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一、人的認識從何而來1.實踐的概念和實踐的特點(1)含義: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①物質性活動。(2)特點:實踐具有②客觀物質性,實踐具有③主觀能動性,實踐具有④社會歷史性?!?br/>◆ 溫馨提示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有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分。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而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活動。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⑤來源。認識是主體對⑥客體的反映,認識在⑦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人們只有在實踐中同客觀事物反復作用,變革客觀對象,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溫馨提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真知來源于實踐;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是認識的兩條基本途徑。不可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認識的途徑。(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⑧動力。認識產生于⑨實踐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⑩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因為正確認識是同客觀事物相符合的認識,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就是將主觀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符合。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一般來說,以一種主觀認識為指導在實踐中改造客觀事物,能夠達到預期目的,那就證明這種認識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溫馨提示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科學理論對于人們的實踐活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有阻礙作用,會把人的實踐領上歧途。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1)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特點:真理的客觀性。人們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即只能有一個真理。真理與謬誤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認識過程(1)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所以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2)認識具有無限性。原因: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3)認識的前進性和上升性。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4)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1.誤區警示:正確理解“實踐”誤區一:認識的根本任務即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通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最終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并指導實踐。二者并不是一回事。誤區二:理論與實踐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即實踐與理論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但不能說堅持實踐與理論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因為我們只能說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但不能說要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后者是唯心主義觀點。2.重點突破:正確把握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二是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在四個方面。即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具有兩重性。錯誤的認識對實踐有阻礙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3)實踐的決定作用和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是兩種不同的作用,二者不能等量齊觀。其中決定作用是前提和基礎,反作用受決定作用的制約。而堅持實踐第一,實踐決定認識就堅持了唯物主義,堅持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就堅持了辯證法。(4)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要求我們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實踐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避免盲目性,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論也只有和實踐相結合,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實現認識世界的目的。由于客觀實際是千差萬別的,又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此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必須做到具體的歷史的統一。3.辨析比較:真理與謬誤區別: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它同真理有著原則的區別、嚴格的界限,二者涇渭分明,互相對立,不能混淆。聯系:真理與謬誤之間又具有統一的一面。(1)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互為前提。沒有謬誤作比較,就無所謂真理;沒有真理作比較,也就無所謂謬誤。事實上,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可能只有真理而無謬誤。任何人,包括偉人在內,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發生。(2)真理與謬誤相互轉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體的,都有它適用的范圍和條件,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和條件,真理就會變成謬誤。另一方面,謬誤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轉化。謬誤之所以發生,往往是因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條件,因而,只要再回到論題適用的范圍,恢復它存在的條件,謬誤就會轉化為真理。謬誤向真理轉化的另一種含義是指人們可以從錯誤認識中引出真理性的認識,錯誤認識成為正確認識的先導。【例】 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數百位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測、調查、實驗和分析探討,先后發布了四個“氣候評估報告”。1990年報告稱“近百年氣候變化可能是自然波動,或人為活動,或二者共同影響的結果”;1995年報告指出,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和氣候系統的影響已經可以“被檢測出來”;2001年報告認為,“新的更強證據表明,過去50年觀測到的大部分氣候變暖可能歸因于人類活動”;2007年報告強調,“人類活動很可能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并將這種可能性從2001年的約66%提升到90%以上。結合“氣候評估報告”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描述,說明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解析:題目要求回答“人類追求和發展真理的特點”,主要是說明怎樣追求真理的問題?;舅悸肥牵簩嵺`是認識的基礎,追求真理必須投身于社會實踐之中;認識的發展過程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的特點,追求真理的過程是一個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真理是與謬誤相比較而存在的,真理的發展過程就是不同認識相互比較的過程。根據教材中這些基本知識,可以整理出本題的答案來。答案:追求和發展真理以實踐為基礎。關于地球變暖原因的研究課題來源于人類社會實踐,“氣候評估報告”是科學家在長期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形成并由實踐檢驗而不斷發展的,反映了人類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追求和發展真理是一個在不同觀點爭鳴中不斷克服謬誤、逐步接近真理的反復過程。人類對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實踐和認識的循環往復中獲得的。追求和發展真理沒有止境。目前人類獲得的關于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真理性認識不是終極真理,而是具體的、有條件的。隨著實踐的繼續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地球氣候變暖原因的認識必然會不斷擴展和深化。4.比較分析:人類的基本活動與實踐活動(1)人類的基本活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認識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改造世界的活動又分為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不是實踐。(2)實踐是客觀性和主觀性相統一的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3)實踐既可以表現為集體的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活動,但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活動。實踐的社會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動,并不排斥單個人的活動,單個人的活動也具有社會性。(4)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盲目的實踐活動也是存在的,盲目的實踐活動是指沒有正確意識作指導的活動。1.(2009寧夏、遼寧文綜,23)資源再利用是循環經濟的重要內容。2009年1月1日《循環經濟促進法》實施,迫切地需要人們提高對資源再利用的認識。有專家指出:“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廢物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边@一認識的根據是( )①物的資源或廢物的性質取決于人們對物的態度②廢物向資源的轉化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蹚U物和資源之間具有本質上的抽象同一性 ④廢物或資源的性質是由其所處不同實踐關系決定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①說法錯誤。同一性包括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兩個方面,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③表述錯誤。專家的觀點表明廢物和資源是相對于不同的場合而言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所以選擇D項。2.(2009廣東文基,16)“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边@表明……( )A.書本知識比親身實踐更為重要B.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D.書本知識要和具體實踐結合答案:D解析:本題以培根的名言為背景,考查對實踐的全面理解。這句名言強調了實踐的重要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A、B兩項說法錯誤;C項僅強調了實踐的“檢驗”作用,而忽略了其作為認識的目的的一面(材料中“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即強調了這一方面),與題意不符。故選D項。3.(2009廣東理基,60)孫武曾率軍三萬打敗楚國二十萬大軍,并在戰爭中撰寫《孫子兵法》。孫武著兵法說明實踐是( )A.認識的來源和動力 B.認識的目的和歸宿C.檢驗真理的標準 D.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答案:A解析:《孫子兵法》是在“戰爭中”撰寫而成的,這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故選A項。4.(2009浙江文綜,32)一個科學研究小組對5 000只“冰川豹蛛”進行測量后發現,1996~2005年間,這種蜘蛛的體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當地每年的解凍期提前了20~25天。這支持了他們的猜想:劇烈的氣候變化對當地蜘蛛的生長產生了影響。該研究小組負責人表示,這種影響的后果很復雜,一下子無法估計出來。這一說法體現了( )①事物間的聯系是客觀的、無條件的?、谑挛锉举|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凼澜缈傆幸恍┟孛懿荒転槿怂斫狻、苋说恼J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氣溫變化對蜘蛛體型大小有影響,這是聯系的普遍性的體現,但聯系是客觀的、有條件的,故①錯。目前對這種影響的后果還無法一下估計出來,則體現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故②④正確,選D項。③是不可知論的觀點,錯誤,世界是可知的,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被認識的事物。5.(2009海南單科,23)隨著文明的發展,閱讀已經成為人們學習知識、分享經驗、塑造個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徑。有人說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運用認識論相關原理辨析: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是他本人的閱讀史。答案:一個人的精神發展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實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構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礎。閱讀的過程是能動地吸收、借鑒間接經驗的過程,間接經驗歸根結底來源于直接經驗,也來源于實踐。閱讀在個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影響一個人精神世界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之一。結論一:承認實踐是精神發展的基礎,強調個人的精神發展受閱讀的影響,學習間接經驗具有重要作用,則這個命題是正確的。結論二:忽視實踐在精神發展中的決定作用,夸大閱讀對精神發展的作用,則這個命題不正確。(考生把結論一和結論二結合起來作答或者答出上述任一結論均可)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獲得認識的途徑等知識,主要考查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辨析過程中既要點明閱讀(間接經驗)在人的精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補充說明實踐對人的精神發展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背景材料材料一:2009年9月18日召開的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認為,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無一不得益于改革開放這一偉大的實踐創新,無一不得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偉大的理論產生于偉大的實踐,又指導著偉大的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改革開放之間的關系,就是這樣一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又指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材料二:胡錦濤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材料三:2009年12月4日,紀念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10周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認真總結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實施的成功經驗,增強貫徹實施“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增強維護促進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不斷推向前進。理論分析1.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形成的。2.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所以要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和不斷發展黨歷經艱辛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此指導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3.意識具有能動作用,真理和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鄧小平理論重要組成部分的“一國兩制”是在解決國家統一的實踐中產生與發展的,對澳門回歸及此后的實踐起了極大的指導作用。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是完全正確的。這體現了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4.認識的發展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5.整體與部分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澳門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國兩制”、家國情懷。10年前的1999年12月20日,葡萄牙結束對澳門的統治,政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宣誓就職,澳門成為中華人民共利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澳門享有“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熱點預測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某班召開暢談建國60年成就班會,以下是三位同學在班會上的發言:甲:60年的歷程,也是我國不斷改革的歷程,改革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我們的政治體制,正是因為不斷改革,我們偉大的祖國才日益繁榮昌盛。乙:南方的冰凍雪災、汶川的大地震、世界的金融危機等,都考驗著我國的發展。我國的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收入差距不斷加大,社會不和諧因素依然存在,還有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動等,我們偉大祖國的前進不會一帆風順。丙: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要保證我國繼續繁榮昌盛,就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1)運用社會發展規律的知識,分析甲、乙兩位同學的發言。(2)指出丙同學的發言中包含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丁: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什么?并請指出其核心思想。(4)從認識論角度說明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態度的正確性。答案:(1)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狀況,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我國的改革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大大促進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②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我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體現了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來解決。(2)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存在的反映。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3)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②鄧小平理論的主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雹邸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本質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④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核心是以人為本。(4)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具有客觀性,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我們要根據我國國情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其永葆生機和活力。③認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體現了這一觀點。解析:本題綜合考查對唯物史觀和認識論原理的運用,第(1)(2)問,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知識,要抓住關鍵信息“體制改革”“前進不會一帆風順”。闡釋甲、乙兩同學的發言,利用歸納法,歸納兩同學的觀點蘊含的歷史唯物主義道理。第(3)問,結合基本知識,準確表述即可,第(4)問,利用真理觀說明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一、單項選擇題1.下列沒有體現要重視實踐的觀點的名言警句是( )A.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就靠干B.有志者,高山是臺階;無志者,小溝是江河C.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D.敢想敢做答案:B解析:“靠干”“甩開膀子”“敢做”均體現了要重視實踐的觀點的道理,B項體現了矛盾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問題。2.2009年12月1日,教育部、衛生部發布了關于印發《學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規定如班級當天新發現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達5例及以上,或發現當天內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癥狀的學生累計達30%及以上,即可實施停課。這表明( )A.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B.發揮主觀能動性能改變事物發展趨勢C.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決定作用D.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答案:A解析: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排除C項,B項明顯錯誤,D項與題意不符,印發通知預防甲型H1N1流感體現了A項。讀漫畫,完成3~4題。80年代土、90年代洋、新世紀登錄因特網3.從實踐的特征來看,漫畫說明了( )A.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B.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C.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D.實踐是主觀作用于客觀的活動答案:B4.漫畫啟示我們( )①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推動人們的認識不斷向前發展?、趯嵺`是認識的來源,認識隨實踐的變化而變化?、郢@取知識的來源是多樣化的④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化的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D解析:漫畫中的人物在不同時代通過從事不同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實踐推動認識的發展,①②符合題意;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化的,故③錯誤;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項。5.(2010福建師大附中期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重“武裝”,忌“包裝”。如果只講“包裝”,不講“武裝”,就失去了意義。這是因為(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科學發展觀是真理性的認識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答案:D根據漫畫《晚了一步》,據此完成6~7題。晚了一步6.漫畫內三句話中的“想”字,體現的是( )A.認識的計劃性 B.認識的目的性C.認識的預見性 D.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特點的相關知識,考查識記、理解能力。圖中的“想”是一種意識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D項符合題意。7.漫畫的主題《晚了一步》體現了認識( )A.是實踐的目的 B.總是超前于實踐C.總是落后于實踐 D.是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答案:D8.五年前,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三大規律的概念,并鄭重地寫入黨代會報告。五年后,隨著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這表明( )①真理具有客觀性,多數人認同的就是真理 ②真理具有相對性,人們對同一確定對象的正確認識可以有多個?、壅J識具有反復性和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苋藗儗τ诳陀^事物的認識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D解析:多數人認同的不一定是真理,①錯。對同一對象的正確認識只有一個,這是真理的絕對性,②錯。③④符合題意。9.19世紀中葉科學家就已經發現了陰極射線,但此后40年沒有真正突破。直至1897年,科學家湯姆遜通過“陰極射線管的真空度”的方法,最后發現了電子,從陰極射線的理論體系進入了電子體系,使人類進入了電子時代。這表明( )①實踐探索是理論創新的最終源泉?、趯嵺`探索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先導 ③理論創新對實踐探索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芾碚搫撔率菍嵺`探索的目的和歸宿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④的說法錯誤。①②③的說法符合題干要求,選擇A項。二、非選擇題10.2003年“神五”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2005年“神六”首次實現了兩人五天的太空飛行并開展了太空科學實驗,2008年9月“神七”首次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樹起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一座又一座里程碑。根據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戰略,在突破了出艙活動之后,我國將要突破載人航天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2020年左右,將建成載人空間站,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根據以上材料,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的有關知識,說說我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的原因。答案:(1)做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航天事業的發展是在人們尊重了自然規律、尊重了人類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廣大航天人的智慧、勇氣和犧牲精神而實現的。(2)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三步走的航天戰略反映了航天人在實施行動之前已制定了藍圖、目標、行動步驟。(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正是在“神五”“神六”等一次次太空飛行的基礎上,才使得人們加深了對太空的認識。(4)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指導著人們的實踐促進了航天事業的不斷進步。解析:調動本單元的基本哲理,緊扣材料分析,做到觀點和材料相結合,避免“兩張皮”。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