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五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探索一、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形成及其作用建國之初,我國經濟結構簡單,物質基礎薄弱。在此情況下,參照蘇聯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集中了全國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重點建設項目的順利完成,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實現了國家的經濟獨立,進而鞏固了國家的政治獨立。抑制了多年來一直困擾我國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物價,增加了財政收入。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的情況下,國家通過對國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證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實現了社會公平。但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純”,致使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過于單一,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方便群眾生活。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探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論斷。黨的十三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經濟運行模式,要求實現計劃和市場的有機統一。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改革的目標,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徹底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框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意義: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規定: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經營機制,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實現城鄉市場緊密結合,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互銜接,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建立以間接手段為主的完善的宏觀調控體系,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保障,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要性: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體制保證;是擴大開放,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主要任務:第一,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第二,健全就業、收入和社會保障制度;第三,建立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第四,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增強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有效性;第五,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第六,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重點突破:要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統一起來理解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它是我國30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獲得巨大成就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顯著標志。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協調、不和諧的現象,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要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增強其科學性、預見性、有效性,切實提高宏觀管理水平,以保證實現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之一,就是在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2010天津寶坻一模)2008年12月18日胡錦濤在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我們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我們銳意推進各方面體制改革,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我們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30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不斷跨上新臺階。事實證明,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結合上述材料,請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有何意義?答案: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創立,明確指出了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說,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經濟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解析:本題考查基礎知識的再現能力。調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知識作答即可。【例】 (2009江蘇單科,36A)1985年8月28日,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曾對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作過評價。他說:“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新經濟政策實施前后,列寧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的認識有何變化?(2)簡述鄧小平對市場與社會主義關系認識的創新及其意義。答案:(1)實施新經濟政策前,列寧把商品貨幣看做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物,主張消滅商品經濟,由政府直接控制商業。實施新經濟政策后,列寧提出共產黨人要學會經商,由國家調節商業。不過,列寧仍把這些變化當成解決困難的一種權宜之計。(2)①鄧小平認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消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選擇奠定了理論基礎,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解析:此題兩個小題都是考查識記能力。只要準確記憶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即可。1.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發展中有兩次重大的改革調整,一次是美國于1933年實施的羅斯福新政,一次是中國自1978年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1)請簡要說明這兩次重大的經濟改革的核心內容。(2)這兩次重大的經濟改革說明,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應如何正確對待計劃與市場?答案:(1)①羅斯福新政的核心內容是:強調國家對經濟進行調節和干預。②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內容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因此,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消除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做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析:本題以20世紀在世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兩次重大經濟改革的史實為背景材料,圍繞“計劃”和“市場”設置了相互聯系的兩個問題。第(1)問主要考查對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核心內容的了解情況。第(2)問主要考查綜合概括能力。2.1979年11月,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學者時說:“說市場經濟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有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1985年10月,鄧小平在回答美國企業代表關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關系時說:“過去搞計劃經濟是一個好辦法,但多種經驗表明,只用這個辦法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把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視察時說:“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關于計劃與市場的論述,對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有何意義?答案:鄧小平不同時期對計劃和市場關系的論述,對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起到了主要指導作用。他把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從姓“社”姓“資”的爭論中解放出來,就是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克服計劃經濟的弊端,發展生產力。他強調社會主義一是要發展生產,二是要共同富裕,把“三個有利于”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強調發展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些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奠定了極為重要的思想和理論基礎,鄧小平不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解析:鄧小平關于計劃和市場的論述為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解答時結合市場的基礎作用和國家宏觀調控、實現共同富裕闡述其意義。3.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是什么?(2)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是什么?答案:(1)首先,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需要;其次,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其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再次,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實現;最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擴大開放、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2)主要任務: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形成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行政管理體制和經濟法律制度;健全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解析:本題以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上的報告為背景材料,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以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要性及主要任務等基礎知識,考查調動、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掌握選修模塊的基礎知識是復習這部分內容的基本要求。4.材料一:目前,我國有13億人口,8億在農村。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在農村地區,還有數千萬人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材料二: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各地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但地區之間的環境條件千差萬別,存在自然、歷史、區位、經濟等多方面的較大差異,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差距逐年拉開。材料三:目前,我國鋼鐵、電力、化工等8個高耗能行業的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0%。我國一批主力礦山資源日漸枯竭,三分之二的國有骨干礦山進入中老年期,四百多座礦山因資源枯竭瀕臨關閉。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城市河段90%左右被污染,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存在水土流失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上述材料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2)簡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解決上述問題有何影響。答案:(1)材料一說明城鄉差距拉大,尤其是農村地區還有數千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材料二說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年拉開;材料三說明資源環境問題嚴重。(2)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為解決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緩解資源環境壓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提供體制保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增強政府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彌補市場的不足。解析:利用聚合思維分別概括出三則材料存在的問題。通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有關知識,答出完善市場體系、宏觀調控、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的內容并說明影響。5.(2010北京樣題)世界200多年的工業化歷程,僅使不到10億人口的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但資源和生態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再也不能延續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運用經濟學常識的知識,說明我國應走什么樣的綠色發展之路。答案:我國應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保力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生態文明。解析: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背景,考查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機制的理解。解答時,要圍繞“綠色發展”,從循環經濟或低碳經濟、生態文明等方面分析。( http: / / www. / )全 品中考網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