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溫故知新】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論成果?【目標導航】高考考點:※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理解哲學的運動概念、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理解規律的含義、規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自主探究】:親愛的同學,請你根據下面的提示,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做好自學和預習。相信你一定行!一、哲學的物質概念:自然界的物質性;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為什么說自然界具有物質性?2.為什么說人類社會具有物質性?3.為什么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4.什么是物質?二、哲學的運動概念:運動和物質的關系;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1.什么是運動?2.運動與物質的關系?3.什么是靜止?4.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三、物質運動的規律:規律的概念;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1.什么是規律?2.什么是規律的客觀性?什么是規律的普遍性?3.為什么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溫馨提示】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于提問。(普列漢諾夫)自學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發現、有什么疑惑?請及時把你思維的火花記錄下來,以便與其他同學討論、共享。一、互動探究: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培根)親愛的同學,請你參與討論,合作共享。1、議一議:物質和物質具體形態的區別和聯系首先,二者是緊密聯系的。物質是從物質的具體形態中概括抽象出來的,沒有物質的具體形態就談不上哲學上所說的物質,物質只能存在于物質的具體形態之中,萬事萬物都只是物質的具體表現。它們之間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是普遍和特殊的關系。其次,二者又是有區別的。物質的具體形態各有其屬性與特征,而哲學上所說的物質則舍棄了這些具體屬性與特征,它只承認物質的惟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哲學上講的物質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屬性,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永恒的、不滅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可能是看得見的、暫時的、可以消滅的。2、想一想:否認運動會導致什么錯誤?否認相對靜止會導致什么錯誤?只承認靜止而否定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和詭辯論。3、議一議:人在規律面前應該怎么辦?尊重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規律和把握規律,并在此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二、誤區點撥:1、理解物質概念時應把握的要點:① 把握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它是從萬事萬物中抽象出來的,只有這種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性,才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同時要把握物質的可知性。② 要明確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③ 要知道哲學的物質概念與自然科學物質概念的關系:自然科學中講的物質是指有形的實體,是物質的具體形態,而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則囊括了整個世界的萬事萬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社會各種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唯一特征。兩者不能等同。④ 要劃清舊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在對物質含義上的界限。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由實物構成,近代機械唯物主義則將物質同原子等自然科學物質具體形態等同起來。⑤ 把握世界統一于物質。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上各種事物和現象有一個統一的本原,這個本原是物質而不是精神,并不是說世界上只有物質的東西,沒有精神的東西。2.注意:發現規律≠創造規律親愛的同學,如果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不要緊,請認真聽講,老師和其他同學會和你一起解決的。【原理與方法論歸納】一、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1、〖原理內容〗: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物質的;人類社會是物質的。意識是物質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方法論〗: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認識和客觀實際相符合。3、〖反對〗:反對實際工作中,違背世界物質性原理的表現是主觀主義。二、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重點掌握】1、〖原理內容〗:所謂規律,就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2、〖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即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客觀規律,人們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3、〖反對〗:反對否認規律的客觀性和企圖創造規律或消滅規律的唯心主義觀點,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盲干的主觀主義。三、知識盤點:你能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本課時學習的內容嗎?圍繞該內容,你學到了哪些重要知識?你能畫出本課的知識結構圖嗎?試試看,你能行!一、單項選擇題1.(06政治江蘇卷)人們能夠創造出自然界里本來沒有的東西,如計算機、電冰箱、宇宙飛船等。這表明A.人們能夠創造自然物 B.人們能夠改變自然物的具體形態C.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觀性 D.人們已經全面把握自然規律2.隨著人類改造自然的范圍擴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來只在動物中傳播的疾病威脅到人類的健康。這提醒我們A.人類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變了自然界的客觀規律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須以認識和保護自然為前提C.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失去了客觀性D.改造自然必然以犧牲自然為代價3.(09政治廣東卷)近年來,某地的洪水泛濫越來越嚴重,對民生危害越來越大。造成洪水泛濫的原因之一是人類活動增多所造成的地球環境破壞。從哲學上看①洪水與自然災害之間存在本質的聯系 ②改造自然,務必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③人類活動必將引起自然災害的出現 ④事物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物理學家把由反粒子組成的物質稱作反物質。199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上方約3500光年處有一個不斷噴射反物質的反物質源。200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對反物質原子的內部結構和物理特性進行了研究。從哲學上看,反物質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質并非是物質 B.新事物總是層出不窮C.人類可以有意識地改造自然 D.整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5.(2004年江蘇)“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句話反映了( )A.客觀事物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質的C.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6.(07江蘇政治)赫拉克利特說.世界是——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它包含的哲學道理有①世界是物質的②物質是運動的③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④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7.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A.否定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8.(07廣東大綜合)王夫之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者含動,動不舍靜”。下列觀點與之相符的是A.運動和靜止都是絕對的 B.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的C.靜止是絕對的,運動是相對的 D.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9.人的思維活動和認識發展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①受到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制約 ②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③是可以改造和創新的 ④是能夠被人們所認識和利用的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10.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在《題畫》中說:“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強調“意在筆先”、“趣在法外”。這說明:( )A.繪畫創作不遵循認識的一般規律 B.并非所有的意識都是由客觀存在決定的C.藝術創作只憑主觀虛構 D.藝術創作有其特有的規律11.人們現在還不能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這說明A.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預測地震的發生B.有些自然規律是無法掌握的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規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發生D.科學的預見離不開對于客觀規律的掌握12.水的流動規律在不同的條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或者“洪水無情”,或者“細水潤田”。我國興建三峽工程對于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極為有利的。這說明( )A.人們發揮自覺能動性,就可以改變水流動的規律,變害為利B.人們可以認識和改變規律C.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條件和規律,就可以限制水流的破壞作用D.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利用規律創造有利條件,為人類服務1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長,苗枯田荒”。這給我們的啟示是 ( )A.現象是規律的外在表現形式 B.人在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C.尊重規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礎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條件14.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到2009年建成后,將避害趨利,按照人們的意志發揮出巨大的綜合效益。上述材料還充分說明 ( )①人們能夠認識規律并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②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改造客觀世界 ③人們利用規律的前提是服從規律 ④人們可以改變規律,使其服從人們的需要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5.早在1600年前的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就利用螞蟻捕捉害蟲。近年來,我國運用人工繁殖法生產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昆蟲,用來防治農作物的多種害蟲,取得了很大成功。這表明( )A.人能夠發行某些有害的規律B.人類不僅能夠認識事物運動的規律,而且能夠利用規律,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C.人能夠創造害蟲與其天敵昆蟲的聯系D.人們不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創造一個客觀上不存在的規律,或者改造、消滅仍然起作用的二、簡析題:16.材料一:中國經濟增長已連續5年保持在10%以上的速度,但是伴隨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石油等資源的短缺成為了中國能源安全的核心和國家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中國石油安全問題不能不通過國際石油市場來解決,然而,當今世界石油市場的發展趨勢卻使中國石油安全面臨一系列嚴峻的國際環境。為此,必須廣泛參與國際石油領域的競爭與合作,實施維護石油安全的對外戰略,以確保中國海外石油供應安全。材料二: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聯系上述材料,運用辯證唯物論的觀點,分析我國開展“節能減排”的哲學依據。1、你完成本“案”的情況( ) A.很好 B.較好 C.一般 D.較差2、你在本節課上的表現情況( )A.很積極主動 B.較積極主動 C.一般 D.較差3、你的收獲與困惑:教學反思: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5:BBDDA 6-10:ACDBD 11-15:BDCAB二、簡析題:答:①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節能減排有利于優化能源結構,減輕環境壓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②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節能減排正是從全球環境惡化、我國人均資源較少等現實作出的要求。③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以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基礎,節能減排符合我國的能源和生態要求,符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學 案教 案鞏固案★學習評價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