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10-1血液和血型同步學習資料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10-1血液和血型同步學習資料

資源簡介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
10-1-1血漿
10-1-2紅細胞
10-1-3纖維蛋白原
10-1-4血清
10-1-5輸血
10-1-6血型
10-1-7血液生化
10-1-8一組血液抗凝的實驗
10-1-9淺談凝血與抗凝
10-1-10血細胞的生成和破壞
10-1-11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和各種白細胞的主要功能
10-1-12貧血
10-1-13人體內有多少紅血球(紅細胞)
10-1-14邊緣性貧血正偷襲青少年
10-1-15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10-1-16血液的功能
10-1-17血漿的成分及其作用 10-1-18紅細胞的形態、數量及功能 10-1-19血小板的數量、生成與破壞
10-1-2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0-1-21血型
第一節 血液和血型
10-1-1血漿
  血液中除細胞外的液體成分。約占體重的4~5%,比重為1.025~1.035。血漿滲透壓由膠體及晶體滲透壓兩部分組成,約相當7.6個大氣壓,與0.9%NaCl溶液相近,故稱0.9%NaCl為生理鹽水。血漿含水量為91~92%,其余為固體成分,如蛋白質、脂類、非蛋白氮類、無機鹽、維生素及激素等。由于毛細血管遍布全身,血漿內物質可以與組織間液、進而與全部細胞進行交換,以完成血液的各種功能。從血管中抽出的血液如加入抗凝劑,可防止其凝固。放置或離心后,血液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液體即血漿,性質與在體內時差不多,惟所含鈣與抗凝劑結合。常用抗凝劑有。(1)草酸鹽:與血液內鈣離子結合為不溶性草酸鈣而阻止凝血。最常用10%草酸鉀溶液,0.1毫升可抗凝5毫升血液。還有用草酸鈉或草酸鉀混合液者。(2)枸櫞酸鹽:與鈣離子形成非離子化的可溶性鈣化物而抗凝,常用于血沉檢查和輸血。(3)氟化鈉:用于血糖檢測標本時,可抑制血糖分解,防止血糖降低。(4)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是一種螯合劑,可與鈣螯合起抗凝作用,能保存血液成分,適用于血液學檢查。(5)肝素:可以抑制凝血酶原轉變成凝血酶等多步凝血反應,是一種良好的抗凝劑,可用于血氣分析、血粘度測定等多種試驗,但價格較貴,必要時才用。血漿可作為多種試驗的樣品。抗凝劑的種類及用量直接關系到試驗結果,應慎重選擇。
10-1-2紅細胞
  俗稱紅血球,血液的一種主要細胞成分。紅細胞為草黃色(大量堆積在一處時看上去呈紅色)、無核、中心凹陷之圓盤狀細胞(這種形態有利于完成氣體交換)。直徑6~9微米,瑞氏染色后呈粉紅色。循環中的紅細胞可因血液流速、血管直徑而暫時變形,以通過直徑更小的血管。異常紅細胞的大小、形態、染色等均可發生明顯變化,變形能力亦可降低。健康成年男性紅細胞數為450~550萬/立方毫米,成年女性為350~500萬/立方毫米,新生兒為600~700萬/立方毫米。紅細胞的主要生理功能為運輸氧和二氧化碳及調節血液pH值,均由所含血紅蛋白完成。正常紅細胞膜對物質的通透性有一定的選擇性。水與多數小分子物質可以自由通過,而膠體物質(包括所有蛋白質)不能自由出入,這對于完成其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正常紅細胞滲透壓與血液相等,這是保持其正常形態的必要條件,如紅細胞處于低滲溶液中,則發生溶解破碎。紅細胞生成所需的造血原料中,以蛋白質與鐵最為重要,此外,還有維生素B12、葉酸等。一般情況下,食物中含量能滿足需要。紅細胞壽命平均120天,生成與破壞保持動態平衡。各種生理與病理因素可以影響紅細胞數目,紅細胞減少較為多見,當低于參考值低限時即為貧血,可因造血原料缺乏、骨髓功能障礙、失血、溶血等因素引起。
10-1-3纖維蛋白原
  一種由肝臟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質,是纖維蛋白的前體。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血漿中參考值2~4克/升。纖維蛋白原由α、β、γ三對不同多肽鏈所組成,多肽鏈間以二硫鍵相連。在凝血酶作用下,α鏈與β鏈分別釋放出A肽與B肽,生成纖維蛋白單體。在此過程中,由于釋放了酸性多肽,負電性降低,單體易于聚合成纖維蛋白多聚體。但此時單體之間借氫鍵與疏水鍵相連,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進一步在Ca+2與活化的XIII因子作用下,單體之間以共價鍵相連,則變成穩定的不溶性纖維蛋白凝塊,完成凝血過程。肝功能嚴重障礙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下降,嚴重時可有出血傾向。
10-1-4血清
  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如將血液自血管內抽出,放入試管中,不加抗凝劑,則凝血反應被激活,血液迅速凝固,形成膠凍。凝血塊收縮,其周圍所析出之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血清,也可于凝血后經離心取得。在凝血過程中,纖維蛋白原轉變成纖維蛋白塊,所以血清中無纖維蛋白原,這一點是與血漿最大的區別。而在凝血反應中,血小板釋放出許多物質,各凝血因子也都發生了變化。這些成分都留在血清中并繼續發生變化,如凝血酶原變成凝血酶,并隨血清存放時間逐漸減少以至消失。這些也都是與血漿區別之處。但大量未參加凝血反應的物質則與血漿基本相同。為避免抗凝劑的干擾,血液中許多化學成分的分析,都以血清為樣品。
10-1-5輸血
  將全血或血液的某些成分輸入受血者的血流中。輸血的目的主要是補充血量,增加紅細胞,提高血漿蛋白,補充凝血因子及增加免疫力等。因此,輸血多應用在出血、貧血、嚴重感染及凝血異常等情況。一般概念上的輸血,多指輸入全血,而僅輸入某些血液成分則稱成分輸血,如單純輸入濃縮紅細胞、濃縮血小板等。此外,輸血一般指的是受血者接受一個或多個供血者的血。如果受血者輸入的是自己的血液(或某些成分)則稱自身輸血。如創傷后或手術時將收集存于體腔的失血回輸,手術前自體采血儲存,手術前血液稀釋采血后回輸等。輸血前一定要作配血試驗。首先要作A、B、O血型鑒定,定出A、B、O、AB四種血型,因國內Rh陰性的人極少,一般不作此型檢查。輸血時一般采用與受血者血型相同的血。如遇緊急憎況無同型血時A型和B型受血者可輸O型血,AB型可單獨輸A型或B型血,但受血者為O型時,決不可輸異型血。所輸血液一般多為庫存血,即加入了一定量的含有枸櫞酸、枸櫞酸鈉及葡萄糖等的保存液,在4~6℃條件下儲存的血,一般期限為21天。輸血途徑常用的是靜脈,少數亦可經動脈輸血。在輸血過程中,有可能發生一些不良反應,稱為輸血反應。重者可危及受血者的生命。常見的為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溶血反應及細菌感染反應等。其中后兩者可產生嚴重后果。此外輸血還可傳播一些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瘧疾及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艾滋病等。
10-1-6血型
  根據紅細胞表面的特異抗原物質(凝集原)而對血液的分型,由遺傳基因所決定。目前所發現的血型抗原都是鑲嵌于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類,多達上百種,實際上遠不止于此。血型抗體(凝集素)主要為IgM與IgA。相應的抗原抗體相遇,會發生凝集反應。血型系統中ABO、MN、P、Lewis等系統有天然抗體。臨床上最重要的血型系統為ABO系統,其次為Rh系統。ABO系統是根據存在于紅細胞表面的A與B抗原所決定。血清中存在抗A或抗B抗體。ABO血型還有亞型存在。如A凝集原可分為A1、A2等,因此也有A1B、A2B等。據調查,我國A與AB血型主要為A1與A1B型。血型抗原終生不變,但其抗原性受年齡影響。初生時抗原性為成人的1/5,20歲達高峰,老年時轉弱,因此新生兒特別是未成熟兒的血型可因抗原性弱而發生ABO血型鑒定錯誤。血型物質還可以存在于其它體液中,以唾液含量最為豐富,唾液中的血型鑒定亦可做為臨床參考。我國人口血型分布為A、B、O型各約占30%,AB型約占10%。Rh血型是因發現用恒河猴(Rhesus monkey)紅細胞免疫所產生的抗體也可與人紅細胞發生凝集。說明人紅細胞與恒河猴紅細胞具有相同抗原,故取Rhesus字首命名為Rh抗原。現在已知存在著Rh血型系統,其中含有6種抗原,即C、c、D、d、E、e。凡紅細胞含D抗原者為Rh陽性,否則為陰性。Rh血型與ABO血型無關,但與種族有關。白種人Rh陽性者占85%,我國漢族占99%以上,各少數民族互有差異。Rh血型無天然抗體,其抗體多由輸血(Rh陰性者被輸人Rh陽性血液)或妊娠(Rh陰性母親孕育著Rh陽性胎兒)免疫生成,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一旦形成抗體,如再輸入Rh陽性血液,可發生嚴重輸血反應。再孕育Rh陽性胎兒可發生新生兒溶血癥。不僅紅細胞有多種血型系統,白細胞與血小板也有多種血型抗原。目前發現最重要的是白細胞所特有的組織相容A抗原系統(HLA)。HLA是一個很復雜的含有多型抗原的系統,分布極廣,在皮膚、腎、脾、心、肺等處均有。故在器官移植時應做HLA配型,以減少組織排異,增加器官移植存活率。HLA也有種族特異。
10-1-7血液生化
  正常人體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8%,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液在體外凝固之后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為血清;血液加入適量抗凝劑后離心,淡黃色的上清液為血漿。血清與血漿的主要區別是血清中不含纖維蛋白原。
  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輸各種物質;維持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并具有免疫、凝血及抗凝血功能等。
  正常人的血液含水81%~86%,其余為可溶性固體和少量氧、二氧化碳等氣體。其中可溶性固體成份主要是蛋白質、非蛋白含氮物質、不含氮的有機物及無機鹽等。
  血液中的非蛋白含氮物質中所含氮量的總稱為非蛋白氮(NPN)。它們主要是蛋白質和核酸代謝的最終產物,經血液由腎臟排出體外。非蛋白氮在血液中的含量變化,可反映機體蛋白質、核酸的代謝情況及腎臟的排泄功能。血液尿素氮(BUN)約占NPN的1/2,在臨床上常作為判斷腎臟排泄功能的指標。
血漿蛋白質是血漿中200多種蛋白質的總稱,為血漿中含量最多的固體成分。正常含量為60~80g/L。用鹽析法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清蛋白、球蛋白及纖維蛋白原幾部分。血漿中清蛋白含量為35~55g/L,球蛋白為20~30g/L,清蛋白/球蛋白(A/G)為1.5~2.5:1。如以醋酸纖維素薄膜為支持物,用電泳法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清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b球蛋白及g球蛋白五部分。如用分辨率更高的電泳方法(如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或免疫電泳)則可將血漿蛋白質分為30多種成分。
  血漿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是:
  1.血漿清蛋白因其濃度高、分子量較小,故在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上起主要作用。
  2.在生理狀況的pH下,血漿蛋白質為弱酸,并且其中一部分與Na+結合成弱酸鹽,(構成Na-蛋白質/H-蛋白質緩沖體系)它在維持血漿正常pH中發揮作用。
  3.運輸作用:血漿中一些不溶或難溶于水的物質及一些易被細胞攝取或易隨尿液排出的物質,在血漿中常與一些載體蛋白結合,以利于它們在血液中的運輸并調節它們的代謝。
  4.營養作用:血漿蛋白質在體內分解代謝時,所產生的氨基酸可參與氨基酸代謝池。
  5.催化作用:血漿中的酶按其來源和作用可分為血漿功能性酶、外分泌酶和細胞酶三大類,測定這些酶在血漿中的活性有助于疾病診斷及估計預后。
  6.有些血漿蛋白質是凝血因子,經過適當因素激活后可促進血液凝固。而另一些血漿蛋白質則具有抗凝血及纖溶作用。
  7.血漿中具有免疫作用的蛋白質是免疫球蛋白和補體。血漿中g球蛋白幾乎全是免疫球蛋白,一小部分免疫球蛋白出現在b和a球蛋白部分。免疫球蛋白分為IgG、IgA、IgM、 IgD和IgE五大類。補體是一類血漿球蛋白,是以酶原形式存在的蛋白水解酶體系。
  紅細胞是血液中最主要的細胞。在發育成熟過程中發生一系列形態及代謝的改變,成熟紅細胞除細胞膜及胞漿外無其它細胞器、因而與有核紅細胞的代謝方式不同。
  成熟紅細胞的代謝特點為:
 1.糖酵解是成熟紅細胞糖代謝的主要途徑。它產生的ATP主要用于維持紅細胞膜離子泵的正常功能,以保持紅細胞內外離子平衡及正常形態。
  紅細胞糖酵解與其它細胞的不同之處是生成大量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2,3-DPG可調節血紅蛋白的運氧功能,降低血紅蛋白與02的親和力。
  2.紅細胞中約5%~10%的葡萄糖沿磷酸戊糖途徑分解。磷酸戊糖途徑的生理意義是為紅細胞提供NADPH,用于維持谷胱甘肽還原系統和高鐵血紅蛋白的還原。
  血紅蛋白是紅細胞中最主要的蛋白質,含量占細胞蛋白總量的90%以上。血紅蛋白是由2條a鏈、2條b鏈組成,每條肽鏈中有1分子血紅素。血紅素是血紅蛋白的輔基,在有核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階段,于細胞的線粒體及胞液中合成。合成血紅素的原料是琥珀酰CoA、甘氨酸和Fe2+。d氨基g酮戊酸(ALA)合成酶是血紅素合成的限速酶,其輔酶是磷酸吡哆醛。
  血紅素的合成受多種因素的調節。ALA合成酶的活性可被血紅素反饋調節,還受腎臟產生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某些類固醇激素及殺蟲劑、致癌物、某些藥物的影響。
  血紅蛋白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在血液中絕大部分氧(約96%)與血紅蛋白結合成氧合血紅蛋白(Hb02),其結合是可逆的。血紅蛋白與氧的結合具有協同效應。血紅蛋白氧解離曲線呈S形,這對于保證組織的氧的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血紅蛋白的氧合功能可受血液pH、二氧化碳分壓及2,3-二磷酸甘油酸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的結果有利于組織對氧的攝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血紅蛋白可和C02結合成氨基甲酸血紅蛋白(Hb·NHCOOH),血液中少量的C02以這種形式運輸。
  鐵在體內的生理作用主要是參與血紅素的生物合成。人體內鐵的含量與性別、年齡、體重與血容量有關。
10-1-8一組血液抗凝的實驗
一、實驗原理
  血漿中含纖維蛋白原、血小板遇到粗糙的血管壁傷口,就被破壞并釋放出促使血液凝固的凝血酶。這種酶的前身是凝血酶原,在鈣離子參與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可催化凝血酶原轉化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在凝血酶、鈣離子和其它一些因子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變化,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原就變成了不溶性的絲狀纖維蛋白。這種蛋白形成后,互相交織成網,并把血細胞網羅在內,使原來的血液凝集成塊。要防止離體的血液凝固,可通過以下幾種途徑來實現:
  1、往血液中加入適量的抗凝劑(如檸檬酸鈉)將鈣離子奪去,使其成為失鈣血,這樣可以防止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從而避免了血液凝固。
  2、用試管刷反復拌拌,取出血液中的纖維蛋白,這種血叫去纖維蛋白血。由于缺少了凝血必需物質(纖維蛋白),所以血液不再凝固。
  3、降低血液溫度,使酶的活性降低。
4、保護血小板,減少凝血酶的釋放。
二、實驗方法
  1、取新鮮的動物血液注入小燒杯,立即加入適量的檸檬酸鈉,用玻璃捧攪動使其混合均勻。靜置數小時后,紅細胞沉淀于試管下部,從而見到組成血液的成分。
  2、取動物的新鮮血液注入小燒杯,立即用試管刷不停地攪拌4~5分鐘,刷上便纏有絲狀物,取下絲狀物,直至不再出現絲狀物為止,然后靜置數小時,白細胞沉淀,試管上部淡黃色液體是血清。將取下的絲狀物(因粘著紅細胞呈而紅色)包于雙層紗布中,在水中揉搓清洗,待絲狀物變白為止。這些絲狀物就是纖維蛋白原。從紗布中取出后用手拉之有彈性。
  3、用光滑的燒懷輕輕地取血、盛血,將血液保存在4~8℃的冰箱里,也可避免血液凝固。
  三、實驗效果
  這組試驗所用材料、器材均容易找到,方法簡單,可行性強。能較好地補充教材中血液成分鑒定實驗過于簡單的不足,使學生能更清楚、更深刻了解血液成份和理化性質。
10-1-9淺談凝血與抗凝
  在血液凝固的過程中,血漿和組織中的主要凝血因子有十三種之多。正常情況下,這些凝血因子,都以無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漿中。凝血過程首先是一種表面激活過程,包括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起因。內源性凝血過程比較復雜。中學《生理衛生》課本中沒有涉及到,這里討論的外源性凝血過程是指由被損傷組織釋放出一定的凝血物質,起動整個凝血的過程。
  為進一步理解凝血的有關知識,我們準備好3個玻璃管,作一簡單的實驗。
取一份新鮮的雞血裝入第一玻璃管中,用粗糙的竹片或木棒,攪動血液,直到竹片或木棒上粘滿海綿狀的纖維為止,把這些絲狀物拭去,繼續幾次,直至不再有絲狀物出現為止,這樣留下的血液就不再凝固了。
再取一份新鮮雞血,裝入第二玻璃管中,再放入少許檸檬酸鈉,這樣血液就不會凝固了。可是我們再向玻璃管中加入一些較濃的氯化鈣溶液,血液馬上又凝固起來了。
第三個玻璃管內不加其它物質,新鮮的雞血經過5-10分鐘以后,血液慢慢的凝固起來,使血液由原來的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的血塊。
我們知道,血漿中含有纖維蛋白元。血小板遇到粗糙的血管壁傷口,就破壞并釋放出促使其血液凝固的物質“凝血酶”。這種酶是具有高度催化能力的蛋白質。在它和其它酶的作用下,經過一系列的變化,可溶性的纖維蛋白元就變成了絲狀的纖維蛋白。這種纖維蛋白形成后,互相交織成網,并把血細胞網羅在內,使原來的血液凝集成塊,這就是第三個玻璃管中發生凝固的原理。
血漿中通常含有鈣鹽,這是纖維蛋白元轉變成纖維蛋白的必要條件。但當注入檸檬酸鈉以后,檸檬酸鈉將鈣鹽奪去,纖維蛋白元就不會轉變成絲狀的纖維蛋白,因此血液也就不會凝固了<在輸血時,也必須防止凝血,常用的方法是在血液中加枸椽酸鈉去鈣,這種血叫去鈣血,去鈣血不會凝固>。如果再加較濃的鈣鹽后,檸檬酸鈉就不能把鈣鹽完全奪去,鈣鹽便又起作用,血液又凝固起來。這就是第二個玻璃管中凝血的原理。
第一玻璃管中,用竹片或木棒反復攪動,取出纖維蛋白,這種血液叫做去纖維蛋白血,由于缺少了凝固的必需物質(纖維蛋白),所以不會凝固。
上述實驗是體外防凝的方法,一是去掉纖維蛋白;二是加入檸檬酸鈉。此外用光滑的器皿取血與盛血,以減少血小板破碎和粗糙面致活過程,或在盛血的容器中預先涂上一層石蠟或硅膠,即可延緩凝血過程。再有,凝血過程中要有一系列酶參加,而酶在35℃左右最活躍,因而,低溫處理,可以使凝血過程中的酶促反應減慢,以延緩凝血反應的進行。在醫院中,通常將血液盛放在4-8℃的冰箱中,其目的就是防止血凝,以便需要時使用。
?10-1-10血細胞的生成和破壞
  在人的一生中,血細胞都在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每天都有一部分衰老的血細胞被破壞,同時又有一部分新生的血細胞進入血液循環,由于血細胞在不斷地生成和不斷地破壞這兩個過程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因此,正常人血細胞的數量是比較恒定的。
  成人的造血器官包括紅骨髓、淋巴結和脾等,其中紅骨髓不僅可以生成各種血細胞,而且是生成各種血細胞的原始細胞——造血干細胞的所在地。造血干細胞進一步增殖分化,就形成各種血細胞?,F將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壞過程簡述如下。
  紅細胞的生成過程是:首先由造血干細胞分化為原始紅細胞,然后每個原始紅細胞經過4次有絲分裂,經過早幼紅細胞、中幼紅細胞、晚幼紅細胞和網織紅細胞階段,最后發育為呈兩面凹的圓餅狀的成熟紅細胞。紅細胞在分裂、成熟過程中,細胞的體積由大逐漸變小,核也逐漸濃縮,最后消失,因此,人的紅細胞內沒有細胞核。紅細胞破壞的場所,一是在血管內,如強烈打擊體表或各種溶血物質進入血管內,都可以引起紅細胞破裂和釋放血紅蛋白(血紅蛋白由珠蛋白和一種含鐵的血紅素結合而成);一是在血管外,如受損害較輕的、衰老的紅細胞,或異常的紅細胞,可以被血管外的脾臟和肝臟中的吞噬細胞所吞噬。紅細胞被破壞以后,所釋放出的血紅蛋白進行分解,分解物中的蛋白質和鐵質,可以重新被利用來制造紅細胞,其余部分轉變為膽紅素,膽紅素隨血液流入肝臟,再隨膽汁排入腸腔,經變化,最后隨糞便排出體外。
  各種白細胞的生成過程與上述情況類似(缺少相當于網織紅細胞這個階段)。其中的粒細胞在分裂成熟過程中,細胞的體積由大變小,核也由大變小,并且由圓形逐漸內凹成為馬蹄形,最后分葉。白細胞進入血液循環以后,可以穿過毛細血管而進入組織,在組織中游走時起防御作用。一部分白細胞可以由消化道、呼吸道和尿道排出體外。一部分衰老的白細胞則被體內吞噬細胞所吞噬而被清除。
血小板的生成過程是:由造血干細胞依次分化為原巨核細胞、幼巨核細胞、巨核細胞。有些巨核細胞的細胞質被分隔成許多小區,每個小區脫落下來以后,進入血液循環,成為血小板。由此可見,血小板是巨核細胞脫落下來的小塊細胞質。血小板除與粗糙面接觸而被破壞以外,主要是在脾臟等處被吞噬細胞所吞噬。
10-1-11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和各種白細胞的主要功能
  白細胞的種類很多,可以根據它的細胞核里是否含有特殊染色顆粒,而分為粒細胞和無粒細胞兩大類。粒細胞又可以根據所含的特殊顆粒的染色性質的不同而分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無粒細胞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人體處在正常情況時,外周血液內各種白細胞的數量具有一定的比例。人體發生炎癥或其他疾病時,血液內白細胞的總數或白細胞分類百分比就會發生變化,所以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常被用作診斷疾病的檢查方法之一。
  現將正常人白細胞的分類計數和各種白細胞的主要功能列表如下:
  正常人白細胞分類計數范圍和各種白細胞的主要功能
名稱
百分比
主要功能
粒細胞
嗜中性粒細胞
50~70
以變形運動方式,穿出小靜脈壁,進入感染發炎的結締組織中,吞噬和消化侵入人體的各種病菌,清除損傷和死亡的各種組織細胞。所以,急性感染時增多
嗜酸性粒細胞
3~5
與過敏反應有關,在過敏或有寄生蟲病時增多。此外,它還與抗原抗體復合物有親和力,并能吞噬抗體復合物,消除復合物對組織的有害作用
嗜堿性粒細胞
0~1
能產生和貯存組織胺和肝素。與人體的過敏反應有關
無粒細胞
淋巴細胞
25~40
有變形運動的能力,在人體免疫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單核細胞
2~8
也有活躍的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還能協助淋巴細胞在免疫中發揮作用
10-1-12貧血
  貧血有缺鐵性貧血和營養不良性貧血兩種。
  1.缺鐵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由于人體內缺少鐵元素,使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減少,而造成的一種貧血癥。貧血時,患者表現出面色蒼白,頭暈,精神不振,身體消瘦,肌肉軟弱無力,抗病能力差等癥狀。
  引起這類貧血有三方面原因:①生長快,對鐵的需求量猛增。據估計,3~10歲的兒童需鐵10毫克/日,而到了青春期就高達15~18毫克/日,比成人需要量高幾倍。一旦鐵的攝入量不足,就會引起缺鐵;②因外傷而大量失血,或因鉤蟲病、腸息肉而慢性失血,以及女孩青春期出現月經初潮等,都會使體內貯鐵量下降而缺鐵;③因缺乏營養知識,膳食中鐵的攝入量不足而缺鐵。
  糾正缺鐵性貧血除應及時徹底治愈造成失血的疾病以外,還應該增加鐵的攝入量。增加鐵的攝入量的關鍵在于飲食。貧血患者應該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臟、動物血、瘦肉、豆腐、木耳、蝦皮、海帶等,這些食物都有助于治愈貧血癥。
  2.營養不良性貧血
  營養不良性貧血是由于體內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引起的?;颊叩难t蛋白濃度往往正常,但是紅細胞的數量少,紅細胞的體積比正常的大。此病的主要癥狀是:口唇、指甲等明顯蒼白、皮膚蠟黃,顏面浮腫,精神狀態差,反應遲鈍,患者還常常合并缺鐵性貧血。
糾正營養不良性貧血的方法是:一旦確診,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口服葉酸、維生素C,并且肌肉注射維生素B12,同時改善飲食,多吃牛肉、豬肝、綠葉蔬菜和水果等。還應該配合治療缺鐵性貧血,否則不會取得良好的療效。
?10-1-13人體內有多少紅血球(紅細胞)
  我國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里平均有紅血球500萬個左右。若按血液總量5升計算,則共有紅血球約25萬億人。紅血球的直徑平均7.7微米。如果把全身紅血球一個個連接起來,則其長度可繞地球四圈多。
  人類紅血球沒有細胞核。呈圓餅狀兩面凹陷,邊緣較厚,中央較薄。這樣就增加了它的表面積而有利于氣體交換,提高了氣體的運輸效率。據估計,人體全部紅血球的表面積總和約為3000~3500平方米,比人體體表面積要大2000倍或更多。這也說明,組織形態的變化是與其機能的發展相適應的。
    
10-1-14邊緣性貧血正偷襲青少年
  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組對5年來中國青少年缺鐵性貧血的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城市青少年中出現嚴重貧血的比例大幅下降,但患邊緣性貧血的比例卻明顯上升。尤其是城市男生,增長比率高達7.2%,占貧血男生總數的75%。
  邊緣性貧血是指血紅蛋白介于標準值與輕度貧血值之間的患者,由于沒有明顯的癥狀,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覺。醫學專家指出,學齡初期(7~9歲)和青春期性發育高峰階段(14歲),是邊緣性貧血相對高發的年齡。主要是因為學生和家長補鐵知識不足,以及青少年中為追求體形而盲目減肥造成的。
  患有邊緣性貧血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時補鐵,很可能發展成真正的貧血,嚴重時還可能出現體力下降、記憶力下降、細胞免疫水平下降等癥狀,易誘發感冒、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患邊緣性貧血的人,需要通過科學膳食增加鐵儲備,從根本上改變動輒發生貧血的被動狀態。
  菠菜、大豆、雞蛋、牛奶等傳統上被認為“補血”的食物大多不具備良好的補鐵作用,有些食物中的鐵元素由于植物酸干擾,實際吸收量更低。最符合條件的食物有豬肝、雞鴨血湯、瘦肉、魚蝦等。除此之外,飯前吃一個西紅柿或飲一杯橙汁,能成倍增加對鐵的吸收,而飯前飯后喝茶,則會大大抑制人體對鐵的吸收。
10-1-15血液的一般理化特性 ???1.顏色??血液呈紅色。這是因為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的緣故。動脈血中的血紅蛋白含氧豐富,呈鮮紅色;靜脈血中的血紅蛋白含氧較少,呈暗紅色。血漿中因含有微量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一膽色素,呈現淡黃色。
???2.比重、比容??正常人全血比重為1.050~1.060。血漿比重的大小與紅細胞數和血漿蛋白含量成正比。紅細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稱為紅細胞比容或壓積。正常男性為40~50%,女性為38~48%。當紅細胞數量或血漿容量發生改變時,紅細胞比容也隨著發生改變。
???3.粘滯性??血液的粘滯性約為水的4~5倍。粘滯性來源于液體內部的分子或顆粒之間的摩擦力。由于血液含有大量血細胞和一定濃度的蛋白質,故粘滯性較大。
???4.酸堿度??血液呈弱堿性,PH值為7.35~7.45。保持動態平衡。
10-1-16血液的功能 ??? 血液通過它在心血管系統中不停地循環,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功能:
???1.運輸功能??血液能攜帶機體所需要的物質,如氧、蛋白質、糖、脂肪酸、甘油、維生素、水和各種電解質等,把它們運輸到全身各部分的組織細胞。同時,將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如CO2、尿素、尿酸、肌酸以及其他代謝終末產物也可由血液攜帶并運送到排泄器官,而排出體外。血液的這些功能與機體的新陳代謝有關。
???2.調節功能??對細胞功能具有調節作用,例如激素,通過血液可以到達它所調節的器官組織發揮作用。熱量也隨血液帶往全身,因而血液在體溫調節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紅細胞內和血漿中具有緩沖系統,所以血液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節內環境的酸堿平衡。
???3.防御和保護功能??血液中的白細胞和血漿中的抗體等免疫物質,可以對抗或消滅細菌或毒素,故血液具有使機體免于發生疾病的免疫功能。血小板和血漿中的某些因子參與止血和凝血過程,故血液具有防止出血,保護機體免于失血的功能。
10-1-17血漿的成分及其作用

???水在血漿中約占90%~92%。血漿中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大多數是溶解于水中進行運輸的。水還能運輸熱量,參與體溫調節。
血漿蛋白
???血漿蛋白是血漿各種蛋白質的總稱,可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三類。正常人血漿蛋白總量為60~80g/L。其中白蛋白約40~50g/L,球蛋白約為20~30g/L,分子量最大數量最少的纖維蛋白原為2~4g/L。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比簡稱為A/G,其比值為1.5~2.5:1。某些疾病可使白蛋白或是球蛋白的濃度發生改變,這時A/G的比值下降,甚至小于1。球蛋白在電泳時,又可分為?1、?2、?、?四種。人體大部分的免疫球蛋白是?球蛋白,少數為?球蛋白,它們參與機體的免疫起保護作用。血漿蛋白具有如下多種生理功能:
???1.決定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在血漿蛋白中,白蛋白的含量最多,分子量又最小,分子數目也最多。所以,白蛋白是決定血漿膠體滲透壓的主要成分。血漿膠體滲透壓對于維持機體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
???2.運輸作用??許多物質是與蛋白質結合成某種復合物在血漿中運輸的。例如:脂肪酸、膽色素與有關蛋白質結合后運輸;某些激素,如甲狀腺素以及脂溶性維生素等與有關的球蛋白結合后運輸。
???3.免疫作用??血漿中的?球蛋白幾乎全是抗體。它們能同相應的致病細菌、病毒、異體蛋白反應并破壞它們,故球蛋白與機體的免疫、防御機能密切相關。
???4其它作用??有許多蛋白質參與血液凝固反應。血漿蛋白也參與血液PH的緩沖作用。
??(三)無機鹽
???無機鹽約占血漿總量的0.9%,大部分呈離子狀態。血漿中的正離子以Na+為主.還有少量K+、Ca2+、Mg2+等;負離子主要是Cl-,此外還有Hco3-、HPO42-、SO42-等。這些無機離子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①決定血漿的晶體滲透壓。②維持血漿的酸堿平衡。③為生命活動正常進行提供適宜的離子環境。
???(四)非蛋白有機物
???包括含有氮和不含氮的兩類。血漿中的非蛋白含氮化合物有氨基酸、尿酸、尿素、肌酸、肌酐、氨、多肽、膽色素等,多屬蛋白質,核酸代謝的產物。臨床上把這些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所含的氮總稱為非蛋白氮,稱作NPN。正常人血液中NPN含量約為14~25mmol/L。(20~35mg%)、其中1/3~1/2為尿素氮。血液中的NPN主要是通過腎臟排出。因此,當腎功能衰竭時,血液中的非蛋白氮就會升高。所以,測定血液中NPN的含量有助于了解腎功能及體內蛋白質代謝狀況。?
血液中不含氮的有機物主要是葡萄糖,還有多種脂類(甘油三酯、膽固醇、磷脂等)、酮體、乳酸等。?此外,血漿中還有激素、維生素、酶、氧和二氧化碳等微量物質和氣體。
???10-1-18紅細胞的形態、數量及功能
?? (一)形態???成熟的紅細胞無核、紅色、呈雙凹圓盤形、直徑大約7~8微米,中央較薄,周邊較厚。這種形態特點的生理意義在于使紅細胞的可塑性增大,在通過管徑微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時,能發生變形一擠而過,然后又恢復原狀。另一方面,雙凹盤形結構使細胞表面積增大,擴大與血漿之間的交換面積,提高氣體交換效率。
?? (二)數量???血細胞中數量最多的是紅細胞、其數量與年齡、性別有關。初生嬰兒的紅細胞數量最多,每立方毫米可超過600萬個。隨后進入兒童期。由于體重增長的速度超過了紅細胞生成的速度,血漿量相對增多,所以每立方毫米的紅細胞數量減少。兒童期的紅細胞數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到了青春發育期,紅細胞數量逐漸增加而接近成年人的水平。我國成年男子紅細胞數為 4.0~5.5乘10的12次方/L(每毫升400~500萬個);成年女子紅細胞數低于男子,約為3.5~4.5乘10的12次方/L(每毫升350~450萬個);嬰兒和兒童期的紅細胞數沒有性別差異,到青春期和成年期,紅細胞數才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這與性腺的成熟有關。另外,在正常情況下,每單位容積的血液中,血紅蛋白與紅細胞數密切相關,紅細胞數多,血紅蛋白含量也高,初生嬰兒血紅蛋白含量可超過20克/100毫升血液。我國成年男子血紅蛋白的正常值為120~160g/L(每百毫升血液中為12~16g),成年女子為110~140g/L(每百毫升血液中為11~14g)。
?? (三)功能???紅細胞的功能主要是其中的血紅蛋白來完成的,功能有二:一是運輸氧和二氧化碳;二是對機體產生的過酸或過堿的物質起緩沖作用(紅細胞內也有緩沖對)。血紅蛋白只有存在于紅細胞中才能發揮其作用。當紅細胞破壞時,血紅蛋白從紅細胞中逸出,便喪失其功能。
??? 二、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 1.紅細胞滲透脆性??紅細胞滲透脆性是指紅細胞膜對低滲溶液所表現的抵抗力大小。置紅細胞于低滲溶液中時,紅細胞體積會變大,其細胞膜便會承受一定張力。這種張力若低于紅細胞的抵抗力,紅細胞結構可保持完整;這種張力若高于紅細胞膜的抵抗力、紅細胞破裂、產生溶血。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則脆性大。正常紅細胞在0.45%Nacl溶液中開始破裂,在0.35%Nacl溶液中全部破裂。
???2.紅細胞懸浮穩定性??血液中的紅細胞能夠彼此保持一定距離而懸浮于血漿之中不易下沉,這一特性稱為懸浮穩定性。通常以紅細胞在1小時下沉的距離來表示紅細胞沉降的速度,稱為紅細胞沉降率(簡稱為血沉)。具體做法是將抗凝血(見第四節)注人血沉管中,靜置1小時后,記錄紅細胞往下降的毫米數,此即為血沉值。用韋氏法測定,其正常值在成年男子為0~15mm/h。在成年女子為0~20mm/h。血沉是衡量紅細胞懸浮穩定性的一種尺度。在月經期和妊娠期,或在患活動性肺結核、風濕病或腫瘤等疾病時,血沉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漿蛋白的改變引起紅細胞疊連增多所致。
10-1-19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主要有粘著、聚集、收縮、吸附和釋放反應等。這些特性與血小板的止血和凝血功能密切相關,一旦這些特性失常,血小板的功能也就發生紊亂。
?? ?1.粘著??當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受到損害,暴露出血管內膜下的組織如膠原組織時,血小板就粘著在膠原組織上,這一現象是血小板具有粘著特性所產生的。粘著是血小板在止血過程和血栓形成過程中十分重要的開始步驟。
??? 2.聚集??血小板彼此之間互相聚合起來,叫做聚集。聚集后還可解聚的稱可逆聚集;聚集后不再能解聚的稱不可逆聚集。血小板聚集后,膜的通透性發生改變,水分容易進入膜內,血小板發生腫脹或變成圓形,伸出較多的偽足;儲存顆粒消失,出現釋放反應;酶的活性及其代謝也隨之發生變化;最后膜破裂,血小板解體。
??? 3.收縮??血小板的收縮特性有賴于血小板收縮蛋白的作用。在止血和凝血過程中,血小板的收縮可使血凝塊回縮,使血栓硬化,并使血小板發生釋放反應,這些變化均有助于止血。
??? 4.吸附??血小板懸浮于血漿之中,血漿內的許多物質可被血小板吸附。各種物質與血小板的親合力各不相同。如血漿內凝血因子。Ⅰ、Ⅴ、Ⅺ和Ⅻ與血小板親合力較大;而凝血因子Ⅱ、Ⅶ、Ⅷ、Ⅹ則親合力較小。這些物質被血小板吸附后,隨著血小板在心血管循環,一旦血管內皮破損,就有大量血小板粘著和聚集于破損的局部,該處的凝血因子濃度上升,容易引起凝血(詳見下節)。
??? 5.釋放反應??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可將儲藏顆粒中的物質向外排出,這一過程稱為血小板釋放反應。經釋放反應排出的生物活性物質,可以使小動脈收縮,有助于止血。
??10-1-20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 ?l.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具有營養和支持作用,有維持毛細血管正常通透性,使紅細胞不易逸出的作用。血小板能填補血管壁內皮脫落處的空隙,并融合入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由此可見,血小板對修復和維持毛細血管內皮的完整具有重要作用。臨床上常見當血小板降至每立方毫米5萬以下時,由于患者的毛細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微小的創傷或僅因血壓升高就會使皮膚和粘膜下出現出血點或大塊紫瘢,甚至由于紅細胞容易逸出,發生自發性出血而產生紫瘢。
??? 2.參與生理性止血及血液凝固過程??小血管破裂出血時,引起一系列的止血過程,通常經數分鐘后出血自然停止,稱為生理性止血。生理止血機制主要與血小板的功能和血液凝固密切相關。按其過程,首先是局部發生血管收縮反應。由于神經反射作用和血小板釋放的5一羥色胺等縮血管物質的作用,使局部受損傷血管發生收縮反應。以減小或封閉血管傷口,減緩血流,產生暫時性的止血效應。接著是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松軟的止血栓。最后是在血小板參與下促進血液凝固,并進一步使血塊收縮,形成堅實的止血栓。
10-1-21血型 ???輸血是搶救大失血或治療其它疾病的有效措施,但不是任何人的血液都能無選擇地互相輸給。因為血型有不同類型,若輸入不適宜的血液將會引起紅細胞彼此凝集成團,引起血管阻塞和大量溶血,造成嚴重后果。紅細胞凝集不同于紅細胞疊連,前者是一種免疫反應,紅細胞一旦發生凝集后,就不再散開。最終是由于抗原一抗體反應使細胞破裂,發生溶血;紅細胞疊連只是紅細胞的暫時聚合,一經震蕩即可散開。根據遺傳學關系,血型可分為若干血型系統,其中與臨床醫學關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統和Rh血型系統。
??? (-)ABO血型系統
? ??ABO血型系統是根據紅細胞膜所含的凝集原(即血型抗原)的不同或有無,將血液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凡紅細胞膜只含有 A凝集原的為 A型,只含 B凝集原的為 B型;A、B兩種凝集原都有的為AB型;無A、B兩種凝集原的為O型。另一方面,血清(或血漿)中還存在著與凝集原相對應的天然抗體,稱為抗A或抗B凝集素(即血型抗體)。A型血清中含抗 B凝集素;B型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AB型血清中無抗A抗B凝集素;O型血清中含抗A、抗B凝集素。
????在輸血過程中,紅細胞的A凝集原與血清中的抗A凝集素相遇時,會引起凝集反應,使紅細胞凝集、溶血。同理,紅細胞的B凝集原與血清中的抗B凝集素相遇時,亦會引起凝集反應。由此可見,A型者與 B型者之間的血液不能互輸。臨床上的輸血都要求輸同型血,并要做交叉配血試驗。其方法是:分別提取給血人和受血人的紅細胞和血清,然后將紅細胞加到對方的血清中,檢查有無凝集反應(圖3-5)。把給血人的紅細胞加到受血人的血清中稱為主側面;把受血人的紅細胞加到給血人的血清中稱為次側面。若主側和次側均無凝集反應,即為配血相合,可以輸血。若主側和次側均有凝集反應,即為配血不合,不能輸血。若主側無凝集反應,次側有凝集反應,則為配血基本相合,只能緩慢少量輸血。若次側沒有凝集反應而主側有凝集反應,也為配血不合,不能輸血。在緊急情況下,找不到同型血液時,則可按給血者的紅細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的原則,即主側不凝者可允許少量(一般不超過300毫升)、緩慢地輸血。由于O型血液的紅細胞無AB凝集原,在必要時可輸給其它血型的受血者,故有“萬能給血者”之稱。而AB型血液的血清中無凝集素。在必要時可接受其它型血液,故有“萬能受血者”之稱。
????在選用異型血液輸血時,為什么只要求給血者輸入的紅細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凝集,而不擔心給血者輸入的血漿中的凝集素會使受血者體內的紅細胞發生凝集?這是由于血型不合時,給血者輸人的紅細胞在受血者血液中到處會遇到足夠濃度的凝集素,使之發生凝集。因此,交叉配血試驗主側凝集者絕對不許輸給,而輸入的血漿中所含的凝集素,則因給血者輸入的血液遠少于受血者體內的血量,使輸入的凝集素被受血者的血漿高度稀釋,其濃度急劇下降到不致使受血者紅細胞發生凝集的程度。故交叉試驗主測不凝集、僅次側凝集者,可以謹慎地少量輸血。
???為病人輸血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必須十分謹慎,在輸血前應做交叉配血試驗,即使是同型也不例外。因為除ABO血型系統外,還存在著其它血型系統,如Rh血型系統。
???(二)Rh血型系統
????Rh血型抗原(即Rh凝集原、或稱Rh因子),最先在恒河猴的紅細胞中發現。分析人類紅細胞膜上的Rh抗原有C、c、D、d、E、e六種,其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強。凡紅細胞含有D抗原的稱為Rh陽性,不含D抗原的稱為Rh陰性。Rh血型系統的特點是人類血清中不存在與 Rh抗原起反應的天然抗體。故 Rh陰性的受血者第一次接受 Rh陽性的血液,不會發生凝集反應。但由于輸入Rh陽性血液后,可使受血者產生Rh抗體,以后再輸入Rh陽性血液時,會使輸入的Rh陽性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在婦兒科臨床工作中,可見Rh陰性的婦女孕育了Rh陽性的胎兒后,Rh陽性胎兒的紅細胞因某種原因(如少量胎盤絨毛脫落進入母體循環)進入母體后,也可使母體產生 Rh抗體。因此,第二次妊娠時,母體 Rh抗體(主要 Igh),可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Rh陽性胎兒發生溶血性貧血,嚴重者甚至死亡。
???據我國調查,漢族和其它大多數民族中, Rh血型呈陽性占 99%,陰性占 l%。因此,在一般臨床工作中意義不大。但在有的少數民族中Rh陰性者較多,如塔塔爾族占15.8%,苗族占12.3%,布依族和烏孜別克族為8.7%。因此在Rh陰性率較高的民族地區,臨床工作者必須加以注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叙永县| 安福县| 岑溪市| 综艺| 连江县| 连江县| 邢台县| 许昌市| 彝良县| 淄博市| 壶关县| 万州区| 乌兰察布市| 平邑县| 五台县| 拜城县| 利辛县| 汤阴县| 英吉沙县| 武陟县| 恩平市| 聂拉木县| 沾化县| 龙岩市| 丹棱县| 长垣县| 海安县| 玉环县| 陆川县| 普兰店市| 章丘市| 武乡县| 广元市| 鹰潭市| 吐鲁番市| 长岛县| 北碚区| 邛崃市| 城步| 长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