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13-1-1城市化和人口增長的歷史和未來13-1-2案例: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13-1-3世界人口增長動態 13-1-4我國人口的增長動態 13-1-5世界人口趨勢預測 13-1-6我國人口趨勢預測13-1-7圖表:世界人口增長呈放緩趨勢13-1-8酸雨能促進了森林生長?有害?有利?13-1-9酸雨對湖泊的影響13-1-10酸雨與森林衰退 10-1-11全球變暖趨勢10-1-12全球變暖南極先知10-1-13全球變暖的原因10-1-14全球變暖的真正禍首是誰?10-1-15氣候變暖的惡果 10-1-16《京都議定書》簡介10-1-17森林救不了地球變暖10-1-18微生物能“吃掉”溫室氣體 地球變暖有物相克10-1-19環境污染圖片10-1-20沙塵暴10-1-21破壞臭氧層危害每個人10-1-22為什么我國的沙化土地越治越多第一節關注生物圈——環境在惡化13-1-1城市化和人口增長的歷史和未來人口總數上漲 ? 195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68%,少數發達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8%。 ? 2000年,世界人口達到了61億,同時它正以每年1.2%(即7700萬)的速率繼續上漲。? 預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將占世界人口的85%,少數發達國家人口則占世界人口的15%。? 城市人口增長十分迅速--發展中國家超過90%的人口增長都發生在城市中。? 城市化:全球的趨勢? 到2008年,世界上一半以上人口都將居住在城市中。? 到2030年,預計世界人口的60%都將居住在城市中。? 城市每天都會新增大約18萬人。? 據估算世界上大約有十億人口都是貧民,這些居住在城市的貧民中有7億五千萬人口是沒有居住地和基本保障的。? 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中,1/3的人口都居住在貧民窟。? 世界上超過1/2的人口每天生活水平不足2美元。? 城市化:地域性比較? 盡管非洲大多數地區都是鄉村,1999年僅有37.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城市人口增長率為4.87% 1999年,亞洲人口的36.2%都被城市化,城市人口增長率為3.77% 到2020年,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預計將達到其人口的50%。? (統計數據來自世界銀行)13-1-2案例:探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 課時:1課時。目的:關注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和可能產生的后果。材料器具:方格紙,尺等。方法步驟:(1)閱讀下列數據表:中國人口數量中國人口數量年代(公元) 數量/億年代(公元) 數量/億274013931578176418490.550.480.600.602.004.10192819491989199520004.705.4011.0012.0012.95(2)繪制我國人口增長曲線圖。討論:(1)從公元2年開始,我國人口數量第一次翻一番所用的時間大約是多少?(2)預測:從1995年開始,我國人口數量再翻一番所需時間將會是多少?如果保持這種增長 速率,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將會產生什么影響?13-1-3世界人口增長動態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人口長期處于很低的水平上,過著茹毛飲血、漁獵為生的早期人類,大約每30平方千米的陸地面積才能養活一個人,整個地球只能養活大約500萬人。隨著一萬年前農業社會的出現和生產力的提高,人口有了一次較大的增長,在距今大約8000年前,世界人口不到1000萬。其后,由于農牧業的發展,世界人口穩步增長,到公元初,世界人口達到1.5億,當時我國人口大約5000萬,約占世界人口的1/3。 在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又一次較大的增長,至今還在繼續,其增長規模是有世以來最大的。據估計,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世界人口大約為2.5億,經一個半世紀,到1650年增加一倍,達5億人。1800年為8.5億,1900年為16億,1950年為25億,1962年為30億,1970年為35億,1975年為40億,1980年為44億,1985年為48億。到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已突破50億。圖6-8表明從文藝復興以來,世界人口的增長呈幾何級數的,符合指數式增長模型。 世界人口激增的標志之一是每增加10億人口的相隔時間越來越短。從10億到20億(1850~1930年)約80年,從20億到30億(1930~1962年)約32年,從30億到40億(1962~1975年)約13年,從40億到50億(1975~1987年)為12年。 其次人口加倍所需時間也在縮短。世界人口從5億增至10億(1650~1850年)約需200年,從10億到20億(1850~1930年)為80年,從20億到40億(1930~1975年)為45年。今后再翻一番的時間將會更短。 再次,還表現在人口增長率在急劇上升。根據1975年的統計,世界人口平均增長率為1.9%。如果以2.0%增長率計算,只要34.7年就使人口加倍,這就是說,假如世界人口增長率保持不變,在35年以后,即2010年世界人口就達80億。 世界各地區或國家的人口增長率是不相同的,表6-9為1975年世界各主要地區的人口統計。可以看出,非洲和拉丁美洲是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其次是亞洲。非洲是屬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地區。拉丁美洲出生率比非洲低,但其死亡率也低,故平均年增長率比非洲略高。上述三個地區的情況反映了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特點,它們的平均年增長率均在2.0%以上。而歐洲、北美洲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分別只有0.6和0.9%。近幾十年以來,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率一般都比發達國家為高。經研究認為,西歐各國隨著死亡率下降以后,其出生率也明顯下降,從而使自然增長率降低。出生率下降的原因一般歸諸于現代化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婦女社會地位相應提高,加之控制人口的技術普及等,導致了人們生育意愿的轉變,從而使出生率下降。在日本,實行現代化過程中,除上述原因外,還由政府允許并鼓勵民間家庭計劃活動。這種旨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家庭計劃活動,促使了出生率下降得更快。但在許多沒有發生現代化顯著進展的發展中國家,盡管也主張并施行人口控制,卻沒能收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印度是世界上最早主張并施行人口控制的國家,而其效果卻不如人意。這就進一步說明,人口規律決定于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水平。當然,發展中國家亦有自己獨特的、有別于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規律。13-1-4我國人口的增長動態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編制成表6-10,可以看出公元初年到新中國成立時的人口增長概況。大約在1600年以前,我國人口變動在4000萬到6000萬之間。1600年之后,人口增長速度就加快。從1578年至1764年的186年內,人口增加了2倍多,達2億多人。此后至1849年的85年間,人口又增加到4億多。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人口已達5.4億。自建國以后,我國人口更迅速地增長,至1954年,人口達6億,1964年達7億,1969年超過8億,1974年超過9億,1982年超過10億,1989年超過11億,到1990年已達11.3368億。根據1985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的資料繪制的中國歷代人口變化曲線(圖6-9),可以看出,從1600年以后,人口的增長表現出指數增長過程。 根據指數增長模型的公式估算,將1578年以后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列于表6-11。該表說明,我國人口一直在增長,r值都是正值,但增長速度各時期不同,按r值大小,可分為三組。一組是r=0.019,第二組為r=0.006~0.008,第三組是r=0.002。把這三組r值與當時時代背景進行比較有一定意義。從1578到1849年的271年間,r=0.0066和0.0082,這段時期從明萬歷7年至明朝滅亡,后為清朝統治,特別是經歷康乾盛世,人口增長較快。從1849到1928年的79年期間,r=0.0017,人口增長最慢,因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戰爭幾乎未曾間斷。而從1928到1949年的21年期間,r=0.0069,人口增長較前一時期為高,但遠不如后一時期,建國以后的29年,人口年平均增長率r=0.019,那就是只要35年人口就加倍,這個數值也大致與1975年全世界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相近。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醫療衛生事業也較為普及,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的平均壽命大為延長,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很高。這是一件好事,但也必須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在我國目前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人口增長很快,使人口基數日益龐大,不能不加重國家和人民的負擔,從而妨礙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1982年7日1日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結果已達10.08億人。根據統計結果說明我國人口現狀有如下的特點: 1.絕對數量大 我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2.增長速度快 從1950年的5.5億到1982年的10.08億,人口增加了85%,r=0.01935,每年平均增加1400余萬人。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略高于同期世界的平均值。 3.年齡結構輕 1981年,我國15歲以下人口占34.4%,30歲以下的占63%,而65歲以上的只占6.47%,形成了增長型的年齡錐體。 4.分布不均勻 我國人口的90%以上分布在東南部約40%的國土上,只有不足10%的人口分布在西北部的60%的國土上。 5.農業人口比重大,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長快 1982年世界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之比為37∶63,發達地區為69∶31,而我國的比例為14.3∶85.7。我國城市人口的絕對數已從1952年的0.7億增加到1982年的1.5億;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從1952年9個,增加到1982年的38個。都市化的不斷發展,意味著農村耕地面積的日益縮小。由此可見,人口增長快,絕對數量不斷加大,而耕地在減少,這就是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壓力的基本狀況。13-1-5世界人口趨勢預測 本世紀60年代以來,聯合國人口活動基金會及其他國際機構,對人口狀況進行過調查研究,并對未來的人口趨勢作出了種種預測。由于人口增長迅速,形勢十分嚴峻,促使各國采取有效的措施,制定并執行控制人口的政策,使自然增長率逐步下降。由于人口年齡結構上的原因和人口增長的慣性作用,即使立即實行置換水平(指凈生殖率R0=1,即平均一個婦女在生育期內只生一個女孩,在下一代中,這個女孩恰好替換她的母親,故也稱替代水平),并保持下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口還是會增加的。根據Odum(1983)等對世界人口增長的預測,假定在2000~2006年實現置換水平,那就要到2100年世界人口達到85億時,才能出現人口的零增長。如果直到2040~2045年才實現這個置換水平,世界人口將要增至135億。如果不能實現這個置換水平,就要再增加100億,這樣就必將降低人類生活的質量。 地球能養活多少人,即地球的承載力究竟有多大,這個問題不僅依賴于自然條件,如土地面積、氣候條件和其他自然資源等,還由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生活方式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等所決定。地球對人口的承載力就是各種自然和社會的因素綜合條件下的最大環境容納量,它不是適度人口的含義。有的學者認為,世界現有人口已超過容納量,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地球最大容量可達500億,少數學者認為地球可養活1000億人口。1978年由17國聯合組織的維也納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的一份報告估計,地球表面對人口的負載能力最大可能達1000億,以現在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3000年后即可達到。此時有2/3的人口住在海上,食品的主要來源是大量繁殖的可食用微生物,用鋁、鎂等輕型合金建造三維高層建筑作住房,淡水靠雨水和海水淡化反復使用,用真空管道中的懸浮列車作交通工具,大幅度降低地球對太陽光的反射率,把絕大部分陽光截留下來當作人類的主要能源等。但是多數學者不贊成上述觀點,地球承載力以100億左右為宜。如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公布的資料認為,穩定在110億或略多一點,這是能使全世界人民吃得較好,維持正常生活水平的人口限度。有些生態學家,著重從生物圈所能提供的食物量,來計算地球承載量。地球上植物每年約能生產165×1015克有機物(干重),折合能量2.8×1021焦,假定平均每人每天消耗9.2×106焦,估計人類只能利用植物總產量的1%,故此,地球可養活80億人口。通過努力,人類在增加食物和改善其他條件上是能夠取得成效的。13-1-6我國人口趨勢預測 宋健等(1985)根據1975和1978兩年人口抽樣統計推算獲得的參數,將我國百年人口預測結果列成表6-12。根據預測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1)1975年中國婦女平均生育率是3.0,如果1980年以后一直保持這個生育水平,到2000年時,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2億。 (2)如果從1980年起,一直保持婦女平均生育率為2.3,中國人口到2000年將是12.86億。 (3)如果從1980年起,婦女平均生育率保持為2,總人口還要持續增長72年,到2000年人口總數為12.22億,2052年達到最高峰值為15.5億,從2053年起人口開始下降。 (4)如果從1980年起,婦女平均生育率為1.5,也就是說一半婦女生兩個孩子,另一半婦女只生一個孩子。即使如此,全國人口還要繼續增長47年,2000年時,人口總數為11.3億,2025年人口達到最大值11.78億,從2028年起人口開始下降,直到2080年人口下降到7.81億。 (5)如果從現在起,大幅度降低婦女平均生育率,到1985年降到1.0,并在以后一直保持1.0,全國人口還要繼續增長25年。2000年人口總數為10.5億,2005年達到最大值為10.53億,此后人口開始下降。 上述預測表明,為了避免中國人口過分擁擠,最好的方案是在一段時期內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剎住上升的勢頭,并將人口總數降低到適當的水平,然后再將婦女平均生育率提高到臨界生育水平,使人口保持穩定。所謂臨界生育率是指在此生育率下,社會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零。按1975和1978年人口抽樣統計數據計算,我國婦女臨界生育率分別為2.16和2.19。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人口增長現狀,我國政府制定了逐漸降低人口增長率的人口發展政策,總目標是爭取本世紀末,達到人口自然增長率為零,總人口不超過12億。宋健等根據這一目標,結合1982年人口普查提供的資料,進行了四種情況的人口百年預報,并進行了評價。其結論是,至少在最近未來20~30年中,應把平均生育率降到1.7以下,最好能達到1.5以下,才能使人口穩定在12億左右。 我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承擔了“中國土地資源生產能力及人口承載量”的課題研究。據報道,該課題的中長期預報采用聯合國人口基金委員會ESCAP/POP模型,我國未來人口發展的趨勢預測見表6-13,表中列出三個方案,無論哪種方案,2000年都將超過12.5億。人口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2000年我國人口將達到12.78億,即中方案。人地關系不容樂觀,就整個趨勢看,耕地將繼續減少,農作物播種面積在復種指數提高的情況下有增長,但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略有下降。隨人口增加,相當長時期內,耕地、糧食播種面積的人均占有水平將明顯下降(表6-14)。只要抓緊改造中低產田,充分挖掘耕地內涵生產潛力,化肥、農藥等得到充分保證的前提下,到2000年我國的糧食生產能力可望達5.1億噸。按12.78億人口計,人均可占有糧食400千克,基本上能自給自足。 關于糧食增產的極限和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標,報道認為,以農業生態區域法(AEZ)的潛在產量為基礎,將灌溉和旱作兩種情況分別估算,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也考慮到土地的多種限制因素,對土地質量進行綜合訂正后,我國糧食最大可能生產量為8.3億噸,糧食播種面積平均畝產為397千克。從我國實際出發,在人均500千克的消費水平下,人口承載量的最大限度為16.6億人,這是我國人口承載量的極限值,不具有一般適宜人口的含義。為力爭人均占有糧食500千克,食物水平有一個質的飛躍,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把16.6億人作為人口控制的最后界標,爭取將人口高峰值控制在16億的水平。13-1-7圖表:世界人口增長呈放緩趨勢13-1-8酸雨能促進了森林生長?有害?有利? 酸雨有害,眾所周知。但挪威科學家新近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英國工業污染物隨大西洋季風飄移到挪威造成的酸雨,不僅消除了挪威地方工業污染對森林造成的不利影響,而且促進了森林的生長,使挪威的森林覆蓋率在幾十年內增長了約1/4。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3日報道,挪威森林研究所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認為,人們過去對酸雨作用的評價有失公允。該研究所的斯韋恩·瑟爾貝格先生說,經過15年的研究,我們認為,有關酸雨對森林產生不利影響的理論是站不住腳的。他說,研究人員發現,15年來挪威森林面積擴大了約25%,主要原因是酸雨。 挪威森林研究所的研究結果使挪威環境部感到極為尷尬,因為挪威政府20多年來一直抨擊并敦促英國政府解決英國污染物隨大西洋季風飄移到挪威造成的酸雨問題。幾年前,兩國政府官員甚至為此鬧翻了臉,直到兩國首相親自出面才化解了一場危機。就在今年2月,挪威議會外事委員會發言人還批評英國污染物給挪威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建議歐盟對包括英國在內跨境污染別國的國家處以罰款。 13-1-9酸雨對湖泊的影響酸雨的直接影響之一是在湖和它的水上生態系統上。酸性化學物質有幾個路徑可以進入湖,例如雨、雪、凍雨、冰雹、露或霧,進入湖中。此外,湖泊為地球的地表地勢較低的地方,落在土地上的雨最終會通過下水道系統排到湖泊里去。酸雨降到地面會沖刷走土壤中的營養成分,并挾帶著土壤中的有毒金屬,一起流入湖泊中。接著,水中的硫酸對魚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兩種影響。直接地,硫酸會妨礙魚吸收水中氧及維持生命的鹽分和營養物的吸收能力。對新鮮水中的魚而言,生存的關鍵就是維持osmoregulation。Osmoregulation 就是在他們的組織中保持鹽和礦物的微妙平衡的過程,水中的酸分子造成魚鰓形成黏膜,也阻礙了魚吸收氧氣。如果黏液的成長增長,魚則會窒息。另外,低PH值會破壞魚群組織中的鹽平衡。由于PH值的改變,魚群生活所需要的鹽分例如鈣離子,就無法維持。衰竭的再生產導致生產的蛋受到危害,造成他們或者太脆弱或者太虛弱。鈣離子的減少也會造成虛弱的脊椎或畸形。例如,淡水鰲蝦需要鈣離子來維持健康的外骨骼,鈣離子含量過低會形成虛弱的外骨骼。當含氮的肥料被沖到湖里,氮會刺激海藻的生長,有人認為會造成氧氣生產量的增加,從而有益于魚。然而,因為酸雨造成魚死亡率的增加,在分解魚的過程中用了很多這些氧氣,使得幸存的魚能使用的氧氣變得很少。間接地,酸雨造成鋁離子釋放到土壤中,經由沖刷及河流進入湖里,這會對湖里的魚的健康產生致死的威脅。鋁離子使魚的鰓燒毀,并留在它的器官內造成很大的傷害。因此,雖然與能夠忍受大約pH值為5.9的酸,但此程度的酸就足以釋放土里的鋁離子,并殺死魚。魚類是食物鏈中主要的一員,也是很多其他生物種類的食物,包括人類。因為有毒的原料,例如,食物中汞的安全標準,設定為百萬分之 0.05。在加拿大和美國部分的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食用魚類和海豹肉的汞高達百萬分之 15.7 或甚至百萬分之32.7。汞由于酸雨而沉積在魚的體內,對于人類食用魚而言是很危險的。所以酸雨對生物的影響會藉由食物鏈擴散開來。13-1-10酸雨與森林衰退 比較不同年代樹木年輪,可知產生酸雨前后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在我國南方森林地區,50年前樹木生長較為粗壯,近年來狀況不佳。酸雨可造成葉面損傷和壞死,早落葉,林木生長不良,以致單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產量下降,造成大面積森林衰退。 我國重酸雨地區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達28萬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死亡面積1.5萬公頃,占林地面積6%。同樣受酸雨侵襲的貴州省,受危害的森林面積達14萬公頃,為四川盆地的二分之一。 10-1-11全球變暖趨勢 人類社會即將告別 20 世紀而進入 21 世紀,回顧 20 世紀的歷史,我們發現本世紀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進程中,使科學獲得了巨大的進步,物質文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人民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適。但我們同時也發現,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對地球能源和資源的破壞性利用已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前所未有地惡化,人類正遭受著自然界越來越多的懲罰。對本世紀全球氣溫的變化的初步分析,就可略見一斑。 我們以 1961--1990 年的全球氣溫的平均值為正常值 (16℃),考察 1900 年至 1998 年全球氣溫的變化。本世紀全球氣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當我們邁向 20 世紀末時,全球的氣溫幾乎比 19 世紀末高出 0.7℃ 。自 1983 年以來,共有 10 個最暖年份,其中自 1990 年以來就有 7 個。根據這些新的數據,全球氣溫變暖的趨勢大約是每 100 年高 0.55℃ ,陸地溫度增加的可能多少還要快些。下面以 1997 年和 1998 年為例加以說明。1997 年陸地年平均氣溫比正常值高 0.42℃ ,它沒有打破 1990 年的記錄,此值比 1990 年低 0.14℃ 。但 1997 年仍是自 1880 年以來最熱的 5 個年份之一,1997 年海洋氣溫比正常值高出0.42℃ ,比氣溫較高的 1987 和 1995 年還高 0.17℃ 。1997 年陸地和海洋的平均氣溫比正常值高出 0.42℃ ,比較熱的 1990 年高出 0.08℃ 。1998 年陸地氣溫是自 1860 年以來最高的年份,全球的平均陸地氣溫比 1961--1990 年的平均溫度高 0.58℃ ,這一年也是地面氣溫連續高出正常值的第 20 個年份。斯年 1 月至 ll 月,除歐亞大陸的北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大陸地面溫度都高于正常平均值。如在美國,1998 年 5 月至 6 月是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納州和新墨西哥州有史以來最熱的時期。在英國和法國的許多地區,1998 年 2 月份是其 100 多年來最熱的時期,在俄羅斯中部,1998 年 6 月的天氣是創記錄的高溫。在新西蘭,至少有 5 個月的氣溫較以前異常高。卡塔爾經歷了從 6 月到 9 月連續 4 個月的最熱的夏季。在印度許多地區,5 月份盛行嚴重的熱浪。 由氣象氣球和衛星對大氣溫度的探測表明,大氣溫度也偏高。在對流層,從地面到 7 公里的高度,9 月份的平均氣溫比最近 20 年的平均氣溫高出 0.47℃ ,使 1998 年成為非常熱的年度。在平流層下部,1998 年比正常的要冷,雖然它不象 1995--1997 年那樣冷。 10-1-12全球變暖南極先知 科學家們說,南極湖泊對感知氣候變暖最為靈敏。根據最近一期的《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南極洲錫格尼島上湖泊水溫的升高已經比小島周圍的空氣氣溫高出三倍。在 1980 年到 1993 年間,該湖泊結冰時間為 4 個星期,而現在,湖泊的結冰期卻大為縮短。研究人員指出,這種趨勢表明,局部地區的氣候變化已經導致了極端的生態變化。 地球氣候的細微變化都會對南極的冰雪產生顯著的影響,南極洲湖泊中厚厚的冰層會保留地球氣候變化對南極氣候影響的原始"證據"。因此,對南極洲湖泊冰層的研究有助于科學家揭示長期以來地球大氣的變化情況,這些南極洲湖泊也成了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英國南極測量專家溫迪·奎爾等人對錫格尼島上位于威德爾海與斯科舍海交接處的 17 個湖泊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有 9 個湖泊的冬季水溫平均上升了 1.3 攝氏度,比該地區空氣溫度的升高高出 3 倍。而小島周圍海水的溫度升高也明顯高于氣溫的升高。水溫的升高又與湖泊結冰期的縮短密切相關,互為因果。一方面,水溫的升高會導致冰層融化,結冰期縮短;另一方面,結冰期縮短,湖泊里沒有冰層覆蓋的水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使水溫繼續升高。在過去的 15 年里,這些湖泊結冰期在逐年下降,現在的結冰期只有 31 天。科學家們的報告說,湖泊中的生態系統也因此而受到嚴重影響。湖水中磷酸鹽的含量已經上升了近 10 倍,營養物質的巨大豐富導致許多藻類植物在湖水中大量繁殖,奎爾說,現在湖水中由藻類植物產生的葉綠素已經是 20 年前的 20 倍。 兩周前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篇文章說,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前提下,南極冰層仍在變厚。英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成果看似與這篇論文的觀點矛盾,但是他們自己卻不這么認為,他們解釋說,這兩項研究的地點相距 4000 英里,兩地的氣候存在差異不足為怪。南極探測專家約翰·特納說,在過去的 10 年中,科學家已經對整個南極大陸氣候的變化有了較為全面地了解,可以肯定地說,南極大陸對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10-1-13全球變暖的原因全球大氣層和地表這一系統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玻璃溫室",使地表始終維持著一定的溫度,產生了適于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環境。在這一系統中,大氣既能讓太陽輻射透過而達到地面,同時又能阻止地面輻射的散失,我們把大氣對地面的這種保護作用稱為大氣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它們可以讓太陽短波輻射自由通過,同時又能吸收地表發出的長波輻射。這些氣體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來全球的氣候正在逐漸變暖,與此同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的含量也在急劇地增加。許多科學家都認為,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可能是全球變暖的基本原因。人類燃燒煤、油、天然氣和樹木,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進入大氣層后使地球升溫,使碳循環失衡,改變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轉換形式。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遠遠超過科學家可能勘測出來的過去 16 萬年的全部歷史紀錄,而且目前尚無減緩的跡象。大氣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氣候變暖的根源。國際能源機構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美國、中國、俄羅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幾乎占全球總量的一半。調查表明,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 20 噸,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總量的 23.7%。中國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2.51 噸,約占全球總量的 13.6%。10-1-14全球變暖的真正禍首是誰? 氣候學者向近日聚會海牙的世界各國政要、科學家、工業家和環保主義者發出警告:在未來一百年內全球氣溫將升高1.5至6攝氏度,海平面將升高15至95厘米,沙漠將更干燥,氣候將更惡劣,厄爾尼諾現象將更嚴重,全球變暖將直接或間接影響數以億計人們的生活。 其實“狼來了”的驚呼并不是在海牙才喊響,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上就響起了這樣的呼聲。此次來自18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科學家、工業家和環保主義者聚會海牙,目的就是借助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會,再次找出威脅人類生活甚至生命的“狼”,并設法消滅它。 然而大會伊始與會者便感覺到一種無可奈何:盡管人們把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看作是“狼”,但已在1997年就承諾打“狼”的人們卻遲遲沒有訴諸行動,甚至連如何行動都沒有一致的辦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會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提出到2008年,最遲到2012年時,全世界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的排放量減少至少5.2%。但由于所有發達國家都對《京都議定書》持觀望態度,京都大會以來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20%。 發達國家以種種借口推卸對造成大氣污染的責任,卻要求發展中國家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4,是世界最大的排放源,然而美國卻不急于減少自己的排放量,而是想通過向一些發展中國家提供環保援助的方式來抵消自己的排放量,并要求無限制地用這種方法調劑排放指標。 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排放量1/7的歐盟也樂意用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方式來抵消自己的排放赤字,但歐盟還是提出最多抵消50%的水平;有的發達國家甚至認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并非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真正原因,因此不必犧牲現有經濟利益而減少排放。 由此可見,溫室氣體排放還不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狼”,真正貽害未來世界的“狼”,是推三阻四不肯為可持續發展、為地球上所有生命生存著想的人。 10-1-15氣候變暖的惡果 地球是個極其敏感的生態系統,平均氣溫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會使人類的生存環境產生劇烈的震動。全球變暖氣溫升高,將會使海洋上層水溫升高造成體積膨脹,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它將直接威脅到沿海國家以及 30 多個海島國家的生存和發展。美國環保專家的預測更令人擔憂,再過 50 年~70 年,巴基斯坦國土的 1/5、尼羅河三角洲的 1/3 以及印度洋上的整個馬爾代夫共和國,都將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沒;東京、大阪、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許多沿海城市也將完全或局部被淹沒。 氣候變暖會使亞熱帶向北擴展,北極地帶的夏季明顯變暖,大大延長作物的生長期。氣候變暖還可能使半干旱的熱帶地方變得更加干旱。所以,氣候變暖,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又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生物是全球變暖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森林、濕地和極地凍土的破壞,導致生存在其中的許多物種加速滅絕。許多科學家擔心,人類影響地球的活動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地球升溫,因為它會使其他變化發展為災變。升溫將使一些地區出現更具災害性的暴風雨,造成洪災,另一些地區,特別是大陸的內陸區域雨量減少,造成旱災。10-1-16《京都議定書》簡介 《京都議定書》是1997年12月由160個國家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通過的。 該議定書規定,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其中美國削減7%,歐盟8%,日本6%。當時美國政府在議定書上簽了字。根據規定,該協定書只有在55個國家批準協議后,才能生效。這55個國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5%。由于在議定書執行的規則和條件等細節上爭論不休,至今仍未有一個工業發達國家批準該議定書,而美國3月28日突然宣布將不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則使得條約的實施雪上加霜,面臨流產的危險。 1998年5月29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秦華孫大使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秘書處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中國是第37個簽約國。 作為世界最大的燃煤國,美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過去10年間,其排放量增長幅度超過了印度、非洲和拉美國家總增長量。美國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 10-1-17森林救不了地球變暖 進入夏季,在人們苦惱于氣溫"一年更比一年高"時,美國一群科學家又給了人們當頭一棒,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要想阻止氣溫逐年升高的趨勢、化解溫室效應的威脅,人類還得另想辦法,而不能像從前那樣寄厚望于森林。因為森林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最終幾乎會如數奉還給地球。 溫室效應被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它除了讓天氣變得越來越熱外,還給全球的濕地沼澤、沿海低地、珊瑚礁、溫帶寒帶大量物種帶來毀滅性打擊。 追根溯源,溫室效應是過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聚集而產生的一種天氣現象。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這已是人們長期以來的共識,因而一直以來,森林被認為是解決溫室效應的利器。 5月24日出版的《自然》雜志發表了美國著名杜克大學的幾位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的一份最新實驗報告。7年前,這幾位科學家在杜克大學校區附近選擇了兩片森林,開始了評估樹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實驗。據推算,到2050年,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將比現在增加35%-50%。于是,他們就在第一組森林中不斷施放二氧化碳濃度為560ppm(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氣體,以模擬50年后的濃度水平;第二組森林則保持目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濃度在365ppm左右。 在實驗開始的前兩年里,第一組森林的樹木在高濃度二氧化碳下生長明顯加快,生長速度比第二組森林的樹木大約快25%。但兩年后,生長速度卻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下降,最終和第二組森林的樹木的生長速度基本持平。分析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的養分,特別是氮養分隨著樹木的迅速生長而消耗殆盡。 實驗結果顯示,樹木生長需要陽光、水分、養分等多種因素,缺一不可,森林可以在短期內加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因為土壤中的養分無法配套供應,所以從長期來看,無法指望森林會消化掉50年后增加的50%的二氧化碳。另外,科學家們在跟蹤觀察二氧化碳在樹木生長過程中的作用后發現,樹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對樹葉的生長起作用,對樹干的作用則不明顯。這樣帶來的最要命的后果是,樹葉脫落以后會慢慢腐爛,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3年內將幾乎全部回到大氣中,而并非像以前人們所說的那樣,會留在土壤里。 主持這項實驗的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戴維·埃斯沃斯對這一結果評價說:"如果這一結果在全球植被生態中被普遍證實,人們就不得不對環境問題進行再思考了。"目前,已經有實驗表明,熱帶樹木與其他地區的樹木相比,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相對更低一些。 外界對這份報告給予了極大關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一位植物學家說,這一結果的"潛在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它徹底推翻了人們的傳統觀念。 盡管森林在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調節氣候等方面都有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量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上,人們不能太樂觀。參與這項實驗的另一位生態學教授拉姆·奧林認為,這一實驗結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他說,也許人們只能從減少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量入手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了,這將使全球的環保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利益沖突更為尖銳。 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是國際間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去年的海牙國際環保會議不歡而散,美歐之間爭執的關鍵問題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美國堅持認為,對發達國家排放量的限制應當考慮到森林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因素。如果考慮這一因素,對50年后的前景就不必過于悲觀,對發達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的要求就不必過于苛刻。現在,這項最新的實驗成果可以說正擊中了美國的要害。果真如此,美國將不能以森林為借口來逃避自己的責任,而全球只能進一步嚴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又將直接影響到世界各國經濟的發展。 10-1-18微生物能“吃掉”溫室氣體 地球變暖有物相克 本報綜合消息 幾位來自德國的科學家宣稱他們在黑海中發現了一種以甲烷為食的生命體,并稱這種生命體可以用來抑制全球變暖問題的繼續惡化。 這些科學家稱他們這次發現的生命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經有40億年的歷史。他們是在黑海中沒有光線、沒有氧氣的深度中發現這種微生物的,并發現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甲烷只能夠通過與氧氣進行反應而消耗掉。這些德國科學家希望這些微生物可以用來"吃掉"目前還儲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溫室氣體,許多甲烷目前還凍結在兩極地帶的冰層以下,但是隨著全球變暖問題的加劇,它們很有可能被釋放出來,使污染問題變得更為嚴重。這次研究活動的發起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說:"這些在黑海中發現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們可能要依靠他們來阻止氣候災難的發生。" 10-1-19環境污染圖片10-1-20沙塵暴2000年春,中國北方發生了一起強烈的沙塵暴。華北北部大部分地區都籠罩在沙塵暴的陰影之下。大范圍,大強度,次數頻繁,來勢兇猛的沙塵暴令廣大群眾痛苦不堪,但這只是中國沙塵暴的一次小發作罷了。沙塵暴又稱黑風暴,是在植被破壞前提下,細顆粒物質在風的吹揚下被搬運至其他地方,從而造成大氣能見度急劇下降的災難性天氣。 由于中國北方的植被破壞不斷惡化,沙漠化的不斷擴大,沙塵暴已變得越來越顰繁,越來越強烈。據一份資料顯示:在我國,沙塵暴50年代共發生5次; 60年代共發生8次; 70年代共發生13次;80年代共發生14次; 90年代共發生23次;2000年春,截至4月24日,北方許多地區已經歷了8次沙塵暴的洗禮。另外,沙塵暴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大。據另一份資料顯示: 1.1979年,塔里木盆地在4至6月先后發生了3場沙塵暴,其中一次僅僅在慰犁縣3天之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內獎懲2.56萬噸!2.1993年5月5日發生在西北地區的強沙塵暴被視為65年來的經典。它使蘭新線中斷了31個小時,蘭州和敦煌機場分別關閉了2天和7天。40萬平方公里內的4個省區72個縣1200萬人受襲擊,85人死亡,26人受傷,31人失蹤。死亡牲畜12萬頭,受災作物37萬公頃,果樹2萬公頃以上。刮斷電桿6021根,沙埋渠道2000公里以上,毀壞房屋4412間,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3.1995年5月15日,甘肅一場特大沙塵暴降塵量高達1243.1萬噸,相當于省內最大的水泥廠15年的產量。4.1998年4月,西北12個地,州遭沙塵暴襲擊,46.1萬畝農作物受災,11.09萬頭牲畜,15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8億元。從以上資料中,我們不難看出沙塵暴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在不斷加大,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又將遭受一次高強度的沙塵暴的襲擊。不知我們是否有這個心理準備。沙塵暴的危害如此觸目驚心,人們很自然就會追究其根源。就2000年春北京沙塵暴來說,從大的方面講,是中國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土地沙漠化的不斷擴大造成的,從小的方面講,是河北張家口地區的張北,豐寧等地區環境的惡化直接導致的。在華北北部,內蒙古南部,西北大部分地區,土地沙漠化,植被破壞嚴重是廣泛而普遍的,這些土地沙漠化的地區在北方強風的作用下極易形成大范圍,高強度的沙塵暴,這也就是中國幾十年沙塵暴的來源。10-1-21破壞臭氧層危害每個人紫外線從多方面影響著人類健康。人體會發生如曬斑、眼病、免疫系統變化、光變反應和皮膚病(包括皮膚癌)等。皮膚癌是一種頑固的疾病,紫外線B的增長會使患這種病的危險性增大。紫外線光子有足夠的能量去破裂雙鍵。中短波紫外線會透人皮膚深處,使人的皮膚產生炎癥,人體的遺傳物質DNA(脫氧核糖核酸)受到損害,使正常生長的細胞蛻變成癌細胞并繼續生長成整塊的皮膚癌。也有說太陽光滲透進皮膚的表層。紫外線輻射轟擊著皮膚細胞核內的DNA基本單位,使許多單位溶化成失去作用的碎片。這些毛病的修復過程可能會出現不正常,從而導致癌變。流行病學已證實廠非黑瘤皮膚癌的發病率與日曬緊密相關。各種類型皮膚的人都有患非黑瘤皮膚癌的可能,但在淺色皮膚人群中發病率較高。動物實驗發現,紫外線中,紫外線B波長區是致癌作用最強的波長區域。據估計,總臭氧量減少1%(即紫外線B增強2%),基礎細胞癌變率將增加約4%。近來的研究發現,紫外線B可使免疫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有的實驗結果表明,傳染性皮膚病可能也與由臭氧減少而導致的紫外線B增強有關。據估計總臭氧量減少1%,皮膚癌的發病率將增加5%-7%,白內障患者將增加0.2%—0.6%。自1983年以來,加拿大皮膚癌的發病率己增加235%,1991年皮膚病患者已多達4.7萬人。美國環保局局長說,美國在今后50年內死于皮膚癌者,將比過去預計的增加20萬人。澳大利亞人喜歡曬日光浴,把皮膚曬得黑黑的。盡管科學家反復告誡多曬太陽會導致皮膚癌、他們對黑膚色還是樂此不疲。結果,直到澳大利亞人皮膚癌的發病率比世界上其他地方高出1倍時,才醒悟過來。全世界患皮膚癌的人已占癌癥患者總人數的1/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警告說,如果地球的臭氧層會繼續按照目前的速度減少并變薄,那么到2000年時全世界患皮膚癌的比例將增加26%,達到30萬人。如果下個世紀初臭氧層再減少10%,那么全世界每年患白內障的人有可能達到160萬-175萬人。受紫外線侵害還可能會誘發麻疹、水痘、瘧病、疤疹、真菌病、結核病、麻風病、淋巴癌。紫外線的增加還會引起海洋浮游生物及蝦、蟹幼體、貝類的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生物滅絕。紫外線照射結果還會使成群的兔子患上近視眼,成千上萬只羊雙目失明。紫外線B削弱光臺作用 根據非洲海岸地區的實驗推測,在增強的紫外線B照射下,浮游生物的光者作用被削弱約仍%。增強的紫外線B還可通過消滅水中微生物而導致淡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并因而減弱了水體的自凈化作用。增強的紫外線B還可殺死幼魚、小蝦和蟹。如果南極海洋中原有的浮游生物極度下降,則海洋生物從整體上會發生很大變化。但是,有的浮游生物對紫外線很敏感,有的則不敏感。紫外線對不同生物的DNA的破壞程度有100倍的差別。嚴重阻礙各種農作物和樹木的正常生長有些植物如花生和小麥,對紫外線B有較好的抵御能力,而另一些植物如萵苣、西紅柿、大豆和棉花,則是很敏感的。美國馬里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中心的特倫莫拉用太陽燈對6個大豆品種進行了觀察實驗,結果顯示其中3個大豆品種對紫外線輻射極為敏感。具體表現為,大豆葉片光合作用強度下降,造成減產,同時也使大豆種于蛋白質和油脂含量下降。大氣臭氧層損失1%,大豆也將減產1%。特倫莫拉還用了4年時間,對高劑量紫外輻射給樹木生長造成的影響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木材積累量明顯下降,它們的根部生長也因而受阻。對全球氣候的不良擾亂作用平流層上層臭氧的大量減少以及與此有關的平流層下層和對流層上層臭氧量的增長,可能會對全球氣候起不良的擾亂作用。臭氧的縱向重分布可能使低空大氣變暖,并加劇由二氧化碳量增加導致的溫室效應。光化學大氣污染 過量的紫外線使塑料等高分子材料容易老化和分解,結果又帶來新的污染——光化學大氣污染。10-1-22為什么我國的沙化土地越治越多我國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各種類型的荒漠化都有發生。其中,對民族生存和國家發展已經開始構成嚴重威脅的,是土地的沙化過程。據國家林業局最新公布的數據,1999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4.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2%。從1994年以來,全國沙化土地每年擴大3436平方公里,相當于吞噬掉一個較大縣份的土地面積。土地沙化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開展防沙治沙工作較早且經驗比較豐富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充分認識到沙化給國家和民族所帶來的危害,并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從上個世紀50年代,我國就拉開了防沙治沙的序幕。改革開放以后,國家正式向沙化宣戰,并啟動了一系列的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如“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京津風沙源治理等。在這期間,國家和社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很多項目治理區,的確出現了“人進沙退”的局面,沙化形勢發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轉。然而,從總體上說,我國的沙化形勢始終沒有改變。全國土地沙化的范圍一直在擴大,且速度不斷加快,所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近年來北方地區趨于嚴重的旱情,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退化和沙化過程。江河斷流,湖沼干涸,植被萎縮,土地沙化,沙塵暴愈演愈烈。特別是我國著名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去年由于干旱出現了極為嚴重的沙化形勢,個別地帶變成千里赤沙,寸草難覓。情勢之危,古今罕見。 那么,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我國的沙化土地越治越多、沙化形勢會越來越嚴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解釋一下為什么我國土地會出現沙化現象?土地沙化,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為的因素。從自然方面來說,我國北方是一個干旱、半干旱的脆弱環境,生態穩定性差,極易受到氣候波動等劇烈變化因素的沖擊和強烈人類活動的干擾,從而為土地沙化提供了客觀基礎。這里的本底環境是沙性土質,土層疏松,植被脆弱,抗風蝕能力低,一遇干旱年頭,風沙活動就會增強。其結果,植被變疏,沙漠擴大。在地質歷史上,就出現過幾個這樣的階段,從而奠定了今天的沙漠地貌格局。不過,自進入人類社會歷史時期以來,大體上是一個相對濕潤的階段,風沙活動較弱,沙漠趨于穩定。即使如此,如果出現長時間的干旱,或受到人為因素的強烈干擾,風沙活動還會激化。在中國歷史上,也曾有過幾個這樣的時期。例如,在唐末和宋末就分別出現了風沙加劇和自然災害頻發的現象。不過,從明清以來的這段歷史,基本上是一個安靜期。但是,進入20世紀中葉以后,由于世界范圍內的人口爆炸和經濟猛增,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其結果是不可扭轉的氣候變暖趨勢。氣溫升高加上降水減少,特別是從冬春直到夏季的長時段干旱,很容易誘發風沙活動。這樣,全球性的氣候變暖就使我國土地出現沙化成為不可避免的。同時,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政策上的失誤,導致我國人口規模急劇膨脹。北方脆弱的生態環境,卻仍然要養育著非常龐大的人口。然而,人們為生存而從事的各種活動,最終都要轉化為對土地的生態壓力。尤其是經濟活動,對土地的沖擊更為直接。例如,農田耕種、草場放牧、礦藏開采、工業生產、城鄉建設、貨物運輸、人員流動等,都強烈地影響到土地生態的穩定性。其結果,土地的生態功能不斷退化,沙化逐漸顯現。由此可見,龐大的人口基礎及其過快的增長速度,使土地沙化成為必然。現在的問題是,當土地發生沙化以后,我們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治理措施,為什么全國的沙化土地面積不是在減少而是仍在繼續增長呢?為什么日益嚴重的沙化形勢還是遏止不住呢?可以說,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雜。說它簡單,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的速度。很顯然,要想控制住不斷惡化的沙化形勢,必須有足夠強大的促使生態好轉的積極力量來抵削導致土地沙化的消極力量。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促使土地沙化的兩個主要因素,一個都沒有減少:氣候暖干的趨勢更加突顯,人口規模仍在擴大。不僅如此,又增加了一個導致土地生態上升的消極因素,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發展。雖然近20多年來人口增長的速度有所降低,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致使經濟活動的規模和強度迅猛增加,生態壓力急劇上升,這就必然要造成沙化形勢的進一步惡化。另外,近年來的旱情也特別嚴峻,更使干渴的土地雪上加霜,加速了沙化過程。相反,人們改善生態、治理沙化的積極力量卻是非常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雖然國家不斷加大治沙資金的投入力度,但畢竟財力單薄,不可能拿出全部的國民產出用于治沙,每年只能治理一小部分沙地,其作用是很有限的。據有關部門統計,自“三北”防護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實施以來,共治理沙地32.65萬平方公里,僅占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的19.33%。也就是說,20多年治沙的總和還不到沙化土地總面積的1/5。再以內蒙古自治區的蘇尼特左旗為例,全旗沙化土地面積已經超過2萬平方公里,其中沙地面積就達到4453平方公里,而近兩年實施風沙治理工程以來,總共治理沙地135平方公里,僅占全旗沙地總面積的3%。可以想象,僅靠植起來的幾片樹和種出來的幾塊草,怎能抵御得了市場經濟洪流的巨大沖擊和天氣干旱帶來的嚴重威脅?一般情況是,治理在點上,而破壞在面上。其結果,必然是局部好轉,整體惡化。所以說,樹草年年種,風沙天天吹。說它復雜,就不是一句話能夠表達清楚的。首先,我國的治沙模式不科學,治標不治本。從沙化治理的途徑來說,治沙措施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從沙化機理上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主要是通過經濟政策的調整來減輕施加到土地的生態壓力,如退耕休牧等,為內生性的措施;另一類是從外部癥狀上針對具體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主要是通過一些簡單可行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來擬制沙化過程,如植樹種草等,為外加性的措施。一般來說,前者效果來的慢,但可以治本;后者見效快,但只能治標。如果兩者結合起來,效果最好。然而,現行的治理措施,基本上屬于后一類,很單一。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系統的戰略安排,是效果差的根本原因。其次,當前治沙的主體是政府,并沒有充分調動社會的力量,顯得勢單力薄。政府天天忙著治沙,而老百姓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經濟活動方式照樣進行,土地承受的壓力依然在上升。第三,承擔治沙任務的主要機構是以林業為主的幾個部門,而政府其他部門仍然“我行我素”,各行其道,相互協作不緊密,從而影響到治理效果。第四,現行的管體制也影響到治沙效率。治沙的投資是國家出的,而承擔治沙任務的基層管理機構是縣級林業部門。國家下撥的治沙經費,經過層層截留后,最后到達縣里的錢就很有限了,而且時間上也延遲很大,往往到下半年甚至年底資金才能到位,從而影響到治沙工程的正常進行。同樣,由于縣級財政都比較緊張,縣林業部門也必須從中扣除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以維持自身的正常運轉。再之,治沙工程大多是按項目承包的方式進行的,項目承包單位同樣要追求經濟效益,就必然使工程質量及其生態效益再打折扣。這樣,國家投入的有限治沙資金,最后能夠到達沙化土地上且發揮生態效益的,就為數不多了。第五,我國在工程管理上長期形成的習慣是重建設輕管護,使治沙項目建成之后很難保證有正常的管護資金來源以維持生態效益的長期發揮。結果往往是,建設好的項目區,由于人為破壞或自然退化,幾年之后效能喪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而,大多數項目僅能起到試驗目的,很難發揮出真正的生態效用。由此可見,我國現行的效率低下的治沙模式是導致治沙效果不明顯的根本原因。不改變現有的經濟運行機制,僅僅寄希望于上一些生物措施或工程措施就扭轉沙化局面的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的土地沙化問題,必須尋求內生性的方法和途徑--調整當前的人口分布格局,轉變現行的經濟運行機制,走生態效益型的經濟發展道路,建設環境友好的生活文明,逐步減輕土地的生態壓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