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第四單元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課程標準】
1、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2、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關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實,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
4、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重要外交活動為例,認識我國為現代化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單元綜述】
1、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國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隨著中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地提出,新中國外交走向成熟。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先后參加了在日內瓦和萬隆舉行的兩次重要國際會議,并發揮了積極作用。50年代末開始,中蘇關系急劇惡化,中國政府堅決對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行徑進行抵制。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轉機,中美關系正常化,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國際上出現了更廣泛的與中國建交的熱潮,打開了我國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適應新的形勢,對外交政策和國際戰略作出重大調整,采取“走出去”所謂外交戰略,積極參加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取得重大成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知識鏈接】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制定的背景
(1)國際背景:二戰后,因為世界日益形成“兩大陣營”的格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個陣營的對立和激烈斗爭成為二戰后初期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①有利形勢:
a 資本主義陣營(削弱);
b 社會主義陣營(壯大);
c 亞非拉大批民族國家獨立;
d 新中國的成立
②不利形勢: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充滿敵意美國對中國的敵視、封鎖、包圍
(2)國內形勢:
歷史:新中國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礎上建立的,帝國主義與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而且在華有特權和不正當勢力
現實:建國之初,百廢待興,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
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內容 含義 意義
“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先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一邊倒” 堅定不移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衛和平以及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致孤立
【重難點突破】:新中國為什么必須“一邊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態度?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 兩大陣營的對峙,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針對新中國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企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是近代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經驗的總結: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敵人,蘇聯曾是中國革命的盟友
從目的看: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保衛和平,在維護獨立和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孤立,中國政府在外交上堅定的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僅不相悖,反而是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體現。
【重難點突破】:舊中國外交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有何區別?為什么?從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A區別:舊中國:喪失主權的不平等的外交,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舊中國原因:社會制度的落后;政府的腐敗無能;科技、經濟、軍事力量的全面落后。
C新中國原因: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的建立;綜合國力的增強。
D 認識:1、落后就會挨打,弱國無外交
2、政治腐敗,經濟落后,必然導致外交失敗
3、捍衛國家主權,提高綜合國力是國家外交的堅強后盾
(二)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國后迎來第一次建交高潮:
在建國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正確外交方針指引下同蘇聯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打破了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提出:周總理1953年12月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發表聯合聲明,雙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并共同倡議將它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
(2)內容: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后來“平等互惠”改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領土主權”改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和領土完整”)
(3)相互關系: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必備條件和基礎,它構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貫徹五項基本原則的保證;平等互利是實現共處的條件;和平共處則是出發點和必然結果。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
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重難點突破】: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建國初的“三大政策”的區別:
(1)從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維護獨立和主權為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為發展同所有國家的外交關系;
(2)從內容上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別,因而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
(3)從影響上看,三大政策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逐漸得到國際社會認可,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4)從外交政策的實質上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日內瓦會議:
①背景: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艦隊繼續盤踞在臺灣海峽,千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②目的: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③特點: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④內容(成果):會議達成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⑤意義: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的積極作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萬隆會議
①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形勢
②內容: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③特點: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
④意義: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進了會議的成功。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形成了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的精神,稱為"萬隆精神"(團結、友誼、合作 )。
【重難點突破】: “求同存異”中的“同”和“異”各是什么?
同:共同的遭遇:都曾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共同的任務和要求: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
異: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政治體制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不同等。
二、開創外交新局面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背景:
(1)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美國的抵制政策,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一直被臺灣的國民黨集團所非法占據;
(2)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
(3)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
(4)1971年,美國提出的“雙重代表權”方案遭到中國的斷然拒絕。
2、恢復: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26屆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國提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將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的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原因:
(1)中國綜合國力上升、國際地位提高。
(2)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廣大發展中國家取得獨立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3)是中國長期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結果。
(4)20世紀70年代美國霸權地位相對衰落,無力阻擋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4、意義:
(1)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突出說明長期以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友好的歷史潮流,極大地增強了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的力量。
(二)中美關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關系:處于敵對的緊張狀態
朝鮮戰爭停戰以后,中國希望美國從臺灣海峽撤走它的武裝力量,緩和中美關系。但美國繼續敵視中國。利用臺灣問題搞“兩個中國”的陰謀。美國不僅繼續在臺灣海峽進行軍事活動,還發動侵略越南的戰爭,從南面威脅中國。中美關系長期處于敵對的緊張狀態。
2、緩和的原因: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改善中美關系成為兩國的共同要求。
(1)從美國方面看:①建國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②長期實行“遏制和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
③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④經濟上受到日本、西歐的挑戰;
⑤陷入侵越戰爭的泥潭不能自拔。
(2)從中國方面看:①有利于改善中國的國際地位;
②有利于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
③有利于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
3、緩和的過程:
(1)試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關系“解凍”當時正需要一個契機。毛澤東和周恩來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由此開始了“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風之旅-- 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1年7月,尼克松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問中國同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中美兩國同時發表公告,宣布美國總統尼克松將訪問中國,以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宣讀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鐘,但卻成了20世紀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聞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訪華
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主席。1972年2月,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中美聯合公報》是中美兩國簽署的第一個指導雙邊關系的文件。它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隔絕狀態的結束和關系正常化進程的開始。
(4)建交:1979年,中美發布建交聯合公報
(三)中日關系正常化:
1、中日關系改善的原因及條件:
①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美國謀求同中國緩和關系的活動,卻避開了日本政府,這種“越頂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強烈震動。
②日本許多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兩國民間交流日益加強,日本國內要求中日建交的呼聲高漲;
③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④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澤東主席會見應周恩來邀請來訪的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田中訪華期間,兩國政府首腦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了兩國關系正常化。
3、中美、中日關系正常化的影響
(1)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
(2)從20世紀50年代起,因美國孤立遏制中國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3)促進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三、新時期的外交建樹
1、新時期外交政策的目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2、依據:
(1)國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由美蘇兩極向多極化發展。
(2)國內: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這就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國際環境;
②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保持和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有利于在國際事物中團結戰斗,建立平等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③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閉關自守。
3、新時期外交成就:
(1)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對世界和平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后,積極參加了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活動。
(2)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
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舉辦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3)中國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境:
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簽訂《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組織。
【重難點突破】:新中國各個階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①特點:“一邊倒”。②原因:二戰后出現美蘇為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尖銳對立;美蘇對新中國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需要國際援助。③作用:中國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先后與蘇聯等17國建交,從而使新中國在保衛勝利果實,維護獨立與主權斗爭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紀70年代:①特點:擴大外交,改善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②原因:美蘇爭霸,美國處于守勢,蘇聯陳兵邊境給中國造成巨大壓力,中美雙方都有改善關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關系正常化,促使中國同更多西方國家建交,擴大了世界影響。
(3)80年代起:①特點: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蘇關系緩和,第三世界發展壯大等國際形勢的發展需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③作用:我國同周邊國家建立了友好關系,贏得了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同時,廣泛的外交活動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忠市| 洛南县| 澄迈县| 西林县| 渝中区| 沈丘县| 开原市| 蕲春县| 德庆县| 仪陇县| 南雄市| 仙桃市| 沙洋县| 广饶县| 葫芦岛市| 洛宁县| 六安市| 襄垣县| 大邑县| 大石桥市| 青河县| 望江县| 华阴市| 宿迁市| 黎平县| 长海县| 西华县| 镇雄县| 伊吾县| 景宁| 抚松县| 邵东县| 玉林市| 龙陵县| 上林县| 鞍山市| 隆德县| 蒙阴县| 比如县| 望城县| 奎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