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ǎng)www.21cnjy.com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一、【探究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 :(1)實踐的含義 (2) 實踐的特點 (3) 真理的含義 (4)真理的基本屬性◇理解;(1)實踐的基本形式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3) 真理的具體性◇分析:(1)列舉實例,論證真理只有一個,不存在多元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列舉實例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3分析說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2、能力目標(1)通過對實踐概念的學習,特別是與舊唯物主義關于實踐含義理解的比較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結(jié)合實踐三個基本特征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綜合能力 (3)在講述實踐對認識的作用時,注意引導學生學習辯證思維的能力,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4)結(jié)合真理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5)在講述真理具體的有條件的及認識真理是一個過程這一知識點時,培養(yǎng)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及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牢固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一切知識來源于實踐,一切知識都要服務于實踐 (2)樹立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二、【重點、難點】:1、重點:(1)、實踐的基本特點 (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難點: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三、【探究內(nèi)容】:第一框題 人的認識論從何而來教材內(nèi)容提綱1.實踐的基本含義。實踐是人們 的物質(zhì)性活動。它有兩層基本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 為主體,以 為對象的物質(zhì)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種 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xiàn)實的存在。2.實踐的特點。(1)實踐具有 。(2)實踐具有 。(3)實踐具有 。3.實踐是 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lián)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夠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4)實踐是認識的 。◇課堂練習1、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告訴我們( )。A、認識只能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chǎn)生 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答案:A 解析:“親口吃一吃”說明只有接觸客觀事物,才能得出正確認識,直接選A項。B、C項本身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2、(結(jié)合課本P44)“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這說明( )A、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fā)展快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D、發(fā)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恰恰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故選A項。3、毛澤東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確的理論只是把它束之高閣,并不實行,那么這種理論再好也是沒有意義的。”這段話說明( )A、認識是實踐的目的和歸宿 B、人們認識世界的根本目的是豐富認識、發(fā)展認識 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 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答案:C 解析:這種理論沒有意義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閣,并不實行”。即不以實踐為目的,故選C項,A、B、D三項本身錯誤。4、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比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意義更加重要,更加偉大。這主要是因為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 )A、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B、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C、才能使認識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D、才能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答案:D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僅僅完成認識的任務,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實踐,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偉大”的原因,故選D項。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C、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中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這一知識點;故選 A。B、D項不符合題意。C項片面。探究重點問題1、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第二框題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教材內(nèi)容提綱4.真理的含義,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1)真理是標志 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 。(2)真理是 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 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quán)力、地位等)為轉(zhuǎn)移。(3)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適用的條件和范圍。(4)真理都是 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 。5.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1)認識的發(fā)展具有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 (客觀條件)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的 (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 的,其本質(zhì)的暴露和展現(xiàn)也有一個過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jīng)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課堂練習:1、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發(fā)生里氏9級地震,并引;發(fā)海嘯,海嘯波及東南亞和南亞10多個國家,引發(fā)巨大災難。但目前,人們還不;能準確預測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這說明( )A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應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fā)展認識B有些自然規(guī)律是無法掌握的 C地震的出現(xiàn)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并無規(guī)律可循D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到地震的發(fā)生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了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故選A。B、c、D項不正確。(2)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 。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 的。作為認識基礎的 是不斷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 的過程。(3)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huán)是一種 。6.在實踐中 真理,在實踐中 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課堂練習:2、“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恩格斯的這段話說明( )A、由于條件的限制,人們在每一層次上的正確認識在深度上都是有限的 B、人們認識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完全取決于客觀條件本身 C、人們并不能使每次獲得的認識都是正確的 D、人們在每一次對事物的認識上都具有終極的意義3、電子的發(fā)現(xiàn)并沒有推翻物質(zhì)是由原子、分子構(gòu)成的理論,相對論力學和量子力學的提出也沒有推翻經(jīng)典力學。這個事實主要說明( )A、事物的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 B、量變是質(zhì)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C、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和必經(jīng)階段 D、認識是一個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向前推移的辯證發(fā)展過程答案:2、A 3、D 解析:第1題,B、C、D項錯誤,A項正確且符合題意。第2題考查了認識的無限性這一知識點,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所以選D項,A、B、C項與題意無關。探究重點問題1、理解真理的客觀性、條件性和具體性。2、理解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四、【鞏固訓練】1.“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quán)威的女兒。”這句名言是指A.真理與權(quán)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歷史和實踐來檢驗C.真理與權(quán)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從真理,才能具有權(quán)威答:B2.2006年5月27日《人民日報》報道,歷時16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目前已完成。發(fā)達國家正在積極推動下一輪基因組研究。這說明A.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B.客觀事物的復雜性始終制約人的認識能力C.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D.不懈的追求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的目的答:C3.2006年6月,中國兩位科學家朱熹平和曹小東,在美、俄數(shù)學家取得關鍵突破的基礎上,解決了數(shù)學界百年未破的龐加萊猜想問題。這說明A.實踐是不斷向前推移的 B.真理性認識總是相對的C.正確的認識來源于科學實驗 D.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答:D4.馬克思說:“思想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為了實現(xiàn)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這句話的含義是A.思想不重要,實踐才是最重要的 B.實踐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人的思想C.思想變?yōu)楝F(xiàn)實需要人的實踐活動 D.思想聯(lián)系實踐才能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答:C5.有經(jīng)驗的造紙工人用手一摸就知道紙的準確厚度;俗話說:“近山知鳥音,近水知魚性”;老獵手憑一點蛛絲馬跡就可以斷定走過的野獸的種類、數(shù)量、大小、雌雄;汽車修理高手一聽聲音句知道毛病在哪里……結(jié)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什么哲學道理?(2)問題(1)得出的結(jié)論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參考答案要點:(1).它體現(xiàn)了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只有在改造客觀對象的同時,才能認識客觀對象,才能透過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2).我們在虛心學習間接經(jīng)驗、認真讀書的同時,一定要積極從事實踐,通過實踐把書本知識變成實際知識,從而真正掌握知識,提高自己的各種解決問題的能力。用科學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21世紀教育網(wǎng)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yè)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wǎng)站。 版權(quán)所有@21世紀教育網(wǎng)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