:亞洲東部、東南部等地區,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2)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南部地區,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3)俄語:歐洲東部、亞洲西北部和北部等地區,主要國家是俄羅斯;
(4)法語:歐洲西部、非洲等地區,法國及非洲一些國家;
(5)西班牙語:歐洲南部、拉丁美洲等地區,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6)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3*、語言與環境的關系:地理環境決定社會環境,社會環境促使語言的形成,又因為地理環境差異(尤其是地形)、距離等原因,使人們的交流少,進而導致不同地區形成不同的語言。
三、世界的宗教
1、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其他著名宗教:猶太教、印度教、道教等。
2、三大宗教的分布
起源 分布 場所 著作 其他
基督教 耶路撒冷 歐洲、美洲、大洋洲 教堂 《圣經》 信徒最多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亞洲西部和東南部 非洲北部和東部 清真寺 《古蘭經》 信徒叫做穆斯林
佛教 古印度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佛寺 《金剛經》

3*、宗教與環境的關系:宗教文化起源與環境密不可分;宗教的空間傳播受地域環境影響;環境的差異導致宗教信仰的差別;宗教景觀、宗教習俗留有環境印記。






·第三節 聚落的發展變化
1、聚落的概念:人們居住、進行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分為城市聚落和鄉村聚落。
2、聚落的發展:小村莊→集鎮→小城鎮→城市
(先有鄉村,后有城市,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3※、聚落的特點
規模 人口 產業 經濟 建筑
鄉村 小 少 農業為主 不發達 稀疏、低層
城市 大 多 非農為主 發達 密集、高層

4※、聚落形成條件
(1)自然條件
①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③水源:充足;④資源:豐富;⑤土壤:肥沃等;
⑥交通:便利。
(2)人文條件:歷史文化、宗教、政策等。
5、四大文明發祥地
中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埃及尼羅河流域、古巴比倫兩河流域、古印度河流域。
6、居民建筑與自然環境
(1)窯洞式民居——黃土高原:利用了黃土的直立性,適合于干旱少雨的地理環境;
(2)蒙古包——內蒙古草原:適于流動的游牧生活;
(3)冰屋——北極地區因紐特人:適合終年嚴寒的特點;
(4)泥磚圓頂屋——西亞地區:適合干旱的氣候特點。
7*、著名的《世界遺產名錄》聚落
意大利—威尼斯城;法國巴黎—塞納河畔;巴西—巴西利亞;中國云南—麗江古城;中國山西—平遙古城;中國安徽—皖南古村落(黟縣西遞和宏村)。


第六章 發展差異與國際合作
一、國家類型多樣
1、面積大小不同:(前六位)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2、人口多少不同:(前五位)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
3、海陸位置不同:臨海國、內陸國、島國。
地跨兩洲的國家:埃及(亞、非)、土耳其(亞、歐)、俄羅斯(亞、歐)、美國(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馬(南北美)
4、政治制度不同: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
5、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
二、地域發展水平各異
1、根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生活水平等差異,劃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南”—發展中國家:集中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分布于亞洲、非洲、拉丁美洲。
“北”—發達國家:集中在北半球(澳大利亞、新西蘭除外),分布于北美洲、歐洲、大洋洲。
2※、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區別
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
人均收入 低 高
教育狀況 水平低、條件差 水平高、條件好
科學技術 水平低 水平高
生活環境 污染嚴重、質量差 環境質量較高
醫療衛生 水平低、條件差 水平高、條件好
農業 手工種植為主,商品率低 高度現代化,商品率高
工業 技術含量低 尖端工業占優勢

三、國際合作
1、“南北對話”—?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經濟、政治上的商談。
2、“南南合作”—?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互助合作。??
3、“南北之差”—?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差別。
4、聯合國(UN):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5、亞太經濟合作(APEC):亞太地區最高級別的政府間經濟合作機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洲里市| 高清| 北川| 清涧县| 通化市| 梅河口市| 兰州市| 保山市| 绥中县| 辽源市| 岑巩县| 丰镇市| 商都县| 安远县| 中宁县| 株洲市| 普兰县| 方正县| 长寿区| 白河县| 桦川县| 息烽县| 辽宁省| 西华县| 本溪市| 太谷县| 方山县| 连山| 门头沟区| 和田县| 江安县| 金华市| 无锡市| 曲靖市| 盱眙县| 加查县| 饶阳县| 马边| 澜沧| 宁城县|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