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三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tǒng)一【課標要求】1、概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闡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認識我國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說明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3、列舉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實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4、簡述“一國兩制”的理論和實踐,認識實現祖國完全統(tǒng)一對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單元綜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但在“文革”期間卻遭到破壞與踐踏,改革開放后我國民主政治制度逐漸健全與完善。在祖國統(tǒng)一問題上,隨著“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關系也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知識網絡】【知識鏈接】一、現代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一)、現代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前提:新中國的成立1、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1)背景: ①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被推翻②新政協籌備會的召開(2)召開:①時、地:1949年、北平②代表:社會各階層(代表的廣泛性)1949年9月21~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六百多人,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qū)、各界民主人士、各民族以及國外華僑。(3)內容:① 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內容:規(guī)定國家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規(guī)定國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針和政策。意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暫時代行將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能。共同綱領確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型國家的架構,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② 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為副主席;③ 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為新中國的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①,采用公元紀年。2、新中國的誕生: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二)新中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設A、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初步建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2、發(fā)展:職能演變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不再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但政協作為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繼續(xù)存在,成為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它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jiān)督。【重難點突破】:政協與民主黨派的主要職能(1)政治協商: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人選的協商;(2)民主監(jiān)督:監(jiān)督國家事務的管理,以及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3)參政:民主黨派除履行上述職能外,還直接參與政權,參與國家和各級政權的事務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執(zhí)行。3、發(fā)展到新階段: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的方針,受到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中國共產黨廣泛吸收各民主黨派和各界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組成最廣泛的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重難點突破】: 中共建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原因:1、歷史證明在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的議會斗爭失敗,救國方案未能實現,2、民主黨派最后選擇了與中共并肩戰(zhàn)斗,在中共領導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務,共同創(chuàng)建了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重難點突破】: 中國政黨制度的顯著特征:1、中國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多黨派參政;2、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的親密友黨和政黨,而不是反對黨或者在野黨;3、各民主黨派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和執(zhí)行。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創(chuàng)立的條件:(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有關規(guī)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人民普選方法產生。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隨著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大規(guī)模展開,召開人民代表大會的時機日益成熟。2、確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年9月,、北京)(1) 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內容: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②影響:這就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③原則: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④性質: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2) 建立了新一屆國家機構。 (毛澤東主席、朱德副主席、劉少奇人大委員長、周恩來總理)3、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①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②為加強人民民主制度,發(fā)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礎;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廣泛性。【重難點突破】: 為什么我國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歷史抉擇:(1)從歷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國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訓);(2)從國家性質看:人民民主專政決定了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從代表階級利益看: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從經濟基礎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與公有制經濟基礎相適應。【重難點突破】: 人民代表大會制和西方資產階級議會制之間有何區(qū)別?人民代表大會制 議會制經濟基礎 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為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的,維護資產階級私有財產的工具階級本質 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人民民主專政 與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資產階級專政組織原則 按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按分權制衡的原則行使權力主體 人民代表大會是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監(jiān)督,對人民負責,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主體是人民 議員由競選產生,競選則是以金錢為后盾的。議員對選民不負責任,不受選民監(jiān)督,選民無權撤換議員,議員都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政黨在政權組織中的活動方式 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即中共始終處于領導核心 采取兩黨或多黨輪流執(zhí)政制度C、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統(tǒng)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設立自治區(qū)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利。1、建立的原因:國情(1)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2)為了實現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在舊中國,長期存在著嚴重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許多少數民族不被承認,境遇悲慘,有的只能躲進深山,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了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制度,少數民族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民族問題上貫徹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共同發(fā)展繁榮的原則。2、建立:(1)共同綱領明確規(guī)定,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應實行民族的區(qū)域自治”。(2)1954年憲法正式確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為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目前我國已有5個省級自治區(qū):內蒙古自治區(qū)(194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相繼于20世紀50年代成立)、西藏自治區(qū)(1965年),還有100多個自治縣。3、意義:滿足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也保證了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重難點突破】: 民族區(qū)域自治與特別行政區(qū)間的區(qū)別 民族區(qū)域自治 特別行政區(qū)社會制度 社會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實施群體 少數民族聚居區(qū) 港澳臺同胞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榮 祖國和平統(tǒng)一享有權力 無高度自治權 享有高度自治權(三)、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文化大革命”對民主法制的踐踏1、“文革”的原因:(1)20世紀60年代中期,黨內“左”傾錯誤發(fā)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2)毛澤東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助長了毛澤東的錯誤2、“文革”對民主法制的踐踏的表現:(1)大批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學者,慘遭批斗、抄家和殘酷的人身迫害。國家主席劉少奇被迫害致死,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冤案。(2)國家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為一紙空文,各項法律名存實亡,公民的基本權利和人身自由都失去了保障。(3)1967年1月,以王洪文為首的 “造反派”組織,非法奪取了上海黨政各級領導權。接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政領導機關都被奪權,許多地方發(fā)生武斗,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4) “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連續(xù)十年沒有召開,人民代表已無法正常行使其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不能實行。3、“文革”的教訓:(1)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確處理階級和階級斗爭問題。(2)必須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3)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四)、新時期的民主政治建設A、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1、歷史條件:(1)文革的深刻教訓:要保護人民民主,避免社會動亂,就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2)法制建設的方針的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2、措施:(1)平反冤假錯案:首先為劉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國范圍平反各種冤假錯案。(2)全面立法,建立法律體系:從1979年開始,全國人大加緊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全國人大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3、結果: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民主政治建設趨于制度化、法律化,為依法治國奠定了重要基礎。B、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1、重新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2、進一步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82年,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3、健全和發(fā)展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984年,政府頒布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明確規(guī)定,民族區(qū)域自治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它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管理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力,體現了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4、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1998年,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頒布,村委會干部由上級任命到村民直接選舉,標志著基層民主選舉邁進了一大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目標是“四個民主”(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為制度內容,以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chuàng)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其實質是保障人民群眾真正行使自己當家做主的權力。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一)、歷史回眸——港澳臺問題的由來1、香港問題由來:1841年 強占香港島;1842年《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qū);1898年 強租新界。實質:中英國家之間的問題 (歷史遺留問題)2、澳門問題由來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風暴,需要到岸上晾曬貨物,賄賂當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門的居住權;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門私自擴展土地,建筑炮臺,設立官吏,開始了長期占據。可見,澳門問題是葡萄牙殖民主義者長期占據的結果。實質:中葡國家之間的問題 (歷史遺留問題)3、臺灣問題的形成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臺灣;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中法戰(zhàn)爭后,清政府在臺灣正式建立行省;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附屬島嶼;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臺灣回到祖國懷抱;1949年,解放戰(zhàn)爭后期,國民黨敗逃到臺灣,臺灣與大陸又被人為地分離了。實質: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問題。(二)統(tǒng)一之策——“一國兩制”的構想1、“一國兩制”的含義:所謂“一國兩制”,就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祖國和平統(tǒng)一。(1)“一國兩制”的前提與基礎是:“一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領土主權不能分割;(2)“一國兩制”的核心問題是:祖國統(tǒng)一;(3)“一國兩制”的主體是:社會主義制度;(4)“一國兩制”的“兩種制度”是指:大陸十億人口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2、“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1)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tǒng)一祖國的方針,率先表達了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愿望,邁出了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第一步;(2)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fā)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方針政策》,進一步闡述了和平統(tǒng)一方針;(3)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構想最先是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而提出的,但首先得到成功運用卻是在解決香港問題上,以后又以此解決了澳門問題。(三)統(tǒng)一之路——香港、澳門回歸1、香港回歸(1)過程:①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華與鄧小平會談,同意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香港問題。②1984年12月中英簽署聯合聲明。③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人民解放軍進駐香港。(2)原因:①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根本前提)②“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關鍵)③香港同胞心向祖國,渴望回歸(群眾基礎)(3)意義:①標志著洗雪了香港百年國恥,開創(chuàng)了香港新紀元。②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上邁出重要一步;標志著中國人民為世界和平、發(fā)展作出重要貢獻。③是世界上用和平方式成功解決國與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的光輝典范。”2、澳門回歸1987年,中葡雙方在北京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聲明宣布1999年12月20日,中國將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也已順利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在澳門設置直轄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別行政區(qū),實行高度自治。(四)、海峽兩岸關系的發(fā)展1、結束隔絕狀態(tài):大陸:1979年元旦,停止炮擊金門,實現了真正停火。接著倡議三通。臺灣:1987年開始,采取一些開放措施,兩岸隔絕狀態(tài)打破。2、兩岸交流――兩岸關系發(fā)展的歷史性突破: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海協會)。兩岸分別授權這兩個民間團體進行經濟性、事務性商談和政治對話。1992年,海基會和海協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這就是著名的“九二共識”。這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次歷史性突破。1993年,汪辜會談。3、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共兩黨再次攜手共謀統(tǒng)一大計:2005年,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zhàn)率“和平之旅”訪問團訪問祖國大陸,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見了連戰(zhàn)一行。這是60年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握手。2008年12月15日, 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正式實施。【重難點突破】: 當前解決臺灣問題的利弊因素:1.有利因素:①經過改革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根本保證。②結束臺灣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tài),實現統(tǒng)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③兩岸歷史文化傳統(tǒng)、語言相同,兩岸同胞血濃于水。近年來兩岸的經濟貿易迅速發(fā)展,人員往來及各項交流活動不斷擴大,尤其是國民黨、親民黨等訪問大陸,使臺灣人民對大陸的了解逐漸增多。④鄧小平“一國兩制”方針充分考慮到各方的利益,也得到了聯合國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的承認。⑤香港、澳門問題的順利解決,為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范例和借鑒。2.不利因素:①近年來,臺灣島內“臺獨”活動日形囂張,給兩岸關系的發(fā)展和國家和平統(tǒng)一投下了陰影。這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大障礙。②日本、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不希望中國統(tǒng)一,仍千方百計插手中國內政,支持臺灣當局的“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國實現和平統(tǒng)一的重要障礙,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yè)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