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看】 花皮瓜類,要紋路清楚,深淡分明;黑皮瓜類,要皮色烏黑,帶有光澤。瓜蒂、瓜臍部位向里凹入,藤柄向下貼近瓜皮,近蒂部粗壯青綠,是成熟的標志。 【摸】 用拇指摸瓜皮,瓜皮滑而硬則為好瓜,瓜皮粘或發軟為次瓜。 【掂】 成熟度越高的西瓜,其份量就越輕。【聽】 將西瓜托在手中,用手指輕輕彈拍,發出“咚、咚”地清脆聲,是熟瓜;發出“突、突”聲,是成熟度比較高的反映;發出“噗、噗”聲,是過熟的瓜;發出“嗒、嗒”聲的是生瓜。 如同大西瓜的地球,因地殼的阻攔,對于人類來說始終是神秘的。我們怎么樣才能一探究竟呢?上天容易,入地太難Primary waveSecondary wave快慢固、液、氣固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隨著所通過的物質的性質而變化。 速度 通過介質縱波 橫波 1.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會先上下顛簸還是先左右搖晃?先上下顛簸后左右搖晃2.在海上的人呢?只是上下顛簸縱波橫波波速隨通過物質性質而改變。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不連續面地震波是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依據。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5100km 界面 深度 地震波速度的變化 分界意義 莫霍界面 33KM(大陸部分) 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地殼與地幔古登堡界面 2900KM 縱波的傳播速度明顯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地幔與地核地殼地幔外核內核地殼巖石組成厚薄不一,陸殼厚(33KM),洋殼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圖1.26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陸殼厚,洋殼薄。海拔高,地殼厚。地殼巖石組成厚薄不一,陸殼厚(33KM),洋殼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地幔(上、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軟流層,巖漿發源地其余組成是固態圖1.26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900km軟流層地核地幔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殼巖石組成厚薄不一,陸殼厚(33KM),洋殼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地幔(上、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軟流層,巖漿發源地其余組成是固態地核(內、外核)外核是液體,內核是固體圖1.26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巖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內部圈層部分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還能通過哪些渠道或方法獲取地球內部的信息? 火山噴發的物質溫泉、熱泉遙感技術……提高鉆探技術二、地球的外部圈層1、大氣圈2、水圈3、生物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氣體懸浮物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概念:連續而不規則的水體組成的圈層。特點:處于不間斷的循環運動中。生物圈概念: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位置: 生物圈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1.關于地震波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橫波傳播速度快于縱波 B. 縱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C. 橫波能在固體、液體中傳播D. 縱波、橫波波速均隨通過的介質不同而變化2.關于軟流層的錯誤敘述是 ( )A.位于地幔的上部 B.一般認為這里可能是巖漿的主要發源地C.由于呈熔融狀態,所以不能傳播橫波 D.軟流層以上為巖石圈 DC3.下面關于地震波說法正確的是( )A . 地震波是一種無線電波B . 縱波傳到古登堡面時完全消失C . 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顯減少D . 從震源發生的地震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4.地震發生時,坐在(震中上)湖中小船里的人( )A.先感到上下顛簸,后感到左右、前后搖晃B.只感到上下顛簸C.先感到左右、前后搖晃,后感到上下顛簸D.只感到左右、前后搖晃DB 讀地球四個圈層的構成示意圖,分析A、B、C分別代表什么圈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利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swf 地球的圈層結構.ppt 地球的結構.avi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