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011屆一輪復習政治:新課標必修2政治生活復習提綱高考重點提示注◆◆◆◆◆為知識點在高考中的重要程度為最高第三單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第五課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8、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3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擁有最高立法權、最高決定權、最高任免權、最高監督權。其它國家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并受它監督。◆◆◆◆◆40、全國人大常委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4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越性:有利于保證國家權力體現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證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統一;有利于我國各民族平等和團結;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動員了全體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國家統業和民族團結。◆◆◆◆42、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縣(不含縣)以上代表由間接選舉產生,縣(含縣)以下的代表由直接選舉產生。43、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各項職能,行使管理國家的權力。義務:遵守法律、保守機密、聯系群眾、接受監督。權利: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44、一個國家的政權機關的組織形式,叫做政體。國體決定政體,政體反映國體。45、我國政體: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46、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最重要特點——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47、民主集中制的體現:◆◆◆◆① 在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關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選出,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決策少數服從多數。② 在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關系上,國家行政、司法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③ 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關系上,中央集權,地方分權,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48、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內容:①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② 人民在普選基礎上選舉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③ 由國家權力機關產生其他國家機關,依法行使各自職能。④ 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和活動原則。等等第六課 我國的政黨制度49、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不是自封的,而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也是由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的。5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1)是由黨的性質和人民民主專政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的,中國共產黨執政實質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2)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始終保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維護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經濟因素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5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和指導思想:(1)性質: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又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2)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3)指導思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52、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科學執政 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依法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本方式。科學執政、民主執政要通過依法執政體現出來,又要靠依法執政來保證實現,依法執政有利于保證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民主執政 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依法執政基本方式 堅持依法治國,領導立法,帶頭守法,保證執法,不斷推進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化法制化規范化。53、 “三個代表”:① 內容: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 地位: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54、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① 關鍵:堅持與時俱進。② 核心:堅持黨的先進性。 ③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立黨為公、執政為民。④ 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堅持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基本內容:◆◆◆◆① 形成通力合作的友黨關系。 ② 我國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③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④多黨合作的根本活動準則:遵守憲法和法律。⑤ 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注意: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政治上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組織上相互獨立,法律上地位平等,它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56、人民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57、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意義:①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②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③有利于推動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實現。第七課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58、 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 ◆◆◆◆民族平等 首要原則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團結的物質保障。民族團結 重要原則 民族團結、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照耀標志之一,是社會穩定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保證,是國家統一的基礎 民族共同繁榮 根本原則 在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前提下,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繁榮是由社會主義本質決定,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59、回顧我國民族區域自制的法制化進程(1)1949年9月,政協通過的《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2)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將民族自治寫入憲法。(3)1984年10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基本法,標志民族自治進入了法制化建設的新階段。(4)200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擴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60、符合我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制制度◆◆◆◆◆(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涵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理解:A、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實行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可分割的部分。是部分與整體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這是前提。B、區域自治,分為三級: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C、自治機關:自治地方機關是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享有和行使自治權。D、自治權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內容。行使自治權:自治權是自治機關根據本地方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內部事務的權力。包括立法自治權、變通執行權、經濟自治權、文化管理自治權和其他自治權。(2)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國家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種形式。我國實行民族自治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選擇。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點,決定我國既不能實行單純以民族為單位的民族自治,也不能實行單純以區域為單位的“地方自治”。而的創造性的把民族自治和區域自治結合,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在長期斗爭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關系使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具有堅實的社會和政治基礎。6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1)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3)有利于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4)有利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蓬勃發展。62、全面正確理解我國的宗教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長期的基本政策。內涵是:有信仰,也有不信仰的自由,有信仰這種,也有信仰另一種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一宗教內不同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仰,現在信仰的自由,有過去信仰,現在不信仰的自由。政府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保護宗教信仰的自由。這有兩個內涵:一是保護信仰宗教的自由,二是保護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權利,是政府尊重人權的體現,侵犯這一權利,要承擔法律責任(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政府對涉及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務進行管理,是為了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制止和打擊利用宗教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抵御境外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3)宗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憲法規定: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組織和個人不得干預我國的宗教事務。(4)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A、要求宗教界人士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守國家法律、法令。B、要求宗教界人士從事宗教活動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與民族的整體利益。支持對教義做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解釋。支持他們為民族團結,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做住貢獻。www.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