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單元 文化與生活考點 考綱解讀1.文化與社會 了解文化的內涵與形式;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文化對人的影響 通過優秀的作品,了解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了解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說明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結合校園生活、社會活動、網絡媒體等說明文化就在身邊本單元在文化生活中處于十分重要地位。高考的命題點主要有:文化對人的影響,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文化與綜合國力的關系。從題型上看,以選擇題為主,2011年高考可能從各國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各地方的文化產業發展為背景,考查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以主觀題呈現時,往往與第四單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考查綜合探究問題和論證問題的能力。復習中既要注意對知識進行整合,又要注重知識遷移,做到前掛后聯。同時,關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舉辦、文化產業規劃的實施、中外文化年活動、兩岸“三通”所反映的文化現象等重大熱點。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一、體味文化1.文化的內涵“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①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②世界觀、③人生觀、④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⑤非意識形態的部分。2.文化的特點第一,文化是⑥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純“⑦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第二,人的文化素養是后天培養出來的。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是通過對⑧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⑨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第三,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⑩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3.文化的形式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化、藝術等都屬于文化;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4.文化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溫馨提示文化對社會的作用有雙重性。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反動的、腐朽沒落的文化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大的阻礙作用。二、文化與經濟、政治1.相互影響:在經濟的基礎上(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2)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3)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溫馨提示經濟決定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文化并不是始終與經濟發展亦步亦趨的。2.文化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1)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2)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溫馨提示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但認為文化發達,綜合國力一定強盛,則是太絕對化了。綜合國力是多種力量的合力,僅有文化發達是不夠的。1.誤區警示:在文化與經濟、政治關系認識上的錯誤認識誤區一:文化都能促進社會的發展(1)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2)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所以,只有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誤區二:經濟是基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所決定,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同步的(1)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同步性表現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能超越經濟而發展,只能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教育事業,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很落后,大、中學校的入學率較低,特別是在農村,有些貧困家庭的孩子甚至還上不起學。(2)文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的情況。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如詩詞歌賦、書畫的發展,并非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關系,文化的發展可能滯后于經濟的發展。結論:從整體上講,經濟是基礎,經濟的發展會決定或帶動文化的發展。但又不能認為文化與經濟的發展是絕對同步的,二者的發展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況。【例1】 某地利用當地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旅游業:以民族文化為內容,以民族村寨為載體,以原汁原味為亮點,建立原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圈,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開發原生態文化資源、發展旅游經濟的成功經驗表明( )①原生態文化具有普遍的積極價值?、谠鷳B文化具有傳播和發展的價值?、畚幕c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交融?、芪幕膬r值在于能否創造經濟價值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解析:①中的“普遍的積極價值”沒有區別文化的不同性質,表述不準確;文化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創造經濟價值的功能,④說法錯誤。正確答案為B項。答案:B◆ 拓展延伸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1)經濟不但是文化的基礎,也是政治的基礎;經濟決定政治,經濟與政治又決定文化;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與政治的反映。(2)政治反作用于經濟,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與經濟,給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3)文化有先進與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政治、經濟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4)經濟的“決定作用”與文化的“反作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作用,不能混淆。2.重點突破:深刻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文化競爭力備受世界各國關注。文化也是一種綜合的力量,其中科技與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今天,有關科技發展的指標,如科技隊伍發展的數量與質量、國家科技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高科技產品的產值以及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和軍事發展的貢獻率等,已成為衡量各國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成長靠教育。無論就提高經濟實力、國防實力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于基礎性地位。教育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例2】 自2001年文化部提出“把春節建成宣傳中國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新載體”以來,春節逐漸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可和重視。春節文化在世界的傳播( )①可以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谑俏覈C合國力提升的體現?、塾欣谙澜缥幕牟町悺、苣艽龠M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力逐步增強,文化的力量和作用在我國文化的交流與影響中體現得很充分,但中華文化的廣泛影響力并不能消除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并不是搞文化霸權,故選擇B項。答案:B◆ 誤區警示文化發達,綜合國力一定強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但是認為文化發達,綜合國力一定強盛,則是太絕對化了。綜合國力是多種力量的合力,僅有文化發達是不夠的。1.(2009天津文綜,9)某校開展了以“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主題的讀書活動。開展這項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引導學生把握人生道理、實踐人生追求。這是因為( )①文化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②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塾形幕R才會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為精神力量能轉化為物質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③不準確,并非只有文化知識才會有崇高的道德。①不合題意,亦不準確。②④準確,體現了題干的關鍵詞“激發、增強”“把握、實踐”。2.(2009廣東單科,31,改編)“超女選秀”節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由此推動了“大眾選秀”節目的流行。這反映了“選秀”作為一種文化活動( )①與經濟相互交融?、诖硐冗M文化的前進方向③對經濟具有反作用?、苁沁x拔人才的主要途徑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題干材料反映文化與經濟的關系,符合題意的是C項。②在材料中沒有體現;④表述錯誤。3.〔2009山東文綜,29(6)〕環渤海地區包括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五省市。在近代,該地區是列強侵略的重點,也是中國人民抗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地區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應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該區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吸引了大量投資;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了“逍遙鄉村游”旅游線路;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培養了各類高素質人才。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論依據。答案:(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給經濟以重大影響。某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文化支撐,吸引了大量投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某市積極發展旅游文化產業,促進了經濟的增長。(3)勞動者素質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某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開展技術培訓,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解析:在文化生活知識中,為材料中的做法尋找理論依據,屬于“為什么”類的題目。解答此題,必須首先分析材料中的“做法”有哪些,然后逐一說明其理由即可。材料中的三個分句分別說明了三種具體的措施,這是確定本題答案結構的依據。感受國際文化競爭力,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背景材料材料一:2009年9月26日,新華社受權發布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規劃”指出,振興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材料二:河南從實現中原崛起的戰略高度來謀劃,把加快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作為一項重要歷史任務。首先抓住發展有基礎、群眾有需求、市場有前景的優勢文化項目和產品,優化資源配置,整合各方力量、實施重點突破,打造一批又一批知名度高、帶動力強的文化精品。在引導文化產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鼓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適宜方式合理開發中原文化資源,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增強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用綜藝手段包裝戲曲,為河南戲曲重新贏得了觀眾和市場。材料三:2009年11月12日在全球105個國家同步上映的好萊塢災難片《2012》,幾天之內全球票房高達2.25億美元。《2012》在北美票房高達6 500萬美元。在海外市場,《2012》表現相當強悍,法國為1 710萬美元,韓國為990萬美元,中國的票房也高達7 500萬元人民幣(約1 100萬美元)。理論分析1.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加強文化建設已成為世界各主要國家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一項戰略選擇。2.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與經濟日益融合,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抓文化也就是抓經濟,國際經濟學界就把新世紀的知識經濟稱之為“文化經濟”。3.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自身經濟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現代科技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促進了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優化配置,給發展中國家以新的發展機遇。4.要努力促進我國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和諧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5.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顯示傳遞、溝通、共享等強大功能,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熱點預測1.影片《2012》中不乏中國場景與中文對白;影片《功夫熊貓》的故事發生在文化繁榮的背景下,包含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這啟示我們 …( )A.要加強中國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B.要充分開發中國傳統文化C.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D.要固守我國的傳統文化答案:B解析:《2012》《功夫熊貓》包含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傳統,啟示我們要充分開發中國傳統文化。D項說法錯在“固守”上。A、C兩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2.日本和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以及巨大的文化競爭力啟示我們,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增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請就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出幾條合理建議。答案:首先是解放思想,充分認識文化力量對社會發展和國際影響的巨大作用,樹立“軟實力是重要國力”的觀念,經濟和文化、社會應協調發展,齊頭并進。其次是科學發展,發展文化軟實力,也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再次是處理好“保護”與“創新”、“引進”與“輸出”的關系。最后是對外輸出中華文化,這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辦法。解析:該設問帶有探究性質,回答該題思路要寬泛,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文化產業是一種戰略資源,具有高度的戰略價值。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指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大力振興文化產業。從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政府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答案: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打造骨干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建立和完善一批高起點、規?;⒋韲宜疁屎臀磥戆l展方向的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建立符合文化產業特點的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知識產權市場和人才市場;建立有利于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保障體系和制度安排,切實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解析:要注意,設問的主體是“政府”,它是一道文化生活的題目。一、單項選擇題1.(2010江蘇宿州模擬)下面屬于文化現象的是( )A.中國共產黨召開十七屆四中全會B.開一家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餐館C.觀看影片《建國大業》D.參加村委會、居委會選舉答案:C解析:A、D兩項為政治現象,B項為經濟現象,根據文化的內涵推知出C項。2.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 )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C.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D.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答案:D解析:優秀的、先進的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排除A、B錯誤選項,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排除C項。3.《新中國成立60周年國慶盛典新中國大閱兵》DVD光盤在全國各大新華書店上架發行,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爭相購買。人們購買DVD光盤主要是為了( )A.豐富精神生活 B.豐富物質生活C.追求時尚消費 D.擴大國內需求答案:A解析:人們的精神生活離不開物質活動,購買光盤,欣賞閱兵式豐富了精神生活。4.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僅包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政治,還包括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對這里的“文化”的理解正確的是( )①專指文學藝術和科學知識 ②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凼侨祟惿鐣赜械默F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④是人類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的理解。①是指狹義的文化,④是指廣義的文化,都不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的“文化”。②③符合題意,選D項。5.“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彪S著我國文化事業的迅速發展,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實踐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和動力,又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生動的嶄新內容。上述材料給我們的啟示是 ( )①一個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就必須大力發展先進文化?、谖幕巧鐣a力和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畚幕瘺Q定經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象征?、芪幕l展決定政治實力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A解析:經濟、政治決定文化,而不是文化決定經濟、政治,由此排除③④,選出A項。6.“入世”以來,我國文化企業立足于民族特色求發展,通過經典的文化產品來宣傳和介紹中國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文化與政治的關系看,這是( )①削弱和取代別國民族文化的需要?、谑澜绶秶鷥确磳ξ幕詸嘀髁x斗爭的需要 ③文化決定政治的特殊表現?、墚敶鷩H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宣傳和介紹中國文化并非要削弱和取代別國文化,故①的表述錯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決定而不是文化決定政治,故③的表述錯誤。7.面對美國“薯片(麥當勞)”“芯片(電腦)”“大片(電影)”這“三片齊下”的文化戰略,我們的文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處于“失聲”狀態。為此,我們應該( )A.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軟實力B.堅持“文化搭臺與經濟唱戲”相結合C.把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作為重要的戰略任務D.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答案:A解析:“三片齊下”說的是美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了美國的國際競爭力,啟示我們應該壯大文化產業、提高文化實力。8.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表明( )A.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B.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C.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實踐同步D.文化創造的主體是知識分子答案:A解析:C項中的“同步”說法錯誤;D項不符合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本身錯誤;B項為無關項。A項中的“在實踐中創造”對應材料中的“抗日”,“享用”對應材料中的廣泛影響,符合題意。9.日本曾經有一個機器貓的動漫作品,發行量超過173億張,相關一個作品的營業額就超過230億美金。這表明( )A.在當今時代,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B.在當今時代,文化已與經濟完全融合C.發展文化就必須實現文化產業化D.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質已完全消失答案:A解析:材料講的是文化產業化的例子,表明的是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因此A項是正確的。文化與經濟的相互交融并不等于文化與經濟沒有區別,故B項錯誤。文化產業化只是文化發展的一種表現,故C項也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二、非選擇題10.某校思想政策研究性學習小組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這一主題,開展探究性學習,收集了以下資料:甲鎮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堅持抓陣地、抓隊伍、抓文藝品牌,并取得明顯成效,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在部分經濟欠發達的村莊,文化生活還很匱乏,封建迷信活動蔓延,“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抬頭,影響了農村社會穩定。針對甲鎮存在的問題,從文化生活角度談談應如何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答案:(1)經濟決定文化。要大力發展經濟,為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撐。(2)積極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3)積極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科學文化事業。(4)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若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