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一課 文化與社會【考點解析】考點1:了解文化的內涵與形式1、文化的內涵:(1)廣義文化:(2)狹義文化:(3)文化生活中所講的“文化”2、文化的特點(特征):思考1:辨析:文化就是人類的精神產品,純粹“自然”的東西也是一種文化。思考2:平常我們說某人“有文化”,“文化水平高”中的“文化”與“文化和經濟、政治”中的“文化”有何不同?3、文化的形式:思考3:辨析:文化就是知識,就是藝術。考點2:理解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思考4:辨析: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2)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考點3:理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1、綜合國力:2、文化在當代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思考5: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文化競爭力的意義:【知識體系】【典型例題】1.(2009·江蘇18)原生態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豐富人們文化消費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由此可見A.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推進作用 B.文化與經濟同步發展C.文化是經濟繁榮發展的基礎 D.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2.(2009·天津文綜9)某校開展了以“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主題的讀書活動。開展這項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其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引導學生把握人生道理、實踐人生追求。這是因為①文化能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 ②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③有文化知識才會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為精神力量能轉化為物質力量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3.(2008·廣東單科,17)冼星海在抗日戰爭時期創作了《黃河大合唱》等名曲,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這表明A.文化的發展與社會實踐同步 B.文化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 C.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并享用文化 D.文化創造的主體是知識分子4.(2007·廣東單科,39)辨析:人創造了文化,文化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所以要大力發展各種文化。 【練習提高】1.我們講文化生活,這里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下列屬于文化的是①物質資料生產方式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③古代四大發明 ④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 ⑤千年古樹 ⑥園林雕塑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2.“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侵蝕人們心靈時,一首首優秀的詩歌作品抒發了情懷,激勵了國人,喚起子希望。這體現了①優秀的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 ②文化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③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 ④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3.2008 年初,英國一家專業泳裝制造商推出了第四代“鱉魚皮”泳裝,采用高科技,可以覆蓋全身,內部有排水結構,可增加浮力。該泳裝帶來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破紀錄的高潮,也使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這表明A.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B.文化創新離不開文化繼承C.文化是經濟的基礎,給予經濟以重大影響 D.只要進行文化創新,就能帶來經濟效益4.“國家強則文化盛,國家強則語言強。”截止到2009年10月,中國已經在全球87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學院和200多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遍地開花,與全球“漢語熱”密不可分,與中國國力和影響力的上升密不可分。材料說明①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的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④要堅持獨立自主,反對文化霸權主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讀漫畫《坐著說話不腰痛》。有人說:漫畫中的兩位男女青年是沒有“文化”的,這里的“文化”是指A.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 B.人們接受知識文化教育的程度C.人們的言談表現 D.人們的行為表現6.近年來,江蘇省的一些城市開展城市精神的討論與提煉,如南京市將“厚德載物,同進文明”等四種提法納入城市精神的表決;常州市將市民精神提煉為“勤學習、重誠信、敢拼搏、勇創業”……這些城市精神既富有時代特色,又展示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市委書記在參加討論時指出“城市的發展最終還是以文化論輸贏”,并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文化競爭力”,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做大做強城市的強大推動力。只有繁榮的經濟而沒有昌盛的文化,只有物質的豐富而沒有文化的全面發展,就稱不上“全面小康”。(1)材料說明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2)結合材料,聯系所學的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各級黨委和政府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化競爭力”。【交流反饋】1、我做錯的題目有:2、我有待掌握的高頻考點有:3、我的疑難問題有: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