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四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初期探討一、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列寧與新經濟政策(1)新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以自由貿易代替貿易國有化和實物配給制,發展國家資本主義。(2)新經濟政策的意義: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滿足了勞動者的利益要求,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特別是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快速發展;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即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2.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1)在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2)從主張消滅商品經濟,到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從主張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到提出由國家調節商業,表明隨著蘇俄社會條件的改變和經濟政策的調整,列寧對商品貨幣、市場作用的認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不過,當時列寧仍然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探索1.斯大林對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認識針對當時存在的經濟規律可以創造的錯誤觀點,斯大林指出經濟規律是客觀的。針對社會上關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問題的討論,斯大林明確指出:最適合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個概念的,是剩余價值規律,即資本主義利潤的產生和增值的規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特點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2.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因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雇傭勞動制度已被消滅。(2)斯大林分析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殊性,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沒有資本家參加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生產。這一認識劃清了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與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界限。但他又片面地認為,社會主義商品生產的范圍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3)斯大林認為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就有價值規律。并進一步指出價值規律是客觀的,無產階級國家要自覺利用價值規律。(4)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斯大林認為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領域,主要是在個人消費品流通領域中,價值規律在一定的范圍內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對社會主義生產有影響,但不是社會主義生產的調節者,社會主義生產是由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調節的。他提出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這有利于促使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增加贏利。三、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理論探索1.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這是貫穿《論十大關系》全篇的中心思想。2.要協調比例關系《論十大關系》認為,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之間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之間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之間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3.要正確處理各種權力和利益關系《論十大關系》認為,正確處理國家、生產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直接關系到各方積極性的調動和提高,是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4.要向外國學習要正確對待外國經驗,洋為中用,對于加速本國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四、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1.國家市場為主體,自由市場為補充: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在發揮公有制經濟和計劃的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和市場的作用。2.發展商品生產為社會主義服務。3.毛澤東認為,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即使實現了單一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如果產品還不很豐富,某些范圍內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可能依然存在。關于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范圍,毛澤東提出了某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的論斷,突破了斯大林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只有生活資料是商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的認識。4.關于價值規律的作用,毛澤東一方面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在限制價值規律消極作用的前提下,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比較記憶斯大林和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認識斯大林的觀點 毛澤東的觀點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 兩種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兩個社會主義生產部門的存在,是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產、發展商品交換,是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兩種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產存在的主要前提,商品生產的命運最終是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密切聯系的商品經濟存在的范圍 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只限于個人消費品,生產資料不是商品 消費資料是商品,有些生產資料也是商品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個人消費品領域,價值規律保持著調節者的作用;在生產領域,價值規律不是調節者。國有企業要按價值規律的要求來確定價格,進行經濟核算 價值規律對生產不起決定性調節作用;運用價值規律管理經濟,進行經濟核算(2009江蘇單科,39)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曾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作過評價。他說:“社會主義空間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安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br/>(1)新經濟政策實施前后,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變化?(2)簡述鄧小平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認識的創新及其意義。答案:(1)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作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主張消滅商品經濟,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由國家調節商業。不過,列寧仍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2)①鄧小平認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解析:此題兩小題都是考查知識能力。只要準確記憶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即可。1.視點一 早餐一塊黑面包、幾塊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兩道碟菜,這是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以前,蘇俄政府提供給國際友人的最高飲食待遇。當時蘇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視點二 1921年五一勞動節到來時,人們再也抑制不住實施新經濟政策以來的喜悅心情,紛紛走出家門,上街狂歡。視點三 1921年蘇俄大旱,1922年國民經濟逐步恢復。自1923年開始,整個國民經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1)視點一和視點二、三分別反映了什么現象?(2)三個視點中所提及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有哪些重大意義?答案:(1)材料一說明實施新經濟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滿意,生產積極性也調動不起來;材料二反映新經濟政策實施后,人民情緒高漲;材料三反映盡管遭遇干旱,但國民經濟依然快速發展的事實。(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①鞏固了工農聯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②恢復了國民經濟,調動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又找到了一條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道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新經濟政策的認識。第(1)問從三個不同角度闡述了新經濟政策實施前后蘇俄的經濟狀況。第(2)問可從工農聯盟的鞏固、國民經濟的恢復以及對蘇俄走向社會主義道路所產生的影響等角度去分析。2.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新情況,給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為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總結我國建國初期的經驗,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系統的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幾次討論之后,由毛澤東在1956年4月25日舉行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從具體分析社會主義的矛盾出發,通篇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光輝,科學地提出和闡明了一系列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和正確方針,是探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綱領性文獻,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深遠意義。(1)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有哪些?(2)列舉事例說明以上觀點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何指導意義。答案:(1)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觀點有:①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調動國內外的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基本方針。②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事關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③正確處理國家、單位和個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關系,是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在處理中國和外國的關系問題上,指出每個民族都有它的長處;一切民族、一切國家的長處都要學習,包括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學的方面;必須有分析有批判地學,不能一切照抄,機械搬用。(2)事例略。①《論十大關系》規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針,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②《論十大關系》是以蘇為鑒、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結果,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體實踐的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http: / / www. /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