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0-2血液循環同步學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0-2血液循環同步學習資料

資源簡介

第二節 血液循環
10-2-1心臟
10-2-2 靜脈
10-2-3動脈
10-2-4毛細血管
10-2-5“靜脈瓣作用”演示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0-2-6體循環
10-2-7肺循環
10-2-8心輸出量
10-2-9每搏輸出量
10-2-10運動對心率影響的測定
10-2-11心動周期與心率
10-2-12心音 10-2-13動脈血壓 10-2-14動脈血壓的形成 10-2-15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10-2-16動脈脈搏 10-2-17靜脈血流與血壓 10-2-18微循環
第二節 血液循環
10-2-1心臟
  推動血液循環的肌性中空器官。正常成人的心臟略大于拳頭,重約300克,略呈圓錐形,位于膈上兩肺之間,略偏于左側,心尖位于左下方。心臟分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腔,分別以房間隔和室間隔分開,左右互不相通。右心房接受上下腔靜脈回流的靜脈血,并將其引入右心室。右心室將血泵入肺動脈。左心房接受肺靜脈的氧合血液,并將其導入左心室。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3倍,將血推送至全身器官。心臟內有左、右房室瓣和左、右半月瓣,保證血液定向流動。左側房室瓣為二尖瓣,右側為三尖瓣。左側半月瓣為主動脈瓣,在左心室和主動脈的接合處。右側為肺動脈瓣,位于右室和肺動脈的接合處。心臟瓣膜閉合時產生心音。房室瓣關閉產生第一心音,半月瓣關閉產生第二心音。心室壁肌肉和大血管的振動參與心音的形成。心肌具有自身節律性收縮的性能。心內有特殊的傳導系統,心肌細胞膜內外離子分布不同,產生跨膜電位。任何增加細胞膜通透性的因素,均可使內外離子濃度發生改變,產生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竇房結具有自發地產生動作電位的能力,是心臟的起搏器。竇房結所形成的沖動沿傳導系統下傳,產生電流,這種電流傳至體表面,在體表面任意兩點形成電位差,隨著心臟有規律的搏動,產生一系列的電活動,用儀器記錄成連續的曲線即稱為心電圖。近期研究證明心臟還具有內分泌功能,如分泌心鈉素等,對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調節起重要作用。
10-2-2 靜脈
  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臟時所經過的血管。按管徑不同可分大、中、小三種類型。與同行的動脈相比較,管壁較薄,彈性纖維和平滑肌較少,結締組織較多,易變形擴張,血容量大,血流速度慢。靜脈的管壁由內、中、外三層組成,以外層為最厚,較大靜脈的內膜常向內折疊形成成對半月形的靜脈瓣,可防止血液倒流。靜脈的主要作用是調節血管系統容量、收集血液流回心房。靜脈有深淺之分,淺靜脈互相連通、行于皮下。人體上、下肢的淺靜脈很發達,多為中型靜脈,從體表能看到或摸到。臨床上常選用上肢掌背或腳背靜脈作抽血、輸血或靜脈注射之部位。深靜脈通常與同名動脈伴行。體循環靜脈可分三大系統,即上腔靜脈系、下腔靜脈系和心靜脈系。上腔靜脈系是收集頭部、上肢和胸背部等處靜脈血回到心臟的管道。下腔靜脈是收集腹部、盆部、下肢靜脈血回心的一系列管道。心靜脈系是收集心臟靜脈血的管道。門靜脈系主要收集腹腔內消化管道、胰和脾的靜脈血進入肝的靜脈管道。當靜脈瓣機能不全時,會引起靜脈擴張和血液淤滯,影響血液回流,稱為靜脈曲張,常見于靜脈瓣分布較多的腿部淺表靜脈。
10-2-3動脈
  根據血管內血流的方向,把從心臟運送血液到機體各部分的一類血管總稱為動脈。動脈管壁都由內層、中層和外層組成,管壁較厚。內層內表面為單層扁平上皮,表面光滑;中層由彈性纖維和平滑肌組成;外層主要由結締組織組成。人體中直接起始于心臟的動脈有兩條大干,即肺動脈和主動脈。左心室連主動脈,右心室連肺動脈。肺動脈把全身返回心臟含二氧化碳較多的暗紅色靜脈血由右心室送到肺臟。主動脈把含氧較多的鮮紅色動脈血從左心室送到全身。按管徑大小不同,動脈又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動脈的中層厚,環行平滑肌和彈性纖維發達,能隨血量的增減和血壓的高低而脹縮;中動脈的中層管壁平滑肌很發達;小動脈的肌層較薄。在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動脈作舒縮運動,可調節血流和血壓。由于動脈管壁的彈性作用,才保證了血液在血管中的連續流動。動脈管壁組織隨年齡而變化。老年人動脈彈性減退,對血壓的調節能力降低。所以,人在老年時的血壓較年輕時的血壓高。
10-2-4毛細血管
毛細血管又稱微血管。分布于各種組織和細胞間的最微細的血管。平均直徑7~9微米,數量極多,成網狀分布。管壁主要由一層扁平梭形的內皮細胞構成。最細的毛細血管,一個內皮細胞可圍成整個管壁,細胞基底面附著于外側基膜上。內皮外有薄層結締組織,含有外膜細胞。管壁外還緊貼有周細胞。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之間一般借少量細胞間質互相嵌合,在電鏡下可見到有的內皮細胞具有窗孔,有的含有吞飲小泡。相鄰的內皮細胞之間有較大的間隙或縫隙連接。有利于血液和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特別是吞飲小泡對大分子物質的交換有重要意義。毛細血管壁具有極大的通透性,是管內血液與管外組織液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
10-2-5“靜脈瓣作用”演示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靜脈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學生對此缺少感性認識。由于標本難以采集,拇指擠壓四肢靜脈的演示也有局限性,所以它既抽象又晦澀,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此我們設計和制作了靜脈瓣作用演示教具。該教具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效果顯著。不僅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靜脈瓣的作用,也為學生掌握心臟瓣膜的知識打下了基礎。現介紹如下:
  一、制作
  1、靜脈 取一長30厘米、直徑2厘米、壁厚3毫米無色透明的建筑防火塑料管,表示靜脈。
  2、靜脈瓣 取一個端封閉的奶嘴(非市面上的“十”字奶嘴),表示靜脈瓣。制作時,首先剪去奶嘴基部多余的橡膠膜,使基部最大外徑為2厘米,以保證與塑料管內壁吻合;然后,用利刃小心地在奶嘴頂端球冠部分縱向平分為四,使刀縫等長,呈“十”字狀,其交叉點位于奶嘴頂端。
3、組裝 小心地把塑料管從中間一分為二。從其中一節塑料管截口伸進食指,在其內壁距截口1厘米處均勻地涂一圈吸納膠(汽車配件店有售)或萬能膠,再在奶嘴基部外壁也涂一圈膠。稍等片刻,將奶嘴頂端從截口伸進該節塑料管,使奶嘴基部和塑料管內壁涂膠處嚴密膠合。接著,用膠將截開的兩節塑料管重新膠合為一體。靜置一小時許,待膠干燥,靜脈瓣作用演示教具即制作成功。
  制作時,所有截面都要整齊,防止吻合或膠合不嚴,影響演示效果。
  二、使用
  1、從靠近奶嘴基部的塑料管的一端的開口,注入紅水(清水+紅墨水,表示血液),紅水能通過奶嘴不斷流出。
  2、從靠近奶嘴頂端的塑料管的一端開口,注入紅水,紅水不能通過奶嘴向下流出。
  由此可見,靜脈瓣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10-2-6體循環
  體循環又稱大循環。血液由左心室射出后,經主動脈及各級分支,到達全身各部的毛細血管(肺除外),進行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動脈血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匯合至上、下腔靜脈及冠狀竇流回右心房,由冠狀動脈供應心臟血液的循環又叫冠脈循環。通過血液循環,把氧和營養物質運送到全身各組織;把二氧化碳和其他代射產物從組織中運走。心臟的節律性搏動及血管系統間存在的壓力差是使血液在血管中不斷流動的主要原因。動脈中壓力最高,一般在100毫米汞柱左右,毛細血管壓在15毫米汞柱左右,靜脈壓低于15毫米汞柱。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速度也不同,動脈中較快,靜脈中較慢,毛細血管中最慢,有利于物質交換。
10-2-7肺循環
  肺循環又稱小循環。體循環返回心臟的血液從右心房流人右心室,心室收縮時,血液從右心室進入肺動脈,經其分支達肺毛細血管,在此進行氣體交換,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經肺靜脈回流入左心房,再入左心室。肺動脈短粗,約平第4胸椎處,分為左右肺動脈。左肺動脈較短,達左肺門分為上下兩支入左肺上下葉;右肺動脈較長,達右肺門分3支進入右肺上、中、下葉。肺靜脈無瓣,左右各二,分別稱為左、右肺上靜脈和肺下靜脈。注入左心房上后部。
10-2-8心輸出量
  即每分鐘輸出量的簡稱,指一側心室每分鐘射出的血量,等于心率與每搏輸出量的乘積。左、右心室的心輸出量基本相等。每搏輸出量指一側心室每次收縮所射出的血量。安靜狀態下,成年男性每搏輸出量為60-80毫升,心率75次/分鐘,故心輸出量約4.5~6升;女性的心輸出量比同體重男性的約低10%。心輸出量隨機體代謝率的升降而增減,劇烈運動時可高達25~35升,麻醉狀態則降至2.5升。心臟每分鐘能射出的最大血量稱最大心輸出量,它反映心臟健康程度。心輸出量是衡量心臟泵血功能的重要指標,可用超聲心動圖及放射性同位素掃描等方法進行測定。心輸出量取決于心率和每搏輸出量,而后者又取決于心肌收縮力、靜脈回心血量和動脈壓等。所以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包括心肌收縮力、靜脈回心血量(前負荷)、動脈壓(后負荷)和心率。在一定范圍內,心輸出量隨心率加快而增加,心率最適宜時,心輸出量最大;心率過快或過慢,心輸出量均減少,心率過快(180次/分鐘),心舒張期縮短,心室充盈量不足而使搏出量減少,心輸出量相應減少。心率太慢(低于40次/分鐘),心舒張期過長,心室充盈早已接近限度,再延長心舒時間也不能相應增加充盈量和搏出量。
10-2-9每搏輸出量
  指一次心搏,一側心室射出的血量,簡稱搏出量。左、右心室的搏出量基本相等。搏出量等于心舒末期容積與心縮末期容積之差值。心舒末期容積(即心室充盈量)約130~145毫升,心縮末期容積(即心室射血期末留存于心室的余血量)約60~80毫升,故搏出量約65~70毫升。搏出量與心舒末期容積之比稱為射血分數,安靜時約50~60%,心肌收縮力越強,搏出量越多,射血分數越大。影響搏出量的主要因素有:心肌收縮力、靜脈回心血量(前負荷)、動脈血壓(后負荷)等。
10-2-10運動對心率影響的測定
1.用測定脈搏的方法測定平靜站立時的心率(以“次/分”為單位)。
2.原地踏步3分鐘后,立即測定心率。
3.平靜站立若干分鐘,直到心率恢復到原來的水平。
4.進行較為劇烈的運動3分鐘,例如快跑或站上、站下一只方凳的運動等,立即測定心率。
5.接著上述測定后,連續測定每分鐘心跳次數,直到心率恢復到靜止站立時的水平。
想一想,劇烈運動時心率加快的原因是什么?劇烈運動后。心率恢復平靜狀態,每個人需要的時間一樣嗎?為什么?
?10-2-11心動周期與心率 ??? 心臟每收縮和舒張一次稱為一個心動周期。每分鐘心動周期的次數稱為心跳頻率,簡稱心率。正常人安靜狀態時的心率為60~100次/分,平均每分鐘約75次。心率有顯著的個體差異,可因年齡、性別及其他生理情況而不同。初生兒心率很快,每分鐘可達130次以上,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減慢,至15~16歲接近成人水平。在成年人中,女性比男性的心率稍快,運動時比安靜或睡眠時心率快,經常進行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的人。平時心率較一般人慢。
??? 如以成人平均心率75次/分計算,則每一心動周期為 0.8秒。其中心房收縮期為 0.1秒,舒張期為0.7秒,心室收縮期約為0.3秒,舒張期約為0.5秒(圖4-1)。如心率增快,心動周期縮短,則收縮期和舒張期均縮短,但主要是舒張期的縮短。
??? 心房和心室的收縮不是同時進行的。按其活動次序可把心動周期分為三期:首先兩心房收縮,稱為房縮期,此時心室舒張;繼之兩心房舒張而兩心室收縮,稱為室縮期;最后兩心室舒張而心房仍處于舒張狀態時,稱為全心舒張期,約占0.4秒,這對靜脈血流回心十分有利。由于射血的力量來自心室收縮,故臨床上所稱收縮期和舒張期是指心室的收縮和舒張活動。
?10-2-12心音
??? 在心動周期中,心臟瓣膜的關閉和心肌的收縮引起血流振蕩所產生的聲音,叫做心音。用聽診器在胸壁上一定部位可聽到清晰的心音。在一個心動周期中一般可聽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兩個心音。
??? 1.第一心音??音調較低,約持續0.12秒,發生在心縮期,標志心室收縮的開始。第一心音的產生主要是心室肌收縮、房室瓣關閉的振動以及心室射血的血液沖擊動脈壁引起的振動。第一心音可反映心肌收縮的強弱和房室瓣的功能狀態。
?? ?2.第二心音??音調較高,持續時間較短,約為0.08秒,發生在心舒期,標志心室舒張的開始。第二心音的產生是由于心室舒張開始時,半月瓣迅速關閉,血液沖擊主動脈根部引起的振動。第二心音的強弱可反映動脈壓的高低及半月瓣的機能狀態。
??? 由兩個心音所產生的時間可以得知,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之間的時間相當于心縮期;第二心音至下一個第一心音之間的時間相當于心舒期。
??? 除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外,有時還可聽到第三心音,多見于健康兒童和青年。一般認為,第三心音的產生是由于心室舒張期開始后,血液從心房快速流入心室,振動心室壁造成。
??? 依據心音體征,可以確定心縮期和心舒期起止時刻,了解心率和心節律的變化以及血壓高低,判斷心瓣膜或心肌是否異常,等等。如心瓣膜發生病變時會出現一些異常的聲音,稱為心雜音。因此,心音聽診在某些心臟疾病的診斷上具有重要意義。
10-2-13動脈血壓
??? 動脈血壓是動脈內的血液對動脈管壁的側壓力。通常所說的血壓,就是指動脈血壓而言。
??? 在每一心動周期中,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升高,其所達到的最高值,稱為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下降到的最低值,稱為舒張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稱為脈搏壓或脈壓,它可反映動脈血壓波動的幅度。在整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的平均值稱為平均動脈壓,即為一個心動周期中動脈血壓所有瞬時值的平均值。因心舒期較心縮期長,故平均動脈壓較接近舒張壓,大致等于舒張壓+1/3脈壓(圖4-10)。一定高度的平均動脈壓是推動血液循環和保持各器官有足夠血流量的必要條件。
?? (二)動脈血壓的正常值及其相對穩定的意義
? ??動脈血壓正常值通常以肱動脈血壓為標準。我國成年人安靜狀態時的收縮壓為12.0~17.3KPa(90~130mmHg),舒張壓為 8.0~12.0KPa(60~90mmHg),脈壓為 4.0~5.3KPa(30~40mmHg)。臨床上習慣寫法是收縮壓/舒張壓千帕(毫米汞柱)。
??? 動脈血壓的高低,隨年齡、性別、身材、活動狀態等情況而異。一般說來,正常人的動脈血壓總是隨年齡增長而上升(表4-2);男性比女性略高;肥胖的人血壓偏高;精神緊張或體力活動時可使血壓暫時升高。在安靜狀態下,如果舒張壓持續高于12.7KPa(95mmHg)或40歲以下的人收縮壓持續高于21.3KPa (160mmHg),即稱為高血壓;如果舒張壓持續低于6.7KPa(50mmHg),收縮壓持續低于12.0KPa(90mmHg),則稱為低血壓。
?10-2-14動脈血壓的形成
??? 動脈血壓的形成有賴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兩種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縮是按一定時間順序進行的,所以在心動周期的不同時刻,動脈血壓的成因不盡相同,數值也不同。
?? ?心每收縮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動脈,同時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動脈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縮期內,只有大約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貯存在大動脈內,結果大動脈內的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加大,從而形成較高的動脈血壓。由于大動脈管壁具有彈性,所以當大動脈內血量增加時,迫使大動脈被動擴張,這樣,心室收縮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動血液流動和升高血壓外,還有一部分轉化為彈性勢能貯存在大動脈管壁之中。心室舒張時,射血停止,動脈血壓下降,被擴張的大動脈管壁發生彈性回縮,將在心縮期內貯存的彈性勢能釋放出來,轉換為動能,推動血液繼續流向外周,并使動
脈血壓在心舒期內仍能維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見,大動脈管壁的彈性在動脈血壓形成中起緩沖作用。
?10-2-15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1.每博輸出量??當每博輸出量增加時,收縮壓必然升高,舒張壓力亦將升高,但是舒張壓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縮壓大。這是因為收縮壓增高使動脈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動,到舒張期末動脈中存留的血液量雖然比每搏輸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縮壓提高的明顯。這樣由于收縮壓提高明顯而舒張壓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縮壓大,因而脈壓增大。如每搏輸出量減少,則主要使收縮壓降低,脈壓減小。因此,收縮壓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2.心率??若其他因素不變,心跳加快時,舒張期縮短,在短時間內通過小動脈流出的血液也減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動脈內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較多,以致舒張壓也較高,脈壓減小。反之,心率減慢時,舒張壓較低,脈壓增大。因此,心率改變對舒張壓影響較大。
3.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變,外周阻力加大,動脈血壓升高,但主要使舒張壓升高明顯。因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決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減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動脈內的血流量增多,舒張壓升高,脈壓減小。反之,外周阻力減小時,主要使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因此,舒張壓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過高是高血壓的主要原因。
4.循環血量與血管容量??正常機體循環血量與血管容積的適應,使血管內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顯示一定的壓力。如在大失血時,循環血量迅速減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應減少,可導致動脈血壓急劇下降,危及生命。故對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應給予輸血以補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變時,如藥物過敏或細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擴張,血管內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壓急劇下降,對這種患者的急救措施是應用血管收縮藥物使小血管收縮,減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壓回升。
5.大動脈管壁的彈性??上面又指出,大動脈管壁的彈性具有緩沖動脈血壓變化的作用,即有減小脈壓的作用。大動脈的彈性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有明顯變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時,大動脈彈性減退,因而使收縮壓升高,舒張壓降低,脈壓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動脈常同時硬化,以致外周阻力增大,使舒張壓也常常升高。
實際上,在完整的機體內,上述某項單一因素發生改變而不伴有其他因素改變的情況幾乎是不存在的。在分析臨床上遇到的各種血壓異常時,上述各因素可能都起一定作用。但在特定情況下,必有一種因素是主要的。例如,大失血的血壓下降,主要是因為循環血量減少,而急性心力衰竭引起的血壓下降,則主要是由于心功能不全,引起搏出量減少。因此,在臨床實踐中,須對血壓下降的具體原因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10-2-16動脈脈搏
每一心動周期中,由于大動脈內壓力和容積的變化所造成的動脈管壁的周期性起伏稱為動脈脈搏。脈搏開始發生在主動脈起始部,然后沿著動脈管壁依次向全身各動脈傳播。因此,正常脈搏頻率與心搏頻率一致。脈搏波傳導的速度比血流速度快,血流速度每秒很少超過0.5米,而成人脈搏波傳布速度為每秒6~9米。動脈彈性大者,速度較慢;彈性小者,速度快。脈搏波在傳布過程中,振幅逐漸減少,最后消失。
在一些淺表的動脈如橈動脈、顳淺動脈、足背動脈等部位,用手能摸到動脈脈搏。一般說來,脈搏的頻率與節律是心搏頻率與節律的反映。如心搏快,脈搏也增快;心律失常,脈搏也不規則。脈搏的緊張度決定于收縮壓的高低,如高血壓患者脈搏的緊張度就高;反之則低。脈搏的強弱決定于血管內血液充盈度和脈壓的大小,如充盈度高,脈壓大,則脈搏強大;反之,則脈搏微弱。此外,脈搏的其他特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血管的功能。故檢查脈搏是診斷心血管功能的方法之一。
10-2-17靜脈血流與血壓
靜脈的容量大,人體全部循環血量約有60~70%存在于靜脈系統中,因而靜脈稱為容量血管,有貯存血液的作用。
(一)靜脈血壓與中心靜脈壓
血液在血管內流動過程中不斷克服阻力,壓力逐漸降低。當到達小靜脈時,壓力降至2.0~2.2KPa(15~20mmHg);到達腔靜脈、右心房處時,壓力已接近零(大氣壓)。通常將各器官或肢體的靜脈血壓,稱為外周靜脈壓,而把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的血壓,稱為中心靜脈壓。正常人平臥時的時正中靜脈壓約為 0.5~1.4KPa(5~14cmH2O),而中心靜脈壓只有 0.4~1.2KPa(4~ 12cmH2O)。中心靜脈壓的高低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心臟射血能力。如心臟功能良好,能及時將回心血量射出,則中心靜脈壓較低;如心臟功能減弱或心力衰竭時,不能及時將回心血量射出,則中心靜脈壓升高。另一個是靜脈血液回流的速度與血量。若回流速度慢或回流量減少,中心靜脈壓低;反之相反。所以測定中心靜脈壓有助于對心血管功能的判斷,并可作為臨床控制補液速度和補液量的主要指標。
(二)影響靜脈血回流的因素
促進靜脈血回流的基本動力是外周靜脈壓與中心靜脈壓之間的壓力差,凡能改變這個壓力差的因素,都能影響靜脈血的回流。
1.心臟收縮力??心臟收縮力愈強,心室排血愈多,心舒期心室內壓愈低,對心房和大靜脈中血液的抽吸力量也愈大,故促進靜脈血回流。相反,當右心衰竭時,右心收縮力減弱,排血減少,因而血液淤積于右心房和腔靜脈內,使中心靜脈壓升高,靜脈血回流受阻,靜脈系統淤血,患者可出現頸靜脈怒張、肝腫大、下肢浮腫等癥狀。如左心衰竭,則可因肺靜脈血回流受阻,而造成肺淤血和肺水腫。
2.重力和體位??靜脈血的回流受重力影響較大。在平臥體位,全身各靜脈大都與心臟同一水平,重力對靜脈血回流不起重要作用。當體位改變(如由臥位變為直立體位)時,則因重力關系,使大量血液滯留于心臟水平以下的血管中,因而靜脈血回流減少。長期臥床或體弱久病的人,靜脈管壁緊張性較低,易擴張,加之肌肉無力,擠壓作用減弱,故由平臥或蹲位突然站立時,血液淤滯于下肢,以致靜脈回流不足,從而減少心輸出量,動脈血壓急劇下降。此時,可出現眼前發黑(視網膜缺血),甚至暈厥(腦缺血)。
3.呼吸運動??吸氣時,胸內壓下降,使胸腔內薄壁的心房和大靜脈擴張,容積增大、而壓力下降,促進靜脈血回流;呼氣時相反,靜脈血回流減慢。由于頸部和四肢靜脈具有瓣膜裝置,可防止呼氣時靜脈血的返流。故呼吸運動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吸氣動作產生的促進作用。
4.骨骼肌的擠壓作用??骨骼肌收縮時,擠壓靜脈血管,使靜脈血回流加快。由于外周靜脈中有瓣膜存在,使靜脈內血液只能向心臟方向回流。骨骼肌舒張時,靜脈內血壓降低,可促進毛細血管血液流入靜脈而重新充盈。因此,骨骼肌的節律活動,也起到“泵血”的作用,這對克服重力影響,降低下肢的靜脈壓,減少血液在下肢淤滯具有重要意義。
10-2-18微循環
??? 微循環是指微動脈與微靜脈之間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環,它是血液循環系統與組織細胞直接接觸的部分,是物質交換的場所。微循環由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網、通血毛細血管、動一靜脈吻合支及微靜脈等七個部分組成(圖4一12)。
?? (一)微循環的血流通路和功能
?? ?微循環的基本功能首先是實現物質交換,即向各組織細胞輸送養料和帶走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其次是調節毛細血管血流量、維持動脈血壓和影響血管內外體液的分布。
??? 微循環有三條血流通過,具有相對不同的生理意義。
??? 1.直捷通路??血液經微動脈、后微動脈、通血毛細血管而回到微靜脈,這條通路稱為直捷通路,直捷通路的血管經常處于開放狀態,血流速度較快,在物質交換上意義不大,它的主要作用是使部分血液能及時通過微循環而由靜脈回流入心。
??? 2.迂回通路??血液經微動脈、后微動脈、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真毛細血管網而回到微靜脈,這條通路稱為迂回通路。真毛細血管管壁薄、通透性好;其毛細血管迂回曲折,相互交錯成網,血流緩慢,是物質交換的主要場所,所以此通路又叫“營養通路”。
??? 3.動一靜脈短路??血液經微動脈、動—靜脈吻合支而回到微靜脈。這一條通路稱為動一靜脈短路。血液經此通路時,不進行物質交換,所以這條通路又稱“非營養通路”。在一般情況下,這一通路經常處于封閉狀態。在皮膚中,這一通路較多,當通路開放后使皮膚血流量增加,促進皮膚散熱,有調節體溫的作用。
??? 總的說來,微循環的血流量在安靜情況下,大部分經直捷通路,小部分經迂回通路,而動一靜脈短路則無血液通過。微循環的物質交換作用主要在迂回通路進行,直捷通路很少進行物質交換,動一靜脈短路不進行物質交換。
(二)影響微循環的因素
微循環內的血流量,主要受毛細血管前、后阻力的影響。
1.毛細血管前阻力??微動脈和后微動脈是微循環的前阻力血管,特別是微動脈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可改變血管的舒縮狀態,通過舒縮活動控制與其連接的整個微循環管道內的血流量。因此,它是微循環的“總閘門”。后微動脈是微動脈的終末部分,在其分支與毛細血管相連接部分有少量平滑肌環繞,形成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決定毛細血管網的血量分配,能控制組織的血液灌流,是微循環的“分閘門”。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的舒縮受體液因素的調節。一般全身性體液因素,如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血管緊張素等,使之收縮;而局部代謝產物,如乳酸、二氧化碳、組胺等,使之舒張。在正常情況下,血中縮血管物質的水平是相對恒定的,因而微循環的血管舒縮與局部代謝產物的調節作用關系較大。例如安靜時組織代謝水平低,局部代謝產物少,在全身性縮血管物質的影響下,使毛細血管前括約肌收縮,真毛細血管網大部分處于關閉狀態,經過一段時間后,由于代謝產物積聚,引起該處毛細血管前括約肌舒張,毛細血管開放,血流量增加,則使代謝產物被清除,毛細血管又關閉。如此反復進行,就造成不同部位的毛細血管網交替開放。
2.毛細血管后阻力??微靜脈是微循環的容量血管,位于毛細血管之后。當微靜脈收縮時,真毛細血管的后阻力增大,真毛細血管網內血液不易流出,起著微循環的“后閘門”作用。微靜脈受神經體液調節,但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微靜脈的舒縮變化不明顯,所以對微循環血流量影響較小。
總之,只有微循環的前阻力和后阻力兩個因素保持動態平衡,才能保證血液與組織之間的物質交換正常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东源县| 临武县| 日土县| 乐陵市| 准格尔旗| 仁怀市| 江阴市| 大邑县| 长武县| 镇原县| 桂东县| 庄浪县| 大足县| 徐闻县| 日喀则市| 册亨县| 满城县| 肥城市| 呼伦贝尔市| 南昌县| 灵山县| 西安市| 密云县| 金湖县| 江都市| 磴口县| 台州市| 双柏县| 宁明县| 皋兰县| 麻江县| 尚志市| 北京市| 吴忠市| 杭锦后旗| 金塔县| 新乐市| 通化县| 咸丰县| 洛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