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生活第一課教案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206 更新時間:2008-10-27..課題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一、體味文化備課時間上課時間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 :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內涵 ◇分析: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2、能力目標:通過全面、準確理解文化的內涵,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培養文化素養的意識和自覺性 重點文化的內涵難點文化的內涵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感悟文化現象,理解文化內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強文化學習的自覺性。導入新課如果說經濟生活的主題是物質財富的創造,政治生活的主題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題就是精神家園的耕耘。究竟什么是“文化”?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細細體味,我們才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內涵與文化的力量。就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教學過程一、體味文化(板書)(一)文化“萬花筒”(板書) ◇點撥:教材插圖:踢踏舞《大河之舞》等旨在向同學們展示豐富多彩的文化現象,使同學們對“文化”概念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課堂探究:(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賞自己喜歡的文藝節目 (2)你怎樣對這些舞臺藝術節目進行歸類 (3)有人以為,文化就是音樂、戲劇等藝術。你是否贊同這種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課題旨在檢測同學們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認識程度。 僅僅把文化看作是藝術,這是片面的,藝術只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學生活動:結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圖片,你還能給大家列舉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現象)嗎?1.文化形式:多種多樣(板書)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舉例:“超女”、話劇、舞臺劇、雜技、舞蹈、曲藝、音樂等.2.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板書)(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板書)A.從社會的角度,有了人類社會就有文化的存在,并隨社會發展而演變。B.從個人的角度,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2)文化現象無處不在(板書)環顧我們身邊的生活,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社區文化,文化現象無處不在。◇點撥:教材此處的插圖及輔文(讀書俱樂部、上網、晨練),旨在使同學們體味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文化,如校園文化、社區文化、網絡文化等。 3. 文化現象豐富多彩(文化特色):不同區域的文化各有特色(板書)不同的區域,有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其文化生活呈現各自特色。學生活動:參照P6的內容,選擇你熟悉的區域談談它們留給你的文化記憶。 舉例:城市的市井文化、農村的鄉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學生活動:不同的自然環境也會產生不同的文化環境,你能舉例嗎?(二)文化是什么(板書)前面我們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現象,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請閱讀1.文化是一種精神現象即文化的概念(板書) 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概念解析:(1)動態理解:文化是人類的精神活動。如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舉例:動態的行為過程就是文化、藝術表演、精神創作等。(2)靜態理解:文化是人類具體的精神產品。如思想、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 2.文化是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即文化的理解(板書)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1)從文化與人類社會的關系來看,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板書)──文化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文化與人類社會與生俱來。◇課堂探究:(教材P6頁插圖略)你能否用這個圖示,描述人類文化創造和演進的歷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發明--…記數的發明(如阿拉伯數字)一一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工業革命——1969年美國阿波羅登月行動——載人航天行動。(2)從文化與人們個體的關系來看,個人的文化素養是逐步培養出來的。-文化素養的形成(板書)──人的文化素養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在后天自發形成的,而是從社會生活的體驗中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有文化。文化素養的形成,離不開生活、實踐和教育。文化素養的表現: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人們的文化素養總是要通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表現等體現出來。(3)從物質載體與精神文化的關系來看,文化現象實質上是精神現象,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板書)──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但我們觀察所有文化現象都主要是著眼于人們的精神世界、歸結為人們的精神生活。社會文化和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 ◇課堂探究:這是一組發生在公交車上的鏡頭(教材插圖略).你認為。這兩個鏡頭中西裝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氣未脫的學生,誰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這一探究活動.目的在于讓同學們體會文化的含義.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養”“文明”的意思。顯然,從圖中二人的表現看,稚氣未脫的學生比西裝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3.正確理解文化的內涵(板書) “文化”一詞在實際運用中具有多義性,把握“文化”的含義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1)廣義的“文化”是對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統稱。這種廣義的“文化”概念與“文明”的含義相近。(2)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或指人們受教育的程度。(3)我們所講的“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種廣義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種狹義的“文化”。 ◇小辭典: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開放性、群眾性、創新性。(三)、文化的力量(板書)1.文化的形式是多樣的(板書) 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于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2.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對社會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板書)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學生活動:舉例:鐵人精神、航天精神;根據歷史知識,說說《共產黨宣言》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的影響。 ◇注意: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作用具有雙重性。先進的、科學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 ◇課堂探究:根據你所學過的歷史知識,說說《共產黨宣言》的問世對社會主義運動產生的影響。 ◇探究提示:《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開始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無產階級進行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如,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821年巴黎公社運動更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一個高潮。 ◇點撥: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旨在說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先進的文化,它對世界的影響將是長期而深遠的。課堂總結本節課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介紹文化生活的多樣性、文化的內涵與文化的力量,要求我們青年學生積極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質,為我國早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實例探究◇課堂練習: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4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黨的十六大報告強調,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大力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黨和國家之所以如此重視思想道德文化建設.這是因為( C )①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影響②文化對社會發展及個人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③文化是個人成長的催化劑④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個人成長和社會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反思課題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二、文化與經濟、政治備課時間上課時間教 學 目 標1、知識目標◇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1)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產力 (3)文化對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及對公民政治素質和權利意識的作用 (4)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能力目標:通過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培養辯證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將來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重點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難點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方法1、自學探究。以課本的簡單提示為線索,深入探究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體討論。針對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探討我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競爭力;討淪為更好地應對文化競爭,作為中學生目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導入新課《同一首歌》作為央視的一個品牌欄目,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行幾十場的重大演出,在繁榮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因此,在社會上流行著“文化搭臺,政策引導,經濟唱戲”的說法。究竟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本課第二課時《文化與經濟、政治》教學過程(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板書)課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 (1)你能對上述活動按經濟、政治、文化分類嗎 (2)也許有些內容難以歸類.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嗎 ◇探究提示: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1.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板書)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學生活動:請結合中國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的關系,舉例分析一下。舉例:小農經濟產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從愚忠和小農的封閉文化;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治是寡頭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政治是民主開放,文化是大眾的文化,百花齊放。◇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文化發展并非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板書)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過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交融的特點,并且日益顯著。(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板書)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板書)當代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即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密不可分,它們不斷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 (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組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因素。當今世界,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3)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經濟的互動與結合,出現了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雙向運動。出現了專門從事文化生產、文化經營的產業——文化產業。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產業正日益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嶄新的經濟增長點。學生活動: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費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下結,并補充事例。舉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深圳的“國際文化創業博覽會”,人們的文化消費從書本、收音機到影碟機、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藝術演出消費等。 ◇小辭典: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文化生產力的提出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生產力構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板書)(1)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質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板書)一方面,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質影響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行使民主權利。舉例:代表的提案權、審議權需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政治文明建設本身也有文化的內容,如聽證會的民主參與、執政為民的人本主義文化思想等。(2)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板書)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過渡:從文化與政治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在重視發揮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板書)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板書) 江澤民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 2.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板書)思考:為什么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增強綜合國力”呢?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綜上所述,文化在當今國際競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們每一位青年學生都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早日實現而奮斗。課堂總結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明確了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從國際范圍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每一位中學生都必須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課堂練習反思課題 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備課時間上課時間教 學 目 標 1、知識目標◇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對經濟、政治有重大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1)經濟和政治決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產力 (3)文化對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作用及對公民政治素質和權利意識的作用 (4)文化日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能力目標:通過分析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培養辯證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懂得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學習將來為增強綜合國力貢獻力量重點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難點 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方法 1、自學探究。以課本的簡單提示為線索,深入探究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2、集體討論。針對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探討我國應如何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競爭力;討淪為更好地應對文化競爭,作為中學生目前應做好哪些準備。導入新課 《同一首歌》作為央視的一個品牌欄目,每年在全國各地舉行幾十場的重大演出,在繁榮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因此,在社會上流行著“文化搭臺,政策引導,經濟唱戲”的說法。究竟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共同學習本課第二課時《文化與經濟、政治》教學過程 (一)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板書)課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相互影響。 (1)你能對上述活動按經濟、政治、文化分類嗎 (2)也許有些內容難以歸類.你的理由是什么 (3)你和你的家人有過類似的經歷嗎 能夠從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嗎 ◇探究提示: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1.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板書)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學生活動:請結合中國經濟和政治文化發展的關系,舉例分析一下。舉例:小農經濟產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從愚忠和小農的封閉文化;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政治是寡頭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上的政治是民主開放,文化是大眾的文化,百花齊放。◇注意: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文化發展并非始終與經濟的發展同步。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板書)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如,中國的發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而西方的發展則深受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過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僅處處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經濟、政治之間的相互影響。而且可以感受到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交融的特點,并且日益顯著。(二)相互交融: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板書)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特點日益顯著。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板書)當代經濟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即經濟和文化越來越密不可分,它們不斷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 (1)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識形態組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并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動力量。(2)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根本的因素。當今世界,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人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3)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文化與經濟的互動與結合,出現了文化經濟化和經濟文化化的雙向運動。出現了專門從事文化生產、文化經營的產業——文化產業。圖書出版、影視音像等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文化消費更加豐富,文化產業正日益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嶄新的經濟增長點。學生活動: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費情況,然后在此基礎上下結,并補充事例。舉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深圳的“國際文化創業博覽會”,人們的文化消費從書本、收音機到影碟機、從模擬電視到數字電視、藝術演出消費等。 ◇小辭典: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識的勞動者,運用和掌握文化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能力。構成文化生產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為主體的文化勞動者或生產者;二是文化資源,包括歷史資源和現實資源。文化生產力的提出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生產力構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地位。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板書)(1)文化與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質影響政治文明的發展(板書)一方面,政治文明的發展受一定的經濟、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政治文明建設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質影響公民政治權利的行使。文化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行使民主權利。舉例:代表的提案權、審議權需要代表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政治文明建設本身也有文化的內容,如聽證會的民主參與、執政為民的人本主義文化思想等。(2)文化與國際政治相互交融,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板書)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過渡:從文化與政治的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國都在重視發揮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三)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板書)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板書) 江澤民同志指出:“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 2.發展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綜合國力(板書)思考:為什么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增強綜合國力”呢?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于弱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綜上所述,文化在當今國際競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我們每一位青年學生都應該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早日實現而奮斗。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我們明確了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從國際范圍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因此,我們每一位中學生都必須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課堂練習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