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二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偉大貢獻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條件(1)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暴露,為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及其發展趨勢提供了可能性。(2)歐洲三大工人運動標志著歷史進入了無產階級獨立開展政治斗爭的新階段,工人運動的發展呼喚科學理論的指導。(3)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與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法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和對未來社會的設想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提供了直接理論來源。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的變革(1)它是人類經濟思想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性變革,它不僅使勞動價值論進一步科學化,而且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實現了經濟學研究對象和方法的變革。(2)馬克思、恩格斯正確地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科學研究方法,所以,他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暫時性,創立了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對于無產階級認清自己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義。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1.商品、貨幣理論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勞動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勞動叫具體勞動,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人的體力和腦力的耗費,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叫抽象勞動,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勞動二重性學說科學地揭示了價值的源泉,使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并為剩余價值論等其他理論奠定了基礎,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在同樣的時間里,復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貨幣是商品生產、商品交換發展的產物。它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2.價值規律理論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它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要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進行。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發揮作用的表現。價值規律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自發地使社會資源在不同的部門之間流動。(2)促使商品生產者采用新技術、改善管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實現優勝劣汰,一方面會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條件下,也會使商品生產者兩極分化。3.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的生產關系,都是歷史的產物;他使勞動價值論成為科學。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科學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聯系及其發展趨勢。三、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1.剩余價值的生產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個組成部分: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雇傭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形成的價值等于勞動力自身的價值,即資本家付給工人的工資;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形成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就是獲得剩余價值。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2.剩余價值的實現資本循環可以實現價值增殖,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叫資本周轉。在資本完成一次周轉獲得的剩余價值量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剩余價值總量。3.剩余價值的分割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要在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之間進行分割。農業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要在農業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進行分割。4.剩余價值理論的意義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揭示了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獲得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條件下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四、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1.經濟危機理論的主要內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生產過剩的危機,但這種過剩不是生產的絕對過剩,而是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過剩。其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經濟危機給生產帶來的破壞,使社會化生產所需要的比例關系強制性地得到調整,從而使資本主義再生產進行下去。2.經濟危機理論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完整的經濟危機理論,他們不僅科學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而且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關于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內容,可以將有關知識總結為“1234”“1”個目的 資本家組織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剩余價值“2”種方法 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的方法主要有兩種: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3”種形式 產業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形式“4”類資本家分割剩余價值 產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未必全部歸其所在企業的資本家所有,它要在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銀行資本家之間分割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收入分配問題越來越關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請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有關觀點,簡要說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積極意義。答案:(1)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該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我們要尊重勞動,堅持勞動光榮的原則。(2)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在初次分配階段使普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有利于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的良好風尚。解析:本題設問要求運用的知識點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再結合設問中提供的“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信息,解答本題應該用到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中的商品、貨幣理論以及價值規律理論。至于“積極意義”,則可以從對勞動者與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等角度回答。1.讀圖,回答問題。(1)圖1與圖2各反映了資本家獲取剩余價值的哪種方法?(2)請說明在圖2中,資本家是如何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的?答案:(1)圖1反映的是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圖2反映的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2)圖2中資本家在工人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科技進步、生產工具的革新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也隨之提高,使必要勞動時間縮短,相對延長了剩余勞動時間,從而獲取了更多的剩余價值。解析:從圖示和設問中可以看出,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中的剩余價值的生產。第(1)問比較容易回答,圖1是通過絕對延長工作日的手段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屬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圖2是通過工作時間不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的辦法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屬于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第(2)問,其實主要回答出通過什么手段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自然就應該從科技進步、加強管理、提高勞動者素質等方面努力。2.李嘉圖認為,個人的生長過程是由青年而壯年,而老死;但是國家的發展過程卻不如此。國家達到最旺盛的狀態以后,再向前發展誠然可能受到阻礙,但它的自然趨勢卻是永遠地繼續前進,使它的財富和人口永遠不會減少。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經濟危機的爆發表明,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請結合材料回答以下問題:(1)資本主義爆發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么?(2)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有什么意義?答案:(1)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有兩個具體表現:一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它們的激化將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2)李嘉圖把資本主義生產等同于物質生產一般,并在此基礎上得出了資本主義制度將永遠存在下去的結論。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完整的經濟危機理論,他們不僅科學地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還闡明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周期性及其物質基礎,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過渡性,從而揭示出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解析:要準確闡述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源,并針對李嘉圖的觀點,說明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對資本主義發展歷史趨勢的揭示。3.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特別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要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同時,推進機制,放寬市場限制,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市場要素,參與分配,使勞動者、投資者特別是科技工作者獲得與其貢獻相稱的報酬,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迅速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對勞動創造價值的研究和認識,對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有哪些啟示?答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研究和認識,對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啟示在于:第一,價值創造與財富生產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社會主義生產中,既要肯定創造價值的唯一源泉是人類勞動,又要看到創造價值與創造財富是有區別的,財富的生產需要多方面的條件。第二,既然生產要素也是社會財富的源泉,那么生產要素的所有者也應該參與社會財富分配,這就為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財富分配提供了理論依據。第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須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一切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應該得到保護,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解析:首先明確勞動創造價值的有關知識;其次,針對材料中市場要素參與分配,談啟示。( http: / / www. /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