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11年高考政治【課標版】必修1一輪復習精品教案:第7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11年高考政治【課標版】必修1一輪復習精品教案:第7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考點 考綱解讀
1.分配制度 明確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理解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2.效率與公平 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說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3.財政收入與支出 了解財政收入、支出的構成;了解財政赤字
4.財政的作用 理解財政對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
5.稅收及其種類 了解稅收的含義、基本特征和種類;理解稅收的作用
6.依法納稅 理解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本單元分別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分別介紹了我國的分配制度——個人收入的分配和國家收入的分配。
個人收入分配的主要命題點有三個方面:一是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多以選擇題形式命題,考查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二是提高效率,促進公平。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2011年高考可能以主觀題形式呈現,要結合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擴大就業、刺激消費、財政的作用綜合考查。
財政與稅收的主要命題點有三類:一是辨別類,多為選擇題,如辨別稅收的基本特征,財政收入與支出構成要素。二是體現類,選擇題與非選擇題皆有,如分析材料如何體現財政的作用。三是措施類,多為非選擇題,如針對熱點問題探究合理化財政措施。
復習本單元要掌握主干知識,把握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財政和稅收的內在聯系。同時,關注下列熱點:
(1)從效率與公平角度,分析廉租住房制度,城市低保標準提高的必要性、重要性。
(2)利用稅收的知識,說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進行結構性減稅的意義。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按勞分配為主體
(1)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①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必然實行以②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③分配制度。
(2)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其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在④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為尺度分配⑤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 溫馨提示
按勞分配并不承諾等量勞動會取得等量報酬。一方面,因為個人勞動能力和單位時間內勞動質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因為勞動者的個人收入是與企業的經
營狀況和經濟效益相聯系的。只有當企業能取得一定的效益時,勞動者的個人收入才有保障。這就是目前不同企業的職工收入差距較大的主要原因。
(3)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⑥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⑦物質基礎;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⑧直接原因。
◆ 溫馨提示
平均分配并不等于公平分配。許多人誤認為真正的公平應該是平均分配,這是一種典型的平均主義。
(4)實行按勞分配,能夠促進⑨社會生產的發展,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⑩社會地位。
(5)公有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決定了按勞分配在我國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體地位。
2.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1)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其他多種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2)個體勞動者個人占有生產資料,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勞動成果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3)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收益分配的制度。這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這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 溫馨提示
按勞分配在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實行,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是同個體經濟相適應的,按生產要素分配則與私營和外資經濟相適應,這是三種分配方式在所有制基礎上的區別。
二、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1.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公平涉及經濟、政治、法律各個領域。合理的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2)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于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3)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4)如何實現社會公平?
一個制度保證: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兩個“重要舉措”: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
2.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1)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3)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后富。
◆ 溫馨提示
不能認為貧富差距符合“效率優先”的原則,有利無弊。這是因為:適當的貧富差距符合“效率優先”的原則,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但是過大的貧富差距不
利于社會公平,背離社會主義本質,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不能籠統地說,貧富差距是利是弊,要看其程度如何、效果如何。
1.重點突破: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理論依據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依據的基本理論是生產決定分配、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消費品的分配方式。我們通過三個圖示來說明:
“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不同分配方式的意義”之間的聯系
【例1】 某位國有獨資企業技術骨干的年收入,由工資、獎金、股票投資收入等構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工資、獎金、股票投資收入都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
B.工資、獎金、股票投資收入都屬于按勞分配
C.工資屬于按勞分配,獎金、股票投資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
D.工資、獎金屬于按勞分配,股票投資收入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
解析:對個人消費品的分配,我國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工資、獎金、津貼在公有制經濟中則屬于按勞分配。在非公有制經濟中,按勞動、技術、資本、管理等要素獲得收益則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答案選D項。
答案:D
2.辯證認識按生產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響
按生產要素分配,是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參與收益分配的生產要素主要有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作用和影響,應當辯證分析。
第一,積極作用和影響。①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能從根本上杜絕不計成本、不講效益的資源浪費現象,提高全社會的資源使用效率;能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節約一切可以節約的資源,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促進經濟的集約增長。②從利益索取角度說,承認各種生產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利益索取權,既可激勵要素投入者投入的積極性,又可激勵要素使用者節約的積極性。③沒有按生產要素分配,市場對資源配置就不可能起基礎性作用,因而也就沒有市場經濟本身。按生產要素分配是促進經濟和社會進步的有力杠桿。
第二,按生產要素分配也有可能產生一些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由于人們對生產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權不平等,由于不同的社會成員使用生產要素的效率不同,又由于人們擁有的各種要素的數量和質量千差萬別,必然會導致分配結果的懸殊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出現分配不公。另外,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存在非勞動要素所有者對勞動者的無償占有,出現剝削收入使社會分層復雜化并加劇社會矛盾。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發揮其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影響。
【例2】 購買股票、債券所得,屬按資本要素分配的收入。對這一分配形式的認識,正確的有(  )
①它是資源優化配置的客觀要求 ②它是資本要素創造價值的結果 ③它是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形式
④它是由宏觀調控決定的分配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題考查我國的分配制度,旨在考查理解能力。我國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資本要素分配屬于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①③正確,應選B項。②④觀點錯誤,舍去。
答案:B
3.難點分析: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關系
(1)初次分配是指在生產活動中,企業作為分配主體,將國民生產總值在國家、企業、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關系主要由市場機制形成,生產要素價格由市場供求決定,政府通過法律法規和稅收進行調節和規范,不直接干預。
(2)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結果的基礎上,政府對收入要素進行再次調節的過程。主要通過稅收、提供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轉移支付等調節手段進行,重點調節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部門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在職與退休人員之間的收入關系,防止收入差距過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3)在自由競爭、優勝劣汰、價格機制、利益驅動機制下,初次分配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過多,再分配很難糾正過來。因此,在初次分配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十分重要。
(4)再分配具有社會公平功能,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稅收等經濟杠桿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促進社會公平。當然,再分配也要注意促進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調節力度搞得過大,出現獎懶罰勤效應,就會既損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從而也會損害效率,反過來影響再分配的調節能力和社會公平的功能。
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進效率與公平,才能促進國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終既有利于生產力發展,又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例3】 近些年來,高管高薪一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據2008年上海市總工會的一項調查顯示,上海市大部分建立年金企業的經營者的工資與普通職工的工資差距在3~5倍,少數企業則遠高于5倍。對此,普通勞動者意見紛紛。這說明當前(  )
A.我國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的
C.促進公平必須依靠合理的機制和政策
D.初次分配也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解析:本題易誤選A項,原因在于對我國的分配原則和題意認識不清。材料強調初次分配中的分配不公現象已引起很多人不滿,說明初次分配也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D項正確。A項所述與國家當前的政策不符;B項說法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
答案:D
1.(2009江蘇單科,1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下列體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  )
A.提高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
B.調整銀行存貸款利率
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D.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
答案:C
解析: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屬于初次分配環節注重公平,A、D兩項不選。調整存貸款利率屬于注重效率的問題,B項不選。
2.(2009寧夏、遼寧文綜,14)某科技企業除對科技人員支付工資外,還采取科技成果入股的激勵方式,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企業效益不斷提高。這說明(  )
①按生產要素分配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 ②分配關系的調整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③科技人員的腦力勞動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④科技人員的收入取決于科技成果的使用價值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按生產要素分配會造成收入差距的拉大,故①錯誤。“采取科技成果入股”是分配關系的調整;“企業效益不斷提高”說明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故②正確。科技人員的腦力勞動是一種復雜的勞動,比起一般的體力勞動,科技工作人員的腦力勞動能創造更大的價值。③正確。勞動者的收入是其產品新增價值的一部分,使用價值不影響商品的價值大小,故④錯誤。
3.(2009安徽文綜,1)為了“擴內需、保增長”,2009年國務院同意地方發行2 000億元債券,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列入省級預算管理。居民購買地方政府債券所獲得的利息收入屬于(  )
A.債務收入 B.紅利收入
C.勞動收入 D.資本收入
答案:D
解析:利息收入屬于非勞動收入,首先排除C項;紅利是股票收入的一種形式,B項不選;債務收入是指靠借債而獲得的收入,居民購買債券是一種投資支出,享有的是債權,A項不選。購買債券獲得的利息與股票利息、儲蓄利息都屬于按資本要素分配獲得收入的分配形式。
4.(2009廣東單科,41)根據下述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1:某村有30畝河灘地,因常發洪水被各承包農戶摞荒。村委會協調將其轉包給一養蟹人,農戶獲得每畝100元補償款。養蟹人每年凈收益8萬元。合同到期后,農戶見有利可圖要求收回土地,但農戶無養蟹技術,好處無從實現。經村委會協調,養蟹人每年每畝再補償100元。養蟹人之所以讓步續約,是因為若不承包,收益為零,現每年只是減少收益3000元。一年后,農戶獲得更多的土地補償并參與蟹場生產,收入增加。養蟹人與農戶關系改善,經營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費量上升,養蟹人凈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材料2:2003年、2007年我國收入分配狀況
指標 2003年 2007年 年均增長速度
GDP 13.58萬億元 25.73萬億元 10.8%
財政收入 2.17萬億元 5.1 3萬億元 22.6%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472元 13786元 9.8%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2622元 4140元 6.8%
材料3:我國政府2008年采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民生的分量越來越重。例如,在4萬億元政府投資計劃中,2800億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400億元用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3700億元用于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1)結合材料1說明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2)材料2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
(3)根據以上材料,從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角度為擴大內需提出你的建議。
答案:(1)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
①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養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對農戶每年每畝再補償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農戶獲得了100元的再補償,這不僅促進了財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隨著農戶收入增加蟹的消費擴大,也增加了養蟹人的收入,進一步提高了效率。
②效率和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這表現在養蟹人與農戶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協調。
(2)①材料2中的各項經濟指標都有增長,但城鎮居民、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都低于財政收入增速、GDP增速。
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存在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3)擴大內需的措施包括
①逐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②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③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④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⑥協調區域發展。
解析:本題考查對效率與公平關系、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等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解答時,要緊扣材料,準確闡釋分析。
完善分配體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共享發展成果
背景材料
材料一:中國社科院2010年《經濟藍皮書》發布。藍皮書指出,2009年我國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第二季度政策效果開始顯現,積極財政政策對抵制經濟下滑發揮了重要支撐,推動了經濟若干方面發展。從宏觀經濟態勢和需求來看,要堅持積極財政政策,以穩定和鞏固來之不易的大好局面。2010年我國仍然堅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著眼于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內需,提高消費。
材料二:中國社科院的數據顯示,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已達3.22∶1。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力爭到2020年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理論分析
1.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具有客觀必然性。
2.完善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客觀要求。完善分配制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成果,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3.收入差距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但不能忽視公平原則,違背公平與正義。
4.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深化改革、擴大就業、維護社會穩定的必要保障,是增強企業活力的客觀要求,是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舉措。
熱點預測
1.實施績效工資是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在規范津貼補貼的同時實施績效工資,逐步形成合理的績效工資水平決定機制、完善的分配激勵機制和健全的分配宏觀調控機制,其直接意義是(  )
A.調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積極性,提高公益服務水平
B.增加居民收入,拉大收入差距
C.促進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財政收入
D.提高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比重
答案:A
解析:B、D兩項兩個說法是錯誤的;實施績效工資與增加財政收入沒有直接的聯系,C項排除。
2.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數。一個真正現代化的、穩定的國家必然是以中等收入階層為主體,高、低收入者所占比重都不大的“橄欖型”結構。
從工資、財政、稅收的角度看,應該怎樣建造“橄欖型”結構,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答案:(1)繼續完善最低工資制度,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在非公有制企業集中的地區,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建立和完善工資指導線等;鼓勵企業拿出更多的資金用于改善職工福利,提高收入水平。
(2)財政繼續實施支農惠農財稅政策;落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縮小東中西部地區收入差距;支持穩步建立勞動密集型行業工資支付保障機制;逐步提高扶貧標準。
(3)實行更加合理的稅收調節,讓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多納稅并以此調節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應是我國個人所得稅制的改革方向。
解析:不能泛泛而談增加收入的措施。建造“橄欖型”結構的實質就是如何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回答措施的時候應該注意從工資、財政、稅收的角度談。
一、單項選擇題
1.胡錦濤同志指出,“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這里的“客觀條件”是指(  )
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②社會主義的生產力發展狀況 ③生產資料公有制在我國經濟成分中的主體地位 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多樣的經營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現階段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由生產力狀況和所有制結構決定,故為C項。
2.2009年12月5~7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再成焦點問題。會議要求“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這有利于(  )
A.不斷改善民生,提高消費水平
B.完善分配結構,擴大投資規模
C.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同時富裕
D.消除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答案:A
3.胡錦濤指出,必須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實現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由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促進公平是說(  )
A.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平是不重要的
B.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C.消滅收入差距,實現人人平等
D.堅持“共富”優于“先富”的原則
答案:B
4.在收入分配問題上,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其統一性體現在(  )
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 ③公平就是效率 ④效率高一定會帶來社會的公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效率和公平是一致的,但不是說兩者沒有區別,所以,③錯誤。高效率并不意味著一定會有社會的公平。
5.國家決定自2009年起,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只要“年滿16周歲、不是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均可參加“新農保”。這表明國家致力于(  )
A.實現社會公平 B.促進效率提高
C.規范市場秩序 D.增加農民收入
答案:A
解析:國家致力于新農保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表現,參加“新農保”,促進社會公平,故為A項。
近年來,國企高管與普通員工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據此回答6~7 題。
6.(2010河南豫南九校聯考)2009年9 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六部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中央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的指導意見》 (被稱為“限薪令”)。對中央企業高管發出“限薪令”的依據在于(  )
A.國有企業員工收入應貫徹按勞分配原則
B.按生產要素分配不利于實現社會公平
C.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D.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
答案:C
解析:對中央企業高管發出“限薪令”是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利于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提高經濟效率。A、D兩項與題意不符,B項不正確。
7.(2010河南豫南九校聯考)要解決我國上述收入差距大的問題,還應該(  )
①消除收入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② 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
④ 再分配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實現社會公平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實施平均主義,而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故排除①。
讀漫畫《內外有別》,完成8~9題。
內外有別
8.漫畫反映出的問題是(  )
A.不同行業具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政策
B.只有拉開收入差距才能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C.收入差距過大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D.行業之間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
答案:C
解析:“福利”收入令人望塵莫及,說明收入差距過大的嚴峻問題,C項符合題目要求。
9.對于這種情況,國家應該采取的措施是 …(  )
A.調節過高收入 B.取締非法收入
C.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 D.加大按勞分配收入的比例
答案:A
解析:縮小收入差距應縮小高收入行業的“福利”收入落差,即調節過高收入。
二、非選擇題
10.表1 部分大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支出情況 單位:元
地區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廣州
人均可支配收入 12 463.9 9 337.5 13 250 7 238 13 980.5
人均消費性支出 10 285.8 7 192 10 464 6 360.2 10 671.8
高收入戶人均收入 16 620 13 263 18 361 11 482 20 982
低收入戶人均收入 5 734 3 876 5 834 3 545 6 832
表2 上述該城市不同職業家庭資產分布狀況
不同職業家庭 資產總額 金融資產 實物資產
私營企業主及個體經營者 330 318 9 1 108 762 2 194 427
不同所有制單位負責人、管理者 899 107 245 321 653 786
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507 981 122 248 385 733
生產、運輸設備操作及有關人員 234 756 63 727 171 029
(1)表1、表2分別說明了什么?
(2)結合表1和表2說明其產生的原因。
(3)結合材料談談如何才能實現共同富裕。
答案:(1)表1說明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人均收入存在地區的差異、貧富差異;說明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已經先富起來了。表2說明按生產要素分配,由于資本、技術、管理、勞動的不同,所以收入不同;說明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地區和個人收入的不平衡是由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及其分配方式決定的,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3)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首先,實現共同富裕根本上是要發展生產,只有經濟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區和個人收入不平衡;其次,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通過財政手段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通過再就業工程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安平县| 佛学| 新河县| 望谟县| 淳化县| 济宁市| 宁化县| 德格县| 松溪县| 韶关市| 新和县| 文安县| 海门市| 上栗县| 进贤县| 武川县| 静宁县| 桃园市| 阳山县| 三门县| 大埔区| 犍为县| 鄢陵县| 卓资县| 武山县| 宁夏| 仙游县| 苏尼特右旗| 浑源县| 响水县| 凭祥市| 城口县| 潢川县| 辰溪县| 五莲县| 灵石县| 体育| 西盟| 永城市|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